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元任全集(第12卷)
- (英)路易斯·加樂爾等
- 1668字
- 2024-08-19 17:40:29
凡例
一、注音字母:現在個個人算應該認得注音字母的。所以當面問人,“你認得注音字母不認得?”是一句失禮的話。用客氣的問法,只好說,“你的注音字母熟不熟?”假如人回答不熟,就一點不失體面(其實亦許不熟是因為從來沒有認得過的緣故)。現在恐怕看這書的于注音字母也不大熟,所以再寫一道備查。

五聲注法如下:。拼.平.賞去.入.又如。高.揚.起降.促.
二、讀音:讀音不拘哪種方音,但是除幾處特別葉韻外,最好全用國音。
三、讀詩的節律:詩里頭兩字快讀,只占一字時間的,都印得靠近些,例如第十章78頁。

一句里頭“離”字算八分音符,“開”“了”兩個就都是十六分音符,其余也是同樣。這樣念起來才有板眼。
四、語體:敘事全用普通語體文。但是會話里要說得活現,不得不取用一個活方言的材料。北京話的用詞比較地容易懂些,但是恐怕仍舊有太土氣難懂的地方,所以底下又做一個特別詞匯備查。這個用詞的問題與讀音的問題絕不相干,例如書中用“多么”是北京俗詞。但是咱們可以照國音念它“ㄉㄛ ㄇㄜ”,不必照京音念它“ㄉㄨㄜ ㄇㄜ”。
五、翻譯:本書翻譯的法子是先看一句,想想這句的大意在中國話要怎么說,才說得自然;把這個寫了下來,再對對原文;再盡力照“字字準譯”的標準修改,到改到再改就怕像外國話的時候算危險極度。但是有時候譯得太準了就會把似通的不通變成不通的不通,或是把雙關的笑話變成不相干的不笑話,或是把押韻的詩變成不押韻的不詩,或是把一句成語變成不成語,在這些例里,那就因為要達原書原來要達的目的的起見,只可以稍微犧牲點準確的標準。例如第七章里in the well和well in能譯作“井里頭”,“盡盡里頭”這種雙關的翻譯是很難得這么碰巧做得到的,所以到了第九章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 the less there is of yours,這是沒法子直譯的,所以只得譯它成一句口氣相仿佛的話,“所曠愈多,所學愈少”。但是這話的內容,離原文的差得很遠了。
六、“咱們”,“我們”:英文的we字有兩個意思,“咱們”是對他們說的,聽話的人也在內的。“我們”是對你們或他們說的,聽話的人不在內的,例如第二章里阿麗思對那老鼠說:
“那么要是你不愿意,咱們就別再講貓罷。”那老鼠……道,“哼!還說‘咱們’呢!……倒好像我也要講這些事情似的!”
但是底下阿麗思提到她自己家里就說:
“我們隔壁那個小狗真好啊!我真想拿他來給你瞧瞧!”
這種“咱們”,“我們”的區別非但北京有,別處也有有的地方:廈門有ㄌㄢ和ㄍㄨㄣ;福州有ㄋㄨㄥㄚ(儂家)和
ㄨㄞㄍㄛㄋㄜㄩㄥ(我與人);無錫有ㄋㄝ廣一和
ㄜㄡㄌ一(我哩);譯者的家鄉常州有ㄏㄚ廣一或ㄏㄚ廣一ㄍㄛ(合你,合你家)和
ㄜㄡㄍㄛ(我家)。所以雖然原文沒有這種區別,譯文里分他出來亦很有用。
七、“他”,“她”,“它”:在這書的大部分里沒有分三性的必要,但是有時候原文里的話是特指這種區別的,就不得不用那些怪字,所以索性就一律把三性譯作“他”,“她”,“它”,音ㄊㄚ,一,ㄊㄛ,復數就加“們”字,成“他們”,“她們”,“它們”。假如指各性混雜的。例如皇帝和皇后并稱,就援法文成例,亦用“他們”。
八、“的”,“底”,“地”,“得”,“到”:狀詞用地,例如“偷偷地瞧她的姊姊”,“自言自語地說”。含有可能意思的用“得”,例如“看得見”,“吃得下”。含有到某程度的意思的或用“得”或用“到”,例如“吃得飽”,“熱得(或熱到)她昏昏地要睡”。此外一概用“的”。“底”字姑且試試不用。
九、“那”,“哪”:“那”字念去聲,專當指示用;“哪”字念賞聲,專當疑問用。
十、“了”,“勒”,“拉”:敘事里用的了字在會話里照真說話自然的聲音,分作“了”,“勒”,“拉”三種念法,例如第二章里,阿麗思說,“阿呀,不好拉!我怕我又得罪了它勒!”
十一、“兒”,“兒”:“兒”字用在同上字連成一字音的都寫作“兒”。只有獨用當字的才用“兒”字。例如“兒鼠”是三個字,但是“一半兒”只當兩個字念,因為“半兒”讀作“ㄅㄚㄦ”是一個字,并不是當“ㄅㄢㄦ”讀的。因此在詩里頭,“兒”字,合上字連用也不占字數的。
十二、標點符號:本書所用標點符號同新板的《水滸》,《紅樓夢》相仿佛,不另加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