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批判性思維訓練手冊
  • (澳)薩拉·比勒爾·艾沃里
  • 1447字
  • 2025-01-21 16:44:47

了解“知識”

讓我們把目光從具體的大學轉向一個更加寬泛的概念:知識。知識來自哪里?我們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書籍、互聯網或文獻,但很快就會發現,這些答案都是錯誤的——它們只是知識的載體。那么這些載體中的知識又來自哪里呢?通常的看法是,來自人。以自然科學為例。事實不以我們了解與否而改變:在被人類了解之前,氫氣與氧氣就已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體。但這一事實直到1766年才被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和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發現 原文如此。1766年,卡文迪許發現氫氣,確定了氫氣的密度等關鍵性質,并通過實驗指出,氫氣和氧氣在一定的反應下可合成水。1787年,拉瓦錫明確提出水不是一個元素,而是氫和氧的化合物,并確認氫是一種元素,將其命名為“hydrogen(氫)”。——編者注,也正是因為他們,我們才獲得了這一知識。在社會科學方面,這一觀點就更加顯而易見了,因為我們對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多數知識均源于人的解讀和詮釋。因此,知識來自人,像我們這樣的人。

在小學階段,我們學習的是最基礎的知識:如何讀寫、造句、理解段落和故事,也會學一些基礎的數學和科學知識。上中學后,我們學習的知識更加廣泛和深入了,我們將在小學學到的技能(閱讀、寫作、計算)加以運用,以更好地理解其他人在地理或科學方面的發現,探求他們如何解讀和詮釋歷史與文學,或如何利用數學應用來解決問題。最后,通過考試來檢驗我們是否掌握了這些知識及其應用方法。在這兩種場景下,我們基本上是知識的消費者,對別人創造或發現的知識加以理解和消化。

大學是第三階段,它的最高境界是對新知識的創造——不再是理解別人發現的知識,而是利用學到的知識,將各類觀點相結合,開展新研究,最終發展出自己的解讀和闡釋,即自己的知識,并公之于眾(見圖1.2)。

圖1.2 小學教育、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

雖然在大一時很難創造出新知識,但等讀到博士時往往就不成問題了(事實上,無法創造出新知識的博士生是拿不到博士學位的)。此外,很多碩士論文甚至本科論文也被要求能夠創造新知識。也許一開始會是個艱巨的任務,但就像莫莉·克拉克(Molly Clark)在“學生說”中描述她的英語文學研究之路那樣,你到時就能做到了。更重要的是,培養與此相關的思維和技能恰恰是大學教育的主要目的。大學生需要通過有力的證據來形成自己的觀點,并將其清晰地表達出來,通常為書面形式,但口頭形式亦可。這一點在Part 2有相應的闡釋,以上這些即為培養批判性思維的基礎。

這與學習閱讀、寫作和計算完全不同,比重復別人的知識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大學引領我們變身為知識創造者,而不僅是知識消費者。不過,新知識并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需要對現有知識進行靈活評估,在本書中,我們稱之為領域內的基礎知識。

評估時,需對這些基礎知識有所了解,這也就引出了下面的內容。

學生說 原創的壓力

莫莉·克拉克,牛津大學(University of Oxford)英語文學與語言研究專業學生

大學與中學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有原創的壓力,即需要對文學作品進行全新的解讀。這種壓力來自學習評價報告和評分方案中一些隱晦的參考標準,但更多是因為這是第一次進入一個前沿的研究環境,其中的任何想法與觀點都應被認真對待。我一開始被這種壓力嚇到了,覺得自己寫不出一篇完全原創的論文。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掌握了一些技巧,讓這一目標變得更加容易實現。第一種方法是找一個你覺得有趣的點,可以是體裁,也可以是某一場景或人物、某種重復出現的意象,或某個矛盾點——在第一次閱讀時最吸引你的地方,以此為出發點來構思論文。而這個點很可能之前沒有人注意過。第二種方法是在精讀(對某一文本的文學體裁進行深入分析)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如此一來,即使你的觀點之前已有很多人提過,你也可以運用新的證據來支撐。第三種方法,可能也是最有用的方法,即細化:在描述一個話題時,要盡可能地就某一個點深入下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就是原創。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通道| 杨浦区| 霸州市| 响水县| 中江县| 新竹市| 孙吴县| 龙井市| 望都县| 水城县| 凤冈县| 贵州省| 阿尔山市| 尚志市| 江阴市| 达拉特旗| 北宁市| 当涂县| 阳东县| 余姚市| 阜城县| 莎车县| 长宁县| 临安市| 军事| 志丹县| 杨浦区| 梓潼县| 伊川县| 奉节县| 扶风县| 沧州市| 怀远县| 平邑县| 雷山县| 湟源县| 西城区| 怀安县| 吴江市| 南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