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自序
- 冀連梅談:中國人應該這樣用藥
- 冀連梅
- 2349字
- 2015-01-05 10:44:39
對用藥,我永遠心存敬畏
4年前我剛回國那會兒,經常有親朋好友問我:“去哪個公立的大醫院工作了?”我對他們說:“沒去公立的,在私立醫院呢。”他們聽后總是會很吃驚,因為他們會習慣性地把私立醫院和在公交車上做不孕不育廣告的民營醫院聯系起來,由此就會不解地問:“你一個協和畢業的研究生,又有在美國工作的經驗,為什么要去這樣的醫院呢?”我就和他們解釋,私立醫院也有高端和低端之分,我在高端私立醫院能做的事都有哪些。很費力地解釋一通后,他們仍然很難想象我的工作狀態,畢竟高端私立醫院離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還有點遠。
我慶幸自己生活在微博時代。差不多兩年前,我開始在微博上普及安全用藥的知識。我將自己多年積累的知識和臨床經驗分享出來,不僅收獲了普通網友的認可和信任,同時也為身邊親朋好友了解我的工作打開了一扇窗。
如果你是一位從未關注過我微博的讀者,不清楚這本書能為你提供什么幫助,不妨借助我在微博上打開的這扇窗,先來了解我在微博上是如何幫助網友們的。我在微博上擔當了以下四種角色:
其一,一個靠譜的藥師。人們在網絡上轉發傳播我的科普文章時,用得最多的評語是“靠譜的文章”“實用技術帖”和“漲知識”等字眼。這樣的評價源于我嚴謹理性的科普態度,這態度也一直貫穿在這本書中。在網絡上,我要求自己只編寫藥學領域內自己擅長的科普知識,不傳播專業外的知識。在微博上撰寫140個字的內容時,我常常要反復推敲,確認不會引起誤解才向外發布。對于用一條微博不容易講清的內容,我往往采用編寫長微博的方式,把我所掌握的知識全面地寫出后再傳播出去。我相信這樣的文章才更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例如我寫的有關濕疹護理和治療的內容,在微博上被轉發了4萬多次,現在仍然被持續地轉發著。對于專業內自己一知半解的知識,我會花時間和精力去檢索文獻,查找科學依據,將知識弄懂后再傳播出去。例如,有不少網友向我請教美國順勢療法產品的療效和安全性,因為我日常工作中很少用到這類產品,對這類產品只是一知半解,于是我廣泛地去查找文獻,甚至特意打電話請教我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工作的同學。厘清這類產品的起源以及主流醫學對它的看法后,客觀地把這些內容寫成科普文章發表出來,還附上我所參考的資料來源,讓網友做到有據可查,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其二,一個用藥領域的“國際刑警”。網絡上經常會有各種傳言,今天說這個藥在澳大利亞禁用了,明天說那個藥在美國被查出有毒了之類的。很多時候這些信息只是媒體為了吸引眼球而斷章取義制造出的噱頭,而這些信息常常會引發網友的恐慌。遇到這種情況,我就要擔當起“國際刑警”的角色。我會到國外權威網站去查找原文出處,搞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后,再到微博上還原新聞本來的面目。例如,有段時間網絡上傳播著這樣一條微博:“對乙酰氨基酚(也叫撲熱息痛)也不安全。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宣布,含對乙酰氨基酚的止疼藥可能引發嚴重皮疹,或致人死亡。”這么短短的兩行字,讓不少網友恐慌,打算回家立馬把對乙酰氨基酚扔進垃圾桶。為了解事情真相,我特意登錄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的官方網站去查找信息來源。原來,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是按照國際慣例通報藥品不良反應,通報的是對乙酰氨基酚的一種非常罕見的嚴重不良反應,這樣的病例在過去43年的時間內總共只有107個。事實上,這個藥在美國藥店隨處可見,普通人有個頭疼腦熱自己就會買來吃。這107個病例是用了43年的時間從千百萬人中收集到的,這其實是非常小概率的不良反應,發生的概率比走在大街上被雷擊中的概率還低,咱能因為怕被雷擊就不上街了嗎?顯然不能。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通報不良反應的目的也不是讓大家看到藥物有不良反應后不吃這個藥,而是提醒大家萬一出現這樣的不良反應要能識別。經過我這樣一番解釋,網友也就不再恐慌了。
其三,對錯誤信息“撥亂反正”的專家。網絡上的用藥信息常常魚龍混雜,網友們霧里看花難辨真偽,幫助他們撥開迷霧也是我在微博上常做的事。用藥信息畢竟與八卦信息不同,八卦信息讀讀也就罷了,但用藥信息是會被實際用到身體上的,一旦網友將錯誤的用藥方法用到自己身上,就會對身體造成傷害。例如網絡上經常會出現類似“90后媽媽的愛心小藥箱”之類的帖子,這些常常是一些不具有專業背景的熱心媽媽以愛的名義傳播的信息,里面的內容錯誤百出,卻受到很多人追捧,這很可怕。針對這些錯誤信息,我常常要逐條進行“撥亂反正”,并且不斷提醒網友,藥品是專業性非常強的產品,如果不具有專業知識,只有熱心,是不應該給別人提供用藥建議的。專業的事情應該由專業的人員來做,老百姓也應該盡量從專業人員那里獲取信息。也就是說,想獲得用藥常識,需要找藥師;想獲取育兒知識,去找兒童教育專家。媽媽們個人的用藥經驗,大部分時候是不具備專業參考價值的,適合她寶寶的病癥不一定適合你寶寶的病癥。經過我在網絡上不斷呼吁,關注我的網友慢慢就有了理性的思維,不再輕易相信各種不靠譜的用藥信息了。
其四,緊急情況下的“救火隊員”。“藥師,某某藥該怎么吃?急!”“藥師,我哪里不舒服,該吃什么藥?在線等!”“藥師,我的寶寶誤服了某某藥,該怎么處理?”我的微博上,每天都有很多類似的求助留言。這個時候,我擔當的角色便是“救火隊員”,澆滅他們的焦慮之火。能直接指導用藥的便直接給出意見,對于不適合指導病人自己處理的疾病,便會及時建議病人去看醫生。
我相信,這本書同樣能擔當起上述四種角色,如果您遇到用藥問題,請記得拿出這本書尋求幫助。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這本書不能取代醫生,不能取代醫生作的診斷,也不能取代醫生提出的治療方案。這本書的目的在于普及用藥常識,更新大眾用藥觀念,希望大眾能有理性良好的判斷力,在就醫的過程中能經常向醫生提出問題,真正參與到對自己疾病的治療決策中。
冀連梅2013年10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