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訓》的心理學解讀
- 涂道坤
- 1220字
- 2025-01-06 17:53:12
袁學海被困在了洞中
袁學海去拜謁的是一位禪師,別號“云谷”,就像他的名字一樣,云谷禪師住在棲霞山白云深處的一個山谷中。
穿過一片茂密的樹林,一路向上,山勢越來越陡。站在下面往上看,巖石如刀削斧砍一般,直聳云天。袁學海像一只卑微的螞蟻在斷崖絕壁的縫隙中緩慢爬行,更像是一條毛毛蟲,在用自己的身體丈量地球。
爬行了一段時間之后,突然,一塊巨石擋住了去路,袁學海想,難道這是一條死路?仔細一看,巖石中間是空的,似乎可以穿過。袁學海鉆進巖石,里面陰森森的,寒氣逼人。越往里走,越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中,他漸漸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該往何處走,也不知道身邊是否藏匿著蝙蝠和蟒蛇之類可怕的生物。這時袁學海才發現,自己被困在了洞中,找不到前路,又迷失了后路。在黑咕隆咚中,他誤把一根藤蔓當成一條蛇,嚇得魂不附體;而當他認為自己無論如何也出不去了時,又不禁感到后悔和沮喪。黑暗就是這樣,總是會扭曲認知,讓人在虛擬的恐懼和頹喪中變得神經過敏,行為夸張、反常。
袁學海在黑暗中一點點挪動腳步,突然,遠處出現了一道微弱的亮光。他向亮光走去。亮光越來越大,他看清楚了,是巖洞頂上一條裂縫透下的陽光。借著那一絲陽光,袁學海看見了外面的一線天,看見了腳下的路,也看見了青灰色的巖石上赫然刻著三個大字“天開巖”。他心頭一震,這會不會是一個吉兆,預示自己的命運也是如此,黑暗將散去,光明將來臨,天無絕人之路?
袁學海在洞中的這番經歷,生動詮釋了心理疾病的特征,以及治愈的過程。
著名心理學家艾瑞克·弗洛姆把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比喻為“洞穴人”,意思是說,這些人生活在黑暗的洞穴中,就像袁學海被困在洞中一樣,什么也看不見,難免不認知扭曲,把藤蔓當成毒蛇,也難免不行為怪異,性情乖僻,情緒抑郁。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抑郁,是感官的黑暗。抑郁中的人眼睛看什么,都如同黑白電影,失去了世界真實的色彩;耳朵聽什么,背景音樂都是凄涼的;嘴巴吃什么,都味同嚼蠟,沒有感覺,一點也不香……總之,感官黑暗讓他們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覺得人生毫無意義、毫無價值,被無邊無際的空虛吞噬,很是絕望。同時,帶著黑暗的感官走進人群,與人交往,很容易導致人際關系的混亂和緊張,這又反過來加重了他們自身的絕望。
可以說,袁學海就是這樣的“洞穴人”,生活在感官黑暗中,極度孤獨和悲涼。
精神分析認為,心理治療的目的,是使潛意識成為意識。潛意識好比一個深不見底的溶洞,漆黑一片,陷在里面的人無知無覺、恍恍惚惚、行為反常,甚至瘋狂。而使潛意識成為意識的過程,就像是引入一道亮光,照進黑暗的洞穴,看見潛意識中的想法、欲望、情感,以及幽微的人性。看見意味著醒悟,不再糊里糊涂,不再認知扭曲,不再感官黑暗;意味著意識拓展了,心智成熟了;意味著走出洞穴,獲得治愈。
心理疾病的特征,是生命掉進了潛意識的黑洞,而心理治愈的過程,則是穿越潛意識的黑洞,內心被照亮、被看見,走出黑暗的洞穴。
袁學海走出了天開巖的黑洞,但是,他是否也能走出抑郁的黑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