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黑狗咬住的人生
- 徐勇編著
- 10991字
- 2024-08-30 16:55:26
01
被黑狗咬住的人生
抑郁障礙
“對我來說,今天是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日子。普通的是,今天是我離職的第87天,分手的第52天,也是我被醫生診斷為抑郁癥的第10天;特殊的是,我決定從今天開始寫我的抑郁日記。
“如果說抑郁癥是一條‘黑狗’,一旦被它咬住就很難擺脫,那么我的這一條‘黑狗’似乎特別黏人,不僅形影不離地跟在我身邊,還要把我拖進痛苦的沼澤。事業上的不順及感情上的背叛讓我從早到晚都活在疲憊之中,我不想出門,也不想說話,更不想吃飯,每天的日常就是忍受看不到盡頭的空虛和折磨。
“父母不理解我,認為我太矯情,逼著我走出房間,但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讓我感到更加孤獨。我把頭深深地埋在衛衣的帽子里,感覺自己像是一個罪大惡極的犯人,低著頭,漫無目的地在大街上游蕩,周圍陌生的目光像是審判者的權杖,即便是隔著厚厚的衛衣,也讓我如坐針氈。我的手忍不住地抖,身體不聽使喚地晃動,腦子就像是一臺生了銹的機器,無法進行思考。
“不知道從哪一天開始,我變得敏感多疑,與父母一言不合就會大吵大鬧,工作中也經常丟三落四。家人和朋友經常默默忍受我的胡攪蠻纏,所有人在我面前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哪一句話或是哪個動作觸碰到我敏感的神經。即便如此,我還是無法擺脫那種來自靈魂深處的絕望和無助,這些消極的情緒雖然看不到、摸不著,但它真的就像一條可怕的‘黑狗’,不知不覺就把人一步一步逼入死胡同。
“有時候我會不知不覺地深睡幾小時,那種感覺真好,什么也看不見,什么也聽不見,我經常想如果就這樣死去該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珘暨€是會醒,我每次睜開眼睛后都會感到莫名的害怕,恐懼就像空氣一樣圍繞著我,我也不知道在害怕什么,可能是害怕自己會在某個時刻堅持不住而選擇自殺吧。
“每當我看著周圍的同事和朋友都在積極生活的時候,我就會感覺自己是一個無用之人,是一個被世界拋棄的人,不值得任何同情。都說挫折也是一種成長,要學會從陰影中走出來,這些道理其實許多人都懂,但不是誰都能做到,我就是做不到的那一個??粗R子中日漸頹廢的自己,我很迷茫,以前那個活潑開朗的女孩哪里去了?難道我此生就要這么墮落下去嗎?
“我不甘心就此沉淪,我開始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當我從醫生口中得知我患了‘抑郁癥’時,我并沒有覺得意外,甚至有種踏實的感覺:終于敢面對自己的問題了。我開始遵照醫囑服藥,今天正是服藥的第10天,盡管暫時還沒有感覺到有多大的效果,但我會堅持下去……”
以上內容來自一位叫小童的28歲女孩的分享。她因為生活中的各種不如意而得了抑郁障礙(俗稱“抑郁癥”)。雖然我沒有見過小童,但是透過她的文字我隱約能感覺到小童是一位堅強的女孩,她正在經歷人生的低谷。同時,她也在努力克服自卑,為了再次收獲信心,更是為了找回曾經那個樂觀向上的自己。
你的豌豆射手是幾級?
那么,像工作或感情不順利這樣的負性生活事件是如何導致小童患上抑郁癥的呢?個體先天具有一定的抵抗和修復外界負性生活事件對自身產生傷害的能力。當負性生活事件的傷害性太大,個體無法抵抗和修復時,就會引起腦神經通路的病理性改變,并導致神經遞質失衡,進而導致抑郁癥發作。
聽起來好像有點兒復雜,我們用《植物大戰僵尸》這個游戲來形象地說明一下這個理論。各種僵尸代表具有傷害性的各種負性生活事件;豌豆射手代表個體抵御負性生活事件的能力;而向日葵負責給豌豆射手提供陽光,代表具有調節作用的神經遞質。
游戲開始,出現低級僵尸時,普通的豌豆射手可以輕易地將其消滅,但受到紅眼巨人這種高級僵尸的攻擊時,普通的豌豆射手就抵擋不住了,這時候就需要消耗一定量的陽光來給豌豆射手升級,讓它變成更加強大的機槍豌豆射手,以抵御紅眼巨人僵尸的攻擊。如果機槍豌豆射手勝利,那么游戲依然可以繼續,小童的情緒也不會出現異常。反之,機槍豌豆射手就會被紅眼巨人僵尸吃掉。而在吃掉機槍豌豆射手后,紅眼巨人僵尸還會順路吃掉向日葵,最終導致神經遞質失衡,神經通路被破壞,小童隨之患上抑郁癥,游戲結束。
當然,僵尸和豌豆射手之間的強弱關系是相對的,是具有明顯個體差異的。正所謂“汝之蜜糖,彼之砒霜”,就拿工作或感情不順利這種事來說,有的人經歷過好多次也沒有抑郁,反而增加了許多人生經驗。但小童就抑郁了,這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這就要從抑郁癥的病因說起了。
單靠多巴胺拯救不了抑郁癥患者
抑郁癥是一種多種原因引起的以顯著和持久的情感低落和興趣喪失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心境障礙,可伴有幻覺、妄想等精神病性癥狀。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5億人患有抑郁癥。抑郁癥發病機制復雜,目前尚未完全明確,可能為生物因素、環境因素及生理因素等共同作用所致。
生物因素
遺傳可能是所有致病因素中最重要的一個,抑郁癥患者的一級親屬患抑郁癥的風險是一般人群的2~10倍。所以,并不是所有經歷了失戀這類負性生活事件的人都會得抑郁癥,許多人在經歷過比失戀更痛苦的生活事件后仍然能夠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這其中的奧秘極有可能就是個體之間基因的差異。
環境因素
“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環境對個體情緒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通常來說,生活中的所有負性生活事件(比如:喪偶、失業或疾病等)均是導致抑郁癥發生的危險因素,其中童年時的不良經歷(如:被虐待或遺棄等)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生理因素
無論是生物因素還是環境因素,最終都要通過生理改變來形成臨床癥狀。這些生理改變包括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改變、腦神經影像學的改變及神經電生理的改變等。其中被廣泛認可的當屬神經遞質失衡假說,這一假說認為人的大腦中存在穩定情緒的三大神經遞質,即多巴胺、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正是它們三者的功能紊亂導致了抑郁癥的發生。
先說多巴胺,也有人把它叫作“快樂因子”,我們平常所說的滿足感就和它有關。比如,對于那些原本特別喜歡跳舞的人,如果多巴胺分泌不足,他們就會對跳舞失去興趣。但也并不是說多巴胺分泌得越多越好,所謂“物極必反”,像物質依賴和精神分裂癥這些嚴重的精神疾病都與多巴胺分泌過多有關。
體育鍛煉是增加多巴胺分泌的一個有效途徑,臨床醫生總是喜歡鼓勵抑郁癥患者多運動,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運動治療抑郁”的方案一般并不能奏效,這是因為抑郁癥患者本身就有不想運動的特點,而且單靠多巴胺的“一己之力”可能無法拯救患者。要想治愈抑郁癥患者,還需要其他神經遞質的幫助。
5-羥色胺,就是能夠幫助多巴胺的另一種神經遞質。它的作用十分廣泛,在人的情緒、記憶力等多個方面都能夠起到調節作用,幾乎所有的抗抑郁藥都對5-羥色胺系統起作用。巧合的是,女性先天分泌5-羥色胺的能力低于男性,這也從生理角度解釋了女性較男性更容易患抑郁癥的原因。
而去甲腎上腺素是一種與個體精力關系特別密切的神經遞質,抑郁癥患者出現的那些疲勞、精力不濟和反應變慢的臨床癥狀大部分與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減少有關。
抑郁癥主要是由以上三大神經遞質的失衡及其所對應的受體功能異常引起的。受體的本質就是存在于細胞膜或細胞內的一種特殊大分子蛋白質,它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可以識別并結合相對應的生物活性分子(比如神經遞質),使細胞發生一系列的生物化學反應。大家可以把這個過程簡單地理解為“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神經遞質就是“鑰匙”,受體就是“鎖”。多巴胺神經遞質這把“鑰匙”只能打開多巴胺受體這把“鎖”,而不能打開其他神經遞質的“鎖”。目前,絕大部分的抗抑郁藥也正是通過作用于這三大神經遞質及其受體而產生治療效果的。
抑郁情緒≠抑郁癥
大家對“抑郁”這個詞并不陌生,我們每個人都有不開心的時候,多少會有考試成績不如意或者工作不順利的經歷,這時候我們出現的沮喪和失落就是抑郁情緒。但是注意了,抑郁情緒≠抑郁癥。抑郁癥的第一個癥狀是顯著而持久的抑郁情緒,沒有抑郁情緒就無法確診為抑郁癥,但有抑郁情緒不一定就是抑郁癥。
抑郁情緒是人類的一種正常情感反應。只有當抑郁情緒持續存在達到一定時間(通常為2周)后才有可能被診斷為抑郁癥。典型抑郁癥的抑郁情緒具有“晨重暮輕”的節律特點,即抑郁癥患者在清晨時情緒非常低落,到中午時就有所減輕,晚上的狀態一般是一天中最好的。原因可能是抑郁癥患者無力面對白天各種煩瑣的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而到了晚上就無須再去“偽裝”自己,情緒因而好轉。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有的專家認為,5-羥色胺分泌不均衡是“晨重暮輕”現象的罪魁禍首,陽光可以促進5-羥色胺的分泌,患者在中午或下午能夠獲得更多的光照,5-羥色胺的分泌相對增多,所以情緒會較清晨好一些。
在抑郁情緒的影響下,患者經常感到極度自卑,感覺自己一切都不如別人,嚴重者甚至會繼發許多精神病性癥狀,其中以自罪妄想最為常見。存在這種妄想的患者毫無根據地堅信自己犯了不可原諒的滔天大罪,并認為自己應受到嚴厲的懲罰,為此患者經常采取拒食等自殘行為或主動要求司法機關對自己進行審判。英國學者波頓曾結合自身經歷對這一內心體驗有過這樣的描述:“如果人間存在地獄,那么一定就在抑郁癥患者的心中。”可見抑郁癥是一種多么可怕的精神疾病。
抑郁癥的第二個癥狀是興趣和愉悅感的喪失,簡單理解,就是患者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勉強做了也體會不到快樂。抑郁情緒的誘因往往是喪失,有人是因為喪失了親情,有人是因為喪失了事業,也有人是因為喪失了愛情。諸如此類的喪失可導致愉悅感的缺失,患者體會不到快樂,對之前感興趣的事也毫不在意,每天都活在痛苦之中,嚴重者為了逃避現實會選擇自殺。
抑郁癥的這一特點在動物實驗中可以得到很形象的驗證。比如,大白鼠本來是非常喜歡喝糖水的,當同時面對糖水和水時,它們喝糖水的頻率遠遠大于喝水的頻率,因為糖水會給它們帶來愉悅感。但經受過一些諸如恐嚇、電擊等人為的“折騰”后,它們喝糖水的行為會大大減少,有時會減少到與喝水的頻率不相上下,這就是糖水偏好實驗。我們自然是無法得知大白鼠在這個過程中的真實想法,但它們對糖水的偏好程度能夠反映出它們是否存在愉悅感的缺失??茖W家們也正是通過觀察大白鼠喝糖水與水的行為來判斷它們是否存在抑郁情緒的。
除了以上核心臨床癥狀,抑郁癥患者還存在明顯的認知偏差,他們看事情往往帶有悲情色彩,不能對自身情況進行客觀的評價。因此,抑郁癥患者也經常被稱為“三無”人群,“三無”是指無助感、無用感和無望感。
所謂“無助感”,是指感覺自己被孤立,不認為他人會給自己提供有效的幫助,沒有求助的欲望。這種無助感通常是患者在社會實踐中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因此也稱為“習得性無助”?!傲暤眯詿o助”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的,說的是人如果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無助感,那么在以后類似的情境中仍不能擺脫,從而將這種無助感擴散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這個擴散的過程也被叫作“泛化”。
塞利格曼曾用狗做過一項實驗,他將狗隨機分為三組,具體實驗過程分為以下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
A組:受到電擊,通過按壓開關可以停止電擊。
B組:受到電擊,按壓開關不能停止電擊。
C組:沒有受到電擊。
第二階段
在經歷過第一階段的實驗后,塞利格曼對這三組狗進行了“穿梭箱逃生測試”:狗被放進一個用隔板隔開的箱子中,當狗受到電擊時,可以通過跳躍隔板來躲避電擊。結果顯示:
A組:輕松學會躲避電擊。
B組:多數狗沒有學會躲避電擊。
C組:輕松學會躲避電擊。
實驗得出的結論是,B組狗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中已經認識到電擊的停止與自己的反應毫無關系,也正是這種想法使它們在第二階段的實驗中沒有跳躍隔板去躲避電擊,產生了“習得性無助”。通過塞利格曼的這個實驗,我們可以更好地去理解“習得性無助”這種心理現象。
我們一起回頭看文章開頭提到的小童,其實她還不算是“習得性無助”,因為她還知道去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還有通過努力來擺脫困境的意愿。但她將生活不如意的原因完全歸結為自身問題是不合理的,因為這些不如意的產生可能與自己無關,有可能是老板的苛刻壓榨和男朋友的喜新厭舊造成的。
“無用感”則是認為自己“百無一用”,是社會和家庭的負擔。有的患者形容自己“生則浪費空氣,死則浪費土地”。
如果紅色代表熱烈,藍色代表深沉,那么灰色一定代表抑郁。在抑郁癥患者的視角中,前途永遠是灰蒙蒙的一片,沒有任何生機,也沒有任何希望。他們會堅定地認為自己的家庭注定會離散,自己的事業也終將會失敗,這就是“無望感”。
每天微笑的人也可能是抑郁癥患者
除了核心癥狀和認知偏差,抑郁癥還有許多伴隨癥狀。所謂伴隨癥狀,并非不重要的癥狀,而是指與某種疾病的主要癥狀同時存在的一些其他癥狀。這些癥狀可以單獨出現,也可以多個同時出現。根據抑郁癥患者合并伴隨癥狀的不同,臨床上也將抑郁癥的類型進行了區分,便于更好地對患者進行個性化治療。
非典型抑郁
一般來說,我們習慣把小童這種以情緒低落、早醒和食欲下降等為主要臨床特點的抑郁叫作典型抑郁。而臨床中有一部分患者并沒有上述表現,反而出現睡眠增多、食欲增強和體重增加,這種抑郁就被稱為非典型抑郁。非典型抑郁并不少見,它與雙相障礙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緊張型抑郁
這是抑郁癥里比較嚴重的一種類型。患者在發病時會出現肌肉緊張和肢體僵硬,部分患者會保持某一特定姿勢靜止不動,專業術語叫木僵或亞木僵。
焦慮型抑郁
抑郁與焦慮往往如影隨形,據科學統計,臨床中大約有四分之三的抑郁癥患者合并焦慮癥狀。這類患者經常在抑郁發作的同時存在過分的擔憂,因而導致注意力不集中和記憶力下降。與典型抑郁癥患者相比,焦慮型抑郁癥患者自殺的危險性更高,治療周期也更長。
季節性抑郁
臨床中存在一部分對季節變化特別敏感的抑郁癥患者,他們的癥狀大多在秋冬季出現,在春夏季緩解,呈現出明顯的季節相關性,這可能與秋冬季光照時間較短有關。與此同時,他們還多伴有食欲和體重增加、睡眠過多等非典型癥狀。這類患者通常較少接受系統治療,因為他們的臨床癥狀往往較輕。
微笑型抑郁
如同歌曲中唱的那樣:“你不是真正的快樂,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護色……把你的靈魂關在永遠鎖上的軀殼……于是你合群地一起笑了……不是你的選擇?!蔽⑿π鸵钟舭Y患者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善于通過表面上的微笑來掩蓋自己心里的抑郁,將自己的痛苦壓在心底,不顯露一分一毫。而當抑郁情緒被披上一層微笑的外衣時,患者內心深處的孤寂就更加無處安放了。
微笑的他們在白天人多的時候基本表現正常,彬彬有禮,對家人也是報喜不報憂,做事也基本不會表現出異常。但到了晚上一個人的時候,他們就會失眠,會感覺到莫名的悲傷和極度的疲憊,甚至會出現自殘或自殺的情況。他們的微笑是用來偽裝的,是掩飾自己情緒的工具,是抵擋現實的一種防御機制。當不愉快的情緒來臨時,他們一邊安慰著自己,示人以無所謂的樣子,一邊又陷入深深的自責和絕望。
至于患者為什么要掩飾自己的情緒,原因也是多種多樣,有的是為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的良好形象,有的是為了避免被他人歧視或不理解,也有的是通過強顏歡笑而自我麻痹,以回避現實中的某些問題,還有的則是為了他人而假裝堅強。
通過微笑型抑郁,我們似乎可以悟出一個道理:抑郁的反義詞并不是快樂,而是動力。我們不能簡單地把抑郁和不快樂畫等號,抑郁更深層次的含義或許是對自身情感表達能力的剝奪。如何來理解這句話呢?通俗點說,誰都不可能一直高高興興的,或多或少要經歷喜怒哀樂這些情感體驗的。而抑郁癥這種疾病對個體的危害就是剝奪患者體驗喜怒哀樂的能力,使他們喪失追求情感變化的動力。就像微笑型抑郁癥患者一樣,明明內心極度痛苦,但表面上還是要擺出一副積極樂觀的樣子,說明他們已經喪失直面自己情感的勇氣。
填個調查問卷就能診斷抑郁癥嗎?
抑郁癥通常在青壯年起病,女性明顯多于男性(女性與男性的比例大約為2:1)。有研究顯示,抑郁癥患者從發病到就醫治療的平均時間大約為3年。許多患有軀體疾病的人也會合并抑郁癥,這也是臨床科室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例如,惡性腫瘤患者群體易伴發抑郁癥,腫瘤科的醫生如果將注意力僅放在腫瘤問題上,就很難識別出患者的抑郁情緒,而如果患者的抑郁情緒得不到較好的改善,也可能反過來影響腫瘤的治療效果。一項全球不同地區合作中心做的調查結果顯示,內科疾病患者中抑郁癥的患病率已經達到18%左右。要解決這一問題,除了提高臨床醫生的心理疾病識別意識外,患者也要學會關注自己的情緒變化。
一些諸如患者健康問卷抑郁自評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的抑郁癥篩查量表就是很好的自我評估工具。PHQ-9是國際通用的抑郁癥篩查量表之一,是基于《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制定的抑郁自評工具。雖然它只有簡單的9個問題,但這9個問題是根據大量臨床研究數據總結出來的,不僅能夠起到輔助診斷抑郁癥的作用,還可以評估抑郁癥患者的嚴重程度及社會功能情況,并且不受年齡和性別的限制,所以特別適合醫療衛生機構篩查抑郁癥及患者進行自我評估。
看到這里,你會不會有這樣的疑問:診斷抑郁癥難道就這么簡單嗎?
實際上,就目前的心理疾病診斷技術而言,不光是抑郁癥,絕大部分的心理疾病都是靠量表來輔助診斷的,這種形式本身確實存在一些弊端。
量表內容的封閉性
所有量表的內容都是提前編輯好的問題,不可能將患者所有的臨床問題包括在內,備選答案也是提前預設好的選項,患者不能開放作答,因此無法面面俱到。
習慣誤差
許多患者在答題時如果發現備選答案中沒有選項可以準確反映其自身的真實情況,往往會根據習慣去選擇一個與自己情況比較接近的答案。一些患者平時就有“自欺欺人”的習慣,因此填寫問卷時也會出現避重就輕式的回答。
但在實際臨床工作中,抑郁癥絕不是通過量表得出的一個數字,醫生對抑郁癥的診斷還是比較謹慎的,一般會采取他評為主、自評為輔的策略。他評是相對患者的自評而言的一種評估方式,一般由經過培訓的精神科醫生使用專門的他評量表,并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對患者進行病情評估。這種方式可以有效避免患者的理解能力和答題習慣不同造成的自評誤差,在沒有客觀生物學指標的前提下,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診斷手段。所以,以上介紹的PHQ-9抑郁自評量表只能作為篩查工具,目的是讓測評者及時發現自己的情緒問題,根據結果提示及時到心理科診治。
你一直認為的不一定是對的
對于抑郁癥的治療,也并非“一刀切”。一般來說,輕度抑郁癥可以單獨使用心理治療,中度和重度抑郁癥就需要在心理治療的基礎上增加藥物治療了。
目前針對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方法有許多,其中比較常用的是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美國心理學家貝克在治療抑郁癥患者時發現,不良的情緒和行為是由歪曲的認知導致的,由此他提出了情緒障礙的認知模型。該模型包括兩個層次,即深層的功能失調性假設和淺層的負性自動思維。
所謂“功能失調性假設”,就是個體歪曲地看待客觀世界的假設,它通常來自童年的生活經驗,是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在后期的生活中能夠繼續得到修正和補充。正是由于這種“功能失調性假設”的存在,才派生出了負性自動思維,使個體傾向于對自己做出消極負面的評價。這種消極負面評價的傾向就是痛苦的源泉,也是抑郁癥發生的關鍵。
小童患抑郁癥,也是這個原因。小童一直對自己要求比較嚴格,她認為一個人必須在生活和工作上取得成功,只有這樣的人生才有價值。當然,這種根深蒂固的認知假設會促使她形成許多優秀的品格,比如,自律、自愛等??梢坏┰庥龉ぷ骰蚋星樯系目部罆r,小童就會很自然地產生這樣的想法:自己在很多方面都沒有取得成功。于是,巨大的失落感油然而生,許多負性自動思維也接踵而至,比如,“我已經是一個一無是處的廢人了”“我是一個失敗者”等。她開始變得抑郁,并有了自殺的想法。但真實的情況并非如此,盡管小童與領導發生了爭吵,與男朋友產生了意見分歧,但她依然是一位工作積極主動、對感情認真負責的優秀女孩。負性自動思維使她陷入了抑郁情緒的漩渦,而抑郁情緒又反過來加重了負性自動思維,形成惡性循環。
患者在早期經驗中形成的“功能失調性假設”存在于他們的潛意識中,雖不容易被識別,卻決定了他們對事物的評價,支配著他們的行為,使他們排斥與它不符的一切現實經驗。用一句話來概括:當個體過去消極的假設與積極的現實產生碰撞時,現實往往不堪一擊。
負性自動思維雖然是由功能失調性假設派生而來的,但也具有一些獨特之處。首先是自動性,不需要思考就可直接突現于個體的意識之中;其次是強制性,不以個體的意志為轉移;最后是負面性,它的內容是對現實的曲解,個體卻信以為真。
我們用下面的流程圖來具體描述一下這個過程:

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療法不同,貝克并不認為較多地關注童年經歷會對抑郁癥患者的治療提供有效的幫助,他主張心理治療師應該把重點放在糾正患者當下存在的不合理的自我否定傾向上。
因此,CBT并不是簡單的說教,心理治療師也不是只會告訴患者“遇事要往好處想”。CBT的精髓用一句話總結就是“行勝于言,質勝于華”。CBT治療師的工作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心理咨詢,他們更多的是要幫助患者建立一套自我認知體系,引導患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問題,從而走出抑郁癥的困擾。
還是以本文主人公小童為例,如果我是她的主治醫生,我首先會要求小童隨時將自己遇到事情后的真實想法記錄下來,并對其中經常出現的自動思維進行總結。比如,“我簡直一無是處”“我就是行尸走肉”等。然后,我會引導她識別這些認知錯誤。當我知曉小童的自動思維后,會要求小童總結出其中的一般規律。在這一過程中,小童會逐漸認識到有一些自動思維是錯誤的,并在我的引導下嘗試用新的認知來代替既往的負性認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板,不必事事苛求完美。最后就是真實性檢驗,我和小童一起對以上認知和假設進行驗證,看是否合乎邏輯。我會鼓勵小童重新找一份工作,或者開始一場新的戀愛,讓小童在實踐中發現自己以前的大部分認知是消極的,是不符合實際的,從而改變其原先的認知和假設。
目前臨床中最常用的抗抑郁藥是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SRIs)、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selective serotonin norepinephrine reuptake inhibitors,SNRIs)。
常用的SSRIs包括氟西汀、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蘭和艾司西酞普蘭,它們的作用機制類似,但在具體應用上各有優勢。
SNRIs里的代表藥物是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從名稱上就不難看出,此類藥物比SSRIs這類“單通道”藥物多了一個“作用通道”,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理解為SNRIs比SSRIs高級。藥物和人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是極其復雜的過程,藥物和藥物之間也沒有絕對的高低之分,根據自身的情況選擇能帶來最佳獲益的藥物才是明智之舉。
除了醫生和藥物的幫助,像小童這樣的抑郁癥患者也需要進行自我調節,其中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轉變悲觀的生活態度,試著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無條件地接受每天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什么叫無條件接受呢?就是不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是好事還是壞事,通通都接受。
抑郁癥患者在自卑情節的影響下容易對自我產生錯誤的認知,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個人,不好的事情總是會發生在自己身上。“為什么失戀的那個人是我?”抑郁癥患者總是關注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好的事情,而忽略掉那些好的事情。其實,當他們在抱怨“為什么是我”的時候,也應該多思考一下“為什么不能是我?”
“為什么失戀的那個人不能是我?為什么得抑郁癥的那個人不能是我?……”
抑郁癥真的是一種病
從病程上來說,抑郁癥屬于自限性疾病,就算不經治療,一般幾個月后也會自行好轉。既然如此,為什么還要積極地治療抑郁癥呢?耐心等待幾個月讓癥狀慢慢好轉豈不更好?醫生之所以不鼓勵這么做,是因為抑郁癥雖有自行好轉的概率,但它屬于易復發的疾病,規范化的治療可以減少復發。另外,抑郁癥發病期間,患者極其痛苦,存在較高的自殺風險,及時的治療可以緩解患者的痛苦、有效防止患者自殺。遺憾的是,調查顯示我國接受規范化治療的抑郁癥患者的比例還不到十分之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人們對抑郁癥存在誤解:
誤解一:抑郁癥患者就是內心脆弱,太矯情
誠然,性格是導致抑郁癥的一個重要原因,那些容易鉆牛角尖、悲觀主義的人患抑郁癥的概率確實比較大。但抑郁癥與個體的意志沒有一點關系。抑郁癥患者大腦內神經結構或神經遞質確實產生了病理性變化,這是個體無法控制的。就像我們感冒后會出現鼻塞、頭痛等癥狀一樣,這些癥狀不是我們靠意志就能操控的,抑郁癥也是如此。
歷史上許多內心強大且意志堅定的名人也是抑郁癥患者,比如,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老人與海》的作者海明威,生物進化論的創立者達爾文等。
所以,抑郁癥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們,你們真的要理解患者的感受,他們不是要嘩眾取寵,而是真的病了。就像鳥兒被折斷了翅膀而無法高飛,他們的情緒也像被套上了鐐銬,失去了活力。哪怕你們始終無法理解患者的處境,也提供不了任何幫助,那么盡可能少一些質疑和指責,多一些溫暖的陪伴,也是對患者的極大支持。
誤解二:抑郁癥如果嚴重的話,會變成精神分裂癥
抑郁癥和精神分裂癥都屬于較嚴重的精神疾病,雖然伴有精神病性癥狀的抑郁癥和以陰性癥狀為主的精神分裂癥有許多相似之處,但二者始終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一般不會相互轉化。
誤解三:抗抑郁藥不能吃,吃了就會產生依賴
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抗抑郁藥是治療中度和重度抑郁癥的有效手段,患者通常需要服藥幾個月到幾年才能維持病情穩定,貿然停藥可能會導致復發,那些多次復發的患者甚至需要終生服藥。
根據神經遞質失衡假說,抑郁癥主要由大腦內神經遞質和相關受體的功能失衡引起,抗抑郁藥的作用就是改善這種失衡狀態??挂钟羲幮枰L期服用,并不是因為產生了藥物依賴,而是因為抑郁癥屬于慢性疾病,患者腦內的神經遞質及其受體長期處于功能紊亂狀態,藥物在短時間內無法糾正。
誤解四:抗抑郁藥里面含有激素,吃了會讓人發胖
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抗抑郁藥都不含有激素。但為什么部分患者會感覺服藥后發胖了呢?這可能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患者服藥后抑郁情緒得到了改善,食欲增加,自然導致體重增加;另一方面,部分抗抑郁藥確實存在增加體重的副作用,但這并非由激素所致,而是這些藥物作用于組胺受體導致的?;颊呷绻霈F體重增加的情況也不要過分擔心,可以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和增加體育鍛煉等方式來對癥處理,千萬不能輕易自行停藥。
有人說“成年人的世界,應該戒掉情緒”,此話過于極端,真正成熟的人,不是沒有情緒的提線木偶,而是不被情緒左右的人。就像羅曼·羅蘭所說:“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p>
抑郁癥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心理學研究發現,許多從抑郁癥中康復的患者,心胸會變得更加寬廣,變得更容易接納自己,思考問題時也會變得更加成熟,更容易感受到愉悅感,就像是得到了一次“人生系統升級”,這就是心理學中的“抑郁后心理繁榮”。所以,抑郁癥患者千萬不要輕言放棄,要相信風雨后的彩虹更加美麗,那些壓不垮你的磨難,最終都會使你變得更加強大。
抑郁傾向測試
大家可以通過下面的10個問題簡單評估一下自己是否有抑郁傾向,回答“是”的問題越多,說明您的抑郁傾向越嚴重。如果回答“是”的問題超過3個,建議您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過去兩周的大部分時間里,您是否存在以下情況:
① 您是否有生不如死的想法?是 否
② 您是否感覺自己的腦子反應變慢了?是 否
③ 您是否感覺自己的未來沒有希望?是 否
④ 您是否感覺任何事情都無法引起自己的興趣?是 否
⑤ 您是否感覺自己睡眠不夠或睡眠過多?是 否
⑥ 您是否感覺自己的食欲或體重發生明顯改變?是 否
⑦ 您是否感覺精疲力竭?是 否
⑧ 您是否出現莫名其妙的緊張和擔心?是 否
⑨ 您是否盡可能地回避社交活動?是 否
⑩ 您是否感覺自卑?是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