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療愈:敲除內心恐懼
- (美)杰茜卡·奧特納
- 1226字
- 2024-11-06 10:29:38
出于自我保護,大腦天生更加關注負面信息
原始人類的大腦生來不重視改變、成長和體驗心流。相反,在原始大腦(也被稱為無意識大腦)的設計機制里,生存的重要性壓倒一切。所以,對原始大腦來說,避免痛苦比尋求獎勵或創造愉悅體驗重要得多。
聽起來大腦的功能似乎很有局限性,但正是因為大腦只會關注安全,人類才得以生存到今天。畢竟,在幾百年以前,人類的日常生活幾乎全部圍繞著生存這一目標。如果在樹林、深山或開闊的平原中不能保持警覺,你可能很容易就遇上一只受驚的熊、一頭饑餓的獅子或一條毒蛇。
在可追溯的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人類的處境都是如此。于是大腦在進化的過程中,便更加關注危及人身安全的負面信息,而不是有利的、令人愉快的正面信息。從人類歷史上看,在恐懼中保持警惕的人生存下來的概率最高。而那些漫無目的在野外游蕩的人則更容易被野獸吃掉。
這就是為什么大腦會進化得高估威脅而低估利益。研究發現,比起人類面部表現出的快樂情緒,大腦更容易識別人類面部表現出的恐懼情緒。我們就是這樣相互聯系的。
大腦對負面事物的關注傾向對身體有直接和迅速的影響。當我們感覺到諸如恐懼等情緒時,大腦負責生存本能的區域,即杏仁核,就會發出內部警報。這時,大腦就會開始指揮身體釋放化學物質,其中包括“壓力激素”皮質醇。
當皮質醇隨著血液流經全身后,我們的感覺便會增強,會變得更加警覺,能跑得更快、爬得更高,并表現出其他“逃命”潛能。因為這時的大腦將我們的能量大都導向了生存需求,所以留給創造力、復雜問題解決能力、生育、消化等非基本功能的資源就變少了。這個從大腦開始迅速蔓延到全身的過程,通常被稱為壓力反應(stress response)或是“戰斗或逃跑”反應。
縱觀人類歷史,原始大腦及其引發的應激反應對人類個體和集體的生存至關重要。然而,如今人類的日常生活被厚厚的墻壁、現代化的設施和充足的技術手段保護著,我們的需求與以往已然不同。我們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于創造更加富足的人生,花費更少的時間去滿足基本生存。盡管如此,在背后指引我們如何生活的大腦機制,卻仍然和幾百年前一樣。
事實上,在現代生活中聽從原始大腦的指揮會大大局限我們的人生。如果我們曾經在獅子即將躥出草叢的時刻幸運逃脫,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景時大腦就會探測到危險。這當然很棒,但大腦的“負面信息偏好”在現代世界則常常會顯得過激。例如,當你在一場會議上發言時,你可能并不需要原始大腦的保護,但它卻會這樣做,原因是你在小學時代的某次演講中曾經遭受過揶揄。這種情況經常會發生。
原始大腦的生存偏好是如此頑固,以至于只要我們有過某種引發強烈負面反應的經歷,大腦就會創造出新的神經通路。這些通路是一種硬件連接,目的是保護我們不再經歷同樣的挑戰。比如說,再次演講這個過程所引發的大腦的應激反應,與原始大腦保護我們逃離躥出草叢的獅子的過程完全相同。
問題在于,這些經歷是一樣的嗎?在小學演講中被嘲笑和“獅口脫險”兩者的危險程度一樣嗎?當然不一樣!不幸的是,原始大腦并不能區分它們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