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導言 《心理咨詢師的部落傳說》遐想之緣起

緣起

本書第一版是我于2008年寫的,當時我跟兩位心理學圖書編輯坐在出租車上,一位是徐維東博士,另一位是鄭燕老師,他們編輯出版過不少心理學圖書。我們三人在談到一些書的時候,一個想法突然闖入我的腦海:與其寫一本專業書,不如寫一本大家都能讀的有意思的書,它不僅能對普通大眾有所啟發,還能幫助專業讀者理解臨床實踐中的種種遐想。當我說出這個想法時,我們三人當時都覺得十分有可行性。于是,《心理咨詢師的部落傳說》便在這個遐想中啟動了。

遐想是由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大衛·休謨(DavidHume)發現的,即人的觀念與自動的心理聯想或想象力有關。他指出,思考是一種習慣,它還沒等我們花時間反思就已經在發揮作用了。休謨將這個自然而然的心理過程稱為遐想。休謨不但是哲學家,也是歷史學家,還撰寫了著名的《英國史》。我想,在他撰寫《英國史》時,遐想應該起了很大的作用。而威爾弗雷德·比昂延續了休謨所說的遐想,扎根于比昂所說的夢的工作中的阿爾法或醒夢思維,同時也受到比昂在牛津大學歷史學系的學習經歷的影響。其實,遐想這個詞所指出的實踐意義在榮格那里已經開始了,只是榮格沒有使用遐想這個詞。中國的申荷永博士曾引用《周易》中的“感應”來描述類似的心理過程,我覺得也是相應之詞。

《心理咨詢師的部落傳說》遐想之前

2008年,我在中德班高級組接受訓練時,我的德國督導師德瑞奇·馬克特(Drich Markert)——著名精神分析師寶拉·海曼(Paula Heimann)的學生——給我們講過海曼的故事,這個故事是本書遐想的伏筆。

弗洛伊德最先提出了反移情的概念,并建議在精神分析中應該禁止反移情的出現。到1950年前后,海曼重新使用了這個概念。

海曼最早與梅蘭妮·克萊因一起發展克萊因學派,因為克萊因本人不是很好相處,二人合不來,于是她離開克萊因,跟安娜·弗洛伊德一起推動精神分析的傳播,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恢復德國等地區的精神分析事業。海曼在那時發展了一種新的視角。她談及精神分析中的很多東西都是咨詢師的自然反應,這個自然反應就是反移情。反移情是一種自然性的情感,并且有助于咨詢,所以作為精神分析師不能太“裝”。

有一次,海曼跟另一位分析師在法蘭克福的講座上展開討論,馬克特坐在下面聽到海曼說:“如果有人送我一束花,我會很高興并欣然接受。但接受之后,我會繼續思考,如果送花的是來訪者,而我沒有接受這束花,那么這又會給他帶來什么?”海曼給出一個視角:咨詢師如果隱蔽在咨詢師角色之后回避一些東西,這樣的精神分析就是缺乏活力的。

當時,我對這個故事很有感覺。這個故事并不是中德班教學大綱中規定必須講的東西,但往往是這些“不必要”傳遞出了一些內容,這些內容對理解海曼的自然性有很大幫助。而我現在將此視為一種遐想的浮現過程,它除了傳遞故事本身的意義,也傳遞了一些故事之外的暗在信息。

故事在展現的時候,就像“言傳身教”中的“身教”一樣。“身教”的感覺就像新鮮出爐的面包,充滿了生命力。故事引發了我們對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我國是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從《史記》開始,每個朝代的歷史都被記錄和言說。以前在讀歷史的時候,我往往需要讀很多遍。例如,考試時,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問題:公元657年發生了什么事件?為了順利通過考試,你會去背誦歷史課本中的事件。但是,歷史的意義僅限于此嗎?如果歷史只是為了記錄,那么它的意義就僅限于被言說。即使我知道了公元657年有哪些歷史事件,也對這段歷史毫無感覺。公元657年發生了很多事件,如唐朝與回鶻發生戰爭、玄奘和唐高宗去西明寺開光等。歷史只記錄了大事件,卻沒有記錄真正的故事。例如,玄奘陪唐高宗回來的路上發生了什么?這些對歷史的遐想在歷史閱讀中很少被注意,但這些“遐想—無意識”的插片一直在我們的前意識這個位置上工作著。

我們在看一件事情時,不能只看到它的表面。同樣,當我們看心理學史、精神分析發展史、認知治療發展史和人本主義發展史的時候,不能只看到單向講述的歷史事件。每個故事都會給我們帶來無意識的遐想,在因緣際會時再次創造出新的意義。

精神分析、認知治療、人本主義、家庭治療等,每個學派都有自己很重要的故事,這些故事以口耳相傳的形式傳遞,保存了當下未被理解或暗在的勢力。我們在偶爾想起這些故事時,故事在當下隱喻了未知的價值。而當我們進一步體會這些故事的遐想時,這些轉化的價值會被明在化,并讓我們所在的當下發生改變。

遐想的弗洛伊德

作為心理咨詢師,我們必然會說起弗洛伊德的故事。弗洛伊德去世近90年了,我們或許會想知道,弗洛伊德是如何去世的?弗洛伊德患有口腔癌,他跟醫生約定,如果到了實在無法治療的時候,就給他使用嗎啡。兩三支劑量的嗎啡可以致死。也就是說,弗洛伊德采用安樂死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弗洛伊德在面對死亡時的坦然,足以讓我們看到他作為一個人的存在,而不是作為書中人物的存在。

弗洛伊德還有很多故事,如治療他的患者“狼人”的故事。在弗洛伊德去世很多年后,一位人類學家對“狼人”進行了采訪。在采訪中,“狼人”說自己并沒有被弗洛伊德治愈,這引起了精神分析學會的緊張,畢竟弗洛伊德曾表示“狼人”的案例是比較成功的。

直到“狼人”去世,他的檔案才被公之于眾。“狼人”患有精神病性抑郁,在嘗試了所有治療但都沒有效果后,他找到了弗洛伊德。“狼人”很富有,所以能夠長期接受精神分析。在分析開始的兩年里,“狼人”的癥狀有所緩解,但因為弗洛伊德那時病情嚴重(在做了30多次手術后,弗洛伊德的上腭被全部切除,兩個鼻竇被直接展開,嘴里還有臭氣),需要在接受治療后好好休息,所以他將“狼人”轉介給了他的兩名學生。一段時間后,由于兩名學生的治療都不太成功,于是弗洛伊德又將“狼人”轉回到自己這里。幾年后,弗洛伊德單方面宣布結束治療。

“狼人”曾回憶道,他與弗洛伊德有聯結,在治療中,他感受到的并不是弗洛伊德的詮釋,而是自體客體經驗,即弗洛伊德在某種程度上與“狼人”有所共鳴的經驗。弗洛伊德還曾邀請“狼人”與自己的家人共同就餐,“狼人”感覺弗洛伊德是一位溫暖的老人,總是眼巴巴地希望他能說出一些無意識里的東西,但他最后還是讓這位老人失望了,因為他并不知道弗洛伊德想讓他說些什么。

雖然“狼人”并沒有徹底痊愈,但從以上描述來看,治療在一定程度上還是成功的,因為“狼人”的癥狀得到了改善,而且對“狼人”來說,這是一段令他印象深刻且非常重要的經歷。

弗洛伊德的兩名學生則不同。“狼人”回憶道,這兩位分析師很節制,節制到基本不說話,這讓他感覺很不好。從當代精神分析的治療觀點來看,如果分析師對具有精神病結構的來訪者過于節制,來訪者就會投射出很多妄想,而咨詢師的沉默會讓來訪者承受不住自己的妄想,所以不利于治療。

弗洛伊德曾有過一次強烈的反移情,來訪者是位高級學者,在埃及做了幾十年的考古工作。做治療時,弗洛伊德滿腦子都是關于埃及歷史和文物的聯想,這讓他很興奮,因為他喜歡搜集古董。所以,在治療過程中,他經常詢問來訪者關于埃及的事情。幾個月后,他把這位來訪者轉介給了其他分析師,因為他發現如此強烈的反移情對來訪者是有害的。

弗洛伊德是個工作狂。按照猶太人的習慣,他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吃早餐,七點多開始工作。他會一直工作到下午,吃點兒點心,休息一刻鐘,然后繼續工作到晚上八九點。十點吃完晚餐后,他會出去散步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回來后他會查看文獻、寫點東西,直到十一二點才睡覺。雖然工作量很大,但他很享受。除了工作,弗洛伊德經常會去意大利休假。休假的時候,他不接待分析工作。他喜歡搜集各國的文物和古董,在他倫敦和維也納的房子里,我們能看到他搜集的很多古董,這還不是全部,因為他逃離奧地利時,很多古董都被納粹沒收了。他還是一位業余人類學家,著有《圖騰與禁忌》和《摩西與一神教》,這兩本書都是古典人類學的經典之作,經常被討論。

奧托·蘭克(Otto Rank)是弗洛伊德的養子。蘭克小時候很窮,沒辦法負擔學費,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遇到蘭克時,跟他說起精神分析,蘭克聽后很感興趣,于是買了弗洛伊德的書來讀,并寫了一篇關于藝術與精神分析相關的文章拿給阿德勒。阿德勒看后很驚訝,這個十六七歲的孩子居然能寫出這樣的文章,于是把文章拿給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看過文章后便約見了蘭克。二人見面后,弗洛伊德決定資助蘭克去上學。后來,蘭克成為非常有成就的精神分析師。

弗洛伊德的故事還有很多,這些故事不排除被加工過的可能,但這些口耳相傳的生動歷史更具生命力的“遐想”,可以讓我們更加理解弗洛伊德,并讓弗洛伊德的理論立體地“活著”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些歷史不是言傳,而是很直接的“感應”,讓我們看到整個精神分析的進程中充滿的活力,這些活力促成了我創作本書的前遐想。

無論是著名的心理咨詢師還是我們,都是十分有限的人類。當我們能夠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就會發現:做咨詢時,我們要像一個人一樣與來訪者進行工作,這樣就不會陷入自大的立場——開放的、凡人的、非自大的立場對我們做心理咨詢很有幫助。

在本書中,我通過遐想來講述關于一個個生命的故事。這些故事鮮活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呼應我們每個人無意識中的暗在,并浮現出無意識的插片進入前意識中,讓我們體驗活著并指向活出來的方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龙泉市| 连南| 潜山县| 南川市| 上林县| 仁化县| 成武县| 凭祥市| 罗源县| 理塘县| 浦江县| 宿州市| 介休市| 阿拉善左旗| 西青区| 大姚县| 博野县| 虎林市| 海安县| 巍山| 蕲春县| 潼关县| 额尔古纳市| 融水| 曲阳县| 辉南县| 东山县| 鹿泉市| 江永县| 繁峙县| 鄢陵县| 当雄县| 广德县| 南开区| 沾益县| 志丹县| 南乐县| 南汇区| 年辖:市辖区| 揭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