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郭威的遺產(5)

郭威因為一本《閫外春秋》,自學成才,成為那個時期少見的讀書人。他又能含英咀華,略經點撥即懂得兵法大要,成長為一個軍事統帥。足見亂世之中,成就大事,也有門徑。意味深長的是,郭威的主要思想資源是一本兵家著作,但他在稱帝之后,卻在政治管理方向上,做出了迥異于五代其他帝王的努力。他進入皇宮之后,自覺地要求過一種簡樸生活(這方面與后唐明宗李嗣源很相近),他令人將內廷中的寶玉器具、金銀器具,包括鑲嵌有金玉等各種寶裝的大床、案幾、飲食器皿好幾十件,拿到大殿,當著群臣的面砸碎了。還對侍臣們說:"凡是做帝王,哪里用得到這些玩意兒!"不大懂得天下治理之道的人看到價值連城的宮中"寶物"被毀,會痛惜,但船山先生對此獨具只眼,給予了高度評價。他在《讀通鑒論》中說到郭威毀寶器事時,有一篇長篇議論,大意是說:人的耳目口體各有所適,而人往往就要求得滿足,這就是欲望。對這種欲望,君子懂得節制,庸人一味放縱。放縱而不知節制,那就不僅對自我的道德造成損害,對物質也是一個損害。但一般對物質的需求欲望還不算什么,天下的大惡是超過了耳目口體需要的所謂"寶器"。流俗最貴重的就是這玩意兒。它所造成的危害一般人未必明白。所以孟子要說:"寶珠玉者殃必及身。"為什么呢?因為有此流俗,愚蠢的人會傾家蕩產去購置收藏,以至于違背天倫、暴凌孤寡而不顧。富貴的人則會倒空府庫、急收稅賦、克扣軍餉而求所謂"寶器"。流連把玩,危亡之禍已經不被他所關心。人們為了求得合浦之珠,將人殺死在深水之中;為了求得商周禮器,將人毀滅在古墓之中……多少人因此而敗亡。很多人連個中的道理都不懂。所以說:郭威剛一建國,就取宮中寶器全部砸毀,傾億萬價值昂貴的寶器,敲碎它成為泥沙。不懂的人為之可惜,哪里懂得這些所謂"寶器"本來就與泥沙是沒有什么區別的。郭威不留它們在天下,不用它們來啟動天下人酷愛"寶器"的愚蠢之心,實在是件快意的事啊!

船山所論,自有思想來源,這是儒學教化天下的方法,也是道家重人輕物的理念,對于國家治理而言,有"再使風俗淳"的用心。但這類用心,對習慣于燈紅酒綠的世界而言,可能太遙遠了。

為民著想減免進貢

郭威還對歷代的進貢制度作了更化。此前,各藩鎮,包括邊遠的異族,如回鶻、高麗等都有進貢"寶物"的"慣例",到了郭威這里,全都免了。他下了一篇專門減免進貢的詔書,內中說:朕以很渺小的出身,現在居于各位王公之上,一直擔心我的德行配不上我的地位,自我反省時,總是很惶恐。天下還沒有過上好的生活,我哪里可以過分地奉養自己!更不可以在治理之道還沒有實現古人的理想時,我就不知道節制地去享用。與其耗費奢靡而讓人辛苦勞作,還不如我自己克制欲望而過儉約生活。從此以后,宮中日用所需,一律要有減損;四方所貢獻的珍巧纖奇之物,一律都終止,不再進貢。天下州府所貢獻的美食之類,都要有所減損。

郭威還不厭其煩地列出了一個各地進貢的美食名單,《舊五代史》中留下了這個名單,大略為--

兩浙進貢的細酒、海味、姜瓜;湖南進貢的枕子茶、乳糖、白沙糖、橄欖子;河北鎮州進貢的高公米、水梨;易州、定州進貢的粟子;河東進貢的白社梨、米粉、綠豆粉、玉屑籶子面;永興進貢的御田紅粳米、新大麥面;興平進貢的蘇粟子;華州進貢的麝香、羚羊角、熊膽、獺肝、硃柿、熊白;河中進貢的樹紅棗、五味子、輕餳;同州進貢的石鏊餅;晉州、絳州進貢的葡萄、黃消梨;陜府進貢的鳳棲梨;襄州進貢的紫姜、新筍、橘子;安州進貢的折粳米、糟味;青州進貢的水梨;河陽進貢的諸雜果子;許州進貢的御李子;鄭州進貢的新筍、鵝梨;懷州進貢的寒食杏仁;申州進貢的蘘荷;亳州進貢的萆薢;沿淮州各郡進貢的淮白魚;……

之所以連這些美食都禁止進貢,理由是:此等之物,雖然都是出于土產,但也都是從百姓家里所取,未免勞煩當地之人,而且還都不便宜。再加上勞役負擔,遠途運輸,運到京師之后,還要囤積在有關部門,甚為無用之物!

郭威從這些不算大的事件中看出其中可能調用的民力,這個就是圣賢之心,不簡單。他能節制自己對美味的享用,也是一種"禮",值得表彰。

開言路以求郅治

與歷代富有文明理念的大帝一樣,郭威也有開言路以求郅治的用心。他下詔令在朝文武臣僚,各自都上書給朝廷,凡是有益國利民之事,要盡快形成提案報上來。都要直書其事,不要寫得花里胡哨,不必雕琢文字。

詔書說得很謙虛:

朕生長軍旅,不親學問,未知治天下之道。文武官有益國利民之術,各具封事以聞,咸宜直書其事,勿事辭藻。

郭威德政不少。

廣順二年,公元952年,契丹轄地瀛州、莫州、幽州澇災,發大水,流民進入邊塞,散居在河北各地,總數有數十萬人,而契丹無力拯救這些受災人,于是,各州、縣也不加禁止,聽憑難民南下。后周太祖郭威聽到消息后,下詔:有關各州、縣必須救濟接待流民。

史稱此前被搶掠或大逃亡,而跑到契丹去的中原士庶,回來了一大半。

這不是個小事情。安排"異國"難民,是現代文明。后周太祖郭威做到了。

廣順三年,公元953年,南唐旱災。災情相當嚴重,以至于淮南一帶,井水、泉水,都已經干涸;淮河干得露出河底,可徒步走過。饑民們渡過淮河北上,人流接連不斷。但南唐的濠州(今屬安徽鳳陽)、壽州(今屬安徽壽縣)發兵阻止,不許百姓逃亡。百姓與士兵爭斗后,有幸運的,就朝北奔來。這樣就要消耗屬于后周轄境的糧食,有人提出要阻止南唐流民北上。

郭威知道后說:"對方和我方的百姓,都是一樣的人。不要阻止,可以聽憑南面百姓過淮河,任他們來買糧。"但南唐人知道這個消息后,馬上在淮河南岸修筑倉庫,裝扮成百姓駕著舟船、車輛到淮北來多買糧食,以此供應軍隊。

幾個月后,消耗了后周大量糧草。到了秋天,郭威不得已下詔說:"南邊的百姓用人力和牲口拉糧食,可以準許;但用船只、車輛運載糧食,不準許。"這個事件,不難看出,對峙著的南唐和后周,誰更文明。但"春秋責備賢者",船山先生對郭威的這個良苦用心還是不滿意,他為此發布了一個重要意見,在《讀通鑒論》中,他認為:郭威禁止船只、車輛運載糧食,只同意用人力和牲口拉糧食,這樣,恩惠只能達到附近的士庶,稍遠一些的士庶,力氣弱無法到達淮河北岸的,就會有人繼續餓死。郭威正有吞并江淮的計劃,心里只想著不給敵人提供糧食,是為了困擾敵人,自以為得意,但他不知道,這種小人之智,只能白白損害仁義,而實際上也不起作用。

船山認為:不管怎么旱,也不會有餓死的大兵,所餓死的都是庶民。江淮大旱,沒有兵食,大兵就會搶掠民間;如果郭威能讓對方的大兵有吃的,對敵國的百姓也是一種紓解--因為大兵有了吃的就不會再去掠奪當地百姓了。況且,禁止船只、車輛,那大兵們就會與百姓爭著來買米,如此則百姓死傷者就會很多。這樣一來讓敵方的兵、民都會不滿意,"無德于民",百姓不滿意;"積怨于兵",敵軍不滿意。就像過去戰國時秦國、晉國,也有過類似的事,秦國災荒,晉國不援助糧食,結果秦國人人同仇敵愾,最后大敗晉國。因此,真正"大有為者",不會與人"爭一饑一飽"的利益或損失在哪里。只有深切地研究"人情物理"的機緣,而后才可以"盡智""全仁",表現真正智慧的大道,顯現整全仁德的義理。郭威這個舉動,還不足以達到這個境界。這是"為德不永,而功亦不集",布施仁德不能有始有終,所以他的功業也沒有達到集大成。船山的結論性意見是:唯保天下者可以有天下,區區之算奚當哉!

只有心存捍衛天下文明者,可以得天下;區區的算計哪里足以當此!帝王,是帝制時代的最高精英代表,他的所作所為,直接關系到"天下"興衰,關系到"天下"文明的方向。船山先生一番"責備賢者"所論,讓人看到"人情物理"的深邃之處。這類意見,是邦國治理自然法原理的別樣闡釋,對政治家而言,就有令人敬畏的警示功能。

郭威已經很努力了,但因為他是帝國第一精英,因此后人的判官之筆有理由對他要求得更為精審。治史,很大程度上是對千人的"審判"。船山先生的意見值得更多關心政治哲學的人,慢慢想一想。

廣順三年,公元953年,歷年積累下來的土地歸屬問題開始呈現。中國歷來有屯田制度。一般就是招募地方農民,到無主的土地去耕種,國家收取賦稅。屯田,是寓兵于農的國家戰略,利國利民。漢代以來的屯田大多在邊疆地區,交給戍衛的兵士耕種。唐末以來,中原開始大量駐軍,尤其各大藩鎮,大軍所在之處都尋找無主之田地設置所謂"營田",然后招募富裕的農戶耕種,交租。地方如此,中央戶部,也另外設置相關機構,總管天下"營田"。這個機構所得租稅,上繳國庫,不隸屬于地方州縣。這樣一來,漸有弊端發生。如有的地方壯丁多,但是沒有徭役,因為都在耕種"營田";有的地方借著"營田"的獨立性,收容或庇護奸人盜賊,地方州縣也沒有法子追究。

任何一個制度施行久了都會有弊端出現,而后需要修補、更化、變革、轉型。美國的憲法制度人稱良善,但230年來,已經有二十七項憲法修正案實施,正在審議中的還有未獲通過的若干種修正案。平均不到十年就有一項修正案被提出并通過。五代以來的屯田制度,也需要修正。

當初后梁時,曾進擊淮南,搶掠到數以千萬計的耕牛,后梁將這些牛提供給東南各州耕種營田的農戶,讓他們每年交租。這是郭威接手中原之后,連營田一塊接受過來的案例。

后梁到后周,幾十年過去了,牛可是都死了,但按照制度規定,租子還不能免。就這一個案例,就讓農民深受其苦。因為農民們弄不清這些營田的究竟歸屬,一般都不敢在所屬營田之上投資蓋房種樹等。先賢云"無恒產者無恒心",在這個歷史故實中得到精準再現。

郭威知道此中弊端。這時正好有關心此事的大臣提出:各地方可以"便宜行事",撤銷營田。

但撤銷營田后,已經耕種了幾十年土地的農民怎么辦?郭威一道敕令,體現了了不起的民生精神。敕令說,從此以后,全部取消朝廷戶部管理的營田事務,將耕種營田的農民,劃歸地方州、縣。他們現在的田地、廬舍、耕牛、農具,同時一并賜給現在的耕種者作為永久產業!以前規定的牛租,從此以后,全部蠲免。

這一件利民的大舉措,即刻讓境內的農民得到(如俗話所說)生產力大解放。當年,戶部就增加了三萬多戶人口。農民有了這些永久產業,更有了積極性在自家田地上修葺房屋、種植樹木,史稱農民獲取地利數倍于以前。

但覬覦私有財產似乎是人類貪婪的根性。看到有農民因此而獲利,朝中就有人對郭威說:"過去留下了那么多營田,其中不少是肥沃富饒的,不如收歸國有,將它們賣掉。如此,可以得到至少幾十萬貫錢財來充實國庫。"郭威更說了一句夠得上偉大的話:"利在于民,猶在國也,朕用此錢何為!"利益在農民那里,就如同在國家一樣,朕用這些賣地得來的錢干什么!

短暫的帝王生涯

廣順四年,公元954年,郭威已經病重,在氣息奄奄中,多次告誡柴榮說:"從前我在西征中,曾看到唐朝留下的十八座皇陵,竟然沒有一座不被挖掘的!沒有別的原因,只因為多藏金銀錢財、奇珍寶玉的緣故。我死后,你,一定要給我穿上紙衣,要使用黃土燒制的棺材收斂我。喪事辦理要迅速,安葬要迅速,不要把我久久地留在宮中。墓穴里不要用石頭,就用磚來代替。工匠役徒都要由官府出錢雇傭,不要白白給百姓添麻煩。安葬完畢,就招募靠近陵墓的百姓,三十家夠了,免除他們的各種徭役,就讓他們看守陵墓。不修地下宮室,不設守陵宮人,不要造石羊、石虎、石人、石馬,只要刻一塊石碑立在陵前,寫上:"周天子平生好儉約,遺令用紙衣、瓦棺,后繼天子不敢違約。"這是我最后的遺囑。你如果違背我的話,我可就不施福給你!"郭威主張薄葬。按儒學思想,薄葬未必有益于天下,但厚葬的弊端也可以考見。無論如何,郭威想到的是儉樸下葬,這也是有益于民生的舉措。對比一下秦始皇即可知道他節約了多少民力,省卻了多少民脂民膏。

有記錄說:郭威病逝當夜,"東北有大星墜,其聲如雷"。

《舊五代史》的主編薛居正對郭威的評價用了近兩百字,文采華美,史論精當,值得錄在這里:周太祖昔在初潛,未聞多譽。洎西平蒲阪,北鎮鄴臺,有統御之勞,顯英偉之量。旋屬漢道斯季,天命有歸。總虎旅以蕩神京,不無慚德;攬龍圖而登帝位,遂闡皇風。期月而弊政皆除,逾歲而群情大服,何遷善之如是,蓋應變以無窮者也。

所以魯國兇徒,望風而散,并門遺孽,引日偷生。及鼎駕之將升,命瓦棺而薄葬,勤儉之美,終始可稱。雖享國之非長,亦開基之有裕矣。然而二王之誅,議者譏其不能駕馭權豪,傷于猜忍,卜年斯促,抑有由焉。

周太祖郭威沒有飛騰之前,也沒有聽說有什么聲譽。等到平定西部的河中李守貞,坐鎮北部的鄴都天雄軍,開始有了統御軍政的功勞,顯示了英偉出眾的器局。不久趕上后漢國運衰微,天命有所歸屬。郭威于是率領雄師掃蕩京城,不能不說連他自己也會感到內心有愧;等到手握乾綱而登上帝位,就開始開創美好的風氣。僅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清除了往朝的弊政;過了一年就使天下人心大服,怎么能做到這樣改惡從善呢?應該說是郭威應變無窮的緣故。正因為如此,所以魯國故地的慕容彥超,在被征討中,望風而散;河東并州的劉氏殘余,在后周壓力下,只能茍延殘喘。等到太祖臨終時刻,又命令瓦棺薄葬,這種勤儉的美德,有始有終,值得稱道。雖然他享有帝王的時間不長,但作為開創基業來說,已經做得相當充裕。然而最后處決王峻、王殷,談論這件事的人都譏諷指責他不能駕馭權臣豪士,這種誅殺大臣的無情,虧損了他自己的德行。從因果來看,他之所以在位時間這么短,大概也許是有緣由的啊!

船山《讀通鑒論》對郭威的評價也不低。他認為:唐之亡不可救,五代之亂不可止,自康承訓奏使朱邪赤心率沙陀三部落討龐勛始……朱溫甫滅,沙陀旋竊,石敬瑭、劉知遠皆其部落,延至于郭威,而中國始有得主之望,禍亦烈矣哉!

大唐滅亡之所以不可救、五代禍亂之所以不可止,原因從康承訓上奏讓朱邪赤心帶領沙陀三個部落討伐龐勛開始……大唐帝國之后,后梁的朱溫也被滅掉,從此以后,中原被沙陀人竊取(后唐、后晉、后漢,都是沙陀人建國),石敬瑭、劉知遠等都屬于沙陀的部落。這種異族占據中原的格局,直到郭威出現,才使中原有了得到自己君主的希望。引沙陀進入中原的禍患實在是太嚴重啦!

船山先生念念不忘的是夷夏之辨。這一層道理,在五代亂世中已經看得越來越清楚:引動異族入主中原,也許可以解決一時的政權危機,但長久看,為害中原、令衣冠文明淪喪的根源也往往在此。郭威以后,中原政權重新回歸本土,這是一件有關族群文明沖突與融合的宏大事件,從中入手,鉤沉潛隱其間的故實,也許可以演繹重要的人類文化學成果。

郭威短暫的帝王生涯結束。后周,進入了大帝柴榮的時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成县| 丰都县| 清水河县| 碌曲县| 芜湖市| 安西县| 云安县| 金门县| 黄平县| 万盛区| 渑池县| 垣曲县| 余姚市| 苏州市| 柘荣县| 阿尔山市| 乐业县| 衡南县| 青浦区| 连江县| 佳木斯市| 宾川县| 海晏县| 历史| 土默特左旗| 富锦市| 二连浩特市| 泽普县| 滦南县| 新宾| 逊克县| 湘西| 山阳县| 兴化市| 礼泉县| 石狮市| 界首市| 新民市| 兴业县| 太康县|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