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必須知道的用藥常識(1)
- 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
- 冀連梅
- 5527字
- 2015-01-05 10:44:39
藥本來是用來救治生命的特殊商品,不該隨意亂用。但當下,看一個普通的感冒,都可能從醫院帶回來四五種藥。這種泛濫的“大處方”,完全將“是藥三分毒”的古訓拋在了腦后,導致中國老百姓成為濫用抗生素等不良醫療行為的直接受害者,使得藥品不僅偏離了它的實際用途,而且成了摧殘百姓健康的無形殺手。
抗生素是把雙刃劍:殺敵一萬,自損三千
抗生素中的“原子彈”怎么可以在藥店隨便買
北京某著名三甲醫院泌尿科的老劉大夫發布過這樣一條微博:“今天一個尿路感染的病人來找我,說在藥店買到一種好藥,拿出來給我看。我當時傻了:法羅培南鈉片,這就是傳說中所謂的口服‘泰能’。在目前藥店隨便可以買到抗生素的情況下,真不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FDA)的那些人批準口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上市是什么居心?!”在這條微博下面的評論里,醫務人員驚呼聲一片,普通公眾則一頭霧水,不斷詢問:“這藥怎么了?為什么老百姓在藥店買到這個藥會讓醫務人員如此憤怒?”
解釋這個,要從抗生素的濫用和抗生素的分級使用談起。簡單說,抗生素濫用可能會導致超級耐藥細菌的產生,超級耐藥細菌一旦泛濫,將可能沒有任何抗生素可以治療它,人類將有可能回到抗生素產生之前那個感染性疾病肆意橫行的年代,一個普普通通的肺炎都會奪去人的生命。為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從2012年8月份開始,我們國家對醫院抗生素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的限制,將不同種類抗生素(注:醫學專業術語為“抗菌藥物”)分三級管理(注:各地區的抗菌藥物分級管理會有不同,本書第230頁附錄1《上海市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分級管理》僅供參考),賦予不同資歷的醫生開不同級別抗生素的權限。
一級抗生素指那些經過臨床長期應用證明安全、有效,對細菌耐藥性影響較小,價格相對較低的抗生素。這一級別的抗生素被稱為“非限制使用抗生素”,有處方權的醫生都可以開。
二級抗生素與非限制使用抗生素相比較,在療效、安全性、對細菌的耐藥性、藥品價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適合作為非限制抗生素使用,被稱為“限制使用抗生素”。當患者需要應用限制使用抗生素時,要根據該類藥物適應證使用,并要接受主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人員的監督檢查。
三級抗生素指那些不良反應明顯、不宜隨意使用或臨床需要倍加保護以免細菌過快產生耐藥而導致嚴重后果的抗生素,還包括新上市的抗生素以及療效或安全性臨床資料還較少或并不優于現有抗生素以及藥品價格昂貴的抗生素。這一級別的抗生素被稱為“特殊使用抗生素”,患者因病情需要應用特殊使用抗生素時,應由感染專科醫師或有關專家會診同意才行。
這條微博里提及的“法羅培南鈉片”,剛好分在二級里,和臨床上治療各種重癥感染的“王牌”抗生素“泰能”(通用名: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同屬一類——碳青霉烯類抗生素。通俗點講,這類抗生素可以被稱為“抗生素中的原子彈”,是醫生們治療細菌感染的撒手锏,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用的,因為用得越多,細菌對它越容易過快產生耐藥。注射劑型的這類藥物,比如“泰能”,只能在醫院使用,濫用的可能性還相對小些,而口服劑型的法羅培南鈉片由于服用方便,更容易被濫用。一旦由于濫用口服法羅培南鈉產生超級耐藥細菌,那整個碳青霉烯這一類王牌藥(包括“泰能”)對細菌就都沒作用了。美國為了保護這道撒手锏,就沒批準口服的法羅培南鈉片上市銷售,而如今中國老百姓在藥店里隨隨便便就能買到這個藥,這簡直太可怕了,因此文章開頭寫這條微博的醫務人員會質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準它上市的居心。
我們都知道,現在有關部門對藥店的監管還不到位,用老劉大夫在微博里的話說:“現在在零售藥店憑處方購買抗生素,是個比較扯的事。藥店雇個退休大夫坐堂,你買什么藥,他給你開什么處方,監管部門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所以,這種限制使用的口服抗生素藥店肯定會隨便賣的,因為藥店作為商家是逐利的,普通老百姓也不知道濫用這種抗生素的危害,就會拿這些藥當感冒藥一樣隨便吃!”
事實上,大多數普通老百姓不僅不知道濫用抗生素的危害,往往連哪些藥是抗生素都搞不清楚,因此有時候濫用了也不知情。不妨來看看老百姓常用的哪些藥是抗生素,并請記住這些藥,自己不要隨便去藥店買。它們包括:青霉素類(如阿莫西林)、頭孢類(如××頭孢,俗稱“先鋒×號”)、紅霉素類(如阿奇霉素)、四環素類(如多西環素)、喹諾酮類(如氟哌酸,××沙星)、磺胺類(如復方新諾明、增效聯磺)、甲硝唑、氯霉素、慶大霉素等。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老百姓是把抗生素當成消炎藥來用的。他們有這樣的誤解,是因為從藥店店員到大的醫院臨床醫生,甚至一些大教授們,都愛使用“消炎藥”這個名詞來解釋抗生素,名字的誤導常常是致命的。記得有一次我坐火車去旅行,在車上遇到一對年輕的夫妻在給一個不到一歲的寶寶服用小兒安(通用名:小兒復方磺胺二甲嘧啶散)。
我問他們為什么要給寶寶吃這個藥,他們說孩子不睡覺,服用一點藥希望能起到安神的作用。我趕緊制止他們,告訴他們這是治療細菌感染的抗生素類藥物,不是安神藥。根據對藥名的理解來吃藥,這是多么可怕的行為!
“消炎藥”的陷阱
打開中國老百姓家里的小藥箱,幾乎每家都有幾盒阿莫西林備在那里。感冒發燒更是習慣性地來一句:“吃點消炎藥。”阿莫西林就吃上了。恐怕這個時候很少有人意識到阿莫西林就是抗生素吧。我在美國藥房工作的時候,阿莫西林是嚴格按照醫生處方的用法用量計算出片數后,按片賣給患者的。有句話講“在美國買抗生素比買槍支還難”,這話一點也不夸張。而中國老百姓卻將抗生素整盒備在家里!不僅阿莫西林,中國老百姓還把頭孢、阿奇霉素、甲硝唑和慶大霉素等抗生素也當成包治百病的消炎藥用。
對于中國濫用抗生素的根源,許多人將其歸結為老百姓醫學知識的缺乏,認為是老百姓濫用造成的,這太冤枉中國老百姓了。要知道,抗生素是處方藥,絕大多數人手里的抗生素都是從醫院里開出來的,醫院的醫生濫開抗生素處方才直接導致了病人的濫用。在這一點上,我認同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道疾病方面專家鐘南山的看法,他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經說過:“在中國醫院,治療一般的發燒感冒,有80%都使用抗生素,而事實證明是不需要的。”因此,濫用抗生素主要原因在醫生身上。
醫生濫用抗生素,有三方面深層次的原因:一是醫術不精;二是醫生出于自保心理;三是醫生為追求經濟利益。
先說這第一點,醫術不精。有些醫生自己都沒掌握感冒不需要給病人用抗生素的知識,自己都沒搞懂細菌和病毒的區別,就草率地將抗生素當消炎藥開給了感冒病人。有個諷刺這類醫生的小故事很能說明問題:醫院里有甲、乙兩個醫生,正在給同一個病人看病,這個病人的腳扭了一下,腫得很厲害,但是皮膚一點沒破,也沒有發燒等其他癥狀。甲醫生說:“給他用些消炎藥。”乙醫生說:“皮膚沒破,不應該用抗生素。”這說明乙醫生完全沒搞懂甲醫生所說的消炎藥是什么,錯誤地理解為甲醫生在說抗生素。我想讀者中也會有人有這樣的親身經歷:去醫院看病,醫生一看病情就說有炎癥,隨后問家里有沒有消炎藥,沒有就給你開點,而他所謂的消炎藥就是阿莫西林、頭孢之類的抗生素。正因有這樣的醫生,老百姓才會把頭孢之類的藥當消炎藥吃!
我朋友的媽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稍微不舒服,不管什么毛病,都要吃點阿莫西林,每次我朋友跟她媽媽說感冒不要亂吃阿莫西林,她媽媽都說沒事,問她為啥沒事,她說醫生說了,這是消炎藥。她媽媽不僅自己這樣亂吃,還要求身邊的其他人稍有不舒服就吃。勸說不僅沒用,還會遭到她媽媽的白眼或批評,我朋友也挺無奈的。
再說這第二點,醫生的自保心理。在醫院里,有些病人會主動要求醫生開抗生素,醫生不給他開他還跟醫生急。醫生為了自保也就開了。有時候,醫生對病人說,你就是普通感冒,回家多休息多喝水就行了,不用開藥。有的病人能理解,放心地走了,可有些病人就會認為這醫生水平太差,生病了怎么能不給開藥呢?非要追著醫生給開點兒藥,醫生解釋不通,也就給開了。
第三點醫生濫用抗生素的原因已經人盡皆知,在中國“以藥養醫”的醫療體制下,醫生的價值不能通過自身的技術來體現,而醫生也有一家老小要養活,有些醫生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就傾向于給病人多開抗生素。深究起來,部分原因要歸結到醫療體制。
我讀過的所有專業類醫藥書里,沒有任何一本書會把抗生素叫成消炎藥,正確的叫法都是抗菌藥物,解釋抗生素藥理作用的英文單詞是“anti-infection”,將它翻譯成中文,應該是“抗感染作用”而不是“消炎作用”,而且是治療由于細菌或者支原體等抗生素敏感菌引起的特定感染。
細菌感染都能引起炎癥嗎?能。那身體表現出來的所有炎癥都是細菌感染引起的嗎?當然不是。炎癥不是特定的一種疾病的名稱,而是很多疾病都會表現出來的一種癥狀。細菌感染、病毒感染、真菌感染、過敏、跌打損傷等都可以導致身體表現出紅、腫、熱、痛等炎癥的癥狀。而抗生素只針對細菌等敏感菌的治療,對病毒、真菌、過敏、跌打損傷等引發的炎癥沒有消炎作用。使用抗生素把敏感菌造成的感染控制住后,由這些敏感菌感染引發的炎癥自然也就消了。消炎是因為抗生素與敏感菌作斗爭并且取得了勝利。換句話說,如果身體的炎癥不是敏感菌引發的,用了抗生素也起不到消炎的作用。
感冒引起嗓子紅腫,本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但有許多人才不管它是由什么引起的,一律用抗生素“消炎”,這是不對的。還有另外一種廣泛濫用抗生素消炎的疾病是急性支氣管炎。患有急性支氣管炎的病人去看醫生時,80%左右的人會被開出抗生素的藥方,而且通常還是廣譜抗生素。其實,急性支氣管炎常常是感冒以后,感冒病毒進入支氣管,刺激支氣管引發咳嗽導致的。也就是說,急性支氣管炎絕大多數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細菌引起的比例非常少。如果咳嗽超過10天,咳嗽時伴有胸痛、咳血或者呼吸困難,才考慮去看醫生開抗生素來吃。如果病人在其他方面都很健康,說明急性支氣管炎是由病毒引起的,通常會自己好轉。
要是這時不加區分地隨便去藥店買點所謂的“消炎藥”吃,不僅可能導致產生超級細菌,還可能出現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比如腹瀉、皮疹、過敏性休克等。美國就有研究資料表明,每50個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就會有1個患者出現皮疹這樣的不良反應,每5000個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中,就會有1個患者出現過敏性休克這樣的不良反應。另外,長期濫用抗生素去治療病毒引起的感染,不僅不會將身體里的病毒殺死,反倒會幫倒忙:抗生素在沒找到有害菌的情況下會濫殺無辜,將身體里的有益菌殺死,從而可能導致腹瀉,還會使人體免疫力下降,進而使疾病病程延長!你看,本來就一個小病,反倒有可能被治成大病,得不償失。
既然抗生素不等于消炎藥,那消炎藥都指哪些藥呢?臨床上通常把下面的兩類藥叫消炎藥:一類就是我們常說的激素,如可的松、氫化可的松、地塞米松等;另一類是消炎止痛藥,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但請注意,對于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人而言,可的松類激素是人體可以自己分泌的。它有抗炎功效,所以感冒等引起的嗓子發炎是不需要額外使用消炎藥來消炎的,好好休息,提高免疫力可以達到自愈的效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吃藥一周好,不吃藥七天好”,吃不吃藥都要經歷一樣的病程。免疫系統異常的人,有時為了控制炎癥癥狀會選用消炎藥,但也會區分不同的炎癥部位來選用不同類型的消炎藥,比如治療過敏性鼻炎,常常選用激素類的鼻腔噴霧類藥物,而針對關節炎、肢體扭傷等,則會選擇消炎止痛類的布洛芬等藥物,例如前文小故事中甲醫生所說的消炎藥。
我在這里呼吁廣大的醫務工作者,在給患者解釋抗生素這類藥時,請不要簡單地用一句“這是消炎藥”來誤導老百姓!同時呼吁親愛的讀者行動起來,向你身邊的親朋好友普及抗生素的明確概念,別再讓他們被“消炎藥”這個名字誤導而去濫用抗生素了,否則他們很可能會成為毀滅地球的幫兇。有這么夸張嗎?請接著往下讀。
別在無意中成為恐怖分子的幫兇
近日,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和英國政府前首席科學家羅伯特·梅等人成立了一個學會,共同起草了一份可能毀滅人類的《世界末日的風險名單》。在這份名單里,“恐怖分子利用超級細菌來殘害生命”這一條排在了第三位。由此看來,超級細菌毀滅地球的假設不僅存在于科幻片中,也存在于科學家們真切的擔憂中。
什么是“超級細菌”?為什么會這么可怕?形象點說,就是一些導致我們人類生病的細菌獲得了一種或幾種針對不同抗生素的盾牌,變得刀槍不入,很多抗生素拿它沒辦法,最終使人類無藥可治。它所對應的醫學詞匯是“多重耐藥細菌”。這類細菌離我們并不遙遠,在臨床上已經有一些了,只是目前大多數人還沒有切身感染過而已。例如,伴隨著青霉素的廣泛使用而出現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就是一種這樣的超級細菌。我們都知道,青霉素被稱為人類醫藥史上最偉大的發現,在1940年初首次應用于臨床,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但20年后,在1961年,英國就出現了不怕青霉素的超級細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目前它已經成為各個國家醫院內部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住院的病人,尤其是住重癥監護室的病人深受其害。
或許你會想:“老抗生素無效了,就用新抗生素嘛,總會有新的抗生素生產出來。”遺憾的是,新抗生素研發的速度遠遠趕不上老抗生素失效的速度,其數量呈現的是逐年遞減狀態。進入2000年后,全球范圍內新上市的抗生素只有幾個,遠遠抵不上失效抗生素的數量。你想啊,一個新抗生素的研制要花費至少數億美金,要被批準上市,需要經歷一期、二期、三期臨床試驗,審批上市階段最短也要十年。辛辛苦苦開發出來的新抗生素上市后,兩三年內就可能出現耐藥的超級細菌,新抗生素就沒作用了。這種情形一出現,藥廠那些研發經費就等于大半打了水漂,因此藥廠也就沒有太多的動力去生產新抗生素,這也是抗生素青黃不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