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如何引導學生從事實轉向抽象的真理
- 給教師的100條建議
- (蘇)蘇霍姆林斯基
- 1644字
- 2024-11-14 17:53:27
你們肯定碰到過這樣一種現象:學生將一條規則、一條法律、一個公式、一個結論記得很深刻,但是不會運用所學到的知識,甚至不理解背下來的知識的本質。這種壞處尤其影響語法、算術、代數、幾何、物理、化學等學科的學習,也就是說這些學科的內容都是有系統的歸納,而這些方面的知識首先表現為在實踐中應用這些歸納的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通常會說:學生沒有理解就背熟了。但是他為什么要背熟?為了防止死記硬背這種壞情況,什么是必不可少的?記住(或者背會)應基于理解。引導學生們通過思考(意識)記住、理解多數的事實、事物、對象、現象。不要還沒有理解、沒有思考就讓記住。從思考事實、事物、現象直至深度理解抽象的真理(規則、公式、規律、結論),需要進行實際工作,也就是掌握知識。
有經驗的教師擅長教孩子在理解(即對事實、對象、現象的深入理解)的過程中記住知識。學生遇到諸如俄語里面的硬音符號的拼寫規則問題時,教師會通過大量的事實分析——拆解含有硬音符號的單詞,解析這些單詞的拼寫,培養學生記住該規則,并有意識地使用該規則的能力。
通過多次的理解來記住它。對于有經驗的教師來講,記憶規則、結論不需要專門地去熟記:理解事實同時也是對概括的逐步記憶。理解和熟記的統一性越明顯,知識越有意識,學生就越能在實踐中應用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運用知識的能力通常取決于學生以何種方式來記住知識。如果不是通過理解分析事實、現象而記住知識,那么學生將不知道如何來運用它們。
這是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規律。多年的經驗使我得出結論:如果學生在上小學時已經在理解事實、現象的過程中掌握了抽象的真理,那么他將獲得腦力勞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特征——善于思考涵蓋事物、對象、事實、狀況、現象、事件等一系列的相互聯系。換句話說,他善于分析原因、功能以及其他的聯系。
大量的事實使我確信,善于思考算術問題的條件(特別是在四到五年級)完全取決于孩子如何掌握抽象概括。那些在沒有充分理解大量事實的情況下學習抽象概括的學生,不知道如何思考問題,不知道如何在腦子里理解數量關系式。反過來,如果在小學生的腦力勞動中記住一個抽象的真理是基于對事實的深刻理解,那么如果他沒有死記硬背的話,他會發現在算術問題不是數字的某種組合,而是數量之間的依存關系。
他在閱讀并理解習題條件時,首先拋開數字,從整體上解題,而不是進行具體的算術運算。基于許多事實及孩子的遭遇,我堅信,學生在算術(然后在代數)方面的落后是腦力勞動中難以察覺到的缺陷造成的。關于學科之間的聯系的說法很多。每個教師都明白,必須尋找自己的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交叉點。但是學科之間的聯系不僅僅在于此。我深信,最深層的聯系不在于實際教材的內容,而在于腦力勞動的本質。
學生在科學基礎上進行的腦力勞動會形成這樣一種事實,即數學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歷史,而歷史則有助于數學能力的發展。眾所周知,許多低年級教師及從事語言文學方面工作的高校教師,他們的絆腳石是讓學生有意識地同掌握語法規則做斗爭。對學校來說,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常識是一個巨大的不幸。我了解到這樣一種事實:學生在剛開始學習俄語教材的時候,不能牢固地掌握前綴раз-和рас-,без-和бес-的拼法。在這條規則上犯過很多錯誤。為了消除落后現象,教師不時地給學生練習相應的規則。他教導學生說:首先好好地復習規則,然后再做練習。貌似這項工作應該取得積極的成效,但是卻沒有:十年級的學生卻出現了錯誤,在考試的作文里寫成“разцветает”“расбежался”(應該寫成“расцветает”“разбежался”)。怎么回事呢?這種奇怪現象的原因在哪里?多年的經驗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否善于運用知識及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思考事實,這種依存關系在學習語法時表現得最為明顯。這里,對抽象的真理、概括(即語法規則)的初次認知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不要讓學生在剛開始學習教材時就出出很多錯誤,同時又力求讓他記熟規則并正確地說出,這個任務不像乍一看那么簡單,所以應該專門來講一講初次學習教材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