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學會學習:重構大腦的內部模型
一、天才、天賦背后的腦科學原理
天才究竟是怎么回事?可以被人為創造或者毀滅嗎?中國古代就有《傷仲永》的故事。為什么許多“少年班”的“天才”或者“神童”最終淪為平庸之輩,而普普通通的少年長大后卻可以出人頭地?
天才就是智商高嗎?
許多人認為,天才就是智商高,能在智力測試中拿高分。
這個說法不靠譜,因為智力測試本身就不太靠譜。智力測試自從誕生以來就碰到過不少“打臉”的情況:許多被檢測為“高智商”的孩子長大后,并沒有取得什么成就。相反,不少智力平平的孩子長大后反而功成名就。
所以,你去問腦科學工作者或者腦科醫生關于智力測試的問題,他們大多數會搖搖頭,因為他們都知道:智力是刺激出來的,而且會動態變化。
現代智力測驗開始于1904年法國早期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比奈和西奧多·西蒙對智力能力的評估。當時,法國政府面臨著兒童教育中個體差異極大的問題。一些兒童似乎很難從正規的學校課程中獲得益處,他們需要通過特殊的課程來學習,然而學校和教育部門對如何甄別出有特殊需要的兒童卻束手無策。
法國教育部部長任命比奈等人來研究這個問題。比奈接到任務后,和他的合作者西奧多·西蒙決定編制一項客觀的測試,來甄別出那些在課堂上學習有困難的兒童。他們編制了多種涉及推理和問題解決的題目,并反復進行測試,最終形成了世界上第一版智力測試量表(比奈-西蒙智力測試量表)。
你看這像什么?這就像我們讀中學時分AB班的卷子。你說,用一張試卷去預測一個孩子的未來成就,它靠譜嗎?
值得一提的是,比奈本人也堅信:智力測驗并不能像米尺測量身高一樣測量人們的先天智力。因為智力并不是一個維度的固有屬性,而是動態變化的。他在其著作《兒童學的新觀念》中寫道:“一些現代哲學家斷言,個人的智力是一個定量,這個定量是不會越來越多的。我們必須同這個殘忍悲觀的結論進行對抗,通過練習、培訓以及最重要的方法來增強自己的注意力,提高自己的記憶力和判斷力,讓自己變得比以前更聰明?!?/p>
比奈-西蒙智力測試量表的目的只是甄別出需要特別關注的學生并幫助他們,同時促進兒童教育的發展,而并不是用來判斷某人是否天賦異稟或者預測某人未來是否會取得偉大的成就。
許多神經科學家認為:可能不存在高智商或者低智商的孩子,只存在高智商或者低智商的教育方法。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韋爾科姆基金會神經成像中心研究團隊曾在《自然》雜志上發表論文稱,青少年的智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明顯的變化。高智商的孩子并不一定能一直保持下去。相反,在低年級表現并不出色的學生將來很可能智商變得很高。
該研究團隊分別在2004年和2008年對19名男孩和14名女孩進行了跟蹤式的腦部掃描和智商測試。該測試分為口頭測試和筆試兩部分??陬^測試主要涉及數學、英語、記憶和知識面等;筆試主要側重于考察空間推理、圖片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結果顯示,部分接受測試的青少年在平均年齡14歲和18歲時智商出現明顯提高或者下降,39%的青少年在口頭測試方面發生變化,21%的青少年在筆試方面發生變化。
人的智力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會隨著人的生活境遇發生改變,所以精心培養和不懈努力非常重要。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本杰明·布盧姆對近千名兒童進行了從出生到成年的跟蹤研究,發現人的智力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5歲以前是智力發展最迅速的時期。
天賦是某項技能嗎?
很多人把天才或者天賦理解為一項技能,比如說唱歌好聽、背詩詞過目不忘或者會武術。如果一個孩子在起跑線上就擁有這些技能,常常就會被認為是天賦過人。
天賦在英文中是gift。gift直接翻譯是什么意思呢?禮物。
如果你認為上天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是一項技能的話,那就把老天爺想得太小氣了。因為上天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并不是某一項技能,而是一個可塑性很強、適應性很強的大腦。大腦可以順應自然和社會環境的改變,不斷調整自身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發展出各種技能。因此,我們的祖先走過了進化的漫長歲月,在經歷風風雨雨之后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皩W習好”、“唱歌好”、“跳舞好”都只是大腦這份禮物的副產品。
從這個角度講,上天給了我們每個人機會,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可以通過科學的訓練方法習得各種特殊技能。
天才可以被創造
莫扎特從小就顯示出特別的音樂天賦:具有絕對音高。在莫扎特所處的時代,這項技能很罕見,許多人怎樣都練不出來,正因如此,莫扎特被認為是萬里挑一的天才。
然而,現代神經科學已證明:絕對音高是可以被訓練出來的。日本的一位神經科學家和音樂家合作,對一批孩子進行訓練,結果顯示,只要掌握了科學的方法,所有的孩子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都可以掌握絕對音高。
我們再回過頭看一下莫扎特的成長環境。莫扎特的爸爸本身就是一個音樂家。他一直在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孩子,首先培養了他的女兒——莫扎特的姐姐。莫扎特姐姐的音樂能力也非常強。然后莫扎特的爸爸把培養女兒的經驗應用到莫扎特身上。因此,莫扎特從小就接受了很多音樂的啟蒙訓練和正規教育。這刺激他的大腦產生了大量關于音樂的神經連接和復雜的神經網絡。所以,他不僅掌握了絕對音高,還在很小的時候就學會了譜曲。
學習的本質就是創建神經連接,而這個連接必須在刺激(有效訓練)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整個過程好比在一片荊棘叢林中走路,走得多了,路自然就出來了。
大腦不斷地接受有效的重復訓練,逐漸適應之后產生了新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其結果就是:你“學會了”!你掌握了某項技能,你的能力增強了,這就是大腦的可塑性。
很多“天才”其實一開始并沒有認為自己是天才,只不過他們有意或者無意中接受了訓練,提升了某種技能。接著,他們的成果被社會肯定了,激發出他們更濃厚的興趣和更強的動力。于是,他們愈發刻苦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又受到了表揚。然后,他們的自信心爆棚,認為自己確實有天分,更加自信。就這樣,他們進入了被肯定——產生興趣——訓練——加強連接——提升技能——進一步被肯定——更加有興趣——更加努力訓練——進一步提升技能的良性循環。這就是“天才”誕生的過程。
現實生活中,我們總發現,不管走到哪里、參加什么培訓,總有人遙遙領先,我們就會認為那些人更有天賦。其實不然。當你看到有人領先于你時,你要記住:這只是故事的開始,而不是故事的結局。
一個人雖然剛開始時走在前面,但如果他不刻意地去訓練自己并不斷加強神經連接,不持續地努力,他慢慢就會落在后面。相反,我們可能開始的時候不太行,但是通過持之以恒地奮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訓練,我們也能提升自己的技能。
古希臘有位雄辯家,叫德摩斯梯尼。他天生口吃,嗓音微弱。在常人看來,他似乎沒有一點當演說家的天賦。但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演說家,德摩斯梯尼付出了超過常人幾倍的努力:為了改進發音,他把小石子兒含在嘴里朗讀,迎著大風和波濤講話;為了去掉氣短的毛病,他一邊在陡峭的山路上攀登,一邊不停地吟詩;他在家里裝了一面大鏡子,每天起早貪黑地對著鏡子練習演說……
經過十多年的磨煉后,德摩斯梯尼終于成為一位出色的演說家,因為著名的政治演說而建立了不朽的聲譽。他的演說詞結集出版,成為古代雄辯術的典范。
現代腦科學最有意義的發現之一,就是肯定了大腦的可塑性。而且大腦的可塑性一輩子都存在。因此,在人的一生中,什么時候開始學習都不算晚。
天才的誕生需要條件和方法
雖然大腦的可塑性極強,每個人都有成為“天才”的可能,但是天才的誕生需要條件和方法,即前文講的“刺激”。只有施加足夠的刺激,才能打造出新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而如果不能得到充分的刺激,一個人就算有潛力也可能無法發揮。
昆蟲自然生長就可以振翅飛翔。然而在實驗中,科學家把剛生下來的昆蟲放在一個小盒子里,不讓它們飛。等這些昆蟲長大后,把盒子打開,發現它們無法飛翔,只能原地振翅。跳蚤是天生的跳高冠軍,可以跳1.5—3米??墒侨绻樯聛砭捅焕г?0厘米高的盒子里,長大后即使將盒子打開,它們也只能跳到30厘米的高度。
父母的高度決定了孩子的高度。在《傷仲永》的故事中,仲永“傷”在哪里呢?傷在了培養方法上。缺乏相應的刺激環境和訓練,先天稟賦(其本質也是神經連接)就算是極高的,也會因為該項能力無須施展甚至無法施展而慢慢荒廢。
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突破,首先要養成“學習型大腦”。否則,就算一度超前,贏在起跑線上,最終也難以達到預期。那么,怎樣才能提升人的智力,打造學習能力極強的“學習型大腦”呢?
解決方案就是——改造大腦的微觀物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