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
- 郭建龍
- 2800字
- 2024-08-22 11:10:37
解決財政危機,求助鹽鐵官營
在敘述漢代的官營壟斷如何建立起來之前,需要先談一談漢代政府的“理財專家”。
在任何一個朝代,只要政府出現了財政困難,就會出現一大堆吹鼓手,幫助政府鼓吹增加財政收入的好處;而財政收入的增加,則意味著社會承受更重的負擔,反過來又會造成經濟的衰敗。
除了這些吹鼓手之外,還會出現許多“理財專家”,幫助政府設計規則,征收更多的稅,或者通過其他渠道來獲得財政收入。這些人往往受到整個社會的頂禮膜拜,認為他們是最賢明的大臣,有點石成金的妙手。
漢代的幾個“理財專家”也受到大部分人的推崇,甚至到現在,人們還把他們當作能臣的樣板;而另一些人則意識到,這些“理財專家”所做的實際上是從民間抽血來供給政府,他們斂走的每一筆錢,最終都會通過另一種方式轉嫁到人民的頭上,形成更高的稅收,并最終讓百姓無法承受。于是人們給這些人起了一個名字,叫“聚斂之臣”。
雖然中國古代的政治傳統一直排斥商人,但漢代的幾個聚斂之臣都是大商人出身。
漢武帝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擠壓商人階層,令民間商業受損。也正是在這時,幾個在商業中發過大財的人摸準了風向,棄商從政,適時地進入官僚系統,成為皇帝的左膀右臂,利用他們熟練的商業技巧,幫助皇帝斂財。
在任何一個政治侵蝕民間經濟的時代,都會有一批原本成長于民間的商人把準了脈,跳出來要求被政府收編,希望用財產換取政府的保護,并在保護傘下謀取更大的發展。
漢代著名的幾個聚斂之臣是:主管制鹽的大農丞東郭咸陽、主管冶鐵的大農丞孔僅,以及掌管財政的侍中桑弘羊(商人子弟出身)。[20]其中,桑弘羊主持政策的時間最長,知名度也遠高于前兩位,被認為是古代第一能臣。
這些能臣又做了些什么來幫助皇帝獲得軍費呢?
建立官營產業,壟斷自然資源,進而壟斷最能影響國計民生的工業部門來獲得收入。
在漢代,人們把自然資源的盈利統稱為山海收入。
在實行分封制的周朝,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看成天子的。但到了戰國時期,分封制和井田制逐漸解體,所有開墾的土地漸漸歸私人所有。除了耕地之外,國土資源中還包括山澤和海岸等非農地資源。在周朝,非農地資源也曾經是天子的財產。隨著土地私有化的發展,農地歸了個人,可是山海資源理論上的所有權[21]仍然在統治者手中。
但實際上,山海資源也已經被私人利用。為了礦石、木材、野獸、魚類和海鹽等資源,人們紛紛到山中、海邊去謀生。統治者默許人民去開發自然資源,但也在山海地帶設立了關卡,讓私人按照比例繳納一定的稅收,這筆稅被稱為山澤稅。
漢代的財政分為國家財政和皇室財政兩部分。國家財政由大司農掌握,主要收入來源是全國的土地稅,用于國家治理方面的花費,如軍費、官員俸祿等。而皇室財政主要由少府掌握,主要來源就是山澤稅,用于皇家的生活開支。由于山海在理論上是皇家的,山澤稅收入自然歸皇室所有。[22]
雖然山海資源事實上已經歸私人使用,但通過稅收制度的安排,皇室借助稅收也可以獲得收入,這就出現了一種兩全其美的局面。不過,這種趨勢到漢武帝時期出現了逆轉,山海資源并沒有進入私有化的最后階段,反而又被壟斷了。
漢武帝時期,由于戰爭消耗太大,皇帝首先做出了犧牲,主動將山澤稅中的鹽鐵稅收從少府劃歸給大司農管理,也就是皇帝把體己錢拿出來補貼國家財政。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政府財政進一步枯竭,皇帝發現還需要對鹽鐵制度做一系列的“改革”。
由于鹽鐵是當時最主要的兩個工業部門(支柱產業),民間參與鹽鐵業的人,有的已經成了巨富。司馬遷曾經給大商人立傳,在《史記·貨殖列傳》中,至少一半的大商人都是鹽鐵業出身。
當國家財政接近崩潰的邊緣,民間卻還有巨富存在時,這些人自然成為國家的目標。漢武帝先是提高商業稅,希望富人們出錢幫助政府渡過難關。但隨著戰爭規模的擴大,商業稅已經無法滿足皇帝的胃口。要實現財富從私人向政府的轉移,必須有一個全盤性的安排。
這時,東郭咸陽和孔僅扮演了“理財專家”的角色。他們都是鹽鐵商人出身,成了官吏后,更加清楚商業的法門在哪里,又該如何替皇帝賺快錢。經過研究,他們提議將鹽鐵工業,也就是漢代最先進的兩個工業部門,立即全部收歸官營,不準私人經營。
為了這次改革,他們鋪墊了一系列的理論。他們并不承認這么做是為皇帝打仗籌集資金,而是以民生的名義來進行改革。他們的主張是,鹽鐵工業在以前是私營的,許多大商人因此而暴富,這些富人有了錢,也就更有能力奴役普通民眾了。為了公平起見,必須將鹽鐵收歸官營,再由政府來保護普通人的利益。
理論工作完成后,這項政策立即付諸實施。后世之所以關注這場改革,除了鹽鐵收歸官營這個事實之外,更是因為漢武帝為此建立了一整套財政機構,而這套機構是日后歷朝歷代的重要藍本。
在這幾位聚斂之臣的幫助下,政府首先用上了嚴厲的手段,懲罰私自鑄鐵采鹽者。[23]之后,招募工人,由政府供應采鹽采鐵的工具,組織他們工作,再把采出的鹽和鐵礦石專賣給政府。在產鹽鐵的地方,官營機構壟斷,低價采購,再運到外地高價出售——其中的差價就是政府的利潤。
為防止鹽鐵工人偷出鹽鐵,私自販賣,政府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并在各地設置管理鹽鐵的官吏。在產地,這些官吏負責收購;在其他地方,則負責銷售鹽鐵產品。
漢代的鹽鐵官吏遍布全國,據《漢書·地理志》統計,全國至少有44個地方設有鐵官,至少有32個地方設置了鹽官。這些設置鹽鐵官的地方基本上包括了當時已知產鹽、產鐵的所有地區。這些官吏的設置,讓原本功能簡單的政府機構復雜化了。原來政府只管收稅和花錢,在經濟方面,只扮演仲裁者的角色;而自此以后,政府成為市場的積極參與者,并且是擁有壓倒性權力的參與者。這一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民間經濟的繁榮。
關于鹽鐵工業官營化的弊端,可以從一些史料里獲得證實,其中之一是漢代桓寬的《鹽鐵論》。這部書寫道,由于鐵器只能由公家鑄造,老百姓如果要用鐵,必須向專營的經銷商購買,經銷商從政府控制的制造企業批發。但制造企業并不關心民間的需求,只是為了滿足政府的指令,生產的鐵器往往是劣質的,也不會根據市場做出調整。結果,老百姓要么買不到合用的工具,要么高價買到劣質的工具。
鹽業壟斷的弊端,在西漢沒有具體的數字可供參考,但我們可以從后世的效仿中找到一些痕跡。一個最典型的例子發生在唐代。由于唐代前期沒有實行食鹽專賣,到了后期才建立了專賣制度,所以,比較兩個時期的鹽價,就可以知道政府從中獲利多少。
《新唐書·食貨志四》載,從唐玄宗天寶年間到唐肅宗至德年間(公元742—756年),由于沒有實行食鹽專賣,所以每斗鹽只值10錢。到了唐肅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實行鹽業專賣,每斗鹽立刻漲到110錢,上漲了10倍。到唐德宗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淮南鹽已經漲到310錢,后來又漲到370錢。而江淮那些經過政府認證的大鹽商為了追求利潤,還要再將鹽價提高一倍出售。由于鹽價高昂,許多百姓甚至不吃鹽了。
從10錢漲到370錢,其中的差價就是政府實行官營之后,從民間抽取的壟斷稅。正因為這樣,許多朝代的鹽稅曾經占政府總收入的一半。[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