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敏感與自我
- (德)斯文婭·弗拉斯珀勒
- 5224字
- 2024-12-27 18:13:27
主動敏感性與被動敏感性
“敏感的”(sensibel)一詞的含義是“敏銳的(empfindlich)、可感的(fühlbar)、易于接受的(empf?nglich)”。積極地看,此詞通常是指顯著的共情能力;消極地看,此詞是指一個不適應生活的主體的過度敏感。回顧哲學史就會發現,這種積極意義和消極意義共存所造成的緊張關系有著悠久的傳統。
早在中世紀,人們就區分了主動敏感性和被動敏感性[11]。主動敏感性是指對于世界感覺敏銳,有道德含義;被動敏感性是“接受者”的特性,是對外部刺激的反應。主動敏感性的意思類似于“擁有感覺的天賦”,一般地說,就是指有德行的(tugendhaft)、高尚的(edel)、善良的(gut)[12]、能接受上帝的真理的特質。在18世紀,主動敏感性被系統地闡述為道德情感。簡而言之,當時的人認為主動敏感性是人自發地行善的自然秉賦。
另一方面,被動敏感性一般是指“能被人感覺到的情感”。在積極的意義上,人們把敏感性中被動的一面與“感動”(Rührung)等同起來,在感傷主義文學的時代尤其是這樣。[13]然而,在消極的意義上,敏感性主要被理解為“愛哭、輕微瘋狂、懷有不現實的想法”,有時也被(例如托馬斯·阿奎那[14])理解為性服從。18世紀的唯物主義者把被動敏感性稱為“生理的敏感性”(sensibilité physique),意思是“神經的易激動性”。
主動敏感性和被動敏感性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我們審視當下,就能清楚地看到這一點:被認為是錯誤的和應受譴責的東西,通常也能刺激人的心靈;反之亦然,能刺激人的心靈的東西,通常也被認為是錯誤的和應受譴責的。盡管方式不同,但在所有政治陣營中都是如此。在右翼勢力對所謂的“性別魔怔”等社會轉型反應敏感時,他們不乏有針對性的仇恨言論,甚至還有具體的肢體暴力行為;而當左翼自由主義者的社會進步理念遭到質疑時,他們則表現得“皮膚薄”[15],他們有時會系統性地抵制某些人,有時甚至會導致受抵制者被解雇[16]。
然而,這種主動敏感性和被動敏感性的相互聯系絕不是新產生的,而是有哲學上的先例。例如,感覺敏銳的盧梭從他的靈魂最深處憎惡城市中泛濫的諸多刺激。在寧靜安逸的巴黎郊區,盧梭發展了他的“人性善”的道德觀。他認為,“性本善”的、富有同情心的人類需要被保護,免受有害的文明的影響(詳見第三章)。如果你愿意的話,可以說蒙莫朗西[17]的鄉村田園就是盧梭的“安全空間”。
敏感性是一把雙刃劍,這一見解為理解當下指明了道路,對于全書也是關鍵。敏感性可以分為向外的敏感性和向內的敏感性,連接的敏感性和分離的敏感性,解放的敏感性和壓迫的敏感性。簡而言之,敏感性帶有暴力的一面,這一點在其歷史起源中已經顯現。而敏感性的發展則以強迫(Zwang)為前提。社會學家諾貝特·埃利亞斯[18]在其知名著作《文明的進程》(über den Proze? der Zivilisation,1939)中,追溯了人類行為的轉變,令人印象深刻。埃利亞斯認為,在人類社會中存在著一種逐步增強的紀律約束(Disziplinierung),最初表現為吃飯和睡覺時的紀律,后來發展成復雜社會情景下的約束。這種紀律約束使人類行為越來越文雅精致,也使得人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越界行為明顯地越來越敏感。埃利亞斯認為,這種精致化的基本方法是“抑制本能”、“情感調節”、形成有自控力的超我。換句話說,為了變得敏感,我們必須馴服自己,“將外部強迫轉化為自我強迫”,并形成有調節能力的羞恥感和尷尬感(詳見第一章)。
埃利亞斯所說的,是“冷漠”[19]的紀律約束和“溫暖”的敏感化的復雜交錯,是規范化和羞恥的復雜交錯,是自我控制和敏感的“世界感知與自我感知”的復雜交錯。埃利亞斯明確指出,人類很難在不傷害自己的情況下滿足文化需求。這一觀察與精神分析的核心見解不謀而合:不斷推進的文明化進程有其黑暗的一面,這也表現在文明的脆弱性之中。
因此,敏感化作為一種歷史進程,當然也有中斷和矛盾。在20世紀,兩次毀滅性的世界大戰和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令人印象深刻地證明了人類固有的殘酷,這種殘酷在特定條件下就會爆發。歷史學家赫爾穆特·萊特恩[20]在其著作《冷靜、冷漠、冷酷的行為教導》(Verhaltenslehren der K?lte)中,預見性地分析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趨向疏遠[21]和內心裝甲的行動指導[22]。同一時期的恩斯特·容格爾[23]的著作可作為證據。同時,容格爾的筆記對于一些心理機制提供了深刻的見解,這些心理機制不僅使人們能夠實施難以想象的暴力,還使人們能夠忍受這種暴力。
此處觸及了本書試圖逐漸發掘出的一個關鍵點:萊特恩的思想傳統中的“冷靜、冷漠、冷酷”,決定性地導致了對韌性[24]的呼吁在我們的時代聽起來堅硬[25]而不敏感,或者用克勞斯·特韋萊特[26]的話說,聽起來是“男性化的”。特韋萊特在其著名的論著《男性幻想》(M?nnerphantasien)中認為,法西斯主義在“男性的裝甲”(Verpanzerung des Mannes)和“用武力保護女性”中繼續存在。法西斯主義可被描述為“男性暴力釋放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和父權制條件下男人的正常情況”。特韋萊特稱,兩次世界大戰中“接受過良好軍事訓練的男性”而今已成為“有毒的男性”[27]。
韌性和敏感性似乎不可調和地對立著,并且反映在政治立場的沖突中。在左翼政治的普遍認識中,韌性等同于麻木不仁[28],等同于“不讓某事物接近自己”。韌性被廣泛地認為是一種男性化的、新自由主義的自我優化策略,與共情和團結不相容。
“韌性”(Resilienz)一詞的詞源似乎支持這種解釋。該詞可追溯到拉丁文詞語“resilire”,其意義是“反彈、回彈”,其德語詞形最早見于物理學,描述了身體在受到外部干擾變形后恢復到原來狀態的特性。
但我在本書中將要展現,韌性和敏感性不一定是對立的。僅當它們被絕對化時,它們才是對立的。在此背景下,我們要提出這樣的問題:“冷靜、冷漠、冷酷的學說”是否包含我們今天需要重新發現的要點。如果我們嘗試用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觀點來解讀容格爾的著作,就會發現容格爾在贊美戰爭和暴力之余,清晰地表述了一種生存沖動,而這種生存沖動可以成為極其無力的創傷體驗的救藥(詳見第四章和第五章)。
仔細觀察,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的著作并不只是見證了一種對裝甲的狂熱。在尼采的著作中,高度的脆弱性和可塑的韌性建立了一種不可分割的聯系(詳見第二章)。對于敏感性和韌性之間的這種聯系,本書會詳加闡述。因為如有可能結合韌性與敏感性的力量,目前分裂社會的沖突將可能被揚棄,并成為二者之外的第三種東西。
從普遍和廣泛的意義上說,敏感性和韌性之間的關系,要比乍看起來辯證得多,這一點在文明進程中也有體現。城市化和機械化使人們變得過于敏感且易受刺激,而他們的保護措施就是在心理上與各種刺激隔絕。早在20世紀初,社會學家格奧爾格·齊美爾[29]就診斷出大城市人的“囊泡化”。“小囊泡”屏蔽了外界的許多刺激以及各種可能的要求,使人能夠承受這些刺激,形成一個內在的自由空間。保羅·瓦萊里[30]做出了非常類似的診斷,他寫道:“在經歷了一個敏感化階段之后,現代人的敏感性正在減弱,持續的過度刺激最終導致了遲鈍。”這句話對于當今似乎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貼切,當今大部分人甚至沒有用眼角余光去感知他們的環境,而是牢牢地盯著他們的智能手機屏幕。
過度刺激和去敏感化是一個硬幣的兩面。在這一背景下,我們也可以從另一視角看待當代人背離敏感的現象。社會上某些人對少數群體最近提出的要求十分漠然,這與齊美爾所說的“囊泡化”的大城市人在遭受過度刺激后愈加遲鈍是類似的。相反地,對歧視性含義的覺醒的(woke)[31]感知,和對“政治正確”的語言符碼的相應掌握,有時體現出一種“囊泡化”的傲慢,這種傲慢像保護膜一樣掩蓋著少數群體自身的脆弱性。
回顧歷史,我們可以觀察到,在極端暴力的階段之后,社會會決定性地向敏感化邁進。因此,在20世紀最嚴重的全球犯罪中,“冷靜、冷漠、冷酷的學說”達到了可怕的高潮,但也引向了或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敏感化浪潮。畢竟,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和對歐洲猶太人的系統性屠殺,催生了包括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在內的許多文明進步。這部法律的第1條寫道:“人的尊嚴不可觸犯。”這句話指出,無論是國家還是其他任何人,都無權觸犯人的尊嚴。“觸犯”,如果復原其隱喻的原始形象,也就是“觸碰”[32]。
觸覺(Tastsinn)和得體感(Takt),最精細的運動技能(Feinmotorik)和精微細致的感覺(Fingerspitzengefühl),在這個如此感性的表述中匯聚成不可侵犯的尊嚴。關于硬化[33]和裝甲的要求,已經成為過往歷史的一章,這對于文明的發展而言是一件好事。從現在起,決定人類前途命運的是敏感性,敏感性將把保護主體的空間從軀體之內擴展到軀體之外。事實上,《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基本法》所說的“保護人的尊嚴”,不僅僅是指保護人們免受身體暴力。的確,究竟什么是人的尊嚴?什么觸碰甚至侵犯了人的尊嚴?從字面上看,何時一個人離另一個人太近,以至越過了尊嚴的界限,絕不是一成不變或精確劃定的,而是取決于社會的敏感程度。人們對此往往爭議很大,并且人們的觀點隨著時間會有很大的變化。直到幾年前,實打實的暴力還是性犯罪法的核心,自2016年的性刑法改革以來,即使是一個被誤解的意愿也會帶來法律后果。[34]在人類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談論“女性”和“男性”,并賦予他們某些生物特征,被認為是沒有問題的,如今卻被視為“對跨性別者有敵意的”(transfeindlich),即對不適用于男女性別二分法的人群的歧視。在20世紀90年代之前,用Nigger來指代巧克力包著的糖塊是沒什么問題的,而如今Nigger卻被明確認為是種族歧視和冒犯性的,是一種不可接受的語言暴力形式。
不可否認,社會的敏感性是文明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多元的、高度復雜的、分化的社會,由于其空間上的集中,從根本上依靠每個人能夠敏感地感知自己和他人的關切來維系。然而,我們目前正經歷著敏感性從一種建設性力量向一種破壞性力量的轉變。敏感不是連接我們,而是分裂我們。敏感性把社會分成了若干群體,在某些群體相互對抗的前線,雙方甚至都將敏感性作為一種武器來使用。
利用敏感性進行斗爭的核心,是這樣一個問題:究竟是個人需要努力使自己變得更有韌性,還是其周圍的世界需要改變?戲劇臺詞中的Nigger僅僅是藝術(因而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種族主義?男性在酒店吧臺旁搭訕女性,男性瞅一眼女性的胸,或者男老板對女職員的一句恭維,是情愛游戲的一部分,還是令人難以容忍的性別歧視?我們是否將成為“豌豆公主”,甚至不能接受最小的干擾?或者,這些所謂的小事是否反映了一種結構性暴力,而社會應當用一切手段來懲治這種暴力?更尖銳地說:什么時候需要個人進化,什么時候需要社會革命?什么時候我們需要韌性,什么時候我們需要社會條件的轉變?
到目前為止,這些問題似乎沒有真正令人滿意的答案。美國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35]明確地站在社會革命一邊(盡管我將展現,她的立場中有一種徹底的二義性[36]),她說:“當有人被種族主義或恐同癥的言論或行為傷害,盡管這是一種個人經驗,但這一行為及其效果激活了一種社會結構。性騷擾也是如此,盡管騷擾總是有個人的行為形式,但這種行為形式映射在社會結構上,并再現著社會結構。”巴特勒這番話切中要害的一點是,侵犯行為絕非總是個人心理方面的問題,而是可能遠遠超出這一點。事實上,巴特勒并沒有澄清到底是什么樣的社會結構開啟了種族主義、恐同癥、性別歧視。“你從哪里來?”是一個種族主義的問題,還是一個無害的、關切的詢問?性別歧視從哪里開始?是從摸屁股開始還是從使用陽性泛指開始?孩子的父母是“兩個同性”還是“一男一女”,堅持認為二者有別,是恐同癥的反應,還是只是一種無涉價值的區分?一個群體中并非所有成員都有相同的感受,一些人認為不合理的東西[如“黑色的”(schwarz)一詞],對于另一些人來說是一種合適的認同手段,那么我們如何處理?
社會學家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37]與巴特勒的立場不同,他更傾向于個人進化。萊克維茨明確地歡迎社會的日益敏感化,并指出這帶來了精細化的認知。這種精細化的認知不僅針對積極的感情,也針對二義性的和消極的感情。萊克維茨認為,如今我們不再樂意接受不愉快的感情。他指出了蓬勃發展的積極心理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心理學)盡管強調敏感性,但只將其與積極的感情聯系起來;盡管強調敏感性,但只將其作為一種對形態優美的審美形式的感受力,一種和睦、周到的共存感,一種塑造身心幸福的感覺。這不過是一種感覺良好的敏感性。”
盡管萊克維茨的這一觀察令人大開眼界,但它留下了被人批判的把柄。批評者會問:難道要告訴一個因為膚色而在上班路上遭受辱罵的有色人種女性,說她必須對負面情緒持開放態度,并學會承受?這顯然不是萊克維茨的原意。仔細觀察會發現,巴特勒和萊克維茨的思想碰撞會造成更加復雜的沖突:不是每一種痛苦都必須忍受,但也不是每一種痛苦都必須在社會上加以預防。
本書并不妄圖建立合理性的最終公式(即判定哪些行為是允許的,哪些是不允許的)。相反地,本書恰恰試圖在雙方陣營的前線,都找到敏感性的絕對化傾向中的不合理之處:絕對化的韌性是不合理的,因為它反彈他人的要求;絕對化的敏感性也是不合理的,因為它把人降格為一個需要保護的、不知如何自助的脆弱生命。合理性的界限在這兩極之間的張力場內運行,并展現著自我和世界之間有待被發現的新關系(詳見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