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毒為藥:古代中國的醫療、文化與政治
- 劉焱
- 1729字
- 2024-12-19 17:49:10
中國古代文獻中“毒”的多重意涵
“毒”的字源史讓我們初步了解了它豐富的含義,接下來我們可以進一步地探究這個字在其他類型的文本中呈現的多樣意涵。在中國歷史上,《易經》(又名《周易》)是最早提及“毒”的文獻之一。這部占卜書的核心內容大約形成于西周時期。(15)該書用六十四卦構建了一個宇宙時空體系,每一卦都有特定的卦象與卦辭。“噬嗑”卦的卦辭說,一個人吃臘肉遇到毒,這會造成輕微的痛苦,但不是大災禍。(16)這個語境下的“毒”帶有負面意涵,對現代的讀者來說很像是食物中毒。由于在古代“毒”與“熟”讀音相近,有學者認為因食物腐爛而中毒是“毒”的原意。(17)盡管如此,此種類型的中毒在卦辭中只被視為一個小麻煩,并非預示著重大危險。
在《易經》的另一卦“師”的注中,“毒”則有迥然不同的意涵。它不指令人煩惱的事物,而是指向政治力量:“剛中而應,行險而順,以此毒天下而民從之,吉又何咎矣?”(18)這段話中的“毒”可以理解為能君的行為。一位君王如果行動英明,就能成功地統治人民。因此,“毒”暗指德之充盈與才之堅實,這種德才兼備的品質使君王得以實現有效的治理。在這部古老的占卜書里,我們看到了“毒”的兩個不同意涵。(19)
“毒”的正面意涵也出現在古代哲學文本中。例如,道家的經典著作《老子》中有一段話闡明了“道”與“德”的重要性:“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20)這個句子使用了包括“毒”在內的一系列近義詞,來描述“德”乃是促進世間萬物生長的力量,在這里,“毒”指向孕育宇宙萬物之力。
那么,醫學語境下的“毒”是什么意思?我們要考察的關鍵詞是“毒藥”,它在當代語境下與英文單詞“poison”對應,但在古代它有完全不同的意涵。這方面的一個重要文本是約成書于公元前3世紀的《周禮》,它呈現了前帝制中國的一個理想化的王室官僚結構。(21)在該書列出的360多個職官中,有五個執掌醫藥:醫師、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其中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22)在此用法里,“毒藥”一詞中的兩個字有可能是分指兩種類型的藥:猛烈之藥(“毒”)與溫和之藥(“藥”)。該合成詞即為藥物的統稱。
《周禮》中的另一段話支持這種解釋,它指出瘍醫的職責是“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23)“毒”和“藥”被視為不同類別,但它們對于治療瘡瘍都很重要。前者和“攻”的行為相連,明顯帶有強有力與猛烈的意涵。后者和“療”的行為相連,很可能指力量較弱的藥物。緊接著的一段話進一步說明,這些溫和的藥是用來“養”身體的不同部位,表明它們具有滋補作用。(24)在《周禮》描述的四種專科醫家中,只有瘍醫用“毒”治病,這說明古代中國重視猛藥的外用,(25)但是,我們難以確定這些藥物究竟是什么。
在漢代的醫學文本中,“毒藥”的意涵有所變化。《黃帝內經》是中國醫學史上的經典文獻,被后世的讀者推崇為古代醫學基礎理論的結晶。在這部醫書中,我們能看到“毒藥”的兩個不同用法。第一個用法和《周禮》一致,將“毒藥”用作猛烈之藥與溫和之藥的總稱,但也有一個顯著的變化:猛烈之藥開始被用來醫治內疾,而非外用,治療外傷則用針石。(26)“毒藥”在《黃帝內經》中的第二個用法更有特指性,即它僅指猛烈之藥。在列舉不同療法的一段話中,《黃帝內經》提出了五種選擇,每一種都有不同功效:“毒藥攻邪,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27)此處的“攻”和《周禮》中的用詞相呼應,暗示了“毒藥”的猛力。這類藥與溫和、療效緩慢,旨在滋養身體的其他類型的藥物形成了對比。在漢代以來的中國醫學著作里,第二種狹義的“毒藥”意涵逐漸取代了第一種廣義的意涵。
此外,“毒藥”的第二種意涵也另有所指,不局限于醫學范疇:本章開頭故事里的張良把忠言比作毒藥,彰顯其猛烈的效果。在東漢學者王充撰寫的《論衡》中,“毒”和言語之間的聯系尤為顯著。在《言毒》一篇中,王充在陰陽框架下把“毒”和熱、火、陽氣聯系在一起。(28)具體而言,南方熾烈的熱氣不僅使有毒的動植物恣意生長,而且賦予了當地人一種獨特的能力,即說出強有力的話。有趣的是,他還用這種理論來解釋南方盛行的用咒語來治病或殺人的巫術。王充給予“毒”的這種更有拓展性的解釋把言語和物通過火熱之氣聯系起來,反映了一種與當地環境相契合的獨特的南方視野。(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