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身之道:唐浩明評點曾國藩日記
- 唐浩明
- 2286字
- 2024-11-04 16:12:23
007.天道三惡,人道四知
要說悟道,曾氏在這篇日記中所悟出的是真正的大道與要道。
《尚書·泰誓》說:“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所以,天道其實就是百姓之道、社會之道、群體之道。曾氏認為,這個道厭惡三種現象:一厭惡乖巧,二厭惡盈滿,三厭惡不忠誠。
關于這方面,咸豐八年正月初四日,曾氏在致九弟沅甫的信中提到:“近日憂居猛省,一味向平實處用心,將自家篤實的本質還我真面,復我固有。賢弟此刻在外,亦急須將篤實復還,萬不可走入機巧一路,日趨日下也。縱人以巧詐來,我仍以渾含應之,以誠愚應之,久之則人意也消。”曾氏還提出“拙誠”的理念,認為天下之至拙可勝天下之至巧,天下之至誠可勝天下之至偽。
他在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致沅、季信中說:“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吾家亦盈時矣。管子云斗斛滿則人概之,人滿則天概之。余謂天之概無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又致沅弟:“平日最好昔人‘花未全開月未圓’七字,以為惜福之道、保泰之法莫精于此,曾屢次以此七字誡春霆,不知與弟道及否?”在《求闕齋記》中,曾氏寫道:“若國藩者,無為無猷而多罹于咎,而或錫之福,所謂不稱其服者歟?于是名其所居曰‘求闕齋’。凡外至之榮,耳目百體之耆,皆使留其缺陷。禮主減而樂主盈。樂不可極,以禮節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問廣譽,尤造物所靳予者,實至而歸之,所取己貪矣,況以無實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無所矜飾于其間也。吾亦將守吾闕者焉。”
筆者所以要羅列這些,意在讓讀者更多地了解曾氏所悟出來的天道三惡。
巧能使人少花力而多得利,故世人都愿巧。但巧之過多,則成取巧、乖巧、機巧,逐漸脫離“實”這個立身之本。人性貪婪,故求盈余、盈滿。其實,盈余無止境,盈滿更是違背自然法則。世事紛紜,誘惑亦多多,人世就難得專一,而專一才是成事的要訣。《尚書·大禹謨》說:“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之所以被后人視為十六字心傳,就在于它揭示了人性與社會性的真諦。
因為巧能一時得便捷,盈能一時多獲利,貳能一時處逢源,人便極易陷入巧、盈、貳之中,不能自拔。但從長遠來看,巧、盈、貳將會帶來更大的不利。故而哲人們會在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方式來提醒大家從一時的滿足中跳出來,不要舍本求末,棄正趨斜。曾氏用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來表述,與前賢說法或許略有不同,其宗旨則是一樣的。
所謂人道,即人的立身之道,曾氏提出四知,即知命、知禮、知言、知仁。前“三知”出自《論語》:“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這“三知”以現代語言來表述,即不懂得命運則不可能作為君子,不懂得禮儀則不可能立足于社會,不懂得理解別人說的話則不可能去識別人。知命者能對人世持通達的態度,即努力去求取更好,又不過于固執(《論語》:“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這種人具備社會精英的素質。人類社會依靠禮來維系,所以必須知禮,否則在社會上寸步難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主要靠語言來溝通。但人說的話有深有淺、有真有假、有虛有實、有直有曲,理解、辨識起來頗不容易。倘若不能很好地去知會一個人說的話,也就談不上去認識一個人了。因為此,孔子認為知命、知禮、知言這三條很重要,這是一個出入社會的人所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
在“三知”之后,曾氏再加上知仁一條。關于這一條,他有很多的詮釋。他在晚年時,預先給兩個兒子留下四條遺囑,其中第三條即“求仁則人悅”。全文如下:“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氣以成形。我與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愛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至于尊官厚祿,高居人上,則有拯民溺救民饑之責。讀書學古,粗知大義,即有覺后知覺后覺之責。若但知自了而不知教養庶匯,是于天之所以厚我者辜負甚大矣。孔門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切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數語。立者自立不懼,如富人百物有余,不假外求;達者四達不悖,如貴人登高一呼,群山四應。人孰不欲己立己達,若能推以立人達人,則與物同春矣。后世論求仁者,莫精于張子之《西銘》。彼其視民胞物與、宏濟群倫,皆事天者性分當然之事。必如此,乃可謂之人,不如此,則曰悖德,曰賊。誠為其說,則雖盡立天下之人,盡達天下之人,而曾無善勞之足言,人有不悅而歸之者乎?”
這是一段極為精辟的文字,是典型的曾氏論文風格。短短的兩百多字,將人為什么應當“仁”以及如何去為“仁”談得透徹明了。一個人若具有孔子所說的“三知”及曾氏所說的“知仁”,則真可以行走于五湖四海而無障礙。
【原文】早,出城,至九弟營中早飯。飯后至朱唐兩營、岳字兩營、振字營、護衛軍送行,午正歸。見客二次。中飯后見客二次。與星房前輩久談。作“禫服文”一首,定禫服禮儀注。沅弟來,明早共設祭,行釋服禮也。
夜與沅弟論為人之道有四知,天道有三惡。三惡之目曰天道惡巧,天道惡盈,天道惡貳。貳者,多猜忌也,不忠誠也,無恒心也。四知之目,即《論語》末章之“知命”“知禮”“知言”,而吾更加以“知仁”。
仁者恕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道也。立者足以自立也,達者四達不悖,遠近信之,人心歸之。《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禮》云:“推而放諸四海而準,達之謂也。”我欲足以自立,則不可使人無以自立;我欲四達不悖,則不可使人一步不行,此立人達人之義也。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諸人”,孟子所云“取人為善,與人為善”,皆恕也、仁也。知此,則識大量大,不知此則識小量小。故吾于三知之外,更加“知仁”,愿與沅弟共勉之。沅弟亦深領此言,謂欲培植家運,須從此七者致力也。咸豐九年五月初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