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南唐的前世今生(1)
- 大宋帝國三百年2:趙匡胤時間(中)
- 金綱
- 5745字
- 2015-01-06 21:31:34
契丹之外,體量最大的是南唐。它幾乎奄有了大半個江南,還占據了江淮之地,就是這個江淮之地,讓南唐有了令人羨慕的北部屏障。
亂世中,南唐何以做到這一步?
中原對北敵的戰略
柴榮繼位后,最想解決的是契丹問題。契丹問題中,最急于解決的是燕云十六州問題。但解決燕云十六州問題,幾乎需要傾國之力。中央禁軍幾乎要全部出動,而大軍北上,究竟需要多少時日,難于預期。這樣,就留下了空虛的后方,而后方,其他小國不去說了,單是南唐、后蜀,兩大"藩鎮帝國"就對中原一直虎視眈眈。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新生的北漢。這個北漢,看上去不大,所轄之地無非就是過去的河東之地,卻是過去石敬瑭、劉知遠等人賴以成就后晉、后漢的根據地。況且,北漢又與后周已經結成世仇,誰又能知道在征討契丹的時候,它會做出什么動作來呢?
柴榮,那一顆年輕的鷹隼之心,在思考。他知道,解決契丹問題之前,先要面對北漢問題,后蜀問題,淮南問題。這之中,個頭最大的是淮南問題,因為,淮南屬于南唐,而南唐,不僅享有江南廣袤的富庶之地,而且屬于"衣冠之國",在"五代十國"中,最具有"正朔"的性質。后周動江淮,就要直面南唐;而直面南唐,就是一場"正朔之爭",不僅可能很慘烈,而且還要付出道義風險--有什么理由跟一個安靜地待在江南近二十年的大國發動戰爭呢?石敬瑭以割讓國土為條件,獲取國家政權及天子地位的方式,是前所未有的。它啟迪了北方與南方諸國的政治想象力:中原王朝都可以這么干,我們似乎也可以聯手契丹,對付中原王朝。
基于這個想象,在以后的日子里,居于北方的北漢、西夏,就與契丹有過事實上的戰略聯盟;居于南方的后蜀、南唐,也與契丹有過試探性的戰略聯盟。目的只有一個:牽制中原王朝。
這一格局,南唐與契丹的勾結最為兇險,因為它一旦勾結成功,即意味著對中原王朝形成了南北夾擊之勢。這是后晉、后漢、后周,一直到大宋王朝出現,都不愿意看到的地緣政治格局。
但南唐確實與契丹有過接觸,甚至是實質性接觸。南唐聯系契丹,是"趙匡胤時代"的一大關節,涉及中原諸國與北鄰的地緣政治大問題。由于后周與大宋都以中原正朔自居,因此,對勾結契丹的邦國會相當敏感;而后蜀和南唐,也會盡可能地爭取境外勢力,牽制中原武裝力量,進而對抗中原席卷天下的趨勢以求自保。這樣,中原南方邦國與北方草原帝國的接觸,探索合作之可能,就成為"趙匡胤時代"出現的一種戰略聯合,在這個方向,互相間甚至不惜動用間諜手段。
問題還有另外的復雜性。如南唐,在與契丹勾結的同時,也曾拒絕了契丹試圖"冊封"南唐的政治模式;但也可以反過來說:南唐盡管拒絕了契丹"冊封"的政治模式,但從沒有忘記勾結契丹南北夾擊后周或大宋。
青年柴榮看到了契丹入主中原,但也看到了后晉與契丹決戰中的光榮。陽城之戰,是中原險勝契丹的輝煌戰例;中原將士戰勝草原帝國,納入中國史來看,這樣的勝利也為數不多。用俗話說:這是彪炳史冊的重要戰役。其間,中原將士奮勇殺敵舍命向前的斗志,成為鼓舞后來愛國將士的故實。它預示了:石敬瑭以來,草原帝國,并非不可戰勝!
但從大唐帝國晚期以來,契丹屢屢入侵中原的故實,以及契丹顛覆后晉的故實,確實給中原衣冠造成了沉重的陰影。
--草原帝國居然可以滅亡中原帝國!它居然可以做到這一步!
契丹滅晉,滅亡中原帝國。這一故實引發了更多中原俊秀、有識之士不得不長考中原對北敵的戰略。這些人包括李璟、柴榮、王樸、趙普、趙匡胤……最終一定要解決契丹問題,給我中原衣冠之邦一個安定的國際環境。但是南唐、后蜀怎么辦?
北漢怎么辦?先解決哪一個?先動契丹,還是先動南唐,抑或先動北漢、后蜀?契丹之外,體量最大的是南唐。它幾乎奄有了大半個江南,還占據了江淮之地,就是這個江淮之地,讓南唐有了令人羨慕的北部屏障。亂世中,南唐何以做到這一步?
楊行密斬殺朱延壽
南唐的前世今生,與當時一個自稱為吳國的藩鎮有關。吳國,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第一任首領為楊行密。大唐帝國晚期,楊行密為淮南節度使,治所在揚州。后來因為有功,得到提升,被大唐拜為吳王,建都廣陵(也即揚州),稱江都府。傳統中國職務的行政級別,"帝",最高,全國只能有一個"帝";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那就意味著國家處于分裂狀態。但是"王"不同。一個版圖內可以有多個"王"。作為"王",一般都據有領地,如果沒有領地,也會有"湯沐邑",也即圈定一塊地方,將這個地方的租稅收入劃撥給他,等于是該"王"的固定的稅收來源地。這個領地,就可以稱之為"國"。"王國"在"帝國"之下,是可以和平存在的,不算是國家分裂。"王"是被"帝""封"的,因此"王國"又稱為"封國"。
"王"之下,才是"公侯伯子男"諸爵位。這類爵位一般沒有領地,但可以"食邑",也即"吃地方",有地方貢獻租谷、布帛、錢糧、草料什么,可以折合成粟米,計量單位為"石",統計單位為"戶"。所謂"萬戶侯",就是"食邑萬戶"。如果每戶繳納租稅二斗,萬戶就是"二千石",就可以稱"食二千石"。當然,"食"多少戶,很多時候是虛數,實際得到的要少得多。
有轄地的"王",比較威風,基本上就是一個小于帝國的獨立王國。歷史上的獨立王國很多,有人干好事,有人干壞事,都以自己的行為影響了地方,甚至比帝國對地方的影響還大。所以,從大的歷史脈絡來看,"帝"對中國影響最大;但如果細細地做計量分析,"王"可能比"帝"對中國的影響更大。
楊行密所據有的"江都府",可以稱為一個"國",史稱"吳國",是被大唐"帝國"封賞的一個"王國"。
"吳國"轄地包括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有州郡一百多,是個事實上的大"國"。
說來楊行密這個人物,夠得上江南一大梟雄。他出身貧寒,但長得人高馬大,有力,能舉起三百斤的東西,一天可走三百里路。早年參加江淮地區的造反活動被抓,但就像郭威因為被主帥喜歡,雖然鬧事,還是被有意釋放一樣,楊行密也遇到這樣一個欣賞他的人,將他放掉。
大唐時代,他曾被招募到寧夏去戍守,一年期滿,返回家鄉廬州(今屬合肥),但有軍吏不喜歡他,欺負他,令他再戍守一年。楊行密接到通知,啥也不說,準備了行囊就出發,特意路過這個給他使壞的軍吏門前。軍吏假裝沒事人,問他:"您吶,這是要干嗎去???"楊行密走近他,大聲道:"干嗎去?來取你的項上人頭!"說著當即砍下軍吏的腦袋,提著就出了門,開始造反,占據了廬州。這就是楊行密"起家"之始。
在后來的日子里,他不斷擴大地盤,在江淮之間跟人打了許多次驚心動魄的戰斗,最后擁有了江淮和江南的十幾個州郡。
楊行密獨處的時候,據說常有一個黑衣服的人侍奉在他的后面。后來他有了軍隊,一律弄一塊黑布裹在腦袋上,史稱"黑云都"。
跟隨他一起起兵的人有個朱延壽,此人比楊行密手段還要辣,打仗時,多次以少擊眾而獲勝,靠的是他說一不二的"紀律性"。據說,他安排的戰事,如果不勝,所有退后的士卒一律殺之。而且他下的命令,不準許有一點折扣。有一次與后梁軍隊作戰,他讓士卒二百人帶著大劍前往,但又指著其中一個士卒讓他留下。這個士卒為了表現自己的忠誠和勇敢,就說:"我也愿意去殺敵效勞!"朱延壽當即將他斬首。這就是所謂"令必行"。士卒們怕他比怕敵人還厲害。這個人是楊行密太太的兄弟。
朱延壽在楊行密做了節度使之后,有了背叛之心,很想奪了楊行密的位置,自任藩帥。在鎮守壽州(今屬安徽六安)時,他就與后梁的軍隊有了勾結。這事讓楊行密開始警覺起來。
楊行密鎮守揚州,做了兩件事,來解決朱延壽。第一件事,他知道朱延壽性情忮刻,待士卒狠毒,于是反其道而行之,開始對將士們施行懷柔政策,盡可能地籠絡人心。當時軍中很多盜賊,楊行密每一次抓到盜賊之后,都將所盜之物還給盜賊,而后放回,還悄悄告訴說:"千萬別讓朱延壽知道??!他知道可放不了你啦!"但事后,楊行密則用一種辦法讓朱延壽知道盜賊之事,盜賊于是還是被殺。
這樣,軍中就有了對楊行密的好感。第二件事,他開始裝瞎子。他假裝說有眼病,一直裝了三年,每一次接見朱延壽那邊來的使者,一定要錯亂一些物件,顯示自己眼睛已經快瞎了的樣子。在家里走動,好幾次撞到柱子上,幾乎撞暈,要朱夫人救治,才得好轉。這個朱夫人以為自己的丈夫真的瞎了,與家中的仆人多年通奸,現在來來往往的,躲著所有的人,但就是不避楊行密。
有一天,楊行密對朱夫人說:"我這眼病啊,看來是好不了啦!我這幾個兒子沒有一個像樣的。我想將軍府中的事,交給大舅哥。你幫我召他來一次,跟他商量這個事。"朱夫人就給自家兄弟寫了一封信。朱延壽得信不疑,很高興地來到軍府。楊行密坐在正廳,朱延壽來見。楊行密忽然睜開眼睛說:"多年不見大舅哥啦,現在見到啦!"朱延壽猝不及防,四廊勇士出來,當即抓住,當即殺掉。楊行密同時休了朱夫人。朱延壽是當時一等一的帥哥,長得相當漂亮,很得妻子喜愛。據說朱延壽在壽州,他的妻子王氏接到朱夫人的信件后,以為這是大好事,但也可能存在風險,就勉勵朱延壽說:"此行如果真的得到兵權,成就你大志,甚好。壽州到揚州,不算太遠,期待你每天給我來一封信通告平安,省得我惦念。"最后一天,平安消息沒有到。王氏對府里人說:"事情的結果已經知道了!"于是開始指揮家仆,全都帶上兵器,將府邸大門關上。不久,揚州方向的捕騎來到朱府,圍得水泄不通。王氏知道不能勝,但她所愛的男人已死,她也不想茍活,于是集中了家屬,將府中財富全部分了,然后放火焚燒府廨,向上蒼叩拜道:"妾誓不以皎然之軀,為仇者所辱!"我發誓不會讓我這個只屬于朱延壽的干干凈凈的身體,被仇人侮辱!于是,自己投入火中而死。
徐知訓荒淫昏暴
楊行密縱橫江淮時,遇到了另一個江南梟雄,此人名錢镠(音留)。錢镠幫助大唐王朝擒獲縱橫于江浙的藩帥,因功受賞,于是坐鎮杭州,管轄江浙十幾個州郡,成為吳國東南部的一大藩鎮,史稱吳越。也是"五代十國"的"十國"之一。與楊行密的"吳國"一樣,"吳越"后來也升級為"吳越國",錢镠稱王。
開始時,楊行密多次侵凌錢镠領地,錢镠起而抗擊,雙方各有勝負,大有棋逢對手將遇良才的格局。于是雙方開始使用巫術,互相詛咒,楊行密命人用一種特制的繩索穿銅錢,號稱"穿錢眼"。錢镠也不示弱,每年讓人用大斧子砍楊柳樹的樹冠,號稱"斫楊頭"。多年來,兩位藩帥兵連禍結,折騰得筋疲力盡。
最后錢镠將自己的兒子錢元璙送到廣陵去見楊行密,兩個任務,一是說服楊行密兩家握手言和,一是要娶了楊行密的女兒回杭州。
錢元璙,是錢镠的第六子,史稱"儀狀瑰杰,風神俊邁",儀表堂堂,出類拔萃,風神英俊而又豪邁,楊行密一見就心生喜歡,當即將女兒嫁給了他。
有此一樁婚姻,吳國與吳越有了多年的和平。兩國在和平環境下,又都居于江南富庶之地,很快就同時得到經濟文化大發展。兩國人民的"幸福指數"遠遠超過中原諸國。楊行密去世后,他的兒子楊渥世襲稱王。這時大唐帝國被后梁顛覆,吳國不承認后梁,還在沿用大唐的年號。楊渥不如他爹,比較昏,大臣們對他有不滿。有個叫徐溫的人發動兵變,將楊渥推翻,擁立楊隆演為王。楊隆演時改元,這就等于不再承認大唐的正統和法統,因為大唐已經不存在了,而他又不想承認后梁、后唐等中原帝國,所以事實上是以"王國"的身份在與中原諸"帝國"相抗衡。所謂"五代十國",就是在這類抗衡中有了故事。
吳國的政權事實上已經在徐溫手里。徐溫的長子徐知訓借著父親的威風,有了驕橫恣肆的習性。他不僅欺凌諸將,連國王楊隆演也欺負。楊隆演懼怕他們父子倆,不敢反抗,成為傀儡國王。
徐溫對吳王楊隆演還有敬意,但徐知訓則戲弄輕慢吳王,沒有君臣禮節。
他曾和吳王一起裝扮戲子演戲玩,他自己出演軍官角色,讓吳王出演僮奴角色,把頭發扎成兩個丫角,穿著破舊的衣裳,拿著帽子,跟在他身后。
徐知訓又與吳王在河上劃船,吳王站起來,徐知訓就用彈弓子彈他。平時跟吳王在寺廟里賞花,喝了酒就耍酒瘋,狂悖傲慢得嚇哭了吳王,隨從們都嚇得發抖。他甚至還打死吳王的親近官吏,將佐們沒人敢說話。
徐知訓很是荒淫昏暴,官職也不小,在吳國做著內外馬步都軍使、同平章事,還領著一個大州的節度使,等于是吳國的馬軍步軍司令官,國務大臣,又是一方藩鎮。
有一位知州,家里養著"文工團",有幾十個女藝人,徐知訓見過,想要收為己用。這位知州派使者見他,很誠懇也很謙遜地對他說:"卑職家中的戲子們年齡都大了,有的都有了孩子,哪里值得侍候貴人!我當為您尋找一些年輕美麗的女子。"徐知訓聞言生氣,對使者說:"你信不信,以后我要殺了這個知州,連他妻子也一起要過來!"但這些事,徐溫都不知道。
除禍害自刎而死
楊隆演的宿衛將軍們內心不服氣,有一次,就劫持了楊隆演,不管楊隆演同意不同意,開始以國王的名義征發城內兵眾討伐徐知訓。徐知訓聞訊害怕,想逃跑,被部下勸住。最后吳國的大將,同平章事、諸道副都統,即國務大臣、全國兵馬副總指揮朱瑾帶著本部兵馬將徐知訓從危機中救了出來。
這位朱瑾也是五代十國時的一位梟雄,辣手處往往出人意料。他過去在山東鄆州做軍校時,被兗州節度使看中,特意將自己的女兒許配給他。朱瑾應了這門親事,到了日子,去迎親,但迎親的隊伍卻都是他的親兵,而在迎親器具中,馬車上,禮品箱子中,都藏了兵器。夜里到了兗州,一聲唿哨,迎親隊伍成了攻城隊伍,老丈人節度使被趕跑,女婿朱瑾做了"留后",大唐朝廷承認既成事實,封他為兗州節度使。
但他在與后梁作戰中,有勝有敗,最后一戰失利,兗州失守,妻子也被人擄去,他再回到兗州時,家已經沒了。隨后,他南下投奔了淮南楊行密。
楊行密本來就沒啥價值觀,他欣賞的就是能征慣戰兵強馬壯之輩。他很早就聽說過朱瑾的驍勇狠辣,見面時,解下自己身上的玉帶贈給他。他跟著楊行密南征北戰,屢立戰功,最后也做了一方藩鎮,領平盧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吳國舉足輕重的人物,與徐溫一樣,是吳國的兩大臺柱子。
但楊行密死后,吳國形勢大變,大權轉移到徐溫手里。徐溫和兒子徐知訓對朱瑾都有提防,甚至動過念頭,要除掉朱瑾。
朱瑾的做法是,不動聲色,盡量討好徐氏父子。甚至有人試圖鏟除徐知訓時,朱瑾還帶兵相救。
但這位徐知訓是個色鬼,朱瑾有時會派愛妾到徐知訓府上去看望徐家眷屬,結果徐知訓沒有按捺住陡然而起的欲火,強奸了朱瑾的愛妾。愛妾回來說這個事,朱瑾終于動了殺機。
他開始多次暗示國王楊隆演誅殺徐氏父子,但楊隆演怯懦,不敢做這事。
朱瑾決計自己來做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