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是做“容器”,還是提供足夠的“抱持性環(huán)境”
- 101次迎難而上:心理咨詢之道
- 薛偉
- 1242字
- 2024-11-20 17:01:39
心理咨詢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具體問題。在探討這些具體問題之前,我們來重申一下心理咨詢的工作方式。
簡單來說,心理咨詢的工作方式無非一個字——“聽”,聽完之后,可能就有結果性的反應——“說”。但是到底應該怎么“聽”呢?聽什么?這是心理咨詢師做任何咨詢、解決任何問題的時候都要學會的。
很多精神分析師曾經對“聽”有過一系列的描述和界定,他們用了很多的概念,最有名的可能就是在客體關系理論中的“容器”概念,或者叫作“支持性的傾聽”。容器其實就說出了“聽”的意,“聽”涵蓋兩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說通過傾聽來訪者的敘述,咨詢師需要完成兩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咨詢師首先要有接受的態(tài)度,聽明白對方到底想要說什么。聽明白了以后,咨詢師自然就會捕捉到一種意,獲得一種理解,再把理解反饋回去。
那么如何才能夠聽明白對方所說的呢?首先要弄清楚我們要聽什么。很多咨詢師可能想當然地認為,就是要聽來訪者說的那些內容,比如一些事件、一些經歷等。這些當然是需要我們去聽的,否則我們就無處捕捉任何信息。但這只是第一層面的內容,我們把它稱為咨詢當中所了解的內容。
除了來訪者訴說的內容之外,更重要的一個傾聽聚焦點應該是在歷程上。所謂的歷程,就是指來訪者給你講述很多內容的過程當中,他的狀態(tài)是怎么樣的,以及他跟你之間產生了怎樣的關系。在來訪者講述的過程當中,來訪者跟咨詢師之間的感受性的互動是最真實的,可以幫助咨詢師透徹地去了解來訪者到底處在什么狀態(tài)、存在什么問題。因為從根本上來講,來訪者來找咨詢師是想解決問題的,事實上,他并不清楚他的問題到底在哪里,他講出來的是跟現(xiàn)實有關的問題的描述,但并不是他所遇到的問題的本質。因為任何人如果能夠了解到一個問題的本質,那他自然就可以自己想辦法去解決它。
之所以會出現(xiàn)困境,就是因為一個人處在不明白自己到底面臨怎樣的問題的狀態(tài)里,找不到出路。你不明白問題是什么,所以就無從思考應對方案。你以為知道自己的問題,但你看到的只是現(xiàn)實問題。雖然現(xiàn)實問題是內心問題的折射,是內心問題的外顯,但如果停留在現(xiàn)實層面解決外顯的問題,那問題就會像波浪一樣,一波剛平一波又起,永遠解決不完。內心在困境中不斷地發(fā)出信號,在現(xiàn)實當中就會產生一個又一個的問題,所以解決掉一個現(xiàn)實問題,就會再出現(xiàn)另一個現(xiàn)實問題。來訪者內在的問題沒有被觸及,意味著在咨詢當中咨詢師沒有聽見來訪者到底在說什么。
由此可見,“聽”很重要。我們如何才能聽到來訪者內心的聲音,我們怎么弄清楚連他自己都不明白的那些問題?那就是通過我們剛剛所說的第二件事情:歷程傾聽。
你怎么知道自己聽到了呢?其實有一個標志,對于咨詢師來說,當聽完來訪者的敘述之后,你比較平靜,心里感覺比較流暢,并沒有一種被堵住的感覺,也沒有一種好像什么地方斷開的感覺,你的感覺處在一種流動和連貫的狀態(tài)中,并且獲得了某種理解,即抓住了某種意,你就聽到了來訪者所說的。
但如果你針對他所說的內容運用了很多思考,雖然你思考出了一個結果,事實上你感覺心里有個地方是凝滯的,這種情況就不叫聽到了來訪者所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