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的心理治愈只需一次:《了凡四訓》的心理學解讀
- 涂道坤
- 1215字
- 2025-01-06 17:53:12
第二章 治愈的山谷
那種被理解的感受,哪怕只有一次也好
每個人都向往自由,渴望有一個不羈的靈魂,沒有人愿意被束縛,茍活在精神控制的鐐銬中。但實際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像袁學海一樣,一個大活人,卻聽信別人的話,相信負面的心理暗示,結果讓別人把自己的命算死了,把人生逼進了死胡同。
人非木石,絕不會無欲無求。誰不想要更好一點的人生?誰又愿意屈服,自甘沉淪?雖然袁學海認了命,但他不羈的靈魂一息尚存,他想要擺脫精神控制的希望之火從未熄滅。
在北京國子監學習了一年之后,確切地說,是枯坐了一年、抑郁了一年之后,袁學海南歸,即將進入南京的國子監。入學之前,他想去南京郊外的棲霞山拜謁一個人。
秋天的棲霞山,漫山遍野,層林盡染,猶如一道霞光落在這里。此時進山,仿佛走進一幅畫,清風拂山巒,人在畫中游。但對于袁學海來說,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情欣賞。他活著,沒有快樂和生氣,只剩下一個軀殼,里面裝滿哀怨、嘆息。
軀殼人袁學海,一步一步機械地行走在蜿蜒曲折的山間小道上。
他走呀走,落葉吹進山谷,急促的腳步在尋找歸宿。
他走呀走,鋪天蓋地的紅葉在陽光的映照下,紅似烈火,像燃燒的欲望,像四射的激情。然而,心灰意冷的袁學海視而不見,卻獨獨聽見子規的啼叫,聲聲哀婉、凄厲。子規啼血,撕開了袁學海的傷口,那綿延不絕的紅葉,在袁學海的眼中,分明是心頭滴不盡的血。
他走呀走,來到一個湖邊,清澈見底的湖中可見魚兒在暢快地游,還有飛鳥投下的影子,而袁學海在湖水中卻看見了一張憔悴的臉,一個傷心的人。很多年了,他的悲傷無人能懂,背后還被人議論、嘲笑。“知道嗎,咱們這里來了一個很‘喪’很怪的人。”“他真的會那樣做嗎,太不可思議了。”“對于這種人,還是離他遠一點好?!?/p>
雖然袁學海也有一些要好的朋友,這些朋友不會在背后議論他,卻會當面給他上課。“你呀,就是負能量太多,應該積極起來?!薄霸郑蠛们俺逃|手可及,不要頹喪,要多點正能量?!薄案窬执笠稽c,沒有過不去的坎兒。”……盡管這些朋友出于好心,但他們沒有經歷袁學海的苦,又怎能理解他的痛。一直以來,袁學海都渴望傾訴,渴望把自己的遭遇說出來,有人能夠接住。這種被理解的感受哪怕只有一次也好,但從來就沒有。一次,與一位朋友喝酒,乘著酒興,他剛開始傾訴,對方就說:“又來了,袁兄,你難道就不能積極一點嗎?”剎那間,袁學海鼓起勇氣敞開的心,被晾在了風中,尷尬、羞憤。從那以后,他不再向朋友表露真心,開始封閉自己,成了一個孤獨的人。
當然,袁學海沒有傾訴的對象,不能怪身邊的朋友,因為傾訴就像嘔吐,那些嘔吐物骯臟、惡臭,令人極不舒服。如果不是出于深深的愛,誰愿意去承接別人嘔吐的污穢物?如果沒有接納的力量,誰又能真心傾聽?生活中,即使是最親最親的親人,也總是給我們太多的說教和指責、太少的包容和傾聽。沒有傾聽,無論四條腿怎么努力,也不能使兩顆心更接近。而現在袁學海跋山涉水去見的那個人,能傾聽他嗎?在這個世界上,他的無助、他的孤獨、他的絕望,真的能找到一個人傾訴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