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英語中的嫉妒和妒忌

《牛津英語詞典》[5]對“嫉妒”(envy)和“嫉妒的”(envious),以及“妒忌”(jealousy)進行了介紹。這三個詞大約都有四行的解釋。這個篇幅遠遠低于《格林詞典》中解釋“嫉妒”的篇幅。

現代英語中的“嫉妒”和“嫉妒的”源自拉丁語中的“invidia”和“invidiosus”,它們具有相同的含義。動詞“envy”對應于拉丁語的“invidere”。在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和意大利語中,也有來自拉丁語的類似派生詞,表示相同的心理狀態。

英語中的早期例子有:“有一些人嫉妒別人的地位比他們高。”“沒有合法手段可以讓我擺脫嫉妒的困擾。”“嫉妒別人的金錢、衣服或財產,是更可恥的事。”

這些定義強調了敵意(feindselige Gefühl)、惡意(Bosheit)和忌妒(Mi?gunst)這樣的感受。因此,“當一個人在面對另一個人的優勢時,感到瀕臨死亡、深受傷害和充滿惡意”,嫉妒就出現了。另一方面,嫉妒可能僅僅意味著一個人希望自己能像別人一樣做某事。對于“嫉妒”這個動詞的第一個定義是最具體的:“對于另一個人的優勢(在幸福、成功、名譽或財產方面)感到不悅和憎恨。”

當一個人出于惡意而剝奪他人的東西時,我們也會稱之為嫉妒;稍后我們還將討論吝嗇(Geiz)現象及其與嫉妒的關系。因此,在17世紀初的英國,有人曾說孔雀如此嫉妒人的健康,以至它會吃掉自己的糞便(當時可入藥)。

順便說一句,現代英語中源自拉丁語的“嫉妒”和“嫉妒的”幾乎與現代德語中源自古日耳曼語詞根的那些詞的含義相同,它們表達了相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

雖然在《格林詞典》中,“Eifersucht”(妒忌)的內容只有大概30行,但《牛津英語詞典》對“妒忌的”(jealous)和“妒忌”(jealousy)卻進行了詳細的解釋。顯然,“妒忌的”最初只是表示一種強烈的或高度激動的情感狀態,后來又包括了對另一個人的感情的渴望。再后來,它被用來表示害怕失去他人的感情,就像現代意義上的“妒忌”一樣。偶爾,“妒忌的”具有“嫉妒的”意味,比如:“可以肯定的是,他們用妒忌的眼光看待它。”早期,英語中還有一個詞匯叫“妒忌的玻璃”(jealous glass),意指用于底層窗戶的磨砂玻璃,類似于法語的“jalousie”。但是“妒忌”的主要含義仍然是指激烈地努力保持自己應得的東西。因此,與嫉妒的人(envious man)完全相反,我們可以假設一個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的人(man of jealous disposition),一旦他知道自己沒有競爭對手,他的心就會平靜下來。1856年,愛默生(R. W. Emerson)寫道:“每個階層為保護自己而產生的妒忌心,都是對他們在生活中發現的現實的證明。”當妒忌帶有不信任或仇恨的色彩時,通常指的是我們懷疑有人想從我們這里奪走一些我們迄今為止一直平靜享受的東西。在某些情況下,妒忌心甚至可以代表正當的防衛者(rightful defender)在與嫉妒的惡棍(envious miscreant)抗爭中堅守自己的立場。

更確切地說,有妒忌心的人(jealous man)通常不會成為一個自發的、主動的攻擊者。只有當出現一個競爭對手并給他帶來特定的焦慮原因時,他的敵對行為才會開始。這個競爭對手可能真的在爭奪某項價值,也可能是受到了嫉妒的驅使。每個人都熟悉小說中經常描述的這種類型的人:他想勾引朋友的未婚妻,不是因為他想娶她,而只是因為他不愿看到別人純潔的幸福。

與嫉妒的人通常明確知道他被什么驅動不同,有妒忌心的人通常不確定他需要對抗誰:是一個在同一水平上、真正的、誠實的對手,還是一個嫉妒的人(envious man),他裝作競爭對手,實際上只是想搞破壞。另一方面,嫉妒的人可能對一個實際上可能不知道他的存在的人產生敵意情感。因此,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妒忌(jealousy)和嫉妒(envy)代表了基本不同的社會情境,因為在妒忌中,兩個或更多的人必須在一種有意識的交互關系中。

1961年全新修訂的、最全面的美國英語詞典《韋氏第三版新英語國際詞典》(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ged,以下簡稱“《韋氏詞典》”)中,英語“envy”(嫉妒)和“envious”(嫉妒的)這兩個詞的篇幅很少。它引用了兩個當代英語的用法例子:《時代》(Time)雜志中的“刻板的、嫉妒的人為平等原則”(the sterile and envious principle of artificial equality);以及,“用嫉妒的眼光審視輪胎”(examining the tire with envious appreciation)。“envious”(嫉妒的)被定義為一種因他人的財產或成就而產生的不滿情緒狀態,是一種希望他人失去這些財產的惡意愿望。相比之下,“jealousy”(妒忌)一詞是指我們以不信任或不滿意的態度觀察或想象某人正在獲得我們應得的東西或真正屬于我們的東西。

因此,決定性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妒忌”(jealousy)只針對特定的價值轉移或價值流動,而不是它所關注的價值本身。“嫉妒”(envy)很多時候否定了價值本身。此外,“妒忌的”(jealous)一詞可以在沒有任何貶義含義的情況下使用,例如約翰·加爾斯沃西(John Galsworthy)寫道:“……深知自己責任,視榮譽如珍寶。”(...conscious of their duty, and jealous of their honour.)

《韋氏詞典》所舉“envy”(嫉妒)的例子,再次模糊了這種微妙的區別,并從現代英語中,尤其是“美式英語”(很有意思的是!)中,給出了典型的用法:例如,人們會說“I envy you”(我嫉妒你),盡管在某些情況下,其實應該說“I am jealous of you”(我妒忌你)。例如,霍利斯·奧爾波特(Hollis Alpert)寫道:“我對和她一起坐出租車的那個男人感到瘋狂的嫉妒。”另外,V. S.普里切特(V. S. Pritchett)則表示:“我經常嫉妒在大學工作的那些作家。”

《韋氏詞典》對“envy”(嫉妒)和“envying”(嫉妒著的)的定義,更多的是強調了對屬于他人的東西的占有欲望,而不是希望看到它被破壞。事實上,這種側重點的轉變,幾乎完全對應了目前美國人對“envy”(嫉妒)的看法。因此,在美國的廣告中,你可以看到他們鼓勵你應該購買這個或那個東西,以便別人嫉妒你——也就是說,讓他們迅速去購買相同的物品,而不是像早期的文化那樣,出于惡意而試圖破壞它。

與嫉妒(envy)相比,《韋氏詞典》對“jealousy”(妒忌)的定義主要是指對不忠或競爭的恐懼,但詞典中也提到“妒忌”(jealousy)可以在“嫉妒的”意思上使用,比如:“妒忌,因為她的外套沒有你的漂亮。”“妒忌”(jealousy)更多意味著“充滿敵意的競爭”,我們認為,與真正的嫉妒相反,妒忌者并不期望競爭對手的失敗。《韋氏詞典》中這方面的例子是:“現有的村莊之間,存在著激烈的地方性妒忌。”(Intense local jealousies among existing villages.)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鄂州市| 闵行区| 偏关县| 泸定县| 察雅县| 论坛| 台湾省| 广西| 蓬安县| 蕲春县| 将乐县| 霍邱县| 满城县| 商都县| 布尔津县| 三门县| 武邑县| 南通市| 庆城县| 綦江县| 丹东市| 柯坪县| 大冶市| 大埔县| 治县。| 娱乐| 吴桥县| 梓潼县| 岫岩| 独山县| 前郭尔| 泰宁县| 井冈山市| 自治县| 瓦房店市| 庐江县| 增城市| 阳江市| 涞源县| 台中市| 格尔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