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前言

宇宙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只是大到遠遠超過我們的觀察能力范圍,不容易看得出來而已。要維持一個完整的體系,需要共同的秩序。宇宙的秩序太巧妙了,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認識能力,不容易說得清楚,我們勉強稱之為“道”。

道是陰陽變化所遵循的秩序。陰代表看不見、摸不著的秩序,雖然無形無跡,卻隨時產生作用,被稱為隱秩序;陽表示看得見、摸得著的秩序,由于有形有跡,經常吸引人們的眼光,所以被稱為顯秩序。

顯秩序好比氣球,明顯地飄浮在空中,光彩而奪目。隱秩序有如空氣,到處彌漫,卻無聲無息,引不起大家的注意,如非必要,很少得到重視,好像不存在一樣。

氣球里面所裝的,也不過是空氣。為什么同樣是空氣,氣球里面的和大氣中的,就顯得不一樣?空氣是軟的,沒有什么彈性。但一裝進氣球里,便好像是硬的,而且具有了很大的彈性。氣球的塑料皮膜,也是軟的,為什么一裝進軟的空氣,反而硬起來了呢?

歷史所寫的,就好像是氣球的變化。至于更多的空氣,反而很少觸及。我們常說要宏觀,但是我們的歷史實在不夠宏觀。演義所描述的,通常把大氣的若干情況也包含在內。歷史和演義最大的不同,在于歷史所記載的人物、時間和地點,應該相當正確。至于內容,卻未必真實。演義中的人物、時間、地點都不一定正確,但是所呈現的歷程和心情,都很符合實際情況。有人相信歷史,有人則喜愛演義。不妨各取所需,互相尊重。我們把考據的工作,委托給專業的歷史專家。我們不背誦,也不記憶演義的細節,卻希望從中獲得一些指引。也就是兼顧顯秩序和隱秩序,體會出一些有益世道人心的道理。古人認為,讀者的目的在于明白事理,我們則更要付諸實踐。依據這種“氣球理論”,把三國看成四種勢力。這樣,三國就有了現代化的詮釋,兼顧顯、隱兩種秩序的互動。

秦始皇統一六國,取得政治上的統一,好比把六個小氣球合并成為一個超大的氣球。這使中華民族視統一為常態,而將分裂看作是暫時的權變。《三國演義》寫的便是當時的天下,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歷程。從顯秩序的觀點來看,好像是魏、蜀、吳三大集團的紛爭。若是兼顧隱秩序的立場,不難發現,還有一個無形無跡的水鏡集團在默默地做出天下布局,促進三國分而復合,我們稱它為“看不見的手”。

公元前221年,嬴政果如其姓,“贏”得當時有史以來中原版圖上最大的政治勝利,建立了世界上最早也最大的帝國。卻由于過度集權,秦很快被推翻。

一個氣球,當充氣完成后,理論上應該持久存在,實際上由于大氣的作用,或內部的變化,經常在消氣,甚至于疲軟或毀滅。顯秩序遭受隱秩序的影響,十分明顯。那只手雖然看不見,卻留下很多的形跡。

楚漢相爭的結果是:漢高祖劉邦于公元前202年統一天下。他汲取了秦朝不分封的教訓,論功行賞,分封王侯。這相當于一個超大型的氣球里面,包含著好幾個小氣球,結果氣球彼此互相碰撞,當然很不安寧。這給日后的劉氏政權造成了很大的威脅。漢高祖花了七年時間,才鏟除異姓王侯,完成“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目標。好像把氣球重新換氣,變成純度較高的氫氣,飛起來更高更輕快。呂后當權后,一口氣封了三個呂姓王侯,就像氣球內又滲進了其他的氣體,引起諸呂之亂。文景之治,傳到漢元帝、漢成帝時,國戚們依仗權勢,為非作歹。平帝時外戚王莽終于篡位,把氣球的標志改掉,導致了西漢的滅亡。

公元25年,劉秀消滅各地的割據勢力,恢復了統一的政權,史稱東漢。東漢首開宦官封侯的先例,漢靈帝時宦官得勢,巧取豪奪而無所顧忌。直到黃巾起義,才形成三國鼎立,把一個超大型的氣球,分裂成了三個大氣球。

魏、蜀、吳三國,無不希望永續經營,成為百年甚至萬年老店。好比氣球灌入氣體之后,衷心盼望它不要消損或毀滅。但三國都最多維持不到一個甲子,便宣告破敗。氣球有成必有毀,國家能興也能亡,所以三國有始便有終。這種自然現象,構成隱秩序,誰也無法避免。水鏡集團,則是這一時代的無形推手。因為隱秩序本身無形無跡,表現的時候,通過合理的人才能顯出力量。以水鏡先生司馬徽為代表,成員包括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徐庶、石廣元、孟公威、諸葛瑾、魯肅、司馬懿父子,以及諸葛誕、姜維等人,說起來十分奇妙。

有形的王國所企求的是大而強,無形推手所在意的則是長而治。魏、蜀、吳以英雄豪杰為主,要打天下。水鏡集團卻采取隆中所定的策略,分別向有規模或有潛力的集團推薦專業人才。以仁人志士的面貌出現,或者偽裝成同道的樣子,打入集團核心。將來不論哪一個集團勝利,水鏡集團都永遠掌握控股優勢。天道悠悠,無始無終,才是這群以賢能為主的無形集團最為堅持的經營理念。打破有形的局限,隨遇而安。

結局是誰都料想不到的,過程大家都必須設法加以掌握。諸葛亮再高明、再了不起,最后也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國演義》所揭示的道理,盡在于此。一方面人定勝天,各路英雄都應該盡心盡力,克服困難和危險,殺出一條活路來。一方面則天定勝人,關羽死在呂蒙和陸遜手中,諸葛亮造就了司馬懿的勢力,劉禪笑死司馬昭,晉帝統一天下,這一切豈是人力所能夠決定的?

顯秩序是人定勝天的依據,隱秩序則是天定勝人的契機。氣球的皮膜材質、彈性、厚度、大小和充氣的選擇等,都是顯秩序,人力可以控制。但是外界的壓力、環境的變化,以及意想不到的碰撞或打擊,卻是十分難料,并非人力所能夠完全掌握的。我們最好記取善變者必敗于變的教訓,力求避開用劍者死于劍、用謀者死于謀的宿命。同時還要注意“君子可欺以其方”的陷阱,走出一條長治久安的大道,早日擺脫分合的輪回厄運。

我們先提出三個基本問題:為什么要讀《三國演義》?怎樣讀《三國演義》才有用?《三國演義》可以分成哪四大階段?依據顯秩序和隱秩序兼顧并重的氣球理論,本書提出合乎現代需求的合理詮釋,茲分述如下,以供參考。

一、為什么要讀《三國演義》

《西游記》《水滸傳》《三國演義》這三本書,各有特色,皆非讀不可,不看可惜!其中《三國演義》,更應該趁著年輕多讀幾遍。相信對于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演義”的意思,并不單純是史實中加入傳聞的故事,最好解釋為表現義行,以深入人心。《三國演義》一開始便是“桃園三結義”,把一般人的幫會結拜,轉化成為義氣相結合的忠義行為。劉備、關羽、張飛這三位異姓兄弟,終其一生,都誓死以義相結合。《三國演義》對于人物的評核,也都以義為標準。宣揚忠孝節義,在當時屬于顯秩序。現代人喜歡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說什么“經濟掛帥”,其實是一切向錢看,笑貧不笑娼,以致重財輕德,把賺錢的本領看得比品德修養更加重要。但是,忠孝節義在現代社會,仍然是影響甚大的隱秩序。在現代社會,讀《三國演義》,至少可以獲得三大好處:

1.更加深入了解人生的真相

三國的形成,歷經劇烈的變化。各種文武人物,雖個個竭盡心力,結果卻人人皆以不了了之收場,沒有例外。勇猛異常的呂布配赤兔名馬,加上方天畫戟,可謂天下無敵,卻為愛才如命的曹操所斬而不了了之。赤兔馬輾轉歸于關羽,關羽更是英雄蓋世,手執青龍偃月刀,誰人能敵?但最后還不是大意失荊州,難逃不了了之的厄運?如果只有顯秩序而沒有隱秩序,怎么解釋這些現象?又何以明白諸葛亮神機妙算,到頭來還是只能盡人事以聽天命,違反不得!

2.更能奮力提升人生的價值

既然人生的結局,不外乎不了了之,人生的價值,即在活著一天就應該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寶貴時光,盡心盡力地好好完成自己的任務。不能認為反正是不了了之,便隨心所欲,愛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各種理由為借口,說什么只要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那就是自暴自棄,一生很難有所作為!

不了了之有兩種情況,一種叫作死不瞑目,如董卓、呂布、袁紹、周瑜、曹操,雖然名震天下,不可一世,卻都是含恨而終,有愧亦有憾!另一種則是心安理得,如諸葛亮、劉備、趙云、黃忠、王允、陳宮、華雄、顏良、文丑、魯肅、黃蓋、呂蒙、關羽和張飛,死時也很不情愿,但也算得死得其所,無愧也無憾!如果不是顯秩序和隱秩序兼顧并重,怎么確保心安理得呢?

3.更深一層體會“義”的可貴

同樣不了了之,為什么有的人心安理得,有的人卻死不瞑目?關鍵就在一個“義”字。頂著金字招牌的曹操,繼承父兄基業的孫權,以及空有秘方卻苦于人力、資金都不足的劉備,如果看到三國歸晉的結局,不知道有什么樣的感想?會不會覺得自己的公司被兼并,多年來的理想與努力落空?還是認為這一輩子再怎么說,也沒有白活?有形的王國,總有敗亡的一天,便是顯秩序不一定能夠滿足隱秩序的需求,或者得不到隱秩序配合的結果。換句話說,不能夠兼顧隱秩序,不可能完全合乎“義”的標準。盡管有人心中佩服曹操,卻很不情愿明白說出來。劉備當然有可疑的地方,大家卻寧愿相信他是仁人君子。讓我們更清楚地看出,“義”的可貴,就在于它能夠提高人生的真實價值。

二、怎樣讀《三國演義》才有用

很多讀過《三國演義》的人舉止言行,和沒有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幾乎一模一樣,完全沒有改變。可見這些人并沒有抓住要領,沒有得到收獲。

怎樣讀《三國演義》才有用?我們提供以下三點建議,以供參考:

1.時間寶貴,要讀出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

一般人只把《三國演義》當作故事來看,覺得十分熱鬧,而且緊張刺激。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緒完全投入其中,隨著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而起伏,卻缺乏理性的思慮,不能體會其中的道理。這種看熱鬧而看不出門道的讀法,浪費了寶貴的時間,得不到真正的道理,實在可惜。

古人常說讀書明理,意思是讀書有沒有用,完全看能不能讀明白其中的道理。《三國演義》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寶貴。我們務必用心思索,善加體會,才能夠達到讀書明理的目的。

2.經驗寶貴,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實踐

明白《三國演義》所揭示的道理,還要通過實踐的檢驗,看看自己的體會是不是正確,需要做出什么樣的調整。知道卻做不出來,等于不知道,一定要行之有效,才算是真正的知道。做得出來而不做,那就是知而不行,和不知并沒有什么兩樣。一定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才能夠養成習慣,使之成為自己的東西,而不再是故事中的情節。類似《三國演義》的人物,代代都有;書中人物所遭遇的狀況,隨時都會發生。衣服換了,地點不同,情節有變化,道理卻是一樣的。

3.人品寶貴,要培養有情有義的道德情操

一個人有沒有價值,一個家庭能不能興旺,一個國家是不是強盛,整個人類會不會共存共榮,關鍵在一個“品”字。品格高尚,這個人就有價值。一家人品德良好,這個家庭必然興旺。國民重視品德修養,國家自然強盛。人類全面提升品格,當然能夠共存共榮。《三國演義》的重大啟示,即在有情有義遠比權貴名位更值得大家尊敬。我們讀《三國演義》,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人品,促進家人的品德修養,就等于白讀。“品”字有三個“口”,表示眾人都這樣說。不要自己夸口,要大家眾口一致,認為我們的品德修養良好才算數。讀《三國演義》的用處,要在這里體現出來。

一部《三國演義》,那么多人物,真正流傳后世、分布的地區最廣、受崇拜敬仰最多的人應該是關羽,大家都尊稱其為“關公”。主要原因即在關羽一生所表現的忠義精神,令人十分感動。關羽死后,在儒、釋、道三大信仰中,都獲得非常尊貴的地位。儒家尊稱其為“武圣”,和孔子這位“文圣”相當;道家尊稱其為“關帝圣君”,位階也很高;釋家則稱其為“伽藍菩薩”,和觀世音菩薩一樣,家喻戶曉。民間更把他視為武財神爺,加以頂禮膜拜。

關公的忠義精神是現代人最為需要的。不忠不義的人很多,會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忠、義、仁、孝、智是三國人物的五項道德,也是現代人應該拿來自我檢討的五大項目。如果談《三國演義》,能夠深切體會這些人物的內心世界,知道他們所追求的目標在哪里,有哪些唯恐為天下人取笑的忌諱,用來鑒古知今,并且由自己做起,那么社會風氣之端正就會很快了。

三、《三國演義》可以分成哪四大階段

我們把《三國演義》分成四個階段,分別為桃園三結義、諸葛亮出山、大意失荊州、三國歸一統。現分別說明如下:

1.桃園三結義

要完成大事,憑個人單打獨斗根本不可能。劉備雖貴為中山靖王之后、漢景帝玄孫,如果不能獲得有力人士的支持,恐怕窮其一生也難有作為。有力人士,最好是有錢的金主,以及有勢的力主。張飛生財有道,堪稱金主;關羽武藝高強,當然是力主。劉備素有大志,平日專好結交天下豪杰,如今遇見這兩位難得的人才,自然不肯放過。他想三人結為異姓兄弟,協力同心,必然可圖大事。關、張兩人欣然同意,在張飛莊后桃園中,焚香祭告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從此,有了堅強的組織,具備了高度執行力。不過因為缺乏令人注目的成果展現,仍然吸引不了大家的眼光。戰亂中三人救了董卓一命,由于沒有身份,董卓對其也十分輕視。盡管他們屢次建功,也等了好久才奉派為小縣令,倍受督郵的勒索。直到關羽溫酒斬華雄,才獲得曹操的嘉許。三英戰呂布,讓曹操對其更加器重,為劉備引見漢獻帝,讓漢獻帝認劉備為皇叔。曹操煮酒論英雄,更是把劉備拉抬為當世少見的英雄。桃園三結義,加上曹操的賞識和提供的機會,使劉備集團的潛力,為水鏡集團所重視,乃為其推介諸葛亮,充當其職業經理人,這才有了后來的蜀國。

2.諸葛亮出山

水鏡集團由司馬徽出面,先布局,再造勢,使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的隆中對策,前呼后擁地應聘上任。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自己人和外人全都擺平。

這個人才集團,先把諸葛瑾和魯肅安排在東吳集團,以制衡曹操集團。現在看到劉備集團甚具潛力,而且缺乏軍師,正陷于困境,于是決定布局,引出諸葛亮。

時間方面,選定劉備躍馬檀溪,驚魂未定,看到南漳美景,充滿好奇心的時刻,派出牧童跨坐牛背,口吹短笛,見面就說出劉備姓名。然后介紹師父司馬徽,為劉備引見水鏡先生。水鏡先生趁機指出劉備至今落魄的真正原因在左右不得其人。劉備被擊中要害,趕忙請問,奇才何在?司馬徽只提臥龍、鳳雛,不談細節,給劉備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接著徐庶出場,表現得讓劉備衷心折服。徐庶離職前力薦諸葛亮,全力為諸葛亮造勢。三顧茅廬,把諸葛亮捧得天高,諸葛亮這才推出隆中對策,使劉備對三分天下確信不疑。諸葛亮出山后,幾番出奇制勝,對內擺平所有同人,對外讓曹操、孫權都刮目相看,奠定了頂級軍師的堅定地位。水鏡集團完全掌控了劉備集團的人心,實在是最佳的控股方式。諸葛亮完成隆中對策的使命,將蜀國推到了三國鼎立的地步。

3.大意失荊州

魏、蜀、吳三大集團,一大二小,若是堅持二小聯合對抗一大,天下殊難統一。讓魏國消滅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為了打破僵局,促進天下早日統一,唯有打破蜀國的聯吳政策,再使魏國傳入他人手中,才能三國歸一。

要打破吳、蜀聯盟,關鍵點在荊州。因為諸葛亮向東吳借荊州后,一直拖延不還,使孫權耿耿于懷。諸葛亮氣死周瑜之后,水鏡集團的魯肅繼任東吳大都督,原本以為吳、蜀可以相安無事,協力抗曹。不料孫權幾次差遣諸葛瑾、魯肅,向劉備索還荊州,好像不還不行。呂蒙接任都督后,即屯兵陸口,時刻留意荊州動態,準備隨時奪回荊州。諸葛亮委派關羽鎮守荊州,關羽絲毫不敢怠慢。呂蒙于是和陸遜商議,自己托病請辭,薦由陸遜繼任都督。陸遜年輕,關羽不把他放在眼里。陸遜又差人呈書備禮,用高帽子策略將關羽捧得高高的,讓他完全失去戒心。呂蒙則率部眾偽裝客商,將關羽所設烽火臺上的官兵縛倒,長驅直入取得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呂蒙又設計活擒了關羽父子。孫權勸降無效,將關羽父子推出斬了。張飛聞訊悲痛異常,神思昏亂,限部將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終為部將所殺。劉備這時已是漢中王,為了履行桃園三結義的誓言,不顧諸葛亮的反對,誓死攻打東吳,為兩位弟弟報仇,因此病死白帝城。劉、關、張相繼死亡,蜀國元氣大傷,又和東吳結下深仇大恨,二小抗一大的盟約徹底毀滅。三國鼎立的局勢,由取得荊州而建立,也由失去荊州而解體。

4.三國歸一統

《三國演義》的結局,是晉王司馬炎比照漢獻帝禪位曹丕的故事,接受了曹奐的禪讓,即位為晉武帝。那時候曹操、劉備、孫權都已經歸天。劉備的兒子劉禪低頭向魏國稱臣,遷居洛陽,樂不思蜀了。東吳的孫皓,是孫權的長孫,在三國時代以最殘忍、最暴虐而聞名。前后在位十幾年,孫皓殺忠臣四十余人。晉武帝興兵討伐,孫皓大驚,把自己綁起來,率領文武百官向晉投降。

司馬炎統一天下,在位二十五年。他能夠迫使曹奐退位,實際上要感謝祖父司馬懿的老謀深算,耐心等待。東漢十三位皇帝,除了光武帝劉秀和漢明帝劉莊是成年后擔當大位之外,其他都是未成年就登基,甚至孩童時期就糊里糊涂地當了皇帝。漢桓帝、漢靈帝只活到三十幾歲,已經算是長壽,另有幾位連過10歲生日的機會都沒有。所以皇權旁落,宦官、外戚當權,以致互相殘殺,動蕩不安。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加上“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狂語,當然不能夠讓曹氏統一天下。孫權生性多疑,殺人如麻,這樣殘暴的君王,也不能擔當統一大任。因此,水鏡集團才看上劉備集團,千方百計推出主要成員諸葛亮。司馬徽心中有數: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后來劉備急于復仇,兵敗猇亭。諸葛亮輔助幼主劉禪,雖然六出祁山,卻遇到司馬懿的阻擋,弄得精疲力竭。司馬懿吸取各方的寶貴經驗,加上能屈能伸,耐力極強,逐漸將魏國的軍政、經濟大權,都攬在手里。司馬氏一統天下,似乎是相當勉強的事情,所以,晉武帝實現全國統一剛十年,便發生了賈后之亂和八王之亂,引起五胡亂華。可見不能以德統一的天下,維持的時間也不長久。

桃園三結義種下三國鼎立的因,諸葛亮出山促成三國互爭統一天下的果。大意失荊州種下三國歸一的因,司馬炎篡位,結成三國歸一統的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安庆市| 九龙城区| 定襄县| 齐河县| 博白县| 杭锦旗| 江源县| 淳安县| 丰顺县| 蕉岭县| 台湾省| 托克逊县| 青铜峡市| 库车县| 靖边县| 玛曲县| 南木林县| 昭平县| 吉安县| 霍邱县| 文水县| 长治市| 上栗县| 泊头市| 城固县| 龙海市| 包头市| 浠水县| 壶关县| 临武县| 嘉鱼县| 民勤县| 新巴尔虎右旗| 特克斯县| 四子王旗| 双牌县| 德钦县| 双柏县| 唐山市| 平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