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員工培訓與開發
  • 蔣翠珍 萬金 劉志虹 李清彥編著
  • 5089字
  • 2024-11-28 16:58:21

第二節 培訓與開發的起源與發展

培訓與開發的實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近300年來,西方的企業培訓主要經歷了四個階段,即學徒培訓階段、早期的職業技術教育階段、工廠學校階段及培訓的職業化階段。培訓與開發在我國最早出現于封建社會時期,經過了數百年的發展,也呈現獨特的光芒。

一、國外企業培訓與開發的起源與發展

(一)學徒培訓階段

培訓與開發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的學徒培訓計劃。當時,由熟練的技術工人經營的小店鋪主要生產家庭用品,如家具、衣服和鞋等。為了滿足顧客對商品的不斷需求,店主不得不雇用工人。由于沒有職業技術學校,店主不得不自己培訓工人。這種情況不僅限于手工行業,內科醫生、教師和律師等行業也采用學徒培訓模式。在這段時期進行的培訓與開發活動,大部分是一對一的師傅帶徒弟式培訓。

(二)早期的職業技術教育階段

1809年,德威特·克林頓(Dewitt Clinton)在紐約建立了公認的第一所私人職業學校,也是一所手工技能培訓學校。他建立這所學校的目的是給失業或有犯罪記錄、無熟練技術的年輕人提供職業培訓機會。其后,手工技能培訓學校在美國非常流行,尤其是中西部各州,這種早期職業培訓是技能職業教育的雛形。191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史密斯—休斯法案》。該法案認可了職業教育的價值,并同意建立基金用于農業貿易、本國經濟發展、工業和教師培訓項目?,F今,職業技術教育已經成為各國教育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工廠學校階段

進入工業革命時期,機器開始取代技術工人的手工勞動??茖W管理理論認為,在更先進、更有效的生產系統中使用機器有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讓使用機器的半熟練工人比在小工藝店鋪的熟練工人生產出更多的產品,這就是今天工廠的雛形。

工廠數量迅速增加,對熟練技術工人的需求很快就超過了職業教育學校畢業生的供給。為了滿足需求,工廠建立了被稱作工廠學校的機修和機械培訓班計劃。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工廠學校于1872年在厚和公司(一個紐約的印刷機制造商)成立。之后,1888年威斯汀豪斯、1901年通用電氣和包德文機車、1907年國際收割者,以及后來的福特、西部電力、固特異等公司都建立了自己的工廠學校。

1913年福特公司引進T型汽車,這是歷史上第一種使用裝配線大規模生產的汽車,裝配線的生產只需要培訓半熟練工人完成少量手工操作任務。隨著對T型汽車需求的不斷增長,福特公司擴大了生產線。隨后,其他進入市場的汽車制造商也使用了裝配線流程,使半熟練工人培訓計劃得以迅速發展。另外,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了滿足對軍用產品的巨大需求,許多生產非軍用產品的工廠不得不重新裝配機器,并重新培訓工人,其中就包括對半熟練工人的培訓。例如,美國海運委員會負責對造船工人進行建造戰船的培訓。為了增強培訓效果,主管查爾斯·艾倫為海運委員會的培訓計劃創建了“演示、講解、操作、檢驗”四步驟指導方法。這一方法后來被稱為工作指導培訓(JIT),至今仍用于員工的在職培訓。

(四)培訓的職業化階段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人們又開始依賴普通工廠生產軍需產品。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這需要在大型的組織和工會中建立新型的培訓計劃。美國聯邦政府為此建立了行業內部培訓服務機構(TWI)來組織和協調這些培訓計劃,而這些培訓項目涉及與國防領域相關的各個工業領域。TWI同時還培訓公司的指導員,指導如何在各自的工廠里進行培訓。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TWI已經培訓了23000多位指導員,還對16000家工廠、工會、培訓服務機構的200多萬名主管經理進行了培訓資格認證。

許多生產國防用品的企業利用受過TWI培訓的指導員建立了自己的培訓部門。這些部門設計、組織并協調組織內部的各項培訓。1942年,美國成立了培訓指導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Directors,ASTD),為這個正在興起的行業確立了一些標準,具體包括:ASTD的全職會員必須具有大學學歷及兩年以上的培訓或相關領域的工作經驗,或者具有5年的培訓經驗;準會員必須在培訓職能部門工作或正在讀書等。

(五)培訓與開發的發展

20世紀60~70年代,專業培訓人員認識到他們的角色應當延伸到教室以外,許多組織要求他們對其員工進行培訓。培訓和開發能力也因此擴展到人際關系技巧,如訓練、集體作業促進及解決問題能力等。組織對員工發展的需求,也促使美國培訓指導協會更名為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20世紀80年代,組織的變革使培訓和開發領域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在這一時期,ASTD召開了一些國家級別的專門會議討論這一蓬勃發展的行業。ASTD對“培訓與開發”這一術語的確定進一步促進了該領域的發展和變化。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強調培訓與開發戰略功能,即培訓與開發如何與組織目標相聯系,又如何支持組織目標。在ASTD內部(以及其他地方)還強調了將績效提升作為大多數培訓及培訓與開發的特殊目標,并把組織視為高績效工作系統。2014年5月6日,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宣布更名為人才發展協會(Association for Talent Development,ATD)。此次更名表明,一方面,學習與發展行業的全球化進程在不斷加快;另一方面,行業發展趨勢從專注培訓向專注人才發展(Talent Development)轉變。目前,全球的培訓與開發不再僅限于學習的過程和手段,即培訓業務本身,而是更多地聚焦于學習的結果,包括企業績效的改進與人才管理體系的構建。毫無疑問,為了實現這些目標,僅僅依靠培訓是不夠的,要綜合運用包括培訓在內的各種技術與方法,包括近年來行業關注的績效改進、領導力、知識管理、企業教練等。

二、我國培訓與開發的起源與發展

西方國家的企業培訓系統形成得比較早,由于歷史原因,我國組織培訓的形成階段與西方社會并不相同。

按照不同的歷史階段,我國的組織培訓可以大致分為封建社會時期、鴉片戰爭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改革開放之前與改革開放至今四個階段。

(一)封建社會時期

中國的學徒制興起于奴隸社會,于封建社會發展完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伴生的是作坊式手工業。隋唐時期,從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設有管理公營手工業的機構,而這些公營手工業作坊都采用學徒制的教育形式。明朝中期,隨著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學徒制得到進一步發展,無論是工種還是規模都有明顯的擴大。

(二)鴉片戰爭后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

近代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和生產規模的擴大,傳統的學徒培訓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變化和要求。鴉片戰爭后,我國的企業人事管理具有兩個基本特點:①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此時的企業多是家族性質的小型私人企業。這些企業實行包工制,即把工作承包給工頭,然后由工頭負責招收工人,組織生產并進行監督。②嘗試引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科學管理方法。有一些規模較大的企業引進了泰勒科學管理的方法,開始對人員進行規范管理。

(三)改革開放之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百業待興,當時的企業以公私合營為主。20世紀50年代,國家派遣了大量知識分子前往蘇聯進行學習和培訓,所學習培訓的知識和技能涵蓋工業、醫學、電信、鐵道等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其中,蘇聯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為中國工業培訓了大量的技術干部和熟練的技術工人。

(四)改革開放至今

改革開放后,我國員工培訓與開發可分為以下五個主要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國家各部委和各省、市通過建立繼續教育中心、科技進修學院和繼續教育協會等服務于繼續教育的專門機構,擔負起培訓本地區、本系統中級以上科技人員、初級科技骨干及國有企業高層的任務。它們以短期培訓為主要形式,課程內容以共同性學科和新學科為主,輔以初級補缺課程,以提高學員的知識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為目的。

第二階段:我國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發揮自身的優勢開辦繼續教育。1985年,清華大學率先成立了繼續教育學院。隨后,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理工大學等相繼成立了繼續教育學院。這一階段出現了高等院校與工礦企業、協會等聯合辦學的現象,如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高壓油泵廠等企業合辦管理進修班。

第三階段:伴隨著繼續教育在我國的不斷發展和企業自身深化改革的需要,眾多大型企業開始重視員工的繼續教育,也就是員工培訓。這些企業主要是通過建立本單位的職工大學、職工中專、技校,開設培訓教育的課程,解決員工知識補缺、更新和提高等問題,最終為本組織的發展提供服務。

第四階段:培訓的職業化。繼續教育專業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在繼續教育研究和成果的傳播方面發揮著巨大作用。社會上已經出現了許多繼續教育專業機構,有的是國際性的,有的是全國性的,也有的是地方性的,它們的培訓基本遵循市場化的運作機制,在市場上提供極具專業特色和針對性的培訓項目。因此,高校繼續教育只有憑借高校的優質資源,加強繼續教育理論研究,轉變觀念,規范辦學管理,向規范化發展,并且逐步走向專業化,才能有強勁的競爭力。

第五階段:企業大學的興起。我國首家企業大學是在1993年由摩托羅拉公司引入的。1998年,海信、海爾等家電企業也相繼籌建企業大學,這標志著中國企業培訓踏上了新征程。近年來,企業大學(如華為大學、騰訊學院、平安金融學院、京東大學等)作為上承戰略下接業務、直面績效的學習發展部門,越來越多地出現在眾多企業的組織架構當中。企業大學不僅承擔著勞動力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培養的責任,還日益成為企業智慧的源泉、中高層人才的搖籃,推動和引領著企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企業大學正在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種重要的新生力量,成為高等教育、終身教育甚至整個國民教育系統創新發展中的重要推動力量。

海爾大學驅動創客轉型

海爾集團公司創立于1984年,聚焦實體經濟,布局智慧家庭、產業互聯網和大健康三大主業,致力于攜手全球一流生態合作方,持續建設高端品牌、場景品牌與生態品牌,以科技創新為全球用戶定制個性化的智慧生活,助力企業和機構客戶實現數字化轉型,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是全球領先的美好生活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服務商。

海爾大學為了承接集團構建物聯網時代的生態品牌戰略,進行了許多實踐和探索,如為用戶提供解決方案,搭建非線性人才學習交互平臺。2016年以前,企業大學扮演著四個角色:事務性專家、員工發展顧問、業務合作伙伴和變革推動者。海爾大學在角色定位中提出了第五個角色:創新孵化器。這個角色是海爾大學的首創,其所擁有的企業級培訓能夠為企業創造更大的價值。

企業如何收集好的想法和創意,如何把機會、想法轉變為商業結果,如何共享智慧,需要做很多商業形式的輔導。海爾大學通過不斷創新,逐漸成為一個對內對外賦能的平臺,其主要體現在構建了一個有利于創新知識、對外賦能的創新創業孵化器平臺。

2013年,海爾大學根據“人人都是創客”的理念轉型,同時基于網絡化戰略的落地進行了創客系統培訓。其培訓體系主要是創客加速體系,針對創業過程中的不同環節和時期設立不同的培訓部門,包括創客學院(創客的培養)、創客實驗室(創意交互展示)、創客空間(創意落地)、創客工廠(產品試制生產)、創客金融(產品投資)和創客市場(產品銷售)。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創客學院。

創客學院是依托海爾平臺,集合全集團資源,專門為加速培養優秀創客而設立的。同時,創客學院也作為創客加速體系的一部分成功申請了國家的“雙創”基地,其有兩個重要職能:創客的加速和創客的社會化服務。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公開課。邀請行業專家授課,包括世界級管理大師和互聯網高管,同時也會選擇一些成功的小微企業主進行創業分享,所有創客都可以參加,企業外部人員也可以參加,幾乎每周一期,每年開辦50多期公開課。

第二,創客+訓練營。針對不同創業時期的創客開辦訓練營,以提高其創業水平,加速創業項目孵化。創客+訓練營分為四個營:①海創營。培養創意,包括產品創新、用戶洞察、創意生成和產品原型設計,每期培訓7天。②??蜖I。針對有創意但沒有團隊的群體,培訓內容聚焦在項目初創期,對創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進行3天培訓。③海學營。類似于黑馬訓練營,主要針對進入成長期的項目,培訓結合海爾產業資源,定制主體分享、實戰輔導、頭腦風暴,定制測評和社群研討。培訓時長為3~4個月,不定期開展。④海院營。針對已經融資成功但在發展中遇到問題的企業進行實戰輔導,培訓時長為一年。

第三,創客聯盟及創客活動。與高校和政府合作搭建創客平臺,促進學生創意的轉化,在清華大學和山東大學都有試點。在一些對外的創客活動中,帶著小微企業走出去參加展示,這些活動對小微企業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第四,創客模式的輸出。海爾大學面向社會輸出海爾創客模式,把戰略、組織、商業模式、平臺驅動、創客和文化等對外輸出,在擴大海爾創業平臺影響力的同時吸引外部優秀創客、優質項目到海爾平臺上創業,通過創客文化交互及沉淀等方式營造創客文化氛圍,驅動創客轉型。

資料來源:金偉林,吳畫斌.打造創新型企業大學——基于海爾大學的探索性實踐研究[J].企業管理,2019(11):59-6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绍兴市| 衡南县| 麻阳| 邹城市| 皋兰县| 锡林郭勒盟| 隆昌县| 五大连池市| 安仁县| 游戏| 开封县| 同心县| SHOW| 东乡| 南川市| 图片| 沙河市| 渝中区| 报价| 增城市| 安庆市| 乐都县| 双辽市| 陆良县| 清水县| 息烽县| 寿宁县| 旬阳县| 汶川县| 玉溪市| 永定县| 江北区| 泽州县| 化州市| 阿瓦提县| 儋州市| 丘北县| 依安县| 大竹县| 山阳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