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存在心理學
  • (美)亞伯拉罕·馬斯洛
  • 4902字
  • 2024-11-20 11:33:36

第二章 存在主義者對于心理學的可借鑒之處

如果我們從“存在主義者對于心理學的可借鑒之處”這一角度來研究存在主義,就會發現很多東西從科學的角度來看太過模糊不清、難以理解(無法證實或不可證實)。但這樣也會讓我們發現很多裨益。由此看來,我們發現存在主義并不似“第三勢力心理學”那般能給人以很多新啟示,后者已有的許多思潮讓人有種緊迫、確定、強勢和再發現的感受,這是存在主義無法相比較的。

對我來說,存在主義心理學本質上意味著兩個重點:其一,它是對同一性概念和同一性體驗的根本強調,認為這是人性和任何有關人性的哲學或科學的必要條件。我選同一性這個概念作為基本概念,一方面是因為比起本質,存在、本體論等術語我更了解它,另一部分是因為我覺得就算現在還不行,那么很快它就可以用實證經驗來加以研究。

但隨之而來的矛盾是,美國心理學家對同一性的探究已經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包括奧爾波特、羅杰斯、戈德斯坦、弗洛姆、惠利斯、埃里克森、莫里、墨菲、霍妮、梅等人),不勝枚舉。我必須說,這些作者的確更清楚、更接近原始事實;也就是說,比起海德格爾、雅斯貝爾斯這樣的德國哲學家,他們更具經驗。

其二,存在心理學強調的出發點在于經驗知識,而非概念體系、抽象范疇或先驗。存在主義基于現象學,即它使用個人的、主觀的經驗作為建立抽象知識的基礎。

但許多心理學家也都是從相同的重點開始,更不用說各類的心理分析學家了。

1.第一個結論是,歐洲的哲學家和美國的心理學家之間的分歧并不像乍一看那么大。我們美國人“一直在講乏味的話卻不自知。”當然,存在主義在不同國家不約而同的發展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各無交集卻能得出相同結論的人,都正是在對自身之外的某種真實情況做出反應。

2.我相信這種真實情況正是個體外所有價值來源的徹底崩塌。許多歐洲存在主義者對尼采關于“上帝已死”的結論,以及馬克思也已死亡的事實,都有很大的反應。美國人則已經認識到,政治民主和經濟繁榮本身并不能解決任何基本的價值問題。除了讓內心與自我成為價值觀的棲息地外,別無他法。反常的是,就連一些宗教存在主義者也會贊同這個結論的一部分。

3.對于心理學家來說極為重要的一點在于存在主義可以為心理學提供其所缺乏的哲學基礎。邏輯實證主義已經失敗了,尤其是對于臨床和人格心理學家而言。無論如何,基本的哲學問題肯定會再次被公開討論,或許心理學家們將不再依賴于虛假的解決方案,或者依賴于他們在孩童時期學到的無意識的、未經驗證的哲學思想。

4.(對我們美國人來說)歐洲存在主義核心的另一種說法是,它從根本上討論著人類的困境。這種困境的形成源于人類的期許和人類的局限之間的差距(即人類是什么,他想成為什么,他能夠成為什么,這之間的差距)。這與同一性問題的關系并不像乍一聽那么遙遠。一個人既是有著其自身現狀,也有著潛能。

我堅信,對這種差距的認真思考,可能會徹底改變心理學。已經有各類文獻支持這個結論,例如,投射測試,自我實現,各種高峰體驗(在其中這一差距被彌合),榮格心理學,各種神學思想家,等等。

不僅如此,這些文獻還提出了人的雙重本性的問題及其整合方法,也就是人的低級本性與高級本性;生物性與神性。總的來說,東方和西方的大多數哲學和宗教都用二分法來割裂地看待人的雙重本性,教導人們,要想達到“高級本性”,就要放棄和控制“低級本性”。存在主義者卻教會我們,這兩種本性都劃定了人類本質屬性的邊界。任何一方都不可拋棄,二者只能整合在一起。

但是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整合方法,包括洞悉,廣義上的智慧,愛,創造力,幽默和悲劇,游戲和藝術。我想,我們會比過去更注重研究這些整合方法。

在專注思考人的雙重本性后,我還意識到,有些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5.由此我們自然而然地開始關注那種模范的、真實的、完美的或神一般的人類存在。也自然而然地將人類潛能視作目前已知的現實來研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潛能現在也確實存在。這聽起來好像只是文學創作,其實不然。要提醒你們的是,這正是用一種抽象的方法再次問出那些沒有答案的老問題:“治療的目標是什么?教育的目標是什么?養育孩子的目標又是什么?”

它還蘊含著另一個亟須注意的事實和問題。實際上,現在在認真描述“一個真正的人”這一概念時,都會包括這一點:一個人憑借自身成就與其所在社會及廣義的人類社會之間產生了一種新的關系。他不僅在各種方面自我超越;他也超越了自己的文化。他抗拒同化并越發脫離他的文化和社會。他更多地成為人這一物種的一員,而更少地局限在當地群體。我覺得,大多數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將很難接受這一點。因此,我相信一定會有對這方面的爭議,并且對這類爭論充滿期待。

6.從歐洲作家那里,我們可以也應該知道他們十分強調所謂的“哲學人類學”,也就是說,他們試圖定義人類,以及人與其他物種、人和物體、人和機器人之間的區別。人類所獨有的決定性特征是什么?又是什么對于一個人如此必不可少,以至于如果沒有它就不能定義一個人?

總的來說,這是美國心理學已經放棄的一個課題。各種行為主義并沒有產生這樣的定義,至少沒有一個值得認真研究的定義。(刺激—反應的人會是什么樣子?誰想成為其中一員呢?)弗洛伊德對人的描述顯然是不合適的,因為它忽略了個人的抱負、可實現的希望和神圣品質。的確,弗洛伊德為我們提供了最全面的精神病理學和心理治療體系,但是,這與當代的自我心理學家正在探究的卻不相干。

7.一些存在主義哲學家過于單純地強調自我的自我創造。薩特等人講到“自我是一個項目”,它完全是由人自己持續的(也是任意的)選擇所創造的,幾乎就像他可以把自己變成任何他決定的東西一樣。當然在如此極端的形式下,這幾乎肯定是一種過分的說法,這與發生心理學和體質心理學的事實直接相悖。事實上,這實在是太愚蠢了。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派、存在主義治療師、羅杰斯學派和個人成長心理學家都更多地談論發現自我和揭露治療,他們也許低估了意志的因素、決定的因素,以及我們確實通過選擇來創造自己的方式。

(當然,我們不能忘記,這兩類人都可以說是過度心理學化和社會學化。也就是說,他們在系統思考中沒有充分強調自主的社會和環境決定因素的巨大力量,沒有強調貧窮、剝削、民族主義、戰爭和社會結構等個人之外的力量。當然,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心理學家都不會夢想否認個人在這些力量面前有一定程度的無奈。但畢竟,他的首要職業義務是研究個人的人,而不是研究心理外的社會決定因素。同樣,在心理學家看來,社會學家似乎過于單純地強調社會力量,而忘記了人格、意志、責任等方面的自主性。把這兩類人都看成是專家,而不是盲目或愚蠢。)

無論如何,看起來我們既發現和揭露了自己,也決定了我們將成為什么。這種意見的沖突是一個可以用經驗解決的問題。

8.我們心理學家一直回避責任的問題,以及與責任相關的勇氣和人格中的意志的概念。也許這些問題與精神分析學家現在所說的“自我力量”很接近。

9.美國心理學家已經聽到了奧爾波特所號召的個體化研究心理學,但是卻甚少付諸實踐,就連臨床心理學家也是如此。在這個研究方向上,現象學家和存在主義者又在推波助瀾,這樣的推動力是很難抗拒的,的確,我也認為,在理論上它是不可抵抗的。如果研究個體獨特性不符合我們已知的科學,那么,對于這種科學概念則無異于雪上加霜。它必須經歷再創造。

10.現象學在美國心理學思想史上已經占有了一席之地,但從總體上來說,我認為它已經失去了活力。歐洲現象學家進行了極其審慎和費心的論證,再一次教會我們了解他人的最好途徑,或者至少是為了某種目的所必需的一種方法,那就是進入他的世界觀,并通過他的眼睛看到他的世界。當然,這樣的結論對于任何實證主義哲學而言都是草率的。

11.存在主義者強調個體的終極孤獨,這對我們是一個有用的提醒。它提示我們不僅要進一步理解決策、責任、選擇、自我創造、自主和同一性這些概念。這使得孤獨感與同律性在直覺和同理心,愛和利他主義,對他人的認同等方面的交流變得更加撲朔迷離,引人深思。我們認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能把它們當作有待解釋的奇跡那就更好了。

12.我認為存在主義作家的另一個關注點或許可以非常簡單地概括為:生活的嚴肅性和深度(或者說是“生活的悲劇感”)與膚淺的生活表征形成對立;這種嚴肅而富有深度的生活其實是種克制的生活,是對人生終極問題的抵御。這不僅是書面概念,也對于心理治療等方面存在實操意義。我(和其他人)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悲劇有時可以起到治療作用,并且當人們被痛苦所驅使時,治療往往效果最好。當膚淺的生活無法運轉時,就會受到質疑,與此同時出現對基本原則的呼喚。存在主義者很清楚地證明了膚淺在心理學中也是行不通的。

13.存在主義者和許多其他學派正在幫助我們了解利用語言、分析和概念進行推理的局限性。他們正在呼吁,我們應該回歸原始經驗,將其排在任何概念與抽象之前。我認為,這相當于對20世紀西方世界整個思維方式的一種合理的批判。無論是正統的實證科學還是哲學,都亟待重新審視。

14.也許,由現象學家和存在主義者所帶來的所有改變之中,最重要的就是一場等待已久的科學理論的革命。我不應該說“帶來”,而應該說“幫助推動”,因為還有許多其他力量也參與打破官方的科學哲學或“科學主義”。我們要解決的不僅是笛卡爾對主體和客體的割裂。在現實中包含的精神和原始經驗也必然會帶來其他根本變革。這樣的變革不僅會影響心理學,對于其他科學也是一樣。例如,節儉,簡單,精確、條理、邏輯、典雅、明確,這些來自抽象范疇的概念都會受其影響。

15.在最后這一條,我要講的是存在心理主義文獻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問題:心理學中的未來問題。不像我之前提到的其他問題那樣,這個問題對我來說并不完全陌生。我相信,它對于所有認真研究人格理論學的學者也不會陌生。來自夏洛特·布勒、戈登·奧爾波特和庫爾特·戈德斯坦等人的文獻也使我敏銳地察覺到,應當解決現存人格在未來的動態變化這一問題,并應系統地將其歸納。例如,成長、形成和可能性必然指向未來;潛能、希望,愿望和想象的概念也是如此;退回到具象則是失去未來;威脅和恐懼也指向未來(沒有未來就相當于沒有精神疾病);自我實現能否有意義,也取決于其是否與當前活躍的未來產生關聯;可能人生最終僅是個完型,凡此種種。

然而,對于存在主義者來說,這個問題極為重要,關乎基本和中心意義。由此,我們也可以從中學到一些東西,就像在羅洛·梅編纂的文集中埃爾文·斯特勞斯所寫的一樣。如果一套心理學理論無法集中體現“人的未來就在他心中并在此時動態地活躍著”這一思想,那么這套理論就是不完整的。在我看來,這樣的評判是公允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庫爾特·勒溫將未來解讀為非歷史的,也說得通。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在原則上只有未來是未知和不可知的,這意味著所有的習慣、防御和應對機制都是可疑和模糊的,因為它們都是基于過去的經驗。只有靈活創新的人才能真正管理未來,他們能夠充滿自信、無所畏懼地面對新鮮事物。我確信,我們現在所說的心理學,在很大程度上其實是在研究某些花招。通過假裝未來與過去并無二致,并用這些花招來規避全新的事物帶給人的焦慮感。

總結

這些思量支持了我的希望,我們正在見證心理學的擴張,這并不會發展成一種新的反心理學或反科學的“新主義”。

也許,存在主義不僅會豐富心理學。它也可能會推動建立另一個心理學分支來研究充分發展、真我及其存在方式。蘇蒂奇建議將它稱作本體心理學。

顯然,我們在心理學上所說的“正常”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心理病態,他是如此平淡無奇,又廣為傳播,以至于我們通常都不會注意到它。存在主義者研究真正的人及真正的生活,這有助于將這種普遍存在的虛假以及這種被幻覺和擔憂支配的生活暴露在刺眼的明亮光線下。這能夠揭露其本身的病態面目,縱使這種病態廣泛存在于人們之間。

我認為,歐洲存在主義者喋喋不休地說著恐懼、痛苦、絕望這些,對于他們,我們不必太過關心。因為,他們唯一能選擇的補救方法也只能是咬緊牙根,直接面對。每當外部價值觀不起作用時,就會有無數高智商的人低聲啜泣。

這種高智商的嗚咽就會在宇宙范圍內發生。他們應當從心理治療師那里學到,丟掉假象和發現同一性,雖然一開始會很痛苦,但最終會讓人感到興奮并變得堅強。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温州市| 沾益县| 桂林市| 周宁县| 汤原县| 凤冈县| 迭部县| 西青区| 永吉县| 香河县| 伊春市| 神农架林区| 邢台县| 遵义市| 福泉市| 万州区| 元谋县| 禹州市| 扶余县| 山阳县| 天柱县| 利津县| 义乌市| 藁城市| 吉首市| 迁西县| 资中县| 滦南县| 台湾省| 重庆市| 上蔡县| 和政县| 东乡县| 满城县| 竹山县| 中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同心县| 疏附县| 海阳市|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