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老饕蘇東坡
- 古意:飲食男女與日常生活
- 龔鵬程
- 3761字
- 2024-08-26 16:48:22
蘇軾最得意的,除了詩文之外,就是自己是個老饕。曾作《老饕賦》云“嘗項上之一臠,嚼霜前之兩螯。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帶糟。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弊跃映载?,毫無疑問。
后人當然也都承認他在饕餮圈的地位,推崇他知行合一,既會吃,又會做,據說至今尚有許多菜受了他的影響,如東坡肉、東坡肘子等。
凡于此津津樂道者,對于東坡吃道其實均未甚深知。
一、腹笥寬
東坡吃得很寬。例如在海南,糧食緊缺,肉難得有,于是他就和當地居民一起吃野味“五日一見花豬肉,十日一遇黃雞粥。土人頓頓食薯芋,薦以熏鼠燒蝙蝠。舊聞蜜唧嘗嘔吐,稍近蝦蟆緣習俗?!?
蜜唧是以蜜飼的初生鼠。嶺南人以為佳肴。唐張《朝野僉載》“嶺南獠民好為蜜蝍。即鼠胎未瞬,通身赤蠕者,飼之以蜜,飣之筵上,囁囁而行。以箸挾取,啖之唧唧作聲,故曰蜜唧?!蔽a,又作“唧”。就是廣東人常說的三叫鼠。蘇軾《聞正輔表兄將至以詩迎之》“暮雨侵重膇,曉煙騰郁攸。朝盤見蜜唧,夜枕聞鵂鹠?!笨梢娫入m感怕吃,后來也常吃。
這是山產,海味他也喜歡嘗嘗。故《清暑筆談·東坡海南食蠔》說“東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貽書叔黨曰‘無令中朝士大夫知,恐爭謀南徙,以分此味?!?
飲食之道,跟做學問相似,首重博通。許多人一輩子只吃過家鄉菜,只喜歡一種口味,竟自詡饕餮,而其實是井底之蛙、拘墟之士。
因不愿嘗試新鮮怪異而無緣享受美味的人,東坡身邊就有一位他貶官惠州時,曾派老兵到市中買蛇羹給妾朝云吃,騙她說是海鮮。后朝云得知自己吃的是蛇肉,立即反胃,惡心得大吐,結果病了數月,最后由此病死。
東坡相反。游歷遍天下,山珍海味,見多識廣,非一般人所能及。這樣的人,才有資格享受美食。
二、貴平淡
但吃得廣,不見得自己口味沒有偏好。猶如讀書,窮極“四部”之后,仍須有自己的態度和宗旨。
東坡的口味特點,一是清淡。
東坡自己寫的《東坡羹頌》記載了他做羹湯之法,極為清淡“東坡羹,蓋東坡居士所煮菜羹也。不用魚肉五味,有自然之甘。其法以菘,若蔓菁,若蘆菔,若薺,皆揉洗數過,去辛苦汁。先以生油少許,涂釜緣及瓷碗下,菜湯中,入生米為糝,及少生姜,以油碗覆之,不得觸,觸則生油氣,至熟不除?!?
這是菜羹。而魚和肉之做法,其實也跟煮菜羹一樣。
先說魚。元豐五年(1082年),東坡寫了《魚蠻子》,講述他如何烹鯉魚“擘水取魴鯉,易如拾諸途。破釜不著鹽,雪鱗芼青蔬?!边B鹽也不放,近乎本色。
在黃州,蘇東坡另有一篇《煮魚法》“在黃州,好自煮魚,其法以鮮鯽魚或鯉魚治斫,冷水下。入鹽如常法,以菘菜心芼之,仍入渾蔥白數莖,不得攪。半熟,入生姜、蘿卜汁及酒各少許,三物相等,調勻乃下。臨熟,入橘皮線,乃食之?!边@雖放鹽了,但整體味道仍是清雅一路。
肉呢?現在大家當然都大談特談東坡肉、東坡肘子。可是宋朝人主要是吃羊肉,據《東京夢華錄》《夢粱錄》等書所載,宋代以羊肉為主要原料制成的菜肴有排熾羊、入爐羊、煎羊白腸、羊雜碎、山煮羊等四十余種。所以東坡吃豬是不得已,而且也不是現在人這種吃法。
他《豬肉頌》說煮豬“凈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敝皇侵鬆€了吃,沒有現在四川、杭州、徐州、廣州等地各種“厚其滋味”的做法。
魚肉蔬菜之外,東坡還喜歡吃豆腐,曾為豆腐寫下“煮豆為乳脂為酥”的詩句。至今四川各地常見的豆腐宴、豆花莊,應該就是受到東坡的影響?;蛘哒f,這是宋代以來四川飲食的一種傳統,只是當時喜食豆腐是取其清淡,現在卻添了許多香辣調料罷了。
豆腐的起源雖然可以上推至淮南王劉安,但目前已知的“豆腐”名稱最早出現在宋初陶穀的《清異錄》中。該書卷上載“時戢為青陽丞,潔己勤民,肉味不給,日市豆腐數個。邑人呼豆腐為小宰羊?!蹦纤螘r,著名詩人楊萬里在《豆盧子柔傳》中還以擬人的筆法介紹了豆腐的身世,說豆盧子,名鮒,世居外黃[1],由黃豆做成,色潔白粹美,味有古大羹玄酒之風。在漢末出現,至后魏始有聽說。當時豆腐又名乳脂、犁祁、黎祁、鹽酪等。蘇軾“煮豆為乳脂為酥”詩自注“謂豆腐也?!标懹巍渡解摇吩妱t有“旋壓犁祁軟勝酥”之句,自注謂“犁祁”為四川人對豆腐的稱呼。
今傳東坡豆腐,林洪《山家清供》卷下載其制作方法“豆腐,蔥油煎,用研榧子一二十枚,和醬料同煮。又方,純以酒煮。俱有益也?!笨梢娖渲品ㄓ袃煞N,一是將豆腐用蔥油煎后,再取一二十只香榧炒焦研成粉末,加上醬料,然后同豆腐一起煮。另是純用酒煮油煎過的豆腐。
雪霞羹,則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燒制而成的,以豆腐潔白似雪,芙蓉花色紅如霞而名。林洪《山家清供》卷下云“采芙蓉花,去心、蒂,湯焯之,同豆腐煮。紅白交錯,恍如雪霽之霞,名雪霞羹。加胡椒、姜,亦可也。”
另有蜜漬豆腐,以豆腐漬蜜而食。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七“(仲殊長老)與數客過之,所食皆蜜也。豆腐、面筋、牛乳之類,皆漬蜜食之,客多不能下箸。惟東坡性亦酷嗜蜜,能與之共飽?!?
這些菜,相較于今天川菜之重油重辣重咸,可以說都清淡極了。
我們要知道飲食審美,通乎詩文,東坡在文學品味上就是推崇平淡的。他最喜歡陶淵明的詩,認同“惟造平淡難”,因此在飲食上,也以平淡為日常。即使是酒,亦都很淡很淡,近乎“玄酒”(也就是水)那種。
平淡和絢爛,是個美學上的對比。傳統上,都認為平淡、清凈、安雅、含蓄是較高的格調絢爛、俗艷、喧囂、大紅大綠只是民俗趣味。相對于重油、重鹽、大辣子的現代川菜,東坡的飲食口味,其實很值得參考。
三、偏甜食
東坡口味第二個特點,是偏甜。
前面已說過東坡曾吃蜜唧(以蜜飼的初生鼠),他還愛吃別人吃不下的蜜漬豆腐,其嗜甜,可見一斑。你看他《老饕賦》說“爛櫻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边@顯然都是他愛吃的,而櫻珠煎蜜、杏酪蒸羔可多甜?。∏拔恼f過,東坡他們平常是吃羊的,然而這杏酪蒸羔就比《紅樓夢》里說的牛奶蒸羊羔還要甜。
酒,平常當然其清似水,但他從小吃慣了的可是老家之蜜酒。有一年,一名道士送來了個老家的酒方,以蜜為引釀酒。東坡大樂,自己偷偷在院中釀了兩壇。朋友吃了常鬧腹瀉,但他還是樂此不疲,作《蜜酒歌》曰“不如春甕自生香,蜂為耕耘花作米。一日小沸魚吐沫,二日眩轉清光活。三日開甕香滿城,快瀉銀屏不須撥。百錢一斗濃無聲,甘露微濁醍醐清。”
蘇東坡初到嶺南,不懂粵語,把別人好心提醒的“一啖荔枝三把火”聽成了“日啖荔枝三百顆”。嶺南本就濕熱,荔枝上火,蘇東坡吃東西又不注意節制,結果痔瘡犯了,站也不是,坐也不是。這才想起來曾看過道家典籍的記載,用胡麻、茯苓、蜂蜜制作出一種“東坡茯苓餅”。據他說,“如此服食已多日,氣力不衰,而痔漸退”。
東坡為什么這么愛吃甜?
除了個人喜好之外,還有時代及地域因素。
宋朝人的口味,本來就較今人偏甜?!稏|京夢華錄》所記甜食就有砂糖冰雪冷元子、水晶皂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甘草冰雪涼水、荔枝膏、廣芥瓜兒、杏片、梅子姜、香糖果子、間道糖荔枝、越梅、刀紫蘇膏、金絲黨梅、香棖元等。
砂糖冰雪冷元子,將黃豆炒熟,去殼,磨成豆粉,用砂糖或者蜂蜜拌勻,加水團成小團子,最后浸入冰水,作為冷飲。水晶皂兒,取皂莢子仁煮過,以糖水浸食。生淹水木瓜,是把木瓜削皮,去瓤,只留下果肉,切成小方塊,泡到冰水里。藥木瓜,是先用滾水把整只木瓜煮到發白,后用刀挖開瓜蓋,將瓤掏凈,用水沖洗干凈后往木瓜中放鹽,放藿香、白芷、砂仁及其他藥材,擱到陰涼地方,過一夜。木瓜里面的水干了,把那些藥材倒出來,再往里面放蜂蜜。再過一夜,蜂蜜都滲入木瓜里,這時候把木瓜切成小塊,用冰水泡食。諸如此類,其甜可知。
除此單品甜食之外,普遍的是蜜煎雕花。木瓜、金橘、青梅等水果用蜜漬之前,先用刀雕刻,再制成蜜餞。宮廷甚至設有“蜜煎局”。
一般飯后甜食,即有酥蜜食、棗、澄砂團子、香糖果子等。這是時代風氣,整體上喜愛甜味。
古代是沒有糖的,要吃甜,只能用蜂蜜、蔗漿、蔗飴替代。宋代制糖技術突飛猛進,從印度傳入做砂糖的技術,乃恰好為這個好吃甜食的時代大添滋味(關于糖的歷史,寫得最好的是季羨林的《糖史》,可參看)。
這時代也出現了我國第一本制糖專書《糖霜譜》。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介紹《糖霜譜》“宋王灼撰?!B興中嘗為幕官。是編凡分七篇。惟首篇題原委第一,敘唐大歷中鄒和尚始創糖霜之事。……第二篇言以蔗為糖始末,言蔗漿始見《楚辭》,而蔗餳始見《三國志》。第三篇言種蔗。第四篇言造糖之器。第五篇言結霜之法。第六篇言糖霜或結或不結,似有運命,因及于宣和供御諸事。第七篇則糖霜之性味及制食諸法也。蓋宋時產糖霜者,有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五地,而遂寧為最。灼生于遂寧,故為此譜。所考古人題詠,始于蘇、黃。案古人謂糟為糖,《晉書·何曾傳》所云‘蟹之將糖,躁擾彌甚’是也?!墩f文》有‘飴’字,無‘糖’字。徐鉉新附字中乃有之。然亦訓為飴,不言蔗造。鉉,五代宋初人也,尚不知蔗糖事。則灼所征故實,始于元祐?!?
意思是說古代沒糖,連“糖”字都沒有。宋代制糖,以福唐、四明、番禺、廣漢、遂寧五地為盛。第一代的吃糖典故,則自蘇東坡、黃山谷他們開始。
其中制糖業最發達的遂寧,就是“川中重鎮”。所以,你知道東坡之愛甜食,自有其家鄉風氣因素了吧!
注釋
[1]古縣名。秦置。治今河南民權西北。西漢時,陳留郡都尉治此。唐貞觀六年(632年)廢。——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