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使用藥物的時機
- 101次迎難而上:心理咨詢之道
- 薛偉
- 1213字
- 2024-11-20 17:01:39
在心理咨詢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碰到關于服藥的問題。很多來做咨詢的來訪者,可能到醫院去看過病,甚至正在服藥。特別是焦慮、抑郁這類情況。
那么這個問題該怎么處理?或者說,在咨詢過程中,來訪者一開始的情緒還好,后來發生了一些變化,甚至出現了很低落、有一些抑郁的情況,這種情況下,到底要不要服藥?我們要先界定清楚一件事情,咨詢師不是醫生,我們是沒有權利讓來訪者服藥的,我們沒有處方權。我們不需要弄清楚來訪者到底應該吃什么藥,也不需要非常精確地知道他的癥狀到了什么程度。這些事情都應該是醫生去判定跟處理的。
咨詢師需要了解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關于藥物的意義,特別是關于使用藥物在心理咨詢過程當中對來訪者的意義是什么。至于要不要服藥,一方面由醫生決定,另外一方面由來訪者自己決定。你要弄清楚一件事情,就是給來訪者做咨詢是有一個前提的,即來訪者對自己具有行為責任能力、有決定權。你不能給一個沒有權利或者沒有能力決定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的人做咨詢。當然,兒童例外,由父母監護。
服藥不服藥的決定權在來訪者自己,不在咨詢師。那么,服藥不服藥對于來訪者的心理意義是什么?這要從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的區別說起。簡單來說,藥物治療就是一個人去醫院看病,醫生開藥治病,也就是說,醫生把這個人當成病人,為他治病,并不是促進這個人去改變。在某種意義上,病人是沒有決定權的,決定權在醫生那里。換句話說,病人把自己交給醫生了,得聽醫生的,不能跟醫生爭辯和討論病應該怎么治,話語權完全在醫生那里。
做咨詢時恰恰不是這樣,很多時候咨詢師只是告訴來訪者,他的狀態是怎樣的,他在咨詢師眼中是什么情況,他給咨詢師的感覺是什么。決定權依然在來訪者這里。來訪者是一個人,而沒有變成一個病人,他的話語權跟咨詢師是平等的,他與咨詢師之間更多的是合作關系。
從是否擁有話語權這一點上來說,其實反映了一個問題:你還能不能對自己負責。換句話說,如果你去看病,無形中你就放棄了可以對自己負責的權利。因為在那一刻,你的權利交給了醫生。但是面對咨詢師,你是保留承擔自己責任的權利的,沒有把它交給咨詢師。
服藥和不服藥,在心理層面上反映出一個人的這些情況:他還愿不愿意由自己來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進行心理咨詢只是把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一個問題交付到社會體系中去,并不是徹底地把自己交給社會。
相對說來,把問題交給別人,自己不需要承擔責任,當然也會輕松一些,但是會不自由,因為一切就由別人決定了。而自己決定自己的去留、自己的好壞,承擔自己的問題,這會比較累,但好處是有自由,因為你的事情你說了算,別人不能夠替你做決定。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途徑。藥物在此就是一個象征,吃藥與不吃藥給了我們一個信息、一個提示:在那種情況下,來訪者還愿不愿意自己承擔責任。這當然也需要咨詢師評估來訪者還有沒有能力為自己承擔責任。如果他實在沒有能力,那他當然應該去醫院接受治療,這是必要的。以上只針對所謂的與心理相關的問題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