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帛書老子注讀
  • 秦復觀
  • 5380字
  • 2024-12-27 18:27:19

三、大道無名,因人高下而有差(今41章)

帛書版: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颣。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傳世版: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版本重大差異:

①堇能行之:此處帛書甲本殘缺,乙本為“堇能行之”,北京大學藏西漢竹簡《老子》(以下簡稱“北大漢簡本”)為“堇能行”,郭店楚簡《老子》(以下簡稱“郭店楚簡本”)為“堇能行于其中”。今人多認為“堇”與“勤”相通,解作“勤勉”。其實通行本“勤而行之”,應該是把“堇能”二字用“勤”來代替,并非通假?!拜馈敝浮吧?、不夠”,“堇”與“饣”合則為“饉”,指食物不夠、災荒;“堇”與“力”合則為“勤”,指力量用盡、做事盡力。所以,“堇能”應指能力用盡、盡其所能的意思。

②大器免成:傳世版為“大器晚成”。“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褒無名”,無、希、免都是“沒有”的意思,“晚”用在這里不倫不類,應為“大器免成”。北大漢簡本為“大器勉成”,“勉”通“免”;郭店楚簡本為“大器曼成”,“曼”亦為“沒有”的意思,通“無”?!按笃髅獬伞?,最大的器,是不會塑造完成的。因為“成”也就意味著完結,就此固定下來,失去了更進一步的可能,便不能稱之為大了,和“大成若缺”是一個道理。所以,最大的方正不會有邊角,顯現出邊角,也就意味著到了邊緣,不能更大了。最大的音律不會以聲相和(天籟無聲),至高無上的天的形象沒有形狀,對道最大的褒揚是無名無譽,因為任何名、譽都不足以加之。

③天象無形:帛書甲本殘損,乙本、北大漢簡本、郭店楚簡本均為“天象無形”,世傳諸本均作“大象無形”?!侗本┐髮W藏西漢竹書》作此說明:“‘天象’,郭簡、帛乙皆同,傳世本作‘大象’;‘天’、‘大’二字形近易混,此處仍應讀為‘大象’,但由簡帛古本觀之,‘大象’寫作‘天象’由來已久?!濒缅a圭主編的《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提出了相反意見:“‘天象’,郭簡、北大本同,傳世本作‘大象’。高明以帛書乙本‘天象’為‘大象’之誤,《北大》也認為‘天象’應讀為‘大象’,但劉信芳、廖名春等據郭簡認為‘天’字不誤。今按:《老子》的‘大象’是指‘道’,下句即說‘道殷無名’,此處似乎不應重復講‘大象’(即道)如何,三種出土本皆作‘天象’絕非偶然?!疤?,《說文》:“至高無上,從一大。”段玉裁注:“至高無上,是其大無有二也,故從一大?!惫湃苏J為天是萬物主宰,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沒有可與之相匹合的存在,故獨立為一。然而如此至高的上天,主宰萬物的存在,卻并沒有任何具體的形象。下文講“道褒無名”,由“天”而至“道”,順理成章。

④道褒無名:傳世版為“道隱無名”,表示隱藏起來連名字都沒有,與“道褒無名”剛好完全相反。對道最大的褒揚便是無名無譽,正如第三十九章所說,“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像石頭一樣沒有人稱贊,才是最大的稱贊,因為天地萬物無不沐浴其福澤之中。這才是最大的顯揚,又怎么能說是“道隱”呢!北大漢簡本為“道殷無名”,“殷”為盛大,和“褒”廣大之義相同。

⑤善始且善成:傳世版為“善貸且成”,“貸”是“施、予”的意思,本義為無償給予。在周朝以前的“借貸”,只是一種救濟行為;到西周,開始出現計息取利;到春秋戰國,高利放貸已成為王公貴族重要的斂財手段?!笆肌笔亲躺?、孕育生長的意思,放貸也算是在幫助成長,但最大的區別在于,道對萬物的助長不求回報,而借貸卻往往要高利收回。這里把“貸”與“始”等義,正名了高利放貸的行為,而曲解了真正的德行。第七十九章說“圣人執右契,而不以責于人”;第八十一章說“圣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這才能稱得上是“善始”,“善始”方能“善成”。

直譯:

上乘之士聽聞了道,竭盡所能奉行它;中乘之士聽聞了道,有時候放在心上,有時候就遺忘了;下乘之士聽聞了道,哈哈大笑。如果他不嘲笑,那道就不足以為道了。所以有古語是這樣說的:光明正道好像是悖逆,進取之道好像是后退,平順之道好像諸多阻礙。最崇高的德,好像空谷一般低下;最純凈的潔白,好像遭到玷污;最寬廣的德,好像有所不足;最具建樹的德,好像懈怠偷安;最純真的本質,好像污濁渾蒙。最大的方正沒有直角,最大的器物不會固定成形,最大的音律聽不到它的聲調。至高無上的天沒有具體形象,至大廣博的道沒有名號。唯有道,善于造生萬物,且善于成就萬物。

解讀:

“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span>“上”,上乘的、上等的,高層次的;“士”,古代對人的美稱,指有學識之人;“上士”,上乘的有識之人。這里的“上士”“中士”“下士”并不是指等級地位上的差別,而是就認知水平上的高低而言,在這里老子用以區分人聞道后的不同反應?!奥劇敝嘎犅?,有個詞叫“聽而不聞”,不但聽之入耳,還聽之入心,方才叫“聞”。上士、中士、下士聞道,各自反應不同,因為體會各不相同。“行”,實行,從事;第二十三章“從事而道者同于道”,即“行道”之意。

上乘之人聽聞了道,會盡其所能遵行它,因為已經完全接收并篤信無疑。中乘之人聽聞了道,有的時候放在心上,實行一下,有的時候就遺忘了,拋諸腦后,因為只接收了自己認可的部分而將信將疑。下乘之人聽聞了道,哈哈大笑,因為完全無法接收而認為是胡言亂語。

“堇能”是盡其所能的意思,與“勤”有很大區別。“勤”指不斷地做,乃至力量用盡,多是機械的重復活動;而“堇能”強調的是使用最大的能力,功率全開,全力投入,有篤信奉行的意思。帛書老子出土以后,帛書整理小組和高明均把“堇”讀為“勤”,高明說:“帛書乙本假‘堇’字為‘勤’?!辈贿^劉殿爵卻認為,帛書本的“堇”不應從世傳本讀為“勤”,而應讀為“僅”,義為“少”。裘錫圭表示認同,他說:“簡本作‘堇能行于其中’,從語氣看,‘堇’字似應從劉說讀為‘僅’?!睆堝舱J為:“‘勤而行之’,‘為’之痕跡太濃。”劉殿爵于《明報月刊》發文說:“從通行本來看,‘上士’、‘中士’、‘下士’表明了一種遞降的次序,而從‘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一下降到‘中士聞道,若存若亡’非常奇怪,令人懷疑今本有誤。通行本其他兩處‘勤’字帛書本均作‘堇’,后來的編者預先把‘堇’讀成了‘勤’,由于‘而’、‘能’古通,‘勤能行之’不成文意,故成今本的‘勤而行之’。若‘堇’讀為‘僅’即‘僅能行之’,表明即使為上士,行道也絕非易事,這樣,過渡到‘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便很合理?!?/p>

行道確非易事,所以才需要毫無保留地發揮全部能力而行之,而只要產生了絲毫的懷疑,便不可能再結聚全副精神,做到盡其所能了。因此“堇能”的前提,便是篤信不疑。從上士的“篤信不疑”,到中士的“半信半疑”,再到下士的“完全不信”,這種遞降的次序,就非常合理了。如林希逸所說:“勤而行者,言聞而必信也。若存若亡者,且信且疑,又以為有、又以為無也。最下鄙俚之人,則直笑之耳?!?/p>

“弗笑,不足以為道?!?/span>如果他不嘲笑,那道就不足以為道了。為什么?因為道是至大的,至大的存在必然能同時包括自己的對立面,否則還有到達不了的對立面存在,又如何能稱之為“大”?同時包括自己的對立面,也就不存在對立,是以為“一”。因此至大的理論,必然會有不合常理的一面呈現,被下士大笑之,才正說明該理論至大而又完備,是以為“道”。這也是為什么老子在第二十章說“我欲獨異于人”,“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因為在俗人眼中,有道者才是異類,才是可笑的。

“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颣?!?/span>“建言”的“建”與下文中“建德”的“建”都是樹立、建樹的意思,創建并保持,如第五十四章說“善建者不拔”?!敖ㄑ浴敝浮傲⒀浴?,表示已經存在的言語?!百M”,通“?!?,謬誤之義;郭簡本作“孛”,為“悖”之本字;北大本作“沬”,通“昧”。“颣”指“絲上的疙瘩”,絲本是很順滑的,有了疙瘩就不再平順。

這里的三個“道”,分別指“光明正道”“進取之道”“平順之道”。在世人看來,正道好像走反了,進取好像在后退,平順好像走了彎路。

“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span>“上德”,形容德之崇高;“廣德”,形容德之寬廣;“建德”,形容德之建樹。偷,偷安、茍且之義。“渝”,《說文》解為“水變污”,形容水變混濁的樣子;第十五章說“渾呵其若濁”,便是形容其質真未分的純樸之狀。

“上德”為何如空谷?因為“上德不德”,好像未有建樹;“上德無為”,好像無所作為。一事無成而又不圖上進,正如空谷一般空虛低下。王弼把“上德如谷”與“上德不德”聯系起來,注曰:“不德其德,無所懷也?!薄盁o所懷”,即無心而虛其懷,正合“虛懷若谷”。然而后文又有“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廣德”“建德”又何嘗不是“上德”?但描述卻各自不同。所以“廣德如不足”形容的是德之廣大如不足,“建德如偷”形容的是德之建樹(發揮功用)如懈?。o所作為),而“上德如谷”形容的是德之崇高如山谷。因此“上”在這里應取崇高之義,與“谷”之卑下相對,而非“上德不德”之高品質、高層次之義。

“大白”為何如污辱?正如“高”需要以“下”為基礎,“貴”需要以“賤”為根本,“白”同樣需要“黑”來容盛。脫離了“下”的“高”,必將很快跌落;脫離了“賤”的“貴”,必將很快顛覆。所以大的潔白始終有黑作為底色,看上去如同沾染了污垢。

“廣德”為何如不足?因為大成若缺,大盈若造字,德廣大而不能至其邊界,故狀若不足。

“建德”為何如偷安?因為“成功而弗居”,因為“不欲見賢”,故功成不顯其名,好像茍且無爭,一無所求。

“質真”為何如混濁?因為質真為樸,樸是萬物最初始的狀態,低微原始,混沌未分,若濁。

“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天象無形,道褒無名?!?/span>“隅”,指墻角、角落。方形以邊角為界限,邊角之外就是它到達不了的地方,而真正的大方是無處不至的,因此不能有邊角,也就是“大方無隅”。“褒”,指寬大、廣大,稱其寬廣有贊揚之意,所以這里說“道褒無名”,把“褒”與“無名”相對。“天象”,古人在“大”字上加一橫表示“至高無上”,至高無上的天沒有形象,而“天”又守法于“道”,故由“天象無形”引出“道褒無名”,由“形”而至“名”。

最大的方正沒有邊角,因為如果看到它的邊角,也就意味著它的邊界已經到達,邊界之外就是比它更大的,它又如何能算是大呢?

最大的器物不會被塑造完成,因為完成也就意味著終結,就此固定下來而失去更進一步的可能,便不能稱之為大了。所以天下為何被稱為“神器”,因為天地一直都處于演化之中,從來都不曾完結,故而又說“大成若缺”。

“大器免成”用之于人,指“真正能成大器的都不是人為培養塑造出來的”。比如,我們現在傾全球之力,可以再培養一個愛因斯坦出來嗎?很多家長熱衷于把孩子塑造成器,但是人力有時窮,他們的人力之所成,又怎么能比得上自然偉力永不停息的造化所成就?孩子時時刻刻都在被人力雕琢,又哪里還有“道”發揮的余地呢!因此,“大器免成”,免的是人之拙力所成,而承接道之宏大偉力,如此方可成真正的“大器”。

最大的音律聽不到它的聲調,因為音是聲相和而起,聲如果固定下來有了階調,音也就同時有了局限,不能稱之為大。真正的大音,是天籟之音,而天籟無聲。在古人看來,聲與音是有明確區分的?!对娦颉罚骸扒榘l于聲,聲成文,謂之音。”疏:“此言聲成文謂之音,則聲與音別。”《樂記注》:“雜比曰音,單出曰聲。”可見把“聲”按照一定的規律組合起來,才成為“音”,因此“聲”是“音”存在的前提條件,同時也是對“音”的最大局限。而真正的大音,已經超脫出“聲”的局限,故而無聲。

最高的上天沒有形狀,因為有了形狀也就有了界限,被限定了界限的形象,不能稱之為大。

寬廣的大道卻表現得非常低微,低微到無名無譽,然而沒有名譽才是最大的贊譽,意味著萬物皆得其恩澤,無所遺漏。人人都能得到的東西,就像那地上的石頭一樣,又有什么好贊揚的呢?

其實,老子并不推崇“隱”,所謂“無名”“無功”,才是最大的顯揚,因為任何功勞名譽都不足以加之;加以功名贊譽,反而是一種局限,讓無量變成了有限,讓至大變成了渺小。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span>始,孕育,滋生,指萬物由“無”而至“有”的過程。成,長成,成熟,指萬物由有形而至定形的過程。物形一旦固定,也便成了死物,因此“成”又有“終”之義。于省吾說:“周語‘純明則終’,注:‘終,成也。’又‘故高明令終’,注:‘終猶成也?!瘯尢罩儭嵣鼐懦伞嵶ⅲ骸瑟q終也?!浅?、終互訓,義同。然則‘善始且成’,即善始且終也。六十四章‘慎終如始’,亦‘終’‘始’對文?!薄肚f子·大宗師》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奔创肆x。唯有道,善于造生萬物,且善于成就萬物。第一章講:“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始”即開始、滋生;“母”即生產、成就,“有名”“無名”同出于道,故道“善始且善成”。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昌市| 澜沧| 临海市| 双牌县| 建平县| 屯昌县| 卢龙县| 滨州市| 灌阳县| 古浪县| 奉化市| 遂平县| 西贡区| 神池县| 太康县| 建水县| 商都县| 长宁县| 淮北市| 礼泉县| 五家渠市| 二连浩特市| 天等县| 麻城市| 安化县| 湘潭县| 鄄城县| 寻甸| 罗山县| 迁西县| 雷山县| 商城县| 枣庄市| 河津市| 同德县| 华蓥市| 嘉义市| 凌云县| 项城市| 壶关县| 盈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