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作用的變遷
如果用四個字形容近幾年網絡金融或金融數字化的發展,大概只能是“回歸本源”。
十余年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帶來了一種“方法論”: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什么都可以靠流量來撬動。這種概念以一系列快速發展的“奇跡”案例作為佐證,似乎確實有道理,流量才是一切的根本。
于是,無論是金融的網絡渠道,還是實體渠道的數字化轉型,人們都產生了一種對“流量”的狂熱,“流量爆發”似乎能夠與“價值暴增”畫上等號。比如,拼命往線上渠道引流,拼命用KPI(關鍵績效指標)拉升各種平臺的注冊量,不斷地通過號召、開直播來吸引源源不斷的流量。
但是,“流量”到底是什么呢?我們一直把“流量”當成很多事情成功的核心,也容易把“體驗”當成流量背后的驅動力,所以構建了一個“好體驗=高流量=高變現”的公式。因此,當變現能力不佳的時候,我們會輕易地得出這樣的結論:因為流量不夠高,而流量不夠高是因為體驗不夠好。
但是,流量的高低只是一種表現結果,而并不是變現能力升降的原因。過去人們把流量當成原因,把價值創造當成結果。為了把流量留住,人們開始提出“運營”的概念,運營人員也把全部精力放在如何留住流量、增加流量的活躍度上。但是,然后呢?當你試圖去做流量變現運營的時候,就會遇到巨大且復雜的計算問題。流量變現帶來的利潤,真的能覆蓋規模巨大的流量維系成本嗎?你的流量真的能創造出預期的價值嗎?當這些問題出現的時候,潮水退去,人們才意識到:流量的背后是需求。
在我們討論流量問題的時候,不如好好討論一下“需求”到底是什么。流量明星背后的需求,是一種“精神崇拜”,即人們希望從對明星的付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情感的共鳴與寄托;流量主播背后的需求,是一種“信任背書”,即人們希望通過主播的“人設”相信自己買到了值得購買的價值,降低盲目消費的罪惡感;流量平臺背后的需求,是一種“內容渴求”,即人們希望找到一種可用于溝通的談資。
在過去,流量很多時候都來源于人性的“貪、嗔、癡”,這些人性的弱點在之前難以被高效滿足。而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這種需求被釋放,流量獲得了加持。在過去的許多年里,網絡作為一件新鮮事物橫掃社會的每個角落,流量體現出了人們對全新體驗的狂熱,甚至流量會與某些渠道深度捆綁,成為難以撼動的“武器”“資源”。但在今天,網絡已經成為一項基礎設施,流量成本也不再昂貴,網絡不再新鮮,人們將注意力從新鮮“形式”轉回到真實“需求”。在這一階段,渠道的壁壘越來越低,流量也就不再是不可撼動的,而是很容易平行移動的流動要素,甚至線上流量未必比線下便宜,算法也未必單純。所以,今天大家拼的還是渠道與流量嗎?
金融本質上不存在流量問題,而是需求的問題。金融需求的本質就是良好的資產管理能力,以及足夠強的信任關系。當資產管理內核能力足夠好的時候,服務的供求關系自然會回到機構這一側。內核能力薄弱,人們就會去找“體驗”的問題;體驗薄弱,就會去找“流量”的問題;流量不足,就會去找“營銷”的問題;而“營銷”的問題就容易聚焦到“精準性”的問題,但是“精準性”的背后其實是對“需求”的把握。
這一連串問題背后的根源其實都是需求。人們為什么需要金融服務?今天我們所面臨的是一個流量退場的時期,流量不再是資本制勝的法寶,而是將更多地服務于“撬動內需”。撬動的內需也不再僅滿足極個別人的利益,而是將價值大規模擴散至各個行業。海量的內需創造價值,價值再回補到海量的勞動者,或許這才是今天流量的主要作用。
流量退場的結果是“內容崛起”。內容代表了對“需求”的解讀與回應,所謂的專業性、精準性,都體現在內容層面。今天,內容不再特指“廣告宣傳”,而是與客戶交互中的所有內容,包括一個產品、一段文字、一張圖片、一段視頻、一次直播、一場線下面對面交流……內容在專業性、適配性上的高低和在時機上的準確性,決定了內容的質量,也就決定了需求的滿足程度以及價值變現的概率。
這種內容不再是總部集中處理的“大一統結果”,也不代表一種宣傳行為,而是充分釋放靈活度的數字內容供給,用于人與人之間最普通的溝通。集中處理難以滿足碎片化的差異需求,“共享”“放權”與“扶持”可能是未來應對這種狀況的主要方法。
“共享”是用企業級的工具,用同一套標準來評價結果,讓差異化的事物可以快速實現企業級共享復用。“放權”是在統一標準下,實現充分靈活的供給。“扶持”則是對產生好的結果的內容,快速投入資源,擴大市場范圍。
算法用于“共享”“放權”之下的統一效果監測,挖掘那些可能的“苗頭”“趨勢”,再指引決策進行動態的資源供給,讓好東西發揚光大。這也是2022年后“數字運營”的最主要作用——用測試與系統監測來屏蔽臆測,讓測試結果被快速驗證、復制。
體驗影響流量的流出,內容影響流量的流入,運營影響流量變現的速度,而需求決定了流量變現的總量。未來流量的總量不會縮減,也不會變得更加高級,流量終將回到一個個原始的需求。無論是量販式還是高端會所,回歸專業與實惠才是王道。畢竟人們經歷的“套路”已經夠多了,只有真本事才是贏得未來的本錢。換句話說,就是“少點噱頭,多點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