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訓》的心理學解讀
- 涂道坤
- 1755字
- 2025-01-06 17:53:09
推薦序
2016年,因翻譯瑪莎·萊恩漢的《DBT情緒調節手冊》第一次與涂道坤先生見面。在那次談話中,他就對我提及,他是讀《了凡四訓》緩解了自己的焦慮癥。2010年,我在研究接納承諾療法(ACT)與佛學思想之間的關系時讀過《了凡四訓》,當時就覺得書中逆天改命的故事,是我國儒釋道文化語境下認知行為治療的經典案例。遺憾的是,我一直學習研究西方心理學治療方法,未能在這方面做深入研究,國內也罕見對《了凡四訓》進行心理學的解讀,因此,我鼓勵道坤先生將自己的心得寫出來。
前段時間,當我收到道坤先生發來的書稿時,驚嘆不已,一夜讀完,甚是感慨。沒想到因為六年前我隨口說的幾句話,他竟真的不辭辛苦,將其變成了一本佳作。他邀請我寫一篇序文,我自當慨然承諾。
《了凡四訓》是一部家訓,分為四訓: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但里面卻藏著一個生動、精彩、深刻、成功的心理治療案例。少年袁學海遇見一位姓孔的算命先生??紫壬o他算命,說他某年某月能考上秀才,某年某月能當縣令,可惜只能活到53歲,一生還沒有兒子。由于后來很多事情都得到了應驗,袁學海便深信人的命天注定,無論如何也改變不了,于是變得沮喪、絕望,陷入了心理學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澹然無求矣”,如同患上了現代人的“空心病”“抑郁癥”。
道坤先生在解讀時,基于原著想象袁學??葑鴷r的情形——“只見黑暗的屋子里一燈如豆,宛如皮影戲一般在墻上映照出一個人影——袁學??葑谑覂?,一動不動,像一尊木雕泥塑”。寥寥幾筆,活脫脫刻畫出了袁學海又喪又怪的形象,而墻上那道枯槁的影子分明是袁學海心理僵化的形象化表現。
接納承諾療法認為,心理僵化是導致心理疾病的根源,它由六方面組成,而袁學海“喪”的生命狀態幾乎完美地詮釋了心理僵化的這六個特征。
他終日靜坐,不閱文字,不正是經驗性回避嗎?
他將算命先生的話當成事實,深信不疑,不正是認知融合嗎?
他執著于算命先生算出來的那個自己,忽視自身鮮活的存在,不正是固守概念化的自我嗎?
他“澹然無求矣”,感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義,看不到未來的希望,不正是價值不清嗎?
他眼里除了命數,看不見周圍還有另外的風景,生命還有其他的可能,不正是脫離當下嗎?
尤其突出的是,他從喜歡發怒到枯坐,從沖動到不動,不正是無效行動嗎?

如果說枯坐是袁學海心理僵化的標準姿勢,那么他在棲霞山中遇見云谷禪師,與他對坐三天三夜沒合眼,也未曾說過一句話,以及之后那一場驚心動魄的對話,則是一場無與倫比的心理治療。在這個過程中,云谷禪師說了一句非常厲害的話——“我待汝是豪杰,原來只是凡夫”。這句話與其說是貶損,不如說是當頭棒喝,是激將法,是心理學上的無禮溝通,瞬間撼動了袁學海的僵化心理,同時給了他另一條嶄新的希望之路——治愈內心,改變命運。
從此袁學海改名袁了凡,“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逐漸擺脫“喪”的生命狀態,扭轉了頹廢的人生。
我認為,云谷禪師對袁學海的治療,本質上是打破心理僵化,獲得心理靈活性。
云谷禪師的當頭棒喝,讓袁學海的認知與孔先生算定的“命數”脫鉤,不正是接納承諾療法中的認知解離,打破概念化自我嗎?
袁了凡每天謹慎小心,覺得自己與從前不一樣了,不正是覺察當下嗎?
他遇到別人詆毀他憎恨他,也能坦然接受,不以為意,不正是接納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不評判嗎?
他通過云谷禪師傳授給他的功過格,以內心的價值標準衡量每日之行事,不正是“自我覺察”“接觸當下”的正念,以及“澄清價值”“承諾行動”嗎?

1跳出自己,把自己當成觀察的對象,即自我覺察。與概念化自己相反,又叫觀察性自我。
中國傳統文化從來就不缺好的故事,缺的是好的解讀。道坤先生在解讀《了凡四訓》時,沿著袁了凡的個人成長路線,用敘事的風格和心理學的解讀逐步鋪展開來,使得全書扣人心弦,回味無窮。我想,我一定會將此書連同《了凡四訓》推薦給學習接納承諾療法的心理咨詢師。
道坤先生的解讀不僅用到了接納承諾療法,還用到了認知行為療法、辯證行為療法、精神分析和意義療法。書中處處珠璣,智慧閃耀,讀來令人拍案。衷心希望此書能夠幫助更多心理咨詢師了解《了凡四訓》的心理咨詢價值,能推薦給來訪的“躺平”者、“空心”者、“內卷”者、抑郁者、焦慮者、壓力巨大者、人生迷茫者……讓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好地滋養中國人的精神家園。
祝卓宏
2022年7月于北京迎春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