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反依賴者〔為什么我們總是在愛中失去自由〕
- 反依賴:親密關系的秘密
- (英)莎蘭·漢考克
- 3024字
- 2024-11-20 17:01:19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害怕失去自由的恐懼和害怕被控制、被操控的恐懼。我們來分析一下這背后的模式。
反依賴,是因為害怕被入侵
關系中的另一大模式,是與依賴者模式相反的反依賴者模式。
反依賴者是非常恐懼親密關系的,有些人一旦和某人過于親密,或者開始擁有親密關系時,就感覺受到了威脅。
他們如何面對這一點呢?他們開始隔離。即便他們嘴上不說,但是他們一旦與他人開始親近,下一秒就會想消失。他們的防御系統開始啟動,不顧一切地想遠離他人,獨自一人。
大多數情況下,反依賴者非常重視他們的自由,害怕被入侵。與依賴者相反,他們很少專注在關系中,他們不相信通過別人的愛可以解決自己的問題。
他們感覺自己需要自主權。他們需要有自己完整的人生,比如有自己的項目、工作,甚至是精神生活。他們喜歡運動,喜歡旅行。
反依賴者害怕一段關系中有太多的要求,害怕他們親近的人的需求遠超出他們所能給予的。
和一個人在一起,他們便覺得自己有義務,以至于他們經常要做許多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事情,這讓他們感覺自己在背叛自己。所以,親密關系對他們來說是具有威脅性的。同時,他們又不想傷害任何人。
一旦他們覺得自己有義務要出現,或者承擔某種責任并不斷地給予,自然地,他們就會關閉自己的內在。他們感覺到怨恨和憤怒,卻也無從表達,因為他們覺得這樣的情緒是不好的。
反依賴者的一大特征就是冷漠,即便他們身體和你一起在這個當下,但是他們的情緒和精神世界可能都不在。依賴者對這樣的情況非常敏感,即便伴侶在身邊,他們也能感覺到伴侶的心不在焉,從而開始一系列精神上的掙扎。
反依賴者的一個問題是,他們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退縮、無連接、冷漠,以及在某種程度上的游離。他們毫無感知,反而會說:“你的問題是什么?我在這兒啊?!?
反依賴者容易出軌
很明顯,反依賴者的產生有一個很深的根源:在成長中與父母沒有良好的親密關系。
一種典型的、常見的情況是:一個男孩在家庭的親密關系中有缺失,有鴻溝。導致這一點的原因,可能是父母之間關系不好,可能是父親不在家,可能是男孩需要照顧自己的母親。
比如,母親可能需要兒子的照顧,讓兒子來做自己的“伴侶”。母親從心理層面讓兒子來替代自己伴侶的角色,兒子就要關注母親的這種需求。
有時母親的需求不僅僅是需求本身,而可能轉變成憤怒,然后矛頭轉向男孩,讓他無法對抗。這個男孩不僅替代了母親伴侶的角色,還要照顧好母親情緒上的需求。
當這種情況發生在這個男孩身上時,他別無選擇,唯一能做的就是接納自己的母親,關閉自己內在的情緒。
當這個男孩長大成人,遇到自己心儀的女性后,哪怕感受到一丁點兒對方的需求,他往往就會大發雷霆或者暴怒,將所有原本應該發泄卻又不能發泄給母親的憤怒全盤轉向自己的伴侶。
而這時,這個女性有權利提要求,因為這才是關系正常的樣子。
但是,反依賴者恐懼別人對他們的任何需求。這導致反依賴者在心理上進入到極大的壓力狀態中。一般來說,這時反依賴者會怎么做呢?他們會進入回避模式,或者保持距離模式。
比如,男性反依賴者經常會工作到深夜,因為這樣才能避免和妻子之間的親密關系,他們希望盡可能地減少和妻子在一起的時間。
這也是反依賴者容易有出軌情況的一個原因。反依賴者不想負責任,他們希望可以保持在自己的規則里。他們一般會有許多不同情況的外遇關系。
反依賴者有外遇很可能是母親造成的。反依賴者喜歡有外遇,但并不希望談及它,他們希望那些只屬于自己。他們害怕去做,但又不得不去做的事,是處理對他人造成傷害的感受。
這對反依賴者來說是一種非常深的傷痛。反依賴者如果想要療愈這種傷痛,就必須面對不舒服的真相,也就是面對與母親之間的關系。這是極其痛苦的,因為即便他們照顧了母親,他們還是會被母親拋棄。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傷痛變得很相似。被入侵和被拋棄是等同的。
在本質上,一個男孩被母親的需求干預,同時還對母親的情緒感到窒息,最終卻被拋棄。除非他意識到自己內在所承載的一切,否則永遠都不會理解為什么自己那么恐懼,為什么自己一直謀劃疏離,或是憤怒,抑或逃避。
如何擺脫憤怒和內疚感
在許多關系中我們發現了有趣的一點,一般來說依賴者不與依賴者在一起,反依賴者不與反依賴者在一起。依賴者和反依賴者注定要相遇,即便這是最痛苦的情況。
當反依賴者和依賴者成為沖突的雙方時,他們就會感覺一切毫無可能性。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溝通會變得極其困難。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這就是離婚開始的地方。但是我想真心地告訴你,這也是療愈開始的地方。
當反依賴者和依賴者都陷在自己的模式中時,他們往往無法溝通,通常會開始爭吵。反依賴者會推開依賴者,因為依賴者的需求太多了,他太愛控制了。而依賴者執著于向反依賴者提出各種要求,且不尊重對方的界限。因此情況會變得更加糟糕,情緒也不斷地上升,最終沒人知道該如何解決問題。這樣的情況最終將導致分手或者離婚。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其實不一定要用離婚來解決問題。這也是一個可以帶來巨大改變的時刻,深刻的理解可以發生,從而讓我們從自己的模式中脫離出來。
反依賴者模式非常難以打破,因為反依賴者常常陷在內疚和憤怒中出不來。
如果反依賴者不滿足別人的需求(這里的“別人”對于孩子來說可能是母親,對于成年人來說可能是戀人),而是跟隨自己的感覺走,一段時間之后,他們會陷入無盡的內疚。因為即便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擁有了自己的自由,也無法享受這份自由。他們是自由的,卻不是內在的自由,他們的內在仍然背負著內疚的重擔。
如果反依賴者開始對抗自己的母親、伴侶和家庭,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們會得到自己的自由,但同時也會覺得很愧疚,無法真正享受這份自由。
相反,如果放棄自己的自由,他們就會在連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巨大的怨恨與憤怒之中掙扎。他們很憤怒,這種憤怒的根源是沒有被愛的感覺,因為他們要放棄幼小的自己去照顧別人。無論是為自己的父母還是家庭,他們都做出了巨大的犧牲。所以他們的憤怒和冷漠會在親密關系中浮現。
實際上,反依賴者面對親密關系時會通過易怒、無情、隔閡、不屑一顧或冷漠等方式來表現他們最大的恐懼——如果再次敞開心扉,再次變得脆弱的話,那就會被控制、被虐待、被操控。所以他們想盡一切辦法,運用各種疏離他人的技巧來保護自己。
就像前文提到的,其中一個非常有效的疏離技巧就是外遇。因為如果你有了外遇,你就不需要只依賴于某一個人,你可以到處留情。通常,這是男性在情緒療愈和修復的道路上最大的問題之一。這不是一種容易改變的模式。
不過,從我多年來幫助別人療愈的工作上來說,反依賴者還是有被療愈的可能性的。我們找到了非常有效的方法。我們發現,當反依賴者感覺到沒有被要求,而是被尊重時,他們的防御就開始融化,而且也愿意慢慢地進入親密關系中。認識到這一點,有利于我們打破那些自我防御的模式。
我以前是一個依賴者,我和一個完全反依賴者結了婚,同樣他也有我們前文提過的那些和母親之間的問題。我小時候被父親拋棄,他被他的母親干預,但我們擁有完美的婚姻。
當我們可以與對方溝通這些問題,展現自己的傷痛和恐懼的時候,我們就學會了如何尊重彼此,停止觸發對方的雷區,并且更加關心對方。當我們進入過往的模式中時,我們可以立刻辨別出當下的情況,花些時間來分享這背后的故事。
總之,依賴者需要在自己的內在找到一個可以自我安撫的空間,必須要打破強行與反依賴者保持連接的模式。而反依賴者需要意識到自己一直生活在屏障后面,這種隔閡不可能帶來良好的親密關系,他們需要一點點慢慢地嘗試從屏障后面走出來,以更加誠實的方式面對自己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