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此戰,勝則生,敗則死
- 大明:長生不死的我成了皇明顧問
- 青石踏浪
- 2106字
- 2025-01-13 15:09:31
朱棣回到燕王府,命令郭資鎮守北平后,便率大軍出師居庸關和喜峰口關。
彼時,夜幕緩緩降臨,北風如刀,呼嘯而過。曠野間,馬匹的嘶鳴聲忽高忽低,仿佛在與這片寂靜的天地低語。遠方,山巒如巨獸般匍匐,勾勒出黑色的剪影,蒼茫而肅殺。
風卷起塵土,如同掩埋多年的歷史卷軸,正被時間的手無聲地翻動,殘酷地將過往與現實串聯在一起。
朱棣策馬登上一處山坡,目光穿過層層曠野,定格在遠方的一抹黯淡輪廓。
那是通州城,他此行的首要目標。
在朱棣眼中,這座城池已不再是普通的城池,而是連結與北平城的紐帶,是他發起“靖難之役”理想的第一步。
“殿下,騎兵之利在于迅捷無匹,若能一舉破敵,則可攻其不備?!毙炝嫉脑挿路疬€在他耳畔回響。
朱棣略微抬頭,目光如利刃般掃過腳下的部隊。
這是一支按照徐良的建議,特意組建以騎兵為主的精銳部隊。
目標很明確,就如徐良所說的那般,通過騎兵的機動性,快速打破敵人的防線,搶占先機。
近萬鐵騎、步卒嚴陣列隊前行,戰旗在寒風中獵獵作響。
馬蹄踏地,雷鳴般的聲響滾滾而來,氣勢如潮。
每一名士兵的眼神中都透露著堅定與肅穆,仿佛這片曠野的沉寂只為醞釀下一場腥風血雨。
“此戰,勝則生,敗則死。”朱棣深深吸了一口氣,眼中的光芒愈加銳利。
遠處,一名探子縱馬疾馳,破開了沉悶的空氣。
未等馬蹄聲停歇,他便翻身下馬,單膝跪地,朗聲稟報:“啟稟殿下,此地距離通州城已不足十里!”
朱棣聞言,眼中精芒驟然一閃。
他稍作沉吟,隨即沉聲命令:“全軍稍作休息,準備急行軍,夜襲通州城!”
命令下達后,傳令兵迅速散開。
不多時,得到命令的士兵們立刻停步,原地整頓,檢查鎧甲,擦拭兵刃。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無形的壓迫感,仿佛連曠野上的每一縷風都在預示著一場即將爆發的廝殺。
就在這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仿佛風聲中夾雜著某種未明的焦慮。
朱棣回首,只見一員大將撥開陣列,疾馳而來。
他的身影被戰旗與火把的微光映照得忽明忽暗,但那急切的神情卻越發清晰。
這人正是張玉,字世美,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原仕元朝,官至樞密知院,歸附明朝后屢次隨征塞北。
洪武二十一年,張玉參加捕魚兒海戰役,因功被授為濟南衛副千戶,后升任安慶衛指揮僉事。
洪武二十三年,張玉隨藍玉征討遠順、散毛諸洞。他在次年驅逐犯境元軍,一直追擊到鴉寒山,后被調往燕山左護衛,仍任指揮僉事,隸屬燕王朱棣麾下。
洪武二十六年,張玉隨朱棣出塞征戰,攻至黑松林,次年(1394年)又隨征野人諸部。
張玉作戰驍勇,又足智多謀,深得朱棣的器重,當時燕軍諸將,“張玉善謀,朱能善戰”,被朱棣倚為左右手。
然此刻,他臉上的神色卻帶著一抹深深的不安。
張玉翻身下馬,快步走到朱棣跟前,單膝跪地,抱拳道:“殿下,請稍等片刻!”
朱棣眉頭微皺,冷然問道:“張玉,有何事?”
張玉抬起頭,目光中透著焦慮與急迫。
他拱手一步向前,聲音低沉卻堅定:“殿下,此戰勝負,關乎整個北平局勢。若貿然出擊,恐有不測。敵軍未有異動,我軍不如稍作等待,觀察敵情,再作決斷?!?
朱棣靜靜聽著,面上未顯露太多情緒,目光卻如寒冰般銳利。
他冷聲回應:“張將軍,孤先前已闡明利害,休得再言。”
張玉的額頭滲出一層薄汗,顯然內心掙扎不已。
他眼中透出一抹復雜的情緒,低聲道:“殿下,末將并非質疑您的決心,只是眼下敵情未明,夜襲之舉若失手,后果不堪設想。懇請殿下三思!”
張玉反對朱棣出征,并非出于對朱棣意圖的質疑,而是出于對戰局的謹慎與對可能后果的深切憂慮。
在他看來,此時進攻時機尚不成熟,尤其是在面對未知的敵情時,他傾向于采取更為穩妥的戰略——堅守北平城。
等敵軍有明顯行動跡象后再作決斷,而非現在這般,冒然行動。
“張玉!”朱棣的聲音突然冷冽,猶如鋒刃劃破夜空。
張玉心頭一震,但仍未退后,繼續據理力爭:“殿下,末將并非膽怯,而是戰場兇險莫測。若敵軍早已設伏,我軍將陷入不利,靖難大業恐受重創!”
朱棣沉默片刻,目光深邃地注視著張玉,隨后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帶著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張玉,你曾經告訴孤,戰場之上,最忌猶豫不決。今日,你為何動搖?”
張玉聞言,目光微顫,但仍舊拱手,語氣懇切:“殿下,末將并非動搖,只是眼下敵情未明,若輕率出兵,恐有不測。”
沉寂片刻,朱棣緩緩開口,聲音低沉卻不容置疑:“張玉,你曾教孤,戰場之上,最忌猶豫不決。今日,你為何動搖?”
張玉聞言,面露復雜之色。
他咬了咬牙,拱手道:“殿下,末將非是動搖,只是……”
朱棣不待他說完,便出聲打斷:“孤問你,可還記得《孫子兵法》中所云——‘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
張玉一怔,迅速回道:“此乃兵家至理,意在提醒主將勿存僥幸,而應嚴陣以待?!?
一旁守備在朱棣身邊的張信聞言,頓時心感怪異,他不著痕跡地看了朱棣一眼。
只見朱棣手捋長須,故作深沉又問道:“那你是如何理解這話的?”
張玉做出了和張信一模一樣的回答:“不抱敵人不會來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有充分準備,嚴陣以待;不抱敵人不會攻擊的僥幸心理,而要依靠我方堅不可摧的防線,確保不會被戰勝?!?
朱棣微微頷首,語氣稍緩,卻鋒芒未減:“正是因為無論敵軍動向如何,我軍都需有備無患,若因敵情不明而畏縮不前,豈不陷入消極防御的死局?”
“消極防御?”張玉眉頭緊鎖,顯然未完全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