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識別親密關系的兩大模式》:依賴者〔為什么我們總是擔心被拋棄〕
- 反依賴:親密關系的秘密
- (英)莎蘭·漢考克
- 3064字
- 2024-11-20 17:01:19
為了能夠被愛或值得被愛,我們形成了“變得優秀”,甚至是“變得完美”這樣的信念。但是我們從未詢問過自己,當我們帶著這些信念的時候,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
依賴,是因為害怕被拋棄
我們一直在做的一件事是,不斷地努力成為更優秀的人,有時甚至可能以控制伴侶的方式呈現出來。如果一個人感覺到被控制,這對于關系來說就是非常致命的。
如果冷靜下來更深入地去看,我們會發現,我們不確定自己是否做得足夠好,不確定自己是否可愛。這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恐懼。
這種恐懼的核心就是一個底層的信念,“如果我不夠好,另一半就會離開我”。這很可怕,我們都不希望孤獨終老。在這種恐懼中,我們無法放松,因為我們永遠都不知道像“另一半就會離開我”這樣的事會在什么時候發生。
我們經常感到不安,然后經常問伴侶是否愛自己。我們開始變得疑神疑鬼:或許他愛上了別人?他會告訴我嗎?我們無法在內心深處停歇下來,因為這個“我不夠好”的信念從很多方面來看,都意味著我們不信任自己。
這也揭示了一個更深的層面:為了讓自己安心,我們不斷地在他人身上找答案或者反饋。而當沒有得到反饋時,我們就會陷入恐懼。
在這種情況下,生活中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我們變得非常苛求和依賴。我們經常問自己的伴侶:你愛我嗎?你還愛我嗎?
如果在一段新的關系中,你說“告訴我你愛我”,你的伴侶可能會跟你說“我愛你”。一段時間之后,你又開始有不安全感,再次跟你的伴侶確認“你是否愛我”,你的伴侶可能會告訴你:“我沒有辦法一直告訴你‘我愛你’,你到底要我做什么才能相信我愛你?”
這種不安全感是非常強大的,無論我們在外在得到什么樣的答案,似乎都無法化解。這種深層的不安全感源于內在,我們無法讓自己冷靜下來,并且產生依賴。
而這種依賴制造了一種焦慮的狀態,一種隨時隨地恐懼的狀態,讓我們覺得自己所需要、所愛的伴侶可能某一天因為某些事情會離開我們,或者對方會生病。
最糟糕的情況是,我們覺得伴侶隨時可能會遇到別人。我們一直在監視著我們的伴侶、跟蹤我們的伴侶,一旦對方不在我們身邊、不在我們的視線中,我們就會緊張。這叫作“被拋棄的恐懼”。
我們需要療愈這種“被拋棄的恐懼”帶來的傷痛,因為它是我們內在非常脆弱的一個部分。我們大多數人的依賴需求——希望得到安全感或不斷確認——都源自我們的童年。
實際上,當我們觸碰到被拋棄的感受時,是觸碰到那個小時候的內在。即便我們擁有成年人的身體,但是意識還停留在孩童的階段。
意識層面覺得如果失去父母的愛和父母給予的安全,我們可能就無法生存下來。基于此,當被拋棄的感受出現時,我們很容易陷入驚恐,因為我們會認為“沒有你的確認,我不會得到你的愛,我可能無法生存,即便我生存下來,生命也是暗淡無光,毫無意義的”。
所以我們如同驚弓之鳥一般,非常焦慮,以至于我們習慣性地苛求或者控制他人。這在關系中是非常痛苦的,這會將伴侶越推越遠。
當然,如果我們的伴侶離開了我們,需要尋求依賴的我們就會立刻覺得更加恐懼,然后更努力地去確定自己與對方之間的連接。
我們需要了解,我們其實正在面對一種非常嚴重的情況:一個人非常努力地想要跟某人有連接,而對方卻漸行漸遠。
很少有人愿意談及這一點,如果我們愿意,如果我們可以找到這些焦慮、恐懼的原因,那會容易很多。我們做不到,是因為我們一直將這樣的感覺推到無意識的深淵之中,以至于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都不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的。而我們無法承擔這種驚恐,就如同受驚嚇的孩子沒有得到食物和空氣一般,我們需要擁有對方才能存活下來。
依賴者渴望被愛,卻難以接納愛
關系中有兩大模式,其中之一是依賴者模式。
我們先來看看關系中的依賴者。
關系中的依賴者源自我們的保護層,了解這一點對我們來說會很有幫助。我們每一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有依賴的情況。這沒有對與錯,我們也不需要因為是關系中的依賴者感到羞愧。
依賴者模式是很多女性具有的模式。依賴者模式讓很多女性十分相信連接感很深的親密關系會讓她們的人生幸福,如果她們沒有這樣的親密關系,或是她們曾經擁有過,而現在失去了,那么生命就失去了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依賴者全然專注于愛,全然專注于關系。換言之,關系就是依賴者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他們為這樣的愛而活,他們的生命就是由這份愛喂養的。可以想象,他們感到恐懼,并想到可能會失去愛的時候,他們就像被推入極其驚恐的空間,因為如果沒有愛,那就沒有生命,沒有喜悅。
依賴者是向外尋找一切,他們覺得愛是從外在得到的。他們從來都沒有這樣的概念——他們一直尋找的愛在他們的內在。
當我們開始為此尋找解決辦法的時候,我們會想:一個依賴者如何在自己的內在找到愛呢?
依賴者就是一個缺乏愛或者說缺乏足夠的愛的孩子,在對愛的無盡渴求中長大。但也有很奇怪的一點——許多時候依賴者得到愛之后,卻很難接納這份愛。這是因為依賴者會有一種“我不值得擁有”的感覺,這讓他的情況更加復雜。
依賴者會不斷地向伴侶要求和爭取他們需要的愛,一旦得到了這份愛,他們又開始進入自我意識的神經肌肉鎖結狀態。事實上,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地接納這份愛,就像饑餓的孩子無法進食一樣。因為這觸碰到他們內心比依賴更深層的部分——“我自己不夠好”的信念。這是非常難以療愈的。因為在無意識運作時,療愈難以發生。但當我們覺察到了這一點,療愈就會變得簡單。
而這種無意識的運作是一種強大的自我傷害的方式。因為依賴者會無意識地選擇那些會拒絕自己的人,因為從某種程度上這匹配了他們的深層信念——“我不值得被愛”。
所以我們需要看到,如果我們想要從根本上轉變我們外在的關系,我們需要在內在轉化。這種內在轉化從改變自己的負面信念系統開始。
如何擺脫被拋棄感
那么,依賴者模式到底源自哪里?它可能來自被拋棄感。
孩子出生之后,許多時候父母忙于工作,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或者親戚來照顧孩子。即便照顧者都非常喜歡這個孩子,但是孩子第一個情緒上的連接還是與自己父母的連接。
如果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離開,即便有恰當的原因,對孩子來說也是非常難以理解的。這種情況下,孩子的感覺是怎樣的呢?他感覺自己被拋棄了——自己所愛的、所需要的父母離開了自己,可能只有在周末才能相見。
如果孩子不和父母住在一起,他可能就會覺得“如果我更加可愛的話,爸爸媽媽就會在我身邊陪著我了”。孩子會將一切原因都歸咎到自己身上,因為還不知道如何建立界限。
可見,如果父母缺位,即便有恰當的原因,孩子所收到的信息仍然會是“我們沒有和你在一起,是因為你不值得讓我們和你在一起”。而這個信息往往會深深地植入孩子的內心。
還有一種情況:孩子和父母住在一起,但是父母有很大的壓力,或者父母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問題,沒能給予孩子本應該得到的關注度。這種關注度的匱乏也是拋棄的一種形式。
每一種被拋棄的背后,我們都會覺得一定是自己哪里不夠好才導致的,這也證明了自己不夠優秀,或者不夠可愛,所以我們一直在心里背負著這種被拋棄的感覺。
即便一段關系正處于順利的階段,這種感覺也往往如同陰影一般,跟隨在后。一旦我們的伴侶沒空或者正忙于工作,或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伴我們,給我們足夠的關注度,這陰影就會籠罩我們的場域,從而讓我們感覺到痛苦、憤怒和受傷害。這也會觸發我們生命中所累積下的被拋棄的傷痛。
這可能會變成我們無法承載的一種緊張能量,所以我們要去了解這些傷痛,了解這些傷痛是從何而來。
我們最好對伴侶訴說這些傷痛背后的故事,讓伴侶了解我們,同時我們也要理解伴侶。這是一種有效的策略,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感受。這樣,我們就不會感覺到壓抑,也不會用負面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才能將被拋棄感脅迫著的情緒上的安全感解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