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訓》的心理學解讀
- 涂道坤
- 908字
- 2025-01-06 17:53:13
一間禪房,兩人靜坐
袁學海離禪房越來越近。
只見禪房周圍有三棵樹,一棵皂莢、一棵桂花樹、一棵紅楓。一位老者坐在灑滿陽光的門前,坐在三棵樹中間,任落葉飄零。在沒有打擾的寧靜中,他觀察著、傾聽著、感受著、冥想著,鳥雀在樹上嘰嘰喳喳唱歌,不時悄悄地掠過禪房。
這是一幅多么富有深意的畫面啊!
老者與陽光、樹木、鳥雀融為一體,感受著大自然血管中的每一次脈動。
雖然攀登珠穆朗瑪峰可以激起人崇高的敬畏感,凝視波濤洶涌的大海可以引發人無限的遐想,但如果一個人可以從一抹陽光、一片落葉、一朵小花中讀到生命最深的存在,心靈就會詩意般敞開(《禪與心理分析》),那顫動的情感—— 你可以稱為愛,也可以稱為慈悲——無限延伸,具有接納一切的力量。
聽見腳步聲,老者抬頭,目光柔和、親切,看見灰頭土臉的袁學海,就像見到一位久別重逢的人。一陣清風吹過,在濃郁的桂花香氣中,袁學海看見了自己要拜謁的人。與想象的完全不一樣。在袁學海的想象中,云谷禪師有一雙銳利透徹的眼睛,深嵌在眼窩里,一眼就能看穿來訪者的心。但面前這位老人卻慈眉善目,臉上布滿皺紋,是那么的純樸、自然,就像隔壁鄰居大爺,卻又蘊含著無法抗拒的親和力。
袁學海記得第一次看見孔先生時,感覺對方猶如神仙一般,不由得心生敬畏。后來知道他不是神仙,是半仙,但即使是半仙,袁學海在與孔先生相處時,也一直處于仰視的位置,始終是那個被俯視、被規范的人。對于孔先生,袁學海的感受五味雜陳。能考上秀才,袁學海對他充滿感激,對他精準的算命即敬重又害怕,而當他被命運框定后,又不免產生不滿,甚至怨恨。
而第一眼看見云谷禪師,袁學海的感受完全不同。云谷禪師身上沒有半點神跡,雖然年長幾十歲,卻一點架子也沒有,如此平易近人、和藹可親,讓他有了一種強烈的想要傾訴的沖動。
袁學海跟隨云谷禪師一前一后進入禪房,迫切想將這些年來的孤獨和絕望,一股腦傾吐出來,同時渴望得到疏導。但云谷禪師一言不發,沒有問他姓甚名誰、來自何處、有什么煩惱和痛苦,只是拿來一個蒲團,讓袁學海坐下,與他一起盤腿靜坐。
經過幾天長途跋涉,袁學海最終定格成這樣一幅畫面:在棲霞山天開巖下,在一個簡陋的禪房內,一老一青壯,兩個人默默無語,靜坐在一起。世界安靜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