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轉化情緒:跨診斷的情緒聚焦療法指南
- (加)萊斯利·S.格林伯格
- 2492字
- 2024-08-06 10:53:00
情緒轉化是怎樣實現的
本書聚焦于如何幫助來訪者實現情緒轉化——不論來訪者患有何種精神障礙,治療師都要幫助他們先抵達非適應性痛苦情緒,然后憑借體驗嶄新的、適應性的情緒,進而離開痛苦情緒。我想說的是,若不先抵達某處則無法離開那里,同理,人們若想改變一種情緒,則必須先感受到它。
方法上,我們既重視接觸情緒,也重視改變情緒。我會介紹一些通用的基本技能,例如,對來訪者做共情同調,讓來訪者聚焦身體體驗,以及處理其記憶片段,幫助來訪者在當下體驗過去。新的修正性情緒體驗和對回憶的重塑過程都非常關鍵,最重要的在于:當舊的痛苦感覺被喚起后,來訪者要能夠擁有新的適應性情緒——這才是轉化的核心。除了普遍性地對情緒開展工作的方法,我也會講解抵達和離開情緒的更結構化的方法,如椅子工作法和對過去場景的想象式重建。
情緒轉化的工作里有一條跨診斷的核心原則,即改變一種情緒的最好方式就是喚起另一種情緒。我欣賞斯賓諾莎(Spinoza,1967)在《倫理學》(Ethics)第4章里所說的“除非出現了另一種更強烈的或相抗衡的情緒,否則起初那種情緒就無法被遏制或消除”。這個基本的心理規律是所有臨床工作者都需要明白的。
這種類型的情緒轉化與情緒調節很不一樣,后者本身也是一種快速發展的跨診斷干預原則,主要在行為矯正流派中發展(Gross,2013;Linehan,1993)。情緒調節涉及情緒的控制——管理不想要的情緒,這意味著它是次級過程,幫助人們的途徑在于應對方法和癥狀治療。朱利斯特(Jurist,2019)指出了“情緒調節”(emotion regulation)和“情緒調制”(emotion modulation)的區別[1]:情緒調制事關在情緒信號產生的層面就進行轉化,從而使情緒以重整后的形態被體驗。
情緒轉化能形成調制后的情緒,這個過程發生在最基礎的、情緒產生的第一時間或原發層面——在情緒信號進入能被調節和管理之前。在這個原發層面實現轉化能夠改變潛在的心理不適,并成為將來更高水平、更主動和成熟的調節行為的先決條件。這些調節行為是一個人在社會情境中面對情緒管理的復雜性時必不可少的。在治療情境下,情緒調節是在事后(情緒產生的原發過程之后)幫助來訪者應對和管理癥狀的輔助手段。關于情緒調節我將在本書第11章中更全面地討論。
管理情緒的不二法門是在情緒產生時轉化它們,而非控制已經產生的問題情緒。舉例來說,在有憤怒問題的人群中,暴怒是一種反應——要么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要么為了讓自己遠離更深層的羞恥或恐懼所帶來的混亂感覺。管理和調節失調的憤怒情緒的最好辦法并非所謂的“憤怒管理技巧”,而是通過轉化更原發的深層情緒(羞恥或恐懼)而達到重整憤怒的結果,因為失控的憤怒是對這些深層情緒的自動反應。當這些人不再感到羞恥或恐懼時,他們就不再需要用暴怒來保護自己,他們的情緒就被重新調制得更協調(Greenberg,2015;Jurist,2019)。
在和來訪者的情緒進行工作時,心理治療師首先需要幫助來訪者抵達情緒,要讓他們與自己的情緒保持聯結。這樣做是為了讓情緒達到它們原本的功能性目標——服務于人,獲得環境適應性。然而有些痛苦感受并不具備適應性,這些情緒是對過去所遭受的拋棄、忽略、創傷經驗的反應。一旦來訪者抵達了這些情緒,它們就需要被轉化——這就是離開的階段,是用情緒轉化情緒的關鍵治療過程。例如,羞恥中的退縮傾向——想要鉆進地洞并消失——無法與另一種感覺共存:自我肯定的憤怒所帶來的向上、維護邊界的突破性力量。再想一想,恐懼中的后退傾向——想逃跑——可以被悲傷中想尋求親近以獲得安撫的主動性傾向所轉化。
在治療中與來訪者的情緒工作時,治療師總是先輔助來訪者抵達情緒,幫助他們在治療中與困難的感受同在。當來訪者表達一種情緒時,治療師用充滿慈悲的共情方式回應來訪者在表達中所體驗的最痛苦的部分,促進來訪者接納并準確表達情緒的含義。這樣做時,治療師會關注來訪者每時每刻的情緒體驗,并幫助來訪者不再評判他們的情緒,而是允許來訪者體驗它們并最終真正接納它們。此時,治療師還需要幫助來訪者將他們的情緒轉化為言語表達,因為將感受轉化為言語這一過程本身就具有適應和調節作用(Kircanski et al.,2012)。除了接納舊情緒,治療師也要幫助來訪者體驗新情緒,以改變舊情緒(Fredrickson et al.,2000;Greenberg,2015;Lane et al.,2015)。
治療師通過讓來訪者接近、表達、調節、容忍、理解、反思、接納及(也許最重要的是)轉化情緒來幫助他們有效地處理情緒(Greenberg,2002,2015)。這些都是重要的過程,且每一個都是不同形式干預手段的基礎。為了以這種方式幫助來訪者處理情緒,治療師首先需要與來訪者建立一種關系——治療師在場且時刻共情以讓自己與來訪者的情緒、情感保持同頻,建立工作聯盟。這是一種強烈的過程導向的方法。
治療師需要時刻將“共情的手指”搭在來訪者的“情緒脈搏”上,跟隨來訪者的情緒變化,并需要對這些變化狀態做出不同的反應。這意味著治療師可能會通過多種方式感知來訪者的變化。例如,來訪者說話的聲音大,頻率加快或音調升高,避開眼神接觸,呈現某些身體姿勢或緊張的面部表情,這些都表明來訪者感到不安全。這樣的觀察和感知可以幫助治療師覺察自己可能說了一些讓來訪者感覺自己沒有被傾聽的話,此時治療師就可以做出相應的調整。治療師時時刻刻都在“閱讀”來訪者和自己的身體感覺和行動傾向,用以指導治療中的干預,或者將自己拉回來訪者的情緒頻道,或者兩者兼顧。然后治療師會觀察干預的效果:自己的回應是否使來訪者的面部表情變得柔和;或者使他們的呼吸放慢、加深;抑或如果存在共情失調,那么看看來訪者是否仍然在關系中感到安全,工作聯盟中的任何破裂是否都已得到修復。
以過程為導向的方法是與情緒工作的核心,從根本上說是一種現象學方法,它著眼于來訪者對世界的主觀體驗(Heidegger,1953/2000;Merleau Ponty,1964,1968)。以這種現象學的方式工作時,治療師關注來訪者的主觀體驗及其變化。治療師將人視為動態的、自我組織的、隨時應變的情緒處理系統,而關鍵的治療技能就包括跟隨和助推來訪者下一步的情緒過程。我們工作的核心在于密切關注來訪者當前的情緒體驗。觀察來訪者正在做什么及什么時候做——這類感知技能與干預技能一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干預的有效性取決于治療師觀察到了恰當的時機。從過程導向的觀點來看,重要的不是治療師做了什么,而是做這些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