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情緒轉(zhuǎn)化情緒:跨診斷的情緒聚焦療法指南
- (加)萊斯利·S.格林伯格
- 1708字
- 2024-08-06 10:52:59
目標是療愈痛苦,何以靶心是情緒
早年,亞歷山大和費倫齊(Alexander & French,1946)引入了修正性情緒體驗(corrective emotional experience)這個概念,并提出治療性改變的秘密就在于重新體驗情緒上的舊問題且達到新終點。他們提出的方案表示,一個舊有的問題模式需要新的解決方式,但是這個新的解決方式需要被來訪者真正體驗到,這樣他們才相信,才能真正改變自己過去的模式。隨著全新的體驗不斷復現(xiàn),修正性反應(yīng)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地變成自動反應(yīng)模式,轉(zhuǎn)化為更好、更高的行為功能。
戈德弗里德(Goldfried,1980)提出,不論何種治療理論取向,修正性情緒體驗都位于心理治療改變過程的中心。他建議臨床工作者將修正性情緒體驗作為一種通用的干預策略。我強調(diào)了源自精神分析的修正性情緒體驗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它顯然與所有流派都相關(guān),并且代表了改變的核心原則(Goldfried,1980)。在本書中我想說明,促成修正性情緒體驗最好的方式就是喚起另外一種情緒,以轉(zhuǎn)化現(xiàn)在的這種情緒;我在書中會詳細闡述如何促成這一治療過程。
大部分人之所以接受心理治療,是因為他們處于情緒痛苦中。他們可能表現(xiàn)出各種癥狀,如抑郁、焦慮、進食障礙、成癮、人格障礙及人際關(guān)系問題,但是他們需要的幫助是面對和處理癥狀之下的悲傷、羞恥、憤怒、害怕,有時甚至是不受約束的躁狂式的快樂。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第五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Edition, DSM-5;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2013)中,至少有許多病理問題的描述可以被認為源自情緒上的困擾。患抑郁障礙的人感到被困在一個由悲傷、羞恥和內(nèi)疚所織就的大網(wǎng)里;患焦慮障礙的人感覺自己被苦惱和害怕掌控著;而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人則總是體驗到高強度情緒的切換。
有些治療取向在承認不同診斷標簽群組具有差異的同時,一直對來訪者采取同樣的治療方式,而不管他們的診斷標簽是什么(Goldfried & Davison,1976)。許多從一開始就關(guān)注情緒的流派都認同治療關(guān)系本身的療愈價值,特別當臨床工作者能共情地回應(yīng)來訪者的情感,用各種干預方式幫助他們接觸自己的感受,而不管他們存在什么心理問題時(Fosha,2000;Greenberg,Rice &Elliott,1993;Perls et al.,1951;Rogers,1957)。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臨床工作者能精通共情和喚起情緒的干預方法,就不需要依賴不同療法處理各種不同的障礙。治療大體上是一樣的,不論這名來訪者依據(jù)DSM-5被診斷患有焦慮障礙、情感障礙、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成癮或人格障礙。
這種現(xiàn)今在許多聚焦情緒的療法中可以看到的跨診斷的特點,其實自各種流派(早期精神分析、人本取向、行為取向)發(fā)展伊始就一直存在于心理治療中。究其原因,與依賴診斷標簽的干預相比,跨診斷干預更加直接地建立在來訪者的問題、心理過程及個案概念化的基礎(chǔ)之上(Fosha,2000;Greenberg,2011;Greenberg & Safran,1987;McCullough,1999;Perls et al.,1951;Rogers,1957)。所以,從某種層面來說,跨診斷的干預其實是一種正本清源、回到這些治療方法創(chuàng)立之初的核心原則。
越來越多的證據(jù)顯示,心理治療中能夠預示療效的是來訪者情緒喚起和處理的情況,不管問題屬于哪一個診斷標簽群組。一項近年的大型元分析所得出的結(jié)果顯示,來訪者在治療中的情緒表達對治療效果有中等程度的影響(Peluso & Freund,2018)。其結(jié)果基本上重現(xiàn)了之前其他綜合回顧和元分析的結(jié)論。這項研究觀察到的影響程度(d=0.85),與戴尼爾等人(Diener et al.,2007)、A.帕斯卡爾-里昂和葉爾約門科(A.Pascual-Leone and Yeryomenko 2016)對情緒體驗、表達與治療結(jié)果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結(jié)果一致。由此,我們有實在的證據(jù)說明“心理治療的結(jié)果與情緒表達有關(guān)”,且該影響關(guān)系不因具體的診斷而變化。
有些理論對情緒表達的好處持審慎態(tài)度,這些學說主張節(jié)制的價值觀,或者強調(diào)不同階段的來訪者對改變的接受程度不同,具體來說就是他們對處理情緒的準備程度不同(Miller & Rollnick,2013;Prochaska & DiClemente,1983)。還有一些學者提出,讓邊緣型人格障礙患者或創(chuàng)傷后應(yīng)激障礙患者處理情緒或探索童年回憶可能會使他們更加混亂,從而起到與療愈相反的效果,如移情取向心理治療和強調(diào)心智化的治療(Bateman & Fonagy,2004;Yeomans et al,2015)。還有另外兩種專門治療重度人格障礙的循證精神動力療法都對喚起某些特定來訪者的童年回憶持懷疑態(tài)度。
我贊同治療師們應(yīng)該謹慎對待何時喚起情緒、何時調(diào)節(jié)情緒,同時,什么情緒應(yīng)當被喚起,什么情緒又應(yīng)被調(diào)節(jié),甚至何時邀請來訪者回到童年或重新經(jīng)歷創(chuàng)傷體驗也應(yīng)慎之又慎。關(guān)于這些問題的討論和警示會貫穿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