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南唐的前世今生(2)
- 大宋帝國三百年2:趙匡胤時間(中)
- 金綱
- 5462字
- 2015-01-06 21:31:34
但他表面上對待徐知訓更加謙恭謹慎。不久,徐知訓到泗州去籌建靜淮軍,由朱瑾做節度使。就要離開揚州,朱瑾想想再不報仇,以后的日子更不好安排。想想平日自己隱藏得很深,徐知訓未必知道自己對他早已是滿腔仇恨。于是,很熱情地邀請徐知訓到自家府上來吃酒,還說是請自己愛妾陪侍,并在行前擬將自己的愛馬贈送徐知訓作為壽禮。
徐知訓高興,來到朱府。朱瑾安排跟隨徐知訓前來的親兵們在廂房用餐,先帶著徐知訓看了自己的愛馬。朱瑾最好的馬,冬天要有帷幄御寒,夏天要有傘羅遮陽。徐知訓與朱瑾回到大廳后坐定,朱瑾親自斟酒給他。這時那個愛妾又來敬酒、獻歌。徐知訓被恭維得迷迷糊糊。
酒過三巡,朱瑾又請他升堂,讓妻子與徐知訓見面。請客人到后堂見自己的妻子,這是對客人至為信任的舉動。
徐知訓欣然起行。徐知訓也知禮節,見到朱瑾太太,即揖鞠躬拜謝。朱瑾就趁他低頭的剎那,手持象牙笏板,猛擊他的后腦,將他打翻在地,與此同時,伏兵出來,割了徐知訓的腦袋。
請徐知訓到朱府來的時候,朱瑾擔心有動靜被同來的親兵所知,故意在庭院馴馬,讓馬兒在院中嘶鳴踢鬧,遮掩雜音。
朱瑾帶著徐知訓到了庭院,徐知訓的親兵們一哄而散。朱瑾于是提了這顆腦袋,騎馬去見國王楊隆演。他想徐溫父子一向欺侮吳主,現在他誅除了禍害之一,國王應該對他有贊賞,更應該支持他。如此,調動起朝廷大軍來,一舉殲滅徐溫等人,應該沒有問題。
他見到國王,出示徐知訓的腦袋說:"臣今日為吳國除害啦!"楊隆演推卸責任,戰戰兢兢地說:"這事我不敢知道,跟我沒有關系。"說罷趕緊向內室走去。朱瑾看到這個寧肯被欺侮也不作為的君主,氣得抓起徐知訓的腦袋向廳堂里的柱子扔去,大罵一聲:"這個國王跟個婢子似的,真是不足與成大事!"他知道沒有國王支持,這件事兇多吉少,趕緊提劍出門。府門已經關上了,他走不出去。于是翻墻,但從高大的墻頭掉了下來,摔斷了一只腳。徐知訓死了,還有他爹徐溫呢!跟隨徐知訓到朱瑾府上的人,早已通知了徐溫。追兵就迫近了王府。朱瑾看到追兵越來越多,估計跑不掉了,大呼道:"我為了萬人而除害,而以我一身做犧牲!"說罷自刎而死。朱瑾的府上親兵與徐溫的親兵有了戰斗,四面火起。
"王國"升格"帝國"
徐溫的養子徐知誥在做金陵刺史時,將城中治理得很有興盛之相。徐溫從吳國首都揚州巡視到金陵后,很喜歡這里的繁榮,于是將潤州(今屬鎮江)的鎮海軍治所遷移到金陵,調任徐知誥做潤州團練使。徐知誥不高興,覺得潤州與揚州太近了,容易受牽制,就想到宣州(今屬安徽)去。但徐溫沒有答應。徐知誥很失望,想繼續往其他州鎮調動。這時,他的謀士宋齊丘為他奉獻了一個具有前瞻性的意見:"揚州的三郎徐知訓很是驕縱淫暴,遲早會敗亡。潤州離揚州只有一水之隔,想想,這是上天授予你的啊!"這番話用三個漢字表達就是"守潤州"。明白人不用多說。徐知誥一下子就掂出了這番話的含金量,于是高興地從金陵到潤州去上任了。
從前,徐知訓和他的弟弟徐知詢,對徐知誥都沒有禮貌,他們對這個父親的養子有忌憚。徐知訓曾召集兄弟們一起喝酒,徐知誥不到,徐知訓生氣地說:"上我們徐家討飯吃的家伙,敬酒不吃吃罰酒,請他不來,難道想吃刀劍嗎?"后來徐知訓又曾與徐知誥一起喝酒,府里埋伏了甲兵,準備殺死徐知誥。這時徐溫的另一個兒子徐知諫,一直對這位外姓的兄長很友好,就暗踩徐知誥的腳,示意他。徐知誥警覺,假裝起來上廁所逃掉了。徐知訓知道后,把自己使用的劍交給他的親信,讓他去追趕徐知誥殺掉他。親信騎馬追上后,只是舉起劍來向徐知誥表示一下,就勒馬返回了,回去后,告訴徐知訓說是沒有追上。
這些故實都在證明,徐知訓倒行逆施,早已失去人心,而徐知誥在潤州,與他隔江相望,正在等待機遇。
朱瑾事發,徐知誥在潤州(今屬鎮江)隔江見到大火,知道國內有變,于是率兵來揚州平亂。大兵圍了朱瑾府邸,按照徐溫意見,就要誅殺朱瑾全家。朱瑾的妻子臨刑時掉下淚來。朱瑾的愛妾對她說:"為啥要哭啊!我們這次就是要去見朱公嘛!不必哭!"朱妻聽到這樣說,想想也是,于是"欣然就戮",很高興地接受了殺戮。
楊隆演一直是"虛"著的一位"君主"。徐溫一直是握有大權的執政者。但徐溫年歲漸長,身體多病,長子徐知訓又被朱瑾殺死,徐知誥的地位開始凸顯出來。徐溫于是指定徐知誥代替徐知訓,總理國政。
楊隆演并不快活,因為他沒有大權,大權都在徐溫手里。他在放縱中匆匆地走完一生,只做了一年國王,就病逝了。
吳國最后一個君王楊溥被徐溫擁立。幾年后,徐溫也去世,楊溥在徐知誥等大臣的擁立中,升格,做了皇帝,將吳國的"王國"升格為"帝國"。徐溫死后,養子徐知誥繼續執政,輔佐楊溥。因為國家已經升格為"帝國",因此下面就可以有多個"王國"。徐知誥就被封為"齊王",所轄之地即為"齊國"。但徐知誥做了"王"之后,很短的時間內,規劃了三件大事:第一件事,將帝國首都由江都揚州遷移到金陵南京;第二件事,他改名為李昪(音便);第三件事,他想辦法讓楊溥將帝位禪讓給了他,開始改"吳"為"齊",后來改為"唐"。為了和李世民的大唐帝國、李存勖的后唐帝國區別開來,李昪建構的這個"唐"國,史稱"南唐"。史稱"南唐先主李昪",以區別于"南唐中主李璟"和"南唐后主李煜"。
"先主李昪",有些書里也稱為"烈主李昪"。在五代十國歷史敘事中,"先主""烈主""李昪""徐知誥"都是指同一個人。
南唐建立,是公元937年發生的事。趙匡胤這一年十歲。
南唐"鬼才"宋齊丘
徐知誥也即李昪,后來自稱是大唐憲宗的兒子建王李恪之后。據說,他的祖父做過徐州判官,并死在任所。李昪曾流落江湖,歲數大點以后,曾來投靠楊行密。楊行密很喜歡他的氣度,收為養子。但楊氏子弟不能容他,估計是擔心來分財產之類,楊行密將他送給大將徐溫為養子,更名徐知誥。徐知誥壯年之后,是大個子,寬額頭,高鼻梁,史稱為人"溫厚有謀"。
徐溫也不是凡人,楊行密死后,很快獨掌吳國大權。而徐知誥則在輔佐徐溫的同時,培植起自己的黨羽。
徐知誥的方法是:對楊氏舊臣施行懷柔政策,許諾給各位高位重爵;對北來的知識分子,則施行封賞政策,給予超拔獎勵;無論南人北人,徐知誥一律推誠相待。很快,他身邊聚集起一批名流。
正是這一批名流,幫助徐知誥得到了天下。也正是這一批名流,有些延續到中主李璟、后主李煜時代,成為大帝柴榮和趙匡胤需要面對的不可忽略的力量。老趙平潞州、下揚州、征荊州、掃南平、伐南漢、定西蜀,碰到的名流不多,他幾乎是在極度輕蔑中完成南征北討的;但平定南唐時,需要面對的名流卻要多方考慮--武力征服南唐沒有問題,但收拾人心,卻需要江南名流。得罪了這一大堆當時的知識分子,大宋的合理性就會受到質疑。老趙正在完成一件圣賢事業,他不愿意像五代諸君那樣,不擇手段地追求純粹暴力下的堂皇勝利。老趙在推演以道義為核心的天下文明,而不是以權力為核心的政權政制。
對徐知誥助力最大的名流就是宋齊丘。此人乃是南唐早期人物中的一個"鬼才"。他輔佐徐知誥,有如趙普輔佐大宋太祖。據說,他曾有詩獻給徐知誥,詩曰:養花如養賢,去草如去惡。松竹無時衰,蒲柳先秋落。
詩味一般,已經帶著"以理入詩"的模樣,但詩旨卻有嫉惡如仇的意思。史稱"烈祖奇其志,待以國士"。烈祖李昪很驚異他的遠大志向,以國士規格對待他。"國士",是昔日知識分子奔走于權貴府邸,帶有知音性質的待遇,宋齊丘很高興,更為忠實地為徐知誥謀劃"大事"。
宋齊丘一直在徐知誥手下做秘書,關于行典禮、敬賢能、明賞罰、寬征賦之類意見,徐知誥"多見聽用",大多采納,可謂言聽計從。倆人很多話,越說越機密,徐知誥甚至為宋齊丘專門建了座小亭子,在水池中央,有橋可渡。他親自去看宋齊丘時,將橋撤掉,倆人坐在亭內論天下事,常到深夜。又曾經在高堂中,不設屏障,中間置一個灰爐,但不生火。倆人擁爐而談,有些機密意見,就在灰爐中手寫,寫后把灰抹平。所以倆人討論了什么內容,無人知曉。但根據后來的故實邏輯推斷,倆人在一起"研究討論"的,很可能是與"建國大綱"相關的"遠猷"。宋齊丘在為徐知誥謀天下。
這位宋齊丘,性情急躁,脾氣大,與烈祖有議論不合之處,常常拂衣而起,不告別直接就走,以至于要烈祖多次賠了好話挽留他,他才勉強留下。由此可見,宋齊丘在池塘亭子里,在灰爐手談中,應該是為烈祖貢獻了重大謀略,不然不可能得到烈祖如此敬重。
徐溫的辣手罪惡
徐知誥鎮守潤州時,就有人看出徐知誥不是善茬兒,就對徐溫多次進言,要他重點任用徐氏嫡親子執掌國政,不要交給機心難測的養子徐知誥。
開始,徐溫不過聽聽而已,因為他對養子徐知誥太信任了,此外,自從徐知訓被朱瑾殺掉之后,他另外的幾個兒子也實在是太不爭氣啦!
最后,又有人提出這個意見。徐溫已經在垂暮之年,開始點頭稱是,準備在自己不爭氣的兒子中選擇略略像樣的,替代養子徐知誥。
徐知誥聽說后,開始時不想與徐氏諸子爭權,就想不在朝內主政,可以外放到地方做藩鎮。宋齊丘這時又像此前要他"守潤州"一樣,又給了他一個富有前瞻性智慧的意見:"請徐之"。
慢慢來,別著急,少安毋躁。幾天后,徐溫死。
徐溫在楊行密之后,控制了吳國;徐知誥在徐溫之后,控制了吳國。而后,吳國轉型為南唐。陰陽秘運中,等于楊行密、徐溫在為南唐的出現培植元氣,千辛萬苦中,一切做好,于是拱手讓與徐知誥。
徐溫一生惡事不少,但他也有幾件善事,值得表彰。有一次,他跟著楊行密攻打宣州,曠日持久中,宣州城內糧草已盡,開始人吃人,最后城破,各位將領開始乘機掠奪財貨,只有徐溫迅即占領城內糧倉,將有限的糧食拿出來,做成粥,給城內饑餓的人吃。讀史至此,為徐溫的善舉長久地受到感動。徐溫關心民生,母親周氏去世,將吏們前往祭奠,制做了很多木偶人,像真人一樣,高數尺,都穿著用羅錦做的衣服。徐溫說:"這些布帛都出于百姓之力,怎能將它在這里燒掉呢?應解下來給貧苦的人穿用。"理解徐溫對民生的溫情需要一點想象力,想象一下饑餓風景,想象一下人在可能的劫掠中,不去發財,卻去周濟最需要活下去的饑民,想象一下一個將軍,將自己的權力努力用在至弱的人群方向上,想象一下,他在歷史現場,望著滿目瘡痍的破敗之城,那種源于人之為人和圣賢教誨而來的惻隱之心,就知道:徐溫此舉,不簡單。這是傳統中國,吾土吾民最可珍貴的品質之一。
史稱徐溫為人性情沉穩堅毅,生活簡樸。他不識字,但常讓人閱讀訴訟案件的口供。他會根據這些口供做出判決,一般還都入情入理,而不會徇私枉法。在此之前,別人主政,案件的判決并不如此,往往都用極為殘酷的刑罰。徐溫對部下說:"大事已定,我們應該力行善政,讓人們能夠睡上安穩覺。"這也是亂世中難得的公正治理理念在起作用。
他還能知錯必改。有個將軍有功,但得到的獎賞卻不多。過了一年多,這個將軍喝酒時跟眾將爭論,發牢騷,說主帥徐溫待自己不公。有人就將這事給匯報上去,說這位將軍有怨恨,為防萬一,主張將此人處理掉。徐溫說:"這是我的過錯。"于是,擢升這位將軍為刺史。籠絡那些反對自己反對錯了的人不難,難得是籠絡那些反對自己反對對了的人。后者,需要一點襟懷。
但是也要看到,徐溫辣手處,與五代十國的其他藩鎮一樣,也往往具有"反人類"的性質。那是亂世中最悲慘的風景。
在一次攻打宣州城的時候,宣州守將有個兒子,在外地做著牙將。宣州守將特別鐘愛這個兒子。徐溫設法將這個兒子捉來,押到宣州城下。這個兒子嚇得戰戰兢兢,哭著向城樓上的父親求生。守將于是不忍再戰,最后開城投降。但徐溫斬殺了守將的全家,史稱"夷其族"。徐溫此舉有向諸將"立威"的意圖,但殺俘乃是任何文明都反對的行為,徐溫于是不免,是他一生無可豁免的罪惡。
"一言興邦"的大計
不過徐溫盡管大權在握,但他始終沒有試圖取代楊氏而自立為帝的意圖。
有一次,楊隆演需要預立太子,徐溫就從金陵回到京師揚州,與大臣們商議誰當為繼承王位。
這時,有人揣摩徐溫的心思,對他說:"當年蜀國先主劉備曾對武侯諸葛孔明有言:"嗣子無能,您可以自代王位。""徐溫聞言正色道:"我如真有此心取代王位,早就有機會這么干了,哪能等到今日!即使楊氏沒有兒子,哪怕有個女兒也應立她為王!再有敢胡言亂語者,斬!"于是擁立了楊溥代政事。且說徐溫死后,吳國境內,徐知誥環顧四境,發現從此再也沒有了可以超越他的勢力。現在來看,宋齊丘"請徐之"三字不過是一個建議性意見。但這類建議性意見,如同此前的建議性意見"守潤州"一樣,是"一言興邦"的大計。古來做大事的人,無人不重視這類看似簡單卻足以影響歷史方向的建議性意見。所謂"用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用"人的"智慧"--而在所有的"智慧"中,具有方向性的建議,至為珍貴。方向不明時,行動成本高昂,而目標未必達成,甚至有可能傾覆敗亡。諸葛孔明如果不給劉玄德"三分天下,據蜀稱王"的意見,劉玄德不知道還要在中原諸郡流竄多少年。事后看"三分天下"這個意見沒有什么出奇之處,不就是去占據一塊地方嘛!可是在現場,當事人就是想不到。"一言興邦"的方向性建議,也需要"明主"有足夠的格局,當下即能迅速明了循此方向的政治方向路線圖。當年沮授先生向袁紹進獻"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向性建議時,愚蠢的袁紹對此毫無感覺,無能建構一旦"挾天子"而后的路線圖。他拒絕了這個方向性建議。另一人,曹孟德,則在大臣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方向性建議中,迅速領悟了循此而后所有政治展開的可能性。"挾天子以令諸侯"與"奉天子以令不臣",是方向一致的建議性意見。歷史上這類故實太多了,但相反的故實,也即不能接納方向性建議最后導致歷史性失敗的案例,也同樣太多了。讀史到此,往往為古人"智慧的痛苦"掬一把同情之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