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郭建龍“密碼三部曲”(全3冊)作者名: 郭建龍本章字數: 2344字更新時間: 2024-08-22 11:10:37
干預經濟,必用酷吏
鹽鐵官營制度建立之后,漢代財政制度為之一變,從以土地稅為主,變成了土地稅、鹽鐵收入并重,政府從民間經濟抽血養戰的體系從此建成,但這還不能完全滿足漢武帝對于財政的需求。
于是,他將目光再次投向了商業稅重組的問題。
在馬邑之戰后不久的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漢武帝已經引入了商業稅。這種稅的征收方式是:由于商人在運輸過程中需要使用載貨車輛,政府就設立關卡對車輛征稅,叫作算軺車。
此前,稅收大部分依照土地和戶籍而征收,土地和戶籍都是固定的,容易征收,而商人和貨物卻是流動的。所以,雖然規定了商業稅,但征收難度很大。直到皇帝更加缺錢的時候,才想起要采取更為嚴厲的征收辦法。
首先,政府逐漸細化有關商業稅的規定。政府要求,商人每擁有價值2?000錢的資產,就要繳稅一算(120錢),稅率是6%。手工業稅率為3%。對于不好計價的貨物就按車算,平民有一輛軺車要繳納一算的稅,有五丈以上的船也要繳納一算的稅。商人的稅收還要加倍。
雖然稅制很詳細,但由于規定過于苛刻,沒有人主動繳納。因而,皇帝必須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雇傭大批的幫手——酷吏去征稅。于是,漢武帝時期成為西漢王朝酷吏最多的時代。[25]
即便在漢武帝時代,大部分有尊嚴的士大夫對于政府的橫征暴斂也是有看法的?;实垡鞫悾荒芤揽磕切┭氵^拔毛的酷吏。一時間著名的“刀斧手”云集:御史大夫張湯,御史中丞減宣、杜周,以及推崇嚴刑峻法官至三公九卿的義縱、尹齊、王溫舒等人相繼而出。
其次,為配合商業稅的強制征收,漢武帝頒布了《告緡令》,這是一項鼓勵互相揭發別人財產的法令。民間社會很快就掀起了一股告密熱潮。許多人熱衷于打探鄰居的財產,告發他們,獲得分成。在這股吃大戶的風氣下,全國擁有中等以上資產的家庭大部分都被告發過。[26]
《告緡令》由一個叫楊可的人推行,而主持審判工作的則是著名的酷吏杜周。
在《漢書·杜周傳》中,班固為杜周刻畫了一個入木三分的形象。杜周當廷尉時,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腐行動,他逮捕的郡守及九卿以上的官吏,其年俸在兩千石以上的不下百余人,每年由地方上交審訊的案件不下千份。一個大案所牽連的人動輒數百人,而小案牽連的也有幾十人。據《漢書·杜周傳》記載,為了查證案件,辦案人員來來回回折騰數百里甚至千里。遇有不服審判者,獄吏則采取嚴刑逼供的辦法來定案。到最后,人們一聽說惹上官司,就立即逃亡,免得落在杜周手里。有的案件拖延十幾年還未結案,監獄里關押著六七萬人。
就是這個杜周,當官前只有一匹馬的財產,之后卻成為巨富,并安然善終。
在杜周的主持下,官府沒收的民間財物以億計算,奴婢以千、萬計算,田地大縣有幾百頃,小縣也有上百頃,中等商人大都破產,政府收入大大增加。
告緡錢上繳后,大都交到了上林苑,于是漢武帝專門派遣一個新增加的官職——水衡都尉來管理上林事務。由于錢多了,上林苑需要擴建,漢武帝就在這里大修亭臺樓閣,還以征討南越為名修建巨大的戰船。這些錢如果留在民間,本可以作為發展經濟之用;而收歸政府后,卻成為戰爭和高檔館所的浪費之源。
漢武帝最后兩項對后世產生重大影響的政策叫作均輸、平準。這兩項政策所引起的爭論也是最大的。特別是平準政策,從初衷來看,人們認為它是一項好政策;但從執行來看,不僅沒有得到預想的好處,反而帶來了無數的惡果。后世的書生往往根據初衷來相信平準的好處,而不去檢查一下實際的執行效果。
這兩項法令由著名的斂財能手桑弘羊提出,其目的仍然是增強政府的財力和對經濟的控制。
所謂均輸,是一種讓政府插手商品運輸和銷售的做法。漢代的土地稅主要以糧食的形式上繳,但把糧食從地方運到京城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均輸政策規定,地方政府可以靈活處理這些糧食,在當地賣掉,換成錢,或者購買當地的土特產品,把土特產品運到外地高價出售。糧食價格低又笨重,換成土特產品價高量輕,而且土特產品往往在產地很便宜,在外地很貴。這樣,政府就可以在減少運輸成本的同時,吃買賣的差價。
從理論上看,均輸是一種市場調節機制,如果實行得當,各地的產品分配會更加均衡。但執行的實際效果是:政府參與市場之后,不僅沒有平抑物價,反而會利用權力壓低采購價,抬高出售價,形成剪刀差,賺取額外的利潤。因為政府擁有權力資源,能夠通過公權力形成壟斷,將其他商家踢出去;而它奇高無比的管理成本又會抬高商品的價格。
所謂平準,是指在地方上興建平準倉,當本地豐收,政府就收購糧食放入平準倉庫;到了本地出現災害缺糧時,政府再把倉里的糧食拿出來接濟社會。但接濟不是免費的,而是采取一個低于市價、高于收購價的中間價,這個價格既可以保證政府贏利,又能保證民間獲得較為平價的糧食。就像水庫對水位的調節一樣,豐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
由于歷代政府都強調民以食為天,平準的原理吸引了大部分的執政者,歷史上的大部分時期都設有平準倉來平抑糧價,有時也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歷朝歷代的實際運作中,平準倉暴露出來的問題也很多。
首先,政府一旦缺少收入,就會打平準倉里糧食的主意,盤算著怎么賣掉,把錢拿去充當養官成本。災難真的來了,人們往往發現平準倉空空如也,不知道糧食什么時候已經不見了。
其次,倉庫里的糧食也有保質期的問題。政府的倉庫往往管理不善,許多糧食發霉、變質,被平白浪費了。
再次,政府一旦逐利,會變得比私人更加兇狠。斂財成性的官員很快就學會了如何坐莊哄抬價格,不僅起不到平抑的作用,反而成為糧食市場上最大的玩家,把其他的商人都擠出局。加上還有一些關系戶和官員相勾結,依靠政府資源大發橫財,平準倉成了少數人的牟利工具。
在歷史上,人們往往根據理論和教條得出某些結論,卻沒有實在地去考察,致使某些政策看上去很美好,可一旦實施,必然變味。至于統治者推出上述政策的實際目的,也往往不是所謂的拯救民生,而是看上了這些措施的贏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