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紀律和自律,集體責任感與個人責任感
書名: 如何養(yǎng)育內(nèi)心富足的孩子作者名: (蘇)蘇霍姆林斯基本章字數(shù): 12733字更新時間: 2024-11-15 10:30:22
學會通過別人的眼光看到自己
遵守社會、集體確立的道德標準、規(guī)范和規(guī)則,而違反這些規(guī)則就會受到輿論和傳統(tǒng)的譴責。和諧教育是同時對紀律、對集體、對社會,和對我們自己良心的責任感的教育。
幾年前,在烏克蘭的一個村莊發(fā)生了這樣一件事。在炎熱的夏日,一個年輕健壯的男子坐在池塘邊釣魚,有個男孩在他的不遠處游泳,突然男孩開始下沉,他呼救,大聲地哭喊,而這個鐵石心腸的年輕人卻對此視而不見。這件事情發(fā)生后,所有人都遠遠地躲開他,碰到他就繞道而行,他的妻兒也離開了他。年輕人嘗到了孤獨和集體譴責的滋味,他無法找到重返人群的力量,最后用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集體的責任感與個人良心的責任感是如何融合的,在沒有集體責任感的地方,一個人就聽不到自己良心的聲音。對自己負責的人,會更加敏銳地理解和體會集體對他制定的規(guī)范和規(guī)則。在我們的教育工作中,我們很難找到評估教育和自我教育成果的標準。這些標準主要包括:學校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公民,他們的政治覺悟水平如何,他們用自己的勞動和行為確立了什么,他們與什么做斗爭、反對什么、愛什么、恨什么。一個公民對自己良心的責任感是其政治覺悟的一個方面,同時這也是有無教養(yǎng)的標準之一。如果您讓孩子為自己私下里不道德的行為感到羞愧,如果一個孩子渴望自己變得更好,那么在他的意識中不僅有“什么是好,什么是壞”的概念,而且這個概念也同時成了他個人的信念,這就意味著您看到了教育工作的成果。為了讓理智有一個像敏感的良心那樣不知疲倦又嚴格的捍衛(wèi)者,我們需要些什么呢?如何讓孩子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會臉紅,使“努力成為最好的人”這個愿望成為激勵人、使人高尚、豐富集體關系的最強烈的愿望之一?善良、高尚的行為不應該被孩子認為是獲得特殊幸福和快樂的功勞和權力。道德財富和價值必須在孩子周圍的環(huán)境中具體化,這些道德財富和價值是從為使人從社會壓迫和精神壓迫中解放出來的斗爭中創(chuàng)造和獲得的。這個環(huán)境的概念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正在發(fā)生的事情,是學生自己正在創(chuàng)造、改進和完善的事物。道德財富和價值的具體化意味著學生邁出的每一步,所做的每一件事,滿足他的需求的一切都反映在其他人身上——讓他們變得美好,讓他們的生活更輕松,讓他們在精神上變得富足、充實。
乍一看,將道德財富引入學生和他周圍的世界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但實際上卻非常復雜。這需要我們每天辛苦地工作,如果這項工作停止哪怕僅僅一周,那么即使再有組織紀律性的集體也會在人的本能的驅(qū)使下變成烏合之眾。這項有趣而復雜的工作的本質(zhì)在于:學生不斷創(chuàng)造事物、財富、價值、環(huán)境、人際關系、依存關系,其目的是為他人帶來快樂、益處、美好和幸福,而后才是自己快樂、自己受益、自己美好、自己幸福。如果一個人本身不參與做好事,不確立做好事的意識,他就積累不到任何好的品質(zhì)。生活無數(shù)次用事實告訴我們,如果孩子們不勞動,他們就不可能做好向少年時期和青年期過渡的準備,但這必須是一種特殊的勞動——它使最細致的心理活動具體化。這就是為什么我在書的第一部分用那么多的篇幅向人們講述美麗的角落、花朵、葡萄、果樹和花園的原因。我們努力為他人創(chuàng)造快樂、福利、美好和幸福,并以此為基礎,為自己創(chuàng)造美好和幸福,每個人都深深感受到創(chuàng)造者的喜悅,并使自己受到鼓舞。在勞動中、在集體成員關系中所展現(xiàn)出的高尚品格、道德美的具體化,是我們稱之為“公民”這棵樹的最重要的根基之一。讓這個樹根在童年就深深扎入非常重要。當一個不屬于孩子個人的東西變得對他來說很珍貴時,就會給他帶來一種感悟——這個東西比屬于他自己的東西還要珍貴得多。如果從少年時期才開始對他們進行教育,那么您將永遠教不會他們這些復雜的心理活動。我認為我的學生們已經(jīng)準備好跨越童年與少年時期的界限,因為當他們?yōu)樗说目鞓泛推桨捕鴦?chuàng)造的事物、珍貴的東西和財富受到威脅或者被人破壞時,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止一次地經(jīng)歷過痛苦、焦慮和擔憂。如果在兒童時期沒有親身經(jīng)歷這些,那么一個人在少年時期是無法體會到這些感覺的。孩子的內(nèi)心的焦慮、興奮和對人們幸福、美好、快樂的關注越深,他對自己的行為和情感就越敏感。道德教育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源泉就在此融合。如果一個人感覺不到什么是他周圍以及他自己身上比較好的東西,或比較壞的東西,更糟糕的是,如果他不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那么他就會對最忠實地表達情感的老師及父親的教導和建議,以及明智的書籍置若罔聞。情感自我評價是道德教育的種子發(fā)芽的土壤。如果學校生活充滿人際關系中具體化的道德財富和價值,那么孩子將通過他人的眼睛看待自己,他的眼睛和耳朵會向他的所見和所聞敞開。對他而言,道德教育不是抽象的東西,而是與自己直接相關的真理。當獨自一人時,他也會感到羞愧,因為他能想象和感受到別人對于他不道德的行為會怎么想。他獨自一人與良心“面對面”,但是他無法與人類世界,與集體和社會隔離開來。當他幫助老奶奶或者保護小女孩免受欺負的時候,他并不去考慮是否有人看見,而是本能地做到了這一點,這是他深切的個人需求。對于他來說,對為了人們的幸福而種植玫瑰的花園的操心,對葡萄園的費心(葡萄園已成為他的小伙伴們——那些學齡前兒童的樂園),已經(jīng)成了他深切的個人需求。在童年和少年時期的邊界上,人際關系中的道德財富和價值的具體化尤其重要。少年時期的本性中隱藏著一些困難、矛盾和復雜性,我們將在下面進行介紹。少年時期是邁向道德成熟道路上新的、特殊的一步。當一個人接近童年與少年時期的邊界時,他應該像鏡子一樣,以自己親手創(chuàng)造的價值看待自己,他自己的一小部分內(nèi)心也投入到這個價值中:對人們的愛以及通過勞動獲得靈感。讓孩子用自己的尺子衡量世界,讓世界成為一棵果樹或一個小葡萄園,一束玫瑰或一束丁香花。最后,重要的是要讓這個孩子為自己感到驕傲。只有在這種情況下,他才會渴望變得更好,而這種渴望是公民良心的基礎。
當代人的精神世界和兒童時期及少年時期的教育方法
著名的蘇聯(lián)精神病學家班西科夫教授寫道:“幾千年來,人類為生存而奮斗的結果取決于肌肉的力量和勇氣、殘忍、毅力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粗魯特性。在近兩三個世紀中,人類的生命力完全取決于神經(jīng)系統(tǒng)最微妙和最復雜的機制。而這些機制恰恰是最脆弱的!”科學家的這種思想有助于理解當今教師對學生施加影響過程中的特征。
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越遠就越復雜。社會主義社會的世界—人—世界體系的特征是個人在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中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正在成為社會的直接生產(chǎn)力,其中最高的目標是人,這一事實在個人和集體的精神世界中得到了深刻而多方面的反映。人不僅是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他還用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謀求幸福、福利和快樂,既造福于社會,又造福于自己。創(chuàng)造活動成為人的需求,對這種需求的滿足帶來了最大的樂趣。“人們的生活經(jīng)驗——從天才到最普通的勞動者,”塞門諾夫院士寫道,“在工作中或在生活的其他表現(xiàn)形式中的創(chuàng)造力是最高的樂趣……為人類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的主要目的,是每個人都固有地進行某種程度的精神上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1]教育工作的目的和內(nèi)容是要讓人們感受到保證對創(chuàng)造性需求的多方面滿足是一種美德。這樣,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就能在社會工作中感受到自己的公民主動性。在社會中,我們向他人敞開個人生活的世界,這是天性、能力、天賦和才能的體現(xiàn)和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創(chuàng)造力、工作生活的智力財富、一個人對不斷掌握新知識的渴望——所有這些已成為一個人公民尊嚴的鮮明標志。人們越來越了解和體驗到這樣的真理,即集體勞動首先是精神交流,在精神交流中進行精神財富的相互交換。
馬克思所說的關于身體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那個游戲作為個性的體現(xiàn)進入了現(xiàn)代人的日常生活。從主觀上講,這個游戲是一種創(chuàng)新能力的競賽,一個人想成為第一名,他想變得比別人更好、更美。與勞動和物質(zhì)生產(chǎn)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個人精神生活領域正在變得越來越廣泛。這種需求中最重要的是對人的需求。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勞動者總是覺得“需要最大的財富即別人”。[2]在我們社會中人格最完善的時期,這種多方面的需求被確定為個人幸福的基礎,如果不滿足這一需要,一個人就無法表現(xiàn)出自己是另一個人的朋友、同志和兄弟。人的全面發(fā)展,對社會角色的深刻認識,他的需求、利益、人際關系的多面性,所有這些都促進了社會主義社會公民情感的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認為,情感生活是人類世界最鮮明的表現(xiàn)之一。一個人的社會活動范圍越廣,他的需求和興趣越多樣化,他的工作越有創(chuàng)造力,在他的關系中表達的共產(chǎn)主義道德規(guī)范的財富越明顯,情感文化在他的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越大,他的情感生活與公民活動、行為、個人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就越緊密。情感文化成為一個人精神生活的特殊領域。情感生活的豐富程度并非總是與智力發(fā)展、教育和知識直接相關。教育與情感文化的和諧是現(xiàn)代蘇維埃學校教育工作中最細致的任務之一。落后于智力負荷的情感文化是一個巨大的惡魔,它往往是一些青少年走上錯誤行為道路的原因,如果您仔細思考這種行為的本質(zhì),就會清楚地看到,人們意識中的所謂過去的桎梏實際上是在侵犯精神生活和情感文化的和諧。在某些情況下,這是由于精神興趣貧乏,而在其他情況下,則是由于“受過教育”的人的愚昧。現(xiàn)代蘇聯(lián)人的精神生活特征使人們思考教育的本質(zhì)和方法。在老師當中,您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在我們這個時代,很難教育一個人,尤其是青少年。”確實很難,因為除了學校,他們還從其他來源獲得很多知識,所有這些都需要理解和消化。
對青少年進行教育非常困難的又一原因是他們對自己的精神世界的關注與日俱增。也許這些因素應該成為教育者的盟友?青少年有能力了解很多東西。因此,有必要利用精神生活的這一特征,使青少年對周圍世界的認識過程同時成為道德發(fā)展過程。青少年的教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們對人的認識,這種認識如何轉(zhuǎn)變?yōu)樾拍睿约叭绾卧诨顒又徐柟绦拍睢?
從我們的社會基礎中產(chǎn)生的自尊感,對于個人來說,就像一束直射到他自己靈魂中的光芒,我們必須使這束光芒永不熄滅。這就賦予了教育工作者極大的責任,要求他精通社會科學。現(xiàn)在,教育者不僅需要敏感和用心,還要具備一種能力:了解每個人對他自己精神世界的觀點。因此,有必要讓每個人都對自己的精神世界具備正確且具有高度思想性的觀點。我用了多年的時間去了解如何鼓勵少年反省自己,思考自己的命運。
沒有自尊心,個人不會擁有純潔的道德和豐富的精神財富。我們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是能夠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這種教育方法要求我們培植一個非常柔和、細膩的愿望:對美好的渴望,今天要變得比昨天更好。這種愿望不是憑空產(chǎn)生的,它只能通過教育培養(yǎng)起來。我們社會的本質(zhì)和基礎要求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主要橋梁是:真誠的愿望,即學生的愿望是變得更好,老師的愿望是看到學生變得更好。尊重學生的人格是集體和老師對人提出要求時最主要的前提條件,是實現(xiàn)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紀律的前提,如果一個人不能督促自己去做社會所需要的和對社會有益的事,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產(chǎn)主義紀律。只有當一個人感覺到他是自己精神世界的主人,并且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存在一條無人可逾越的界線時,才有可能培養(yǎng)出自尊心、榮譽感和對自己的尊重。
有一次,六年級學生季娜的母親來找我分享了她的秘密。最近她家里氣氛很緊張,季娜父親的舉止很反常,季娜對此很擔心,但她最擔心的是有人會發(fā)現(xiàn)她父親的不當行為。媽媽請求道:“請您幫幫忙,關心支持一下這個孩子吧,但請千萬保密……”是的,老師經(jīng)常還必須是一名外科醫(yī)生,他要觸及學生最痛的地方,還不能讓人們知道。如何幫助這個小女孩呢?我多次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情景:我們兩人都認真投入其中。我談到了一些道德上執(zhí)著、勇敢、自豪、美麗的靈魂人物,我的主要目的是讓這個女孩不向邪惡妥協(xié),也不要逃避邪惡,即使沒有其他斗爭方法,也要表現(xiàn)出對邪惡的不妥協(xié)和憎恨。我欣喜地看到,從小女孩的眼中流露出一種自豪,這種自豪是為那些美好的情感、那些她珍惜和強化的情感而流露的。這些都是在我和這個小女孩談話的時候發(fā)生的。
多年的經(jīng)驗使我確信,在少年時期,這種談話與集體對個人的精神世界的影響一樣必要。保護少年精神世界的隱秘性和不可侵犯性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如果有人干涉了少年所想、所感受的一切,干涉他想保護自己免受窺視的事——那么他的情感敏感性就會鈍化,他的心也會變得粗魯,并變得“冷漠無情”,最終導致情感上的麻木。公開少年內(nèi)心最敏感的角落,試圖觸及少年的痛處,用各種力量和強制影響手段動搖和壓制少年——這些都是在教育上愚昧的基本表現(xiàn)。如果您想讓一個少年來向您尋求幫助,敞開他的心扉——那就不要觸碰那些會讓他痛苦的心靈深處的那些角落。我們作為教育者,被要求從一個人獨立生活的第一步開始對其進行公民耐力、勇氣、毅力的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孩子的意志力如何發(fā)展和強大,取決于一個人如何在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的獨立行為中、在建立道德尊嚴和堅強獨立的行為中表達自己。尊重學生的人格自然會導致個性、隱私和不可侵犯的范圍擴大。現(xiàn)代人精神生活的邏輯要求:與兒童、少年、青年和父母之間的關系有關的一切都應納入這一范圍。如今,家庭中的精神、心理和道德倫理關系變得越來越細膩豐富了。遺憾的是,老師往往在向?qū)W生提出許多問題和建議時,常常會要求學生公開其私人的、隱秘的內(nèi)心世界。一個對自己的精神世界敏感的小孩有時會認為這不僅是對自己的侮辱,也是對其父母的侮辱。
有時,老師不經(jīng)意說出的話語會在年輕的心靈中引起很大的波瀾,以至于學生一生都無法忘記,而老師卻什么也沒覺察到。一位女老師問一名五年級學生,他的母親上個星期六是否看過他的日記。“沒有,她沒看。”男孩回答。老師說:“啊,她沒有時間看你的日記,我知道……”她的話里充滿了諷刺意味,淚水從男孩的眼中奪眶而出。這個男孩猜想,一定是壞人散布的關于他母親的謠言傳到老師的耳朵里了:他們好像說她是個舉止輕浮的女人。男孩感覺到老師話里有話,他開始變得孤僻和麻木。他故意給老師找了一個又一個的麻煩。最后直到畢業(yè),他都無法釋懷。在另一所學校發(fā)生的事更令人震驚:同班同學們對一個女孩說,她父親是個“混蛋”,而那個女孩對此反應冷漠。這太可怕了:孩子的自尊心變?nèi)趿恕S袝r,老師在家長會上公開討論了一些只能與父母私下談論的事情。這不僅傷了一些家長的心,也傷了一些孩子的心,因為父親和母親所聽到的一切都會在不知不覺中一點一滴地傳到孩子的耳朵里。
托馬斯·曼曾經(jīng)說過,人介于野獸和天使之間。他將成為什么,取決于他所受的教育。接近野獸并與天使疏遠,是性本能低下的人所面臨的最大危險。人類世界的所有多面性都彰顯了人類的生殖本能,但是還需要一種特殊的方法系統(tǒng)使“血統(tǒng)之聲”高尚起來,在我看來,在這個復雜的系統(tǒng)中,最重要的是兩件事:對母親和貞節(jié)的崇拜。沒有它們就不可能對少年進行充分的教育。我一直努力讓母親的名字成為每個學生的“圣地”。一個人從母親那里繼承了一切美好而純潔的東西;母親的精神財富對她的兒女在少年時期和兒童時期的影響尤其巨大。這些年來,我竭盡全力使每一個學生為了母親的幸福和利益奉獻許多精神上的力量,為母親創(chuàng)造快樂。
小丹科與母親之間的關系有些奇怪,這個男孩的冷漠使我震驚。因為我聽說,他的母親在遙遠的田野里勞動了三天后,回到了家里,但他卻對此無動于衷。而母親不知道如何激發(fā)兒子內(nèi)心的激動、焦慮和擔心的感情。他們家庭中的情感關系非常粗糙(這讓我尤其擔心)。如何使這種關系高尚而豐富,如何避免男孩成為一個冷酷無情的人,如何使他長大后產(chǎn)生對女孩子的青春愛意呢?一項長期的、需要細心和耐心的工作開始了。可以稱之為兩顆心——母親的心和兒子的心之間小心翼翼的接觸。最終出現(xiàn)了這樣的情況:兒子為了母親的快樂而貢獻出自己的精神力量。夏天,他在集體農(nóng)場工作,我向他建議:“用你的第一份工資給媽媽買一份禮物吧。”這個男孩高興地買了一條絲巾,要把它送給母親。幾個星期后,母親的生日到了。我又向他提議:“你不但要在母親生日那天把禮物給她,而且還要替她上班,讓媽媽休息幾天,你替她在養(yǎng)殖場上幾天班吧。”善良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它能激發(fā)人內(nèi)心純潔而高貴的情感。在小丹科和母親的關系中讓我擔心的冷漠逐漸被互相體貼、愿意為彼此做點好事的情感所替代。
年復一年的學校工作使我越來越相信,孩子在復雜的少年時期能發(fā)現(xiàn)并體會到母親身上的愛和人的尊嚴、誠實,以及對邪惡的不妥協(xié),這一點至關重要。只有在少年時期和兒童時期就懷有人道主義的人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公民,一個追求崇高理想的堅定戰(zhàn)士。這時人道主義的含義就是——成為父母忠誠的兒子、忠誠的女兒。忠誠不是默默地言聽計從,而是增進家庭關系,為父母創(chuàng)造快樂。
貞節(jié)是純潔而高尚的愛情的道德前提。有些人認為(這也反映在教育實踐中),只要在男孩子和女孩子性成熟的時候解釋清楚他們身上發(fā)生了什么,就萬事大吉了。于是這些人使勁解釋、說明、討論、組織辯論會,在青年報刊上刊登十四五歲女孩的公開信《如何才能找到人生的另一半?》《我向男孩子表白了,這樣做對不對?》。在共青團會議(年滿14歲就可以加入共青團)上,甚至在少先隊會議上,人們經(jīng)常以討論工作的口吻談論愛情和友情,就像在談論收集廢金屬一樣。所有這些都將對復雜問題的簡單化態(tài)度帶入了少年之間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審美方面的關系中,使純潔而高尚的東西變得庸俗,在少年的心靈中播下了冷漠的種子。性教育中的錯誤和不足不僅使這種關系變得粗俗,還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粗糙的疤痕,留下了痛苦和怨恨。
小伙子和姑娘,男人和女人之間的關系中的“高尚”就像一棵樹,只有當它被人格尊嚴,榮譽,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尊重,對邪惡、污穢和侮辱人格尊嚴的現(xiàn)象毫不妥協(xié)滋養(yǎng)時,這棵樹才能成長得枝繁葉茂。教育的內(nèi)涵還在于,在人類成長的漫長道路上——從孩子上學的第一天起,到他對獨立生活進行第一次思考——不讓學生的人格尊嚴遭受侮辱。因此,努力確立個人榮譽感和尊嚴,是提高道德水平最重要的動機。少年若在這條道路上遭遇無情、專橫和屈辱是很危險的,這一切會讓年輕的心變得粗魯,讓他對自尊和榮譽的敏感性消失,也會讓他變得冷漠和殘忍。粗魯會喚醒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低級本能。通過分析個別少年違反社會道德標準,有時甚至是導致其道德淪喪的原因時,我們往往可以看到:在兒童時期、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這些人的情感和審美生活很貧乏。情感的粗俗是在高尚的精神沖動與堅毅的努力沒有相結合的情況下產(chǎn)生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不會為他人創(chuàng)造美好和幸福,不會積極與邪惡和侮辱人格尊嚴做斗爭。情感和審美生活的原始性,即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粗陋表達,是少年時期和青年早期最可怕的敵人之一。
我的學生體驗了多方面、不同的高尚情感,如同情心、憐憫心,對他人的善良、幸福和快樂的焦慮和擔心,對懷疑的責備——對于這些我一直很關心。我總是擔心我的學生在面對別人時,能不能感覺到這個人內(nèi)心的不安以及正在經(jīng)歷深深的痛苦。我認為,這種情感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道德高尚的起碼標準,沒有它就不可能有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兄弟情誼,不可能抵抗邪惡,也不可能產(chǎn)生友誼、幸福及對崇高理想保持忠誠。
為了讓男孩和女孩們理解情感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我把他們帶到了牧場、田野,認識不同的人。我教男孩和女孩們仔細聽長輩說話,讀懂他們眼中的想法和感受,把使他們激動、焦慮和擔憂的一切銘記在心。努力了解他人的內(nèi)心,使男孩和女孩們的情感變得高尚。人們痛苦、悲傷沉痛的經(jīng)歷越貼近少年的心,他們年輕的心就會變得越細膩、越敏感、越高尚。
有一次我告訴六年級的男孩和女孩們關于一個母親不幸遭遇的故事,她的小兒子不久前在玩從地上撿的彈藥筒時致殘。與炸瞎眼睛的男孩的見面使少年們很激動。幾天后的一個晚上,一個叫柳達的梳著淺褐色辮子的小女孩來找我。她眼含淚水說:“母親今天低著頭,雙手捧著臉,一整天悲傷地坐在桌旁。我問:‘媽媽,你怎么了?’她沉默不語,好像沒聽見一樣。請您幫幫我吧,教我該怎么辦。”我是如何幫助柳達和她的母親的——這個說來話長,但是現(xiàn)在我們正在談論的是如何培養(yǎng)每個學生的敏感性和高尚的情感素養(yǎng),并不僅僅是為了受教育者的生活豐富充實而需要這些東西。情感素養(yǎng),形象地說,就像一把調(diào)了音的小提琴,小提琴只有在正確調(diào)音后才能演奏。只有當一個人懂得了情感素養(yǎng)的基本要求之后,才能受到教育。如果沒有情感教育,那么就談不上形成和確立高尚的公民感,談不上培養(yǎng)信念,也談不上培養(yǎng)生活和勞動中的審美。
現(xiàn)代人的精神世界要求深入地完善教育過程,旨在加強教育者與集體以及每一個學生之間的道德情感關系素養(yǎng)。教育者的使命是在學生的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發(fā)展他們最細致的精神機制、心靈機制和神經(jīng)機制,通過這些機制,使他們實現(xiàn)個人與世界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在兒童時期和少年時期,這些機制非常敏感,因此必須加以保護,不允許以粗暴、原始的方式造成道德和情感上的空虛。我認為,影響少年內(nèi)心的最細致的方式就是語言和美。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學校的教育被批評“染上”了說空話的毛病,這種批評(現(xiàn)在還可以聽到它的回音)是一種誤解,它引起了巨大的恐慌。語言教育是現(xiàn)代蘇聯(lián)學校中最薄弱和最脆弱的地方。個別學校因缺乏正確的、高水平的語言教育而引起了很多麻煩。語言教育問題是最重要和最尖銳的問題之一,必須首先在理論和實踐上解決這些問題。沒有良好的語言教育素養(yǎng),就無法建立人的微妙的內(nèi)在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關系。
多年的經(jīng)驗使我們相信,老師的話會喚醒一個孩子的情感,然后激發(fā)一個少年,一個小伙子,一個姑娘對他人的情感——他們能深深地感覺到,身邊的人是一個有著喜悅、悲傷、愛好和需求的人。一個人如果沒有熱情,不會贊嘆他人的美、勇氣和英雄主義,那么在他身上就不可能激發(fā)起情感,并不斷地發(fā)展和培養(yǎng)它。我的學生在兒童時期聽過有關人類的美的故事;人類的偉大、英雄主義以及英雄們對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忠誠使他們深感自豪。我根據(jù)克勞迪婭·伊里尼希納·阿布拉莫娃的英勇壯舉寫了一部中篇小說:在與法西斯的英勇的斗爭中,她落入了蓋世太保的魔爪,并與她的兩個女兒一起被殺害。“我絕不會茍且偷生,我絕不會當叛徒!”她高傲地回答了敵人,并親吻了孩子們,然后帶著她們走向了刑場。在這一英雄事件中,人的價值是最寶貴的,英雄用生死衡量祖國的美和偉大——這個觀念的意義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經(jīng)驗使我得出這樣的結論:為了培養(yǎng)高尚的情感素養(yǎng),以及肯定一個人的情感,需要用藝術作品才能生動地展現(xiàn)出敏銳而親切的思想。我寫了一本文集——《人的思想》,書中的短篇小說和故事能促使孩子們對人進行思考,并同情這個人的悲傷和不幸。
這是其中的兩篇:
為什么祖父和祖母眼含淚水?
桌子上有一臺小型收音機。爸爸和媽媽坐在桌邊,祖父和祖母坐在隔壁房間的沙發(fā)上。小阿倫卡在地板上玩著長毛絨熊玩具,他看著爸爸媽媽、祖父和祖母在聽音樂,這首音樂令人贊嘆:阿倫卡仿佛看見一叢神奇的花朵——大朵大朵的玫瑰花從打開的窗戶上垂下,一只蜜蜂在花朵上飛舞,太陽照耀著天空,遠處的草原依稀可見……阿倫卡看到爸爸媽媽的眼中閃爍著柔和的火花。爸爸撫摸著媽媽的手指,媽媽的臉上洋溢著微笑。但是為什么祖父和祖母如此難過?為什么他們的眼中有淚水?難道是在為玫瑰花、蜜蜂和太陽而哭泣嗎?
我們的奶奶難道是個小孩嗎?
六歲的喀秋莎有兩位祖母——卡捷琳娜奶奶和瑪琳娜奶奶。實際上她只有一個奶奶——卡捷琳娜,而瑪琳娜是卡捷琳娜奶奶的母親,也就是說,她是喀秋莎的曾祖母。她們倆一樣的老,一樣的善良,所以對于喀秋莎來說,她們兩個都是她的奶奶。春天的時候,卡捷琳娜奶奶生病了,在病了很久之后,她死了。喀秋莎哭著走在祖母的棺材后面,送她最后一程。瑪琳娜奶奶走在喀秋莎旁邊,她哭著說:“我的孩子,他們要帶你去哪兒啊?我親愛的寶貝,我該到哪里等你,去哪里找你啊?”喀秋莎問媽媽:“媽媽,卡捷琳娜奶奶難道是個小孩嗎?”小孩,女兒,小孩……每個人都是小孩——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口氣。從喀秋莎悲傷的眼睛里看得出她在艱難地思考這個問題。
列奧諾夫?qū)懙溃骸拔膶W是思想的藝術。”為了培養(yǎng)高尚的情感,需要藝術作品來激發(fā)孩子們對世界最高價值——人的思考。沒有與他人的共鳴、同情心,不能將他人心靈中最微妙的活動帶入自己的內(nèi)心,就無法激發(fā)一個人的情感。
我寫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根據(jù)艱難的一九四一年發(fā)生在伏爾加河的事件寫的: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小女兒向后方疏散,兩個孩子一個一歲半,另一個三歲。母親把她們留在火車站的候車廳,自己去取水。這時,敵機的空襲開始了,母親被炸死了,孩子們成了孤兒。她們躺在長椅上,用憂傷的眼睛仔細審視著每一個走進候車廳的婦女,問道:“我們的媽媽在哪兒?”
語言正是一種工具,可以激發(fā)兒童從人們的眼中看見各種最微妙的不安:痛苦、焦慮、委屈、絕望、憂傷、無望和孤獨。我在故事中用一整頁的篇幅專門講述了那兩個成了孤兒的小女孩的眼睛。我欣喜地看到,讀完故事后,孩子們開始仔細觀察周圍的人的眼睛了。這絕不是為了培養(yǎng)多愁善感。一個人如果沒有寬廣而豐富的情感,他就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人。
學校最重要的教育任務之一,就是為了共產(chǎn)黨的事業(yè)進行思想斗爭而形成精神上的準備。這場斗爭中最重要的是階級兄弟感情,在斗爭中與志同道合的人和同事形成思想上的團結。友誼、同志關系、兄弟情義——這些共產(chǎn)主義道德的神圣定律在年輕人的心中得到確定,這不是什么抽象的東西,而是為了人與人在任何時候都能互相尋求幫助。再說一遍,不是幫助一個抽象的人,而是幫助自己的同胞。將少年引領進微妙的人的關系世界中,這非常重要。我千方百計使每個少年都親自遇到一個需要幫助和同情的人,沒有任何集體活動可以代替這種人的靈魂深處的個體活動。我努力實現(xiàn)了讓每個少年不僅遇到了一個需要幫助的人,而且還為別人分擔了人間的痛苦,幫助別人解決了麻煩,并且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把這些告訴同學們——這尤其重要。我看到了少年們?nèi)绾问惯@些行為變得高尚。
當費加和巴維爾從馬特維爺爺那里回來的時候,高尚感在他們的眼睛里閃閃發(fā)光。馬特維爺爺是一位九十歲的集體農(nóng)莊莊員,他的家人都去世了,孤獨讓他十分痛苦。費加和巴維爾帶著書籍、雜志去了馬特維爺爺家,并給他講了很多關于科學技術成就的有趣的事。用語言很難傳達出少年們給老人帶來的快樂。對于他們自己來說,這件事情是真正的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他們用心理解我們之所以存在的偉大真理:我們這里不能,也不應該有一個孤獨的人。當費加和巴維爾明白了爺爺將孤獨終老時,他們內(nèi)心深深地不安。我記得那天晚上,我們都在談論人生的目標、意義和價值,幾乎一直談到了天亮。我非常幸福地感覺到,我正在培養(yǎng)學生們最細膩的情感。而影響年輕的靈魂的另一種同樣細膩而溫柔的方法是“美”。用馬克思的話來說,理解和感受美,開發(fā)和創(chuàng)造美好事物的喜悅——這是一個人在他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看到自己的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在少年時期,當一個人審視自己時,會感到自己身上產(chǎn)生出積極、活躍的個性,他會將自己與父親、母親和老師相比較——在此期間,少年發(fā)現(xiàn)、感知、理解人的美,欣賞自己的美——這些非常重要。但是,如果不掌握人類創(chuàng)造的審美財富,不形成人類的自然意識,沒有和諧的集體生活,就不可能確立美本身。學校的任務是,即使在少年時期,學生也應生活在美的世界中。這是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決定性前提之一,也是理性、智慧、高尚的道德支配本能的前提,這種本能指人類繁衍,需要人類的長期努力才能變得高尚。
教育的一個非常微妙而重要的問題是讓人看到并感受到他為別人創(chuàng)造的事物、對象、財富中人的美、人的勞動和人的尊嚴。生活的美——首先是勞動的多樣性和多面性的美。在一個人身上,對自己的尊重和對工作的尊重是同時產(chǎn)生并得到肯定的。如果您沒有體驗到您所做的事的美——目標的美和勞動過程的美,那么尊重自己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想象的。我深信這些情感和技能的融合,就是通常所說的創(chuàng)造力,一種對工作的創(chuàng)造態(tài)度。哲學家、教師、心理學家現(xiàn)在正在思考共產(chǎn)主義社會改造中最困難的問題之一:勞動將如何成為人類的天然需求?當每個人都看到并感受到自己的美,而這種美又是存在于人們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中時,我們的社會將進入共產(chǎn)主義道德發(fā)展這一階段。美是道德、情感和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它在學生對美的創(chuàng)造者的智慧和才華感到自豪時體現(xiàn)。
審美樂趣將個性帶入由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智慧和美好的事物中。教育的技巧和藝術是,要使審美財富在兒時就構成學生生活中個人的、個性的美麗世界。在現(xiàn)代人身上,必須培養(yǎng)精神上的細膩、敏感和對人類智慧的敏感性。僅僅通過上課、掌握必要的知識、做家庭作業(yè)、回答老師的問題是培養(yǎng)不出這些素質(zhì)的。好奇心、求知欲是人類永恒而根深蒂固的需求,這些需求是人類通過幾千年的社會勞動以及在了解世界的實踐中形成的。但是,如果滿足這些需求只是一種責任和義務,那么求知心就會消逝,讓步給對知識的漠不關心。精神上的冷漠、麻木和精神世界的粗陋——所有這些都使得人對智慧、好奇心、財富和知識的美的敏感性變得遲鈍,這對于少年的精神生活很危險。如果老師講完課后,學生提不出任何問題,都懂了,就不好了。這是智力需求的滿足變成無聊義務的第一個征兆。
教育者的任務是,使每個學生的意識中渴求知識的火花不會熄滅,這個火花照亮了人性,幫助他理解和認識自身,激發(fā)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共同愛好。從此,相互的精神財富交流的復雜過程開始了。我竭力讓已經(jīng)處于兒童時期,尤其是少年時期的學生分享他們的這些思想:他們思考的時候因為什么而激動,體驗到了什么,當體驗的時候,他們又在思考什么,最重要的是他們在爭論什么。沒有思想的碰撞,就不可能有精神的交流,也就無法建立對他人的需要。
我努力讓每一個少年都找到這樣一本書,書中隱藏著令他激動萬分的揭示各個秘密的線索。書是少年整個教育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惜現(xiàn)在對它的研究還太少。豐富的審美要求、審美愛好和審美需要同時也能促使人與人之間互相吸引。個人審美生活的粗陋是一面石墻,這面石墻將人與人隔開,這是成人之間精神交流基礎不深厚的根本原因之一,也是人與人之間相互嚴格要求有局限性的原因,特別是當一個人在建立家庭時。形象地說,對個人審美財富的關心,就是建立一個吸引人的磁場。男孩和女孩之間、小伙子和姑娘之間關系的審美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一個年輕人在本能的支配下,在把一個姑娘作為異性去戀愛之前,在把她作為一個女人、一個年輕姑娘來追求之前,他應該首先把她作為一個人去愛。丈夫與妻子之間相互關系的高尚、純潔、細膩取決于受教育者(未來的丈夫)為這個巨大的創(chuàng)造做了多少精神準備——首先把女性作為人去愛。總的來說,這是道德素養(yǎng)、情感素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的根源——也是滋養(yǎng)人一生的世界之樹的根源。如果少年之間的精神財富的交換通常在增強情感方面,以及在培養(yǎng)個人的精神素養(yǎng)方面發(fā)揮巨大作用,那么在男孩和女孩之間、青年男女之間、丈夫和妻子之間精神財富的交換就起著特殊的作用。在少年時期,男孩和女孩之間的關系要建立在一個利益和需求的精神共同體上,這一點非常重要。
一個人的道德、智力、情感和審美生活的豐富,精神財富的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相互了解的基礎。對于丈夫和妻子之間相互關系的美和純潔的教育,我們道德理想的要求應該始于學校,正是基于與對方精神財富的相互了解和交流。我一直關注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教育任務是,使男孩在童年和少年時期就去欣賞女孩的頭腦、心靈和意志的美,這種欣賞會磨煉他個人情感的細膩,從而讓“變得更好”這一愿望激發(fā)年輕的心去工作,激發(fā)他以進行道德的自我教育為目的而努力。正如席勒所言,個體精神力量的張力可以創(chuàng)造出杰出的人,但是只有精神力量的統(tǒng)一組合才能創(chuàng)造出幸福而完美的人。關心道德、思想、情感的和諧發(fā)展,關心高尚心靈的培養(yǎng),以及內(nèi)心所有的熱情和抱負的純潔是教育的本質(zhì)。
注釋
[1]《消息報》,1961年7月13日。
[2]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