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智力不在于開發,而在于刺激

作為一名腦科醫生,我經常會聽到朋友們問:“怎樣才能開發孩子的智力?”其實,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講,智力不是開發出來的,而是刺激出來的。

如果說是“開發”,那說明每個人的大腦里原來就有異于別人的“寶藏”,教育就像開礦一樣,要將寶藏挖出來。前文已述,大腦都是一樣的,并沒有不平凡的超人大腦。只要順應大腦運行的規律,科學地使用大腦,就能夠展現更高的智力水平。

從生物學角度分析,“智力”就是生物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其本質是為了讓生物適應環境,以求更好的生存和繁衍。草履蟲對不同水域鹽濃度的應激反應就是最低級的生物智力。本質上,所有生物都是由類似于草履蟲的單細胞生物進化而來的。隨著進化和自然選擇,因“智力不夠”而不能更好地適應外界環境變化的生物都滅絕了。

學習和訓練就是利用大腦的適應性重塑自我,從而提升智力,更好地適應當下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反過來說,外界的刺激可以改變大腦的內部結構,這是教育和訓練的理論基礎。而如果缺乏足夠的刺激,大腦就無法形成神經網絡和具備相應的功能。

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神經生理學教授戴維·休貝爾曾進行過一個“盲貓”實驗,把剛出生的小貓的左眼縫合起來,在小貓過了視力發育的關鍵期后給它拆線,將它的左眼重新打開。結果,小貓的左眼結構正常,卻什么都看不見,成了獨眼貓。這是因為缺乏光線的刺激,小貓大腦皮質中處理左眼信息的區域沒有得到發展。即使照相機(眼睛)正常,如果解碼器(大腦)能力不夠,也無法照出照片(形成視力)。

也曾有嬰兒因為眼球感染,不得已要將眼睛蒙住消毒換藥,因此錯過了視覺發展的關鍵期,即使后來眼睛治好了,仍然不能擁有正常的視力。同樣,人在小時候如果沒有睡過搖籃或者沒有被父母經常抱在懷里搖晃,前庭神經發育過程中缺乏刺激,長大后就容易暈車暈船。

所以說,學習成長的過程就是雕塑大腦的過程,歲月的磨礪(刺激)就是一把把刻刀,而父母和老師就是孩子大腦的雕塑師。

請大家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如果克隆一個學霸,克隆人會不會也成為學霸?

克隆的我是不是我?比如現在用我的基因做一個克隆人,那他能不能變成和我一樣的人?答案是:不能。為什么?因為基因可以復制,但歲月不能復制,刺激也不能復制。

爸爸媽媽給我們的大腦只是一個初胚,而我們上過的每一堂課,遇到的每一個人,經歷的每一件事情,都在雕刻著我們的大腦。復制體能不能經歷和我們同樣的歲月,擁有同樣的歡喜和傷痕來雕刻他的大腦?我認為不能。

還記得童年時,我穿著開襠褲在院子里跑,我外婆就端著一個碗追著我跑:“快點把這塊肉吃下去!”這樣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小學的時候,我做數學題做不出來,在一旁陪伴我的母親也不會做,我們便共同思考問題,嘗試不同的解法,最終一起攻克了難題。這樣的歲月回得去嗎?回不去了。

要想大腦形成復雜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就要給大腦豐富而多元的刺激。

美國研究心理學家馬克·羅森茨威格將基因相同的小老鼠分成三組,根據環境刺激源的豐富程度,分別在貧瘠環境、正常環境和豐富環境下飼養它們,結果發現:在貧瘠環境下生長的老鼠腦內的突觸數量最少,大腦最小,神經遞質的濃度也最低。

由此可見,“單一”的刺激不利于大腦發育。這就是為什么“死記硬背”會讓孩子的思維變得單一,削弱孩子的自信。

回顧本章開頭,我提到很多成績好的孩子還擔任了班里各種職務,開展了許多社會活動,也有豐富的愛好。這些活動看似擠占了他們學習的時間,但其實也讓他們與自然交往、與社會交往、與人交往,給他們的大腦帶來了豐富而多元的刺激,讓他們的大腦形成了更加復雜的神經網絡。他們因此反應更快,思維更開闊,就像打通了學習的“任督二脈”,故而不論學什么都能效率很高,游刃有余。

所以,一個人不是因為“有天分”所以能夠全面發展,而是因為“全面接觸”各項活動而表現得更好。

美國第26屆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就讀于哈佛大學時,是個精力旺盛、愛好極其廣泛的學生。他的興趣包括拳擊、摔跤、健身、舞蹈、詩歌和自然學。大一結束時羅斯福就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書《阿迪朗達克山脈夏季里的鳥》(The Summer Birds of the Adirondacks),被莫里斯評為“美國最博學的青年學者之一”。

如果你認為羅斯福的課外興趣分散了他上主課的精力,會影響他的學習成績,那就錯了。在大一的7門主要課程中,他有5門獲得了優秀。他自己也認為,他成績優異的原因在于廣泛涉獵和對學習時間的獨特安排。

那么,“豐富而多元的刺激”具體是什么?具備刺激源以后,應當如何施加刺激才能形成學習型大腦呢?本書后文將詳細講解這兩個問題。其實,刺激并不神秘,在我們的生活中俯拾皆是。簡單說,父母充滿愛意的陪伴、笑容和話語,都是促進孩子大腦發育的良性刺激。

本章先簡要歸納常見的兩大類有益于大腦的刺激源。

1.大自然的刺激

人類來自大自然。大自然里擁有最豐富的促進大腦發育的刺激源。溫暖的陽光、徐徐的清風、潺潺的流水都可以促進大腦“快樂激素”(血清素、內啡肽、多巴胺等)的分泌。建議各位學習者,尤其是孩子,平時學累了就多到戶外走走,用心傾聽自然的聲音,促進大腦感知能力的發展和發育。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江崎玲于奈就曾指出,一個人在幼年時通過接觸大自然,萌生出最初的探索欲望,是通往產生一代科學巨匠的道路。

2.社會活動的刺激

社會化是人類大腦的第一需求。人之所以能成為一個人,是因為他被當成一個人來養育。僅僅確保營養和衛生是不夠的,如果沒有溝通和身體接觸,人就無法健康成長。

“二戰”以后,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勒內·斯皮茨對孤兒院的孩子做了調查。孤兒院能夠保證孩子們的溫飽,可是欠缺感情交流,因為孤兒院聚集了許多小孩,照顧的人手不足,無法保證跟每一個嬰幼兒好好溝通。調查結果顯示,在91個孩子當中,有34個孩子不到兩歲就去世了。

J. E.辛格在他所寫的《狼孩和野人》一書中記錄道:1920年,在印度加爾各答附近的一個山村里,人們在打死母狼后,在狼窩里發現了兩個由狼撫育過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歲,被取名為卡瑪拉;小的約兩歲,被取名為阿瑪拉。后來她們被送到孤兒院撫養。阿瑪拉于第二年死去,而卡瑪拉一直活到1929年。七八歲的卡瑪拉剛被發現時,只有六個月嬰兒的智力,人們花了很大氣力都不能使她適應人類的生活方式。兩年后她才學會直立,六年后才艱難地學會獨立行走,但快跑時還得四肢并用。直到去世,她也未能真正學會講話。在人生的最后三年中,卡瑪拉終于學會在晚上睡覺,也像人類一樣害怕黑暗了。但很不幸,就在她開始朝著人的生活習性邁進時,她的人生卻戛然而止了。辛格估計,卡瑪拉去世時已17歲左右,但她的智力只相當于三四歲的孩子!

所以說,學習者要腦子“靈光”、身體健康,一定要多增長見識,多與人交流。不論是為了孩子的智力發育還是身體健康,家長都要多帶他們參加豐富的屬于“人”的社會活動,比如團體手工活動(剪紙、拓印、繪畫等)、親子游戲(擊鼓傳花、兩人三足、果蔬大戰等),讓孩子更多地與他人接觸,培養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和語言能力。發現孩子的興趣或者特長之后,要給他們創造進一步專業訓練的機會,他們的大腦潛能才能進一步被激發出來,形成自己的一技之長。

具備刺激源后,還需要學習者主動參與刺激。

神經科學領域有兩個著名的老鼠大腦實驗。

第一個是碰觸實驗。實驗發現,同樣的老鼠碰觸相同的東西,主動碰觸和被動碰觸相比,老鼠大腦內的反應強十倍。

第二個是水迷宮實驗(強迫大鼠、小鼠游泳,學習尋找隱藏在水中的平臺的一個實驗)。實驗發現,主動學習的小鼠大腦神經連接密度更高,學習效率也更高。

動物實驗提示,學習者主動學習、主動探索可以大幅度提升其大腦的發育。那么,關于人腦的實驗結果呢?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提出了“學習金字塔”理論,它用數字百分比直觀地顯示了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后還能記住多少內容(學習內容平均存留率)。

圖3 學習金字塔

第一種方式——“聽講”,老師在上面說,學生在下面聽,這種我們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學習效果是最差的,兩周以后學習的內容只能留下5%。

第二種,學習者通過“閱讀”的方式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10%。

第三種,結合“聲音、圖像”來學習,可以記住20%。

第四種,觀看“老師示范”,可以記住30%。

第五種,通過“小組討論”進行學習,可以記住50%的內容。

第六種,“在項目中學習”或“實際演練”,學到的內容可以保留75%。

第七種,在金字塔基座的學習方式,是“教別人”或者“馬上應用”,可以讓人記住90%的學習內容。

人腦實驗提示,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30%以下的幾種傳統方式,都是被動學習;而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在50%以上的,都是團隊學習、主動學習和參與式學習。

為什么老師總是比學生懂得多?其實,老師并不一定比學生的智力高。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老師是在“教”中學,而學生總是被動地學習。

學習者可以多參與小組討論發言,在做項目中學習或者現學現賣,主動地汲取知識,交流分享,提升學習效率。

如果你是家長,我建議平時多引導孩子參與項目式的學習(比如共同組裝一輛簡易小汽車、運用紙箱制作滑梯、設計家庭小劇場等),讓孩子在做項目的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大腦的活力,使之形成更復雜的神經連接和神經網絡,養育出積極而又聰明的孩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喀喇沁旗| 水城县| 靖州| 富阳市| 澄江县| 赣州市| 民勤县| 台东市| 临泽县| 游戏| 延寿县| 沛县| 保定市| 武强县| 阿鲁科尔沁旗| 濮阳县| 同仁县| 马鞍山市| 垣曲县| 定结县| 鄂伦春自治旗| 新野县| 台南县| 穆棱市| 潞城市| 鹤山市| 文登市| 梧州市| 务川| 金平| 家居| 新竹县| 治多县| 杭州市| 台安县| 措勤县| 揭东县| 襄汾县| 惠州市| 石泉县| 新巴尔虎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