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人們習慣將“抑郁”比作一只黑狗,它總是在不知不覺間闖入人的心靈。而一旦被它咬住,整個人就會被拖入暗淡無光的萬丈深淵。
其實,這樣的心靈黑狗,何止“抑郁”一只。“焦慮”“強迫”“失眠”……無數條秉性各異的黑狗都躲在陰暗的角落虎視眈眈地注視著我們,雖然平時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只要稍有機會,它們就可能乘隙而入、面露猙獰,撕毀我們的心理防線,擾亂我們的精神世界。
理論上,每個人都有被這些黑狗攻擊的可能,它們會削弱你的意志、破壞你的自信、擾亂你的思維、吞噬你的快樂……但黑狗不會主動告訴你,盡管它們兇狠可怖,但并非不可馴服。
人們之所以害怕精神疾病這類黑狗,大多是因為不了解它們的秉性,就像人們都害怕鬼,也是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鬼罷了。如果熟悉了精神疾病的病因和特點,那么我們就能從一個更高的緯度來客觀審視這些黑狗,不給它們傷害我們的機會,或者將傷害降至最低。
有個笑話一直在網絡中流傳:
一位記者采訪精神病醫院的院長:“您怎樣判斷一位精神病患者是否痊愈呢?”
院長說:“讓精神病患者到泳池邊,給他一個籃子和一個杯子,讓他把泳池里的水清理干凈。”
記者興奮地說:“痊愈的人會用杯子。”
院長用奇怪的眼神看著記者:“不,痊愈的人會把泳池的塞子拔掉。”
還好,這是個笑話,現實中沒有哪一個精神病醫院會采取這樣的標準來判斷精神病患者是否痊愈。
話又說回來,那些選擇“拔掉塞子”的人真的就比選擇“杯子”的人精神健康嗎?我看未必,不管是選擇“拔掉塞子”還是選擇“杯子”都僅僅是表面現象,而掩蓋在這之下的本質問題,有時并不那么容易被發現。
因此,學習一些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識就顯得非常重要了。掌握了這些知識可以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自己:為什么自己會特別在意別人的評價?為什么自己會陷入無休止的“精神內耗”?為什么在親密關系中受傷的總是自己?……
除此之外,學習精神心理方面的知識還能夠讓我們更容易理解他人:原來患抑郁障礙的人不是矯情,是真的病了;原來反復洗手的強迫癥患者不是故意嫌棄別人臟,是真的控制不住自己;原來“熊孩子”不是家長沒有教育好,他們只是生病了;原來每天面帶微笑從不拒絕幫忙的朋友,也可能正在情緒崩潰的邊緣……
但這些知識往往是枯燥的,我們平常所聽到或看到的每一個有趣的心理學現象的背后,都與復雜的腦區結構和神經遞質密切相關。所以,非專業人士要馴服這些心靈黑狗并不簡單,往往需要有經驗的“馴獸師”的耐心指導。
本書的目的就在于此,每一個問題都從真實案例改編的故事展開,將枯燥的知識以有趣的方式展現,讓讀者在看故事的同時理解精神病學和心理學的理論,從現象直達本質,將自己從精神內耗的泥潭中解救出來。
愿這本書如一縷陽光照進你的生活,多多少少驅散一些情緒上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