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神農本草經》中的“毒”

“毒”的兩面性在中國傳統藥學中如何體現?該問題將我們引向中國第一部藥學專著,約成書于1世紀的《神農本草經》。這部藥學經典的書名值得我們注意?!氨静荨币辉~最早出現在漢代,既指藥物知識,又指記載此類知識的文本。正如英文單詞“root”(根)有比喻義,“本草”的字面意思是“根源于草”(“本”用作動詞)或“根與草”(“本”用作名詞),它表明了草藥在漢代藥學中的顯著地位。(30)中國的本草書類似于歐洲的一類藥學著作,這類著作通常稱為“materia medica”,可以追溯至1世紀古羅馬醫生迪奧斯科里德斯的奠基之作《藥物論》。(31)這兩類書都列出了許多藥物,并說明每一種藥物的屬性、產地、外觀與用途。

那么誰是“神農”呢?作為《神農本草經》托名的作者,他是一位在遠古之時開創農業、造福子民的圣人。他還被認為發現了有用的藥物,這為他贏得了中國傳統藥學創始人的名號。西漢《淮南子》記載,神農遍嘗百草,為其子民鑒別合適的藥物,一日而遇七十毒。這個故事表明,日常經驗和試錯的努力在古代中國藥物知識的積累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2)神農的醫學身份在漢代已經牢固確立,當時的文獻把他和其他幾位受人尊敬的人物,如黃帝、雷公,視為遠古時期掌握了純正的醫學知識的圣人。因此,將一部書托名神農,展現了一種從想象中的輝煌過去找尋失落的藥學智慧的理念。(33)

然而,《神農本草經》真正的作者并不為人所知,它可能是由漢代一些專司藥事的官員編撰而成。身為“本草待詔”,他們在宮廷有需要時應詔進宮,平時待命。漢代文獻常常把這些知識淵博、召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專業人士與“方術”之士相提并論?!胺叫g”一詞涵蓋了各種不同的奇技秘術,如觀星、風水、煉丹、占卜等。本草待詔或許會和這些術士交流藥物知識,并將其納入本草書寫中。(34)

作為中國第一部系統的藥物著作,《神農本草經》是中國傳統藥學理論與實踐的基礎,之后所有的本草著作都恪守其對藥物進行分類和界定的基本框架,并仰仗其經驗知識指導醫學實踐。(35)我們幾乎不知道該書如何形成、來源為何,只知道它總結了已積累幾個世紀的藥物知識。證據主要來自漢墓出土的醫書,其中有兩組醫書尤其具有啟示性。第一組是從湖南馬王堆(約封墓于公元前168年)長沙國丞相利蒼之子利豨墓中出土的醫方集,這批帛書包含近300個醫方,主治52種疾病。據保守估計,該醫方集用到了200多種植物藥、礦物藥和動物藥,供內服或外用。其中有70多種藥也出現在《神農本草經》中,這暗示漢代的本草書可能從方書中汲取藥物知識。(36)

第二組醫書表明了《神農本草經》成書的不同路徑。這批竹簡出土于安徽雙古堆(約封墓于公元前165年)當地一個貴族的墓中,上面列出了100多種藥物,每一種都旨在治療一種疾病或產生某個神奇的效果,如“疾行”“輕體”,后者可以使身體翻山入云。有鑒于竹簡的開頭出現了“萬物”一詞,可以說這些竹簡呈現了一種早期的博物學,其目的是指認天下萬物可能的用途。(37)因此,漢簡《萬物》逸出了醫療范疇,列舉了諸物在漁獵、制衣、制作燃料等其他方面的用途。這批竹簡殘破不全,囊括了五花八門的信息,但它們為我們理解中國本草書的起源提供了重要證據,揭示早期的本草書寫將藥物知識納入了更廣闊的博物學討論中。(38)

我們有必要在考察《神農本草經》的內容之前,了解一下漢代醫書編纂的大背景。漢代的所有醫學文本均已佚失,在考古發掘中發現的簡牘殘片,包括上文提到的那兩批出土醫書,是這一時期唯一的直接史料來源。但是,《漢書·藝文志》保存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家圖書館書目,著錄圖書30多類,近600家。該書目的創建是西漢末年一場“經典化”運動的結果,當時,幾名宗室學者系統地收集整理古今著作,以重新確立文本的權威,指導帝王治國。(39)和醫療有關的書目列在最后,歸在“方技”類中,“方技”類又進一步被分為四種:醫經、經方、房中、神仙,(40)其中“經方”和藥學知識關系最大。雖然經方類的11部書均為方書,但它們依賴于對每種藥物的了解來提供有效的處方。本草書并沒有出現在書目中,在西漢末年這樣的藥物知識很可能依然是零星的、散落的,夾雜在方書和博物學著作中,直到東漢時期才在獨立成書的本草著作中系統化。

現在我們來仔細看看《神農本草經》。(41)該書有一個簡短的序錄,介紹其書寫架構和藥物療法的基本原則。書的正文記述了總計365種藥,對應一年的365天,展示其天地感應的思維架構。重要的是,《神農本草經》把這些藥物分成三品,開篇即將這三品界定如下:

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

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羸者,本中經。

下藥一百二十五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42)

這段話揭示了中國傳統藥學的兩個核心特征。首先,藥物被分成上中下三品,“毒”作為定義三品藥的標準而引人注目,這一以“毒”為中心的藥物分類法是中國傳統藥學的基礎,成為后世本草書寫的準則。其次,毒指向一種具有治病價值的猛力,而非應該不惜一切代價躲避的東西。正是因為有此療愈力,大多有毒的“下藥”被用來治療各種疾病。“毒”的兩面性在《神農本草經》中得以顯著體現:因為它不僅能使人受益,而且能造成危險,所以病人只能在短期內謹慎地服用毒藥,病好了就該停藥。文中暗示,如果使用得當,有毒藥物可以治??;如果使用不當,它們就會造成傷害。

雖然毒藥是有用的治病之物,但《神農本草經》把大多數毒藥歸入下藥,認為它們不及中藥和上藥。中藥不是用來治病,而是用來強身健體,避免生病的。這一目標和漢代發展起來的一種醫學哲學相吻合,如《黃帝內經》中的一句格言所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a href="../Text/chapter1_0005.xhtml#jz_1_101" id="jzyy_1_101">(43)預防疾病的發生總是比得病后治療要好。

此外,無毒的上藥用于實現一個更高的目標:延年益壽,這一愿望與中國的“養生”思想產生共鳴。這個古老的傳統建議人們常年攝入滋補藥物,如茯苓、松脂、云母等,并結合身體運動、呼吸吐納和靜思冥想,以達到長壽的目的。(44)這些方法旨在補氣、祛除會讓身體衰亡的內毒,因此,無毒藥物能“輕身”,凈化身體的毒素。與此同時,有毒藥物以其特有的“厚”使身體充滿活力,以便與疾病搏斗。毒藥雖然能有效治療疾病,卻會阻礙人們實現更高的目標——健體延壽。(45)

《神農本草經》的正文詳細描述了365種藥,包括礦物藥、植物藥、動物藥和食物藥,注明了每一種藥物的味、氣、主治、功效、產地,有時還有別名。頭兩條,即味和氣,是中國傳統藥學里定義藥性的基本概念。每一種藥物都有下列五味之一:辛、甘、酸、苦、咸,這些味道不一定和我們今天的味覺體驗一致,而是五行學說中的抽象概念,此學說把藥物的味道與身體的特定器官相對應:辛入肺,甘入脾,酸入肝,苦入心,咸入腎。這種對應性為醫家開方用藥提供重要的理論指導。(46)此外,“氣”在《神農本草經》中指藥物的熱度,如寒、溫或平,每一種“氣”指示藥物引起的相應的身體感覺。例如,溫性藥會使身體覺得熱。“氣”的這一定義涉及藥物的物質性,它和我們熟悉的周身循環之“氣”這個概念有關,卻又不同。

盡管《神農本草經》在序錄里概述了以“毒”為中心的藥物組織架構,但它并沒有注明365種藥里的每一種藥是否有毒。(47)在中國傳統藥學的形成期,此類知識很可能尚未系統發展。直到5世紀末,隨著該書的一個重要注本的產生,對毒藥的詳細闡述方始出現。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邻水| 陇川县| 台东市| 大方县| 顺义区| 电白县| 高雄县| 乌鲁木齐县| 广丰县| 启东市| 铜陵市| 庆元县| 枣强县| 抚顺县| 汽车| 双城市| 银川市| 博湖县| 水城县| 方城县| 陈巴尔虎旗| 石城县| 固原市| 连云港市| 红原县| 靖西县| 新巴尔虎右旗| 伊通| 通化县| 公安县| 苗栗县| 喀什市| 建湖县| 荣成市| 沾益县| 松溪县| 贵州省| 望谟县| 贵南县| 丰镇市|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