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 2評論第1章 序
誰也不能選擇時代,但誰都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我們所處的時代盡管還有種種不足,但她仍無愧于一個偉大的時代,因為人們終于有了過去不曾有過的,自由選擇人生道路的權利。
我常說我們躬逢其盛,有幸身處中國“數千年未遇之變局”,時代給我們提供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嘗試各種可能的機會。這極大地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使我們活這一輩子相當于我們父輩的幾輩子。
曾幾何時,在政治掛帥集體至上的社會里,組織的需要就是個人的志愿,每個個體只是社會這臺巨型機器上的一顆螺絲釘,只能聽憑命運的安排。
而三十年后的今天,人們面對太多的選擇,卻“亂花漸欲迷人眼”。我們身邊有許多孩子經過十幾年的苦讀考上了大學,卻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專業,全憑父母安排,如果選擇的是一個自己并不喜歡的專業,之后便是度日如年;還有不少同學即將跨出校門,面對外部世界心中卻一片茫然,不知要向何處去;許多剛剛畢業的學生,他們要么是盲目自大,頻繁跳槽,處處碰壁,要么是自卑恐懼,與社會格格不入;而不少在社會上闖蕩多年,已經不再年輕的人,其實也一直是在并不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奔忙,苦苦掙扎卻不知所以;更多的人往往是腳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隨波逐流,不知不覺中老之將至,人生困厄,何言幸福?
人生是一場博弈,你不去規劃人生,人生就要來規劃你。如果說過去人們面對的是一種因匱乏和限制而無法選擇的痛苦,那么今天人們遭遇的則是因為豐富和誘惑而難以抉擇的茫然。一個人的迷茫是一個人的痛苦,而一個群體乃至一代人的迷茫則是一種社會危機。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最大限度地釋放自我,過得幸福而充實,不走或少走彎路?面對諸多選擇,如何把握大勢、順應規律,主動地規劃人生之路,而不是被動地讓命運牽著走,則成了當今人們繞不開的一個命題。
從做記者到后來做戰略咨詢的十幾年,我見過無數的成功者,更見過無數失敗的人。總結下來無論是小到一個人,還是大到一個企業、一個城市乃至一個區域、一個國家,其成功無不是因為能清楚地認識到發展的大勢、規律和自己所處的位置,順勢而為。孫中山所謂“世界潮流,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不久前,我曾作為特邀嘉賓參與了中央電視臺《我們》欄目關于生涯規劃的一期節目。主題是分別由50后、60后、80后三組嘉賓為一位19歲的大二學生設計他今后的人生道路。50后和60后兩組嘉賓根據這位同學開朗熱情、待人誠懇耐心、人緣好、熱心社團工作的特點,一致認為他適合從事公益事業,認為他朝這個方向努力,20年后也許會成為公益組織的領導者。但是幾位80后嘉賓則不贊同,他們認為這位同學應該是一個像馬云一樣的創業者,20年后會有自己的公司,而且是上市公司。他們認為只有賺取更多財富才算成功。顯然,兩代人的著眼點不同。前者基于20年后的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非政府、非營利性的民間公益組織和機構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更大的社會影響力;而后者眼睛盯著的是當今的成功者,并以此作為20年后的榜樣和目標。20年后的中國還是現在這個樣子嗎?顯然這種設計是刻舟求劍。
因此,年輕人面臨未來人生道路的選擇時,把握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找準方向殊為關鍵。然而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機會頻生、喧囂浮躁的時代,本該超然的學生也變得短視和功利,難以靜下心來探尋事物的本質,很容易錯把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話作為人生目標。
我們不能苛求這些混沌未開的年輕人,想要減少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悲劇,我想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盡己所能,把一些識人閱世的經驗和分析事物的方法講給他們聽,幫助他們打開眼界,不再只是盲目地跟風,而是通過認識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及未來的發展大勢,認清他們所應該選擇的方向和道路,使主觀與客觀有效結合,找到適合自己的幸福人生。
正是基于這個原因,才有了2007年我在北京大學關于生涯規劃的系列講座。也正是基于這個原因,2008年我才應邀參加了幾次中央電視臺有關生涯規劃的節目。然而,即便花再多時間,講座和電視節目的受眾畢竟有限,于是便有了這本書。
這本書定名為《謀生》。所謂謀生,第一層的意思是謀生計,也就是解決安身立命之本的問題。如果連生計問題都沒有解決的話,再美好的設想也只能是空中樓閣。年輕人容易好高騖遠,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不妨先問問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什么。任何人對于自己的生涯規劃都不能脫離這樣一個基本問題。
謀生的第二層意思是謀生活,在解決生計問題的基礎上追求更好的生活。什么叫更好的生活?是更大的房子,更好的汽車還是更多的自由時間?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于你的價值觀,取決于你對幸福的理解。
謀生,是對于生活的一種謀劃。一個人要實現什么樣的價值,選擇什么樣的道路,要實現什么樣的理想,這些看似涉及終極追求的大問題其實關涉到我們怎樣面對每一天的生活。每個人對于他的人生必然會有自己的設想和計劃,世界上沒有也不可能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生涯規劃,但是有一些規律和方法,被無數人的經驗或者教訓證明過,也應該會對更多的人有所幫助。比如“讓別人接受你,讓別人喜歡你,讓別人離不開你”。無論多成功的偉大人物,一路走來都得依照這個節奏,這就是規律。
從北大講座至今,短短一年,國際國內的局勢發生了巨大變化,經濟形勢由艷陽高照突然變得寒流陣陣,經濟危機席卷全球,就業形勢空前嚴峻。在這樣一個風云突變,誰都看不清前途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謀生成了所有人不得不嚴肅對待,甚至是生死攸關的大問題。為此,這本書在講座內容的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包括對于這場經濟危機的思考和對于文化淵源的反思,當然更多的還是通過列舉我身邊的人和事,來揭示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規律之間的關系。
作為一個永恒的話題,人類關于人生道路的思考不會停止,這本書也不可能給你一個一勞永逸的答案,只希望她能給你打開一扇窗戶,讓你了解外面的世界。如果說這本論生涯規劃的書與以往類似的書有所不同,就在于她并不“就生涯談生涯”,而是穿越時空,為你展現一個超越目前的生活地域和朋友圈子的更加廣闊的視野,讓你通過不一樣的視角,去重新審視身邊習以為常的現象,將種種互不相關的要素打通,重新梳理和排列;她更力圖給你一種獨特的方法,使你可以洞燭探幽、明辨事理,并運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審視并反思自己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總之,這是一本不一樣的生涯規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