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禮集與小禮集
- (阿拉伯)伊本·穆加發
- 4235字
- 2024-08-02 10:23:47
前言
一、伊本·穆加發的生平
本書作者阿卜杜拉·伊本·穆加發(公元724—759年,即伊歷106—142年),祖籍波斯,原名魯茲拜·本·達茲文,號艾布·阿慕魯,皈依伊斯蘭教之后改名為阿卜杜拉,號艾布·穆罕默德。
其伊本·穆加發之名的由來,當歸因于其父達茲維耶。達茲維耶曾在伍麥葉王朝時期(公元661—750年)擔任波斯地區的稅務官,其間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公款,后被總稅官哈賈吉查出,遂命人掌其雙手,致其雙手萎縮,于是被冠以“雙手萎縮者”的綽號,伊本·穆加發即意為“雙手萎縮者之子”。
伊本·穆加發少年時期接受波斯文化教育,信奉祆教。早年當過文書的父親發現他天資聰穎,思維敏銳,悟性極高,具有強烈的求知欲,于是便培養他學習語言,鼓勵他掌握波斯語和阿拉伯語,希望他日后成為專事寫作的文書,因為當時阿拉伯語在阿拉伯伊斯蘭帝國中乃是國語和公文通用語。
少年伊本·穆加發隨父母來到巴士拉,遂開始學習阿拉伯語,接觸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并皈依了伊斯蘭教。當時的巴士拉乃是一座頗有名氣的文化都城,那里文人會聚,學派云集,辯論成風,百家爭鳴。這種良好的文化環境使伊本·穆加發獲益匪淺,也為其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巴士拉,伊本·穆加發與擅講標準阿拉伯語的泰米姆族人融為一體,并結識了許多知名的阿拉伯語大師,從而使自己的阿拉伯語水平大為精進。
因為伊本·穆加發精通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文才出眾,所以在步入仕途之后,便一直在官府做書記官。他曾先后擔任哈里發曼蘇爾的兩位叔父——時任庫爾曼埃米爾的伊薩·本·阿里·本·阿卜杜拉以及時任巴士拉埃米爾的蘇萊曼·本·阿里·本·阿卜杜拉的書記官。
作為書記官,其角色大體相當于中國古時衙門中的師爺,最高也莫過于今天的辦公廳主任,但伊本·穆加發顯然不是一名普通的書記官,他前后所服務的對象均是類似藩王或諸侯王的埃米爾,他們與伊本·穆加發過從甚密,待之如友,視其為心腹和兄弟。更兼伊本·穆加發學識淵博,文筆絕妙,才華橫溢,聲名顯赫,所以當時許多埃米爾與其相識。
當時哈里發曼蘇爾的另一位叔父阿卜杜拉·本·阿里擔任大馬士革埃米爾,他起兵造反,事敗后受到哈里發通緝,遂逃至其兩位兄弟蘇萊曼及伊薩處避難。哈里發要求他們交出阿卜杜拉,他們則要求哈里發答應赦免阿卜杜拉之罪,并由他們擬定赦免條件。哈里發同意之后,他們便責成伊本·穆加發代撰赦免詔書,不料這卻為他惹來殺身之禍。他在赦免詔書中用辭尖刻,對哈里發曼蘇爾冷嘲熱諷,多有不恭,乃至哈里發閱罷大為光火。后得知捉筆人乃是伊本·穆加發,遂對其懷恨在心,恨之入骨。
不久,哈里發曼蘇爾便免去了其叔父蘇萊曼巴士拉埃米爾之職,任命蘇富揚·本·穆阿維葉接替其位。伊本·穆加發不知是出于自己內心的不滿與憤慨,還是想為其埃米爾朋友打抱不平,竟然在一個公開場合,當眾嘲諷蘇富揚這位新任埃米爾的長相和學識,遂使對方懷恨在心。此后一天,伊本·穆加發走進蘇富揚官邸辦理公事便再也沒有出來,原來蘇富揚已將其秘密殺害。據說,處死伊本·穆加發乃是哈里發的旨意。
關于伊本·穆加發之死,還有另外一種版本:哈里發以“偽信罪”將其公開處死。
無論是公開處死還是秘密殺害,上述兩種說法均表明是哈里發本人欽定了伊本·穆加發之死。換言之,伊本·穆加發有意無意中陷入統治集團的明爭暗斗,并且得罪了最高統治者,最終做了統治集團爭權奪利的犧牲品。
按照史書記載,伊本·穆加發遇害時間是公元759年(伊歷142年)。據此推算,伊本·穆加發終年36歲。
就這樣,一個如日中天的天縱之才,一顆冉冉升起的耀眼明星戛然隕落。
二、伊本·穆加發的學問及其影響
伊本·穆加發短短的一生,橫跨了伍麥葉王朝后期和阿拔斯王朝前期,這一時期正是阿拉伯伊斯蘭文明從孕育、成熟并發展到輝煌的肇始時期。
伊本·穆加發天賦奇高,才華橫溢,在文壇和學界聲名日隆,其作品與學問備受同代學界推崇,也為后世留下深遠的影響。
伊本·賽勒慕曾記敘:“聽到許多學界泰斗評論說:在圣門弟子之后,凡阿拉伯智者,皆無出赫里勒其右,凡波斯智者,皆無出伊本·穆加發其右。”由此可見學術界對二人的評價何等之高。
赫里勒·本·艾哈邁德·法拉希迪是阿拔斯時期的一代大師,曾編纂了第一部阿拉伯語詞典《艾因書》,歸納總結出阿拉伯古代詩歌的16個格律,同時也是巴士拉語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著名的《語法書》作者西拜威便是其弟子之一。有人在赫里勒與伊本·穆加發一次長談之后向他詢問后者的學問如何,他回答說:“在我能想到的任何一門知識和學問中,伊本·穆加發皆出類拔萃,超群絕倫。”
大馬士革大學古代文學教授侯賽因·阿里·朱瑪對伊本·穆加發如此評價:“他是矗立在消亡的波斯文明與新興的伊斯蘭文明之間的一座橋梁,他豐富了文明的成果和遺產。”
伊本·穆加發精通波斯語和阿拉伯語,熟悉波斯文化與阿拉伯文化,他將兩種文化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一生著述譯介大量作品。中國讀者最熟悉的是伊本·穆加發從古波斯文譯成阿拉伯文的寓言故事集《卡里來和笛木乃》,該書源于印度的《五卷書》,他在翻譯過程中進行了大量刪改和藝術加工。
將波斯和印度的哲學、希臘邏輯學、倫理學、社會學帶入阿拉伯語,伊本·穆加發是第一人,也是他對阿拉伯語做出的巨大貢獻。
伊本·穆加發學識淵博,是一位天縱奇才,學問大家。他一生著述頗豐,其豐碩程度甚至令人懷疑其在世只有短短的36年。
《大禮集與小禮集》是一部論述行為規范、倫理道德和處世哲理的箴言集,旨在改良社會,弘揚道德,教化大眾。
“大禮集”分三個篇章,上篇“為君之禮”,論述帝王的治國之道、御民之術以及帝王應具備的道德品行;中篇“為臣之禮”,論述臣子的事君之道、為政之術以及與同僚的相處之道;下篇“為友之禮”,論述辨人、識人之術,擇友、交友之法以及朋友之間的相處之道。
“小禮集”則論述社會倫理道德,勸導人們求學上進、立業修身。并倡導彰善癉惡、扶弱濟貧。
伊本·穆加發為人謙遜,從不妄言學問,《大禮集與小禮集》系他本人所作,但他卻謙稱并非由其原創,而是由他在收集、整理和翻譯先哲言論的基礎上加工而成。
誠如他在“小禮集”中論述的那樣:“我們當世的學者追求學問的最高境界,不過是從前人的知識中汲取營養而已,我們的論道者所談論的最精彩的話題,皆源于前人撰寫的書籍。”“誰若講出自認為同時也受到別人賞識的絕妙佳句,切莫像發明創造者那樣炫耀。因為正如我們所描述的那樣,那并非由他原創,而是從別人那里擷取而來。”
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部箴言集乃是具有鮮明伊斯蘭文化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與波斯文化精華的集成,因為它并非僅僅包括阿拉伯民族的箴言,同時還包括波斯民族甚至其他東方民族的箴言。
阿拔斯朝著名的詩人艾布·泰馬姆曾在一首贊美哈桑·本·瓦希布的詩中對伊本·穆加發的語言修辭水平大加贊賞:
像蓋斯在歐卡茲演講那般慷慨激昂,
像萊拉吟詩憑吊亡靈那般哀傷悲愴。
像親友離別時節話語不絕互訴衷腸,
像穆加發《珠璣》論道,辯才無雙。
伊本·穆加發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改革家,他畢生致力于社會改良與道德改良,并為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同時也是一位散文學家,他首開阿拉伯語散文寫作與翻譯之先河,為阿拉伯語散文藝術奠定了基礎,并將其提高到很高的藝術境界,被后世阿拉伯文學家奉為典范。
伊本·穆加發的作品具有獨特的風格,這便是用詞簡練卻意境深遠,語句樸實無華卻令人難以企及。他倡導在寫作中摒棄那些冷僻和含義枯燥的詞匯,他認為:“為追求修辭效果而使用冷僻的詞匯乃是最大的敗筆。”
從其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修辭學的至高境界,體會到有條不紊的邏輯思維,感受到哲理名言的無窮魅力。
三、伊本·穆加發的信仰與人品
中國有句箴言:“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眾,眾必非之。” 伊本·穆加發的人生遭遇恰恰驗證了這句箴言。
在阿拉伯民族主導的帝國內,異族出身的伊本·穆加發年紀輕輕便成就非凡、聲名顯赫,自然引發同行嫉妒,招致政敵抹黑。
由于伊本·穆加發祖籍波斯,自幼信奉拜火教,成人后才皈依伊斯蘭教,所以其政敵與嫉妒者便誣其“離經叛道”,言行有違伊斯蘭教的教規教律。
他們提出的證據便是伊本·穆加發在巴士拉經常與著名詩人拜沙爾·本·布爾德等一幫被稱為“離經叛道”的文人墨客酗酒,殊不知當時伊拉克的律法學家允許少量飲用葡萄酒。而伊本·穆加發則正像他自己詩中所言:
葡萄美酒飲三杯,恰到好處便停杯。
微醺不醉不失態,不去行惡不為罪。
由于他曾當眾嘲諷埃米爾蘇富揚的長相和學識,被政敵誣陷為“蔑視”阿拉伯族領導人,甚至夸大其詞,誣陷他看不起所有阿拉伯人。
而實際上,伊本·穆加發不僅在其作品中從來不曾蔑視阿拉伯人,也從未在日常言行中對阿拉伯人和阿拉伯民族領導人表現出絲毫不恭。相反,他曾在書中贊揚阿拉伯民族“由原來的默默無聞發展到引領世界”。據史料記載,他當眾嘲諷埃米爾蘇富揚乃是其一生之中唯一的例外,且事出有因。
伊本·穆加發生性耿直,書生氣十足。遇見不平之事,往往直抒胸臆,更兼其文筆犀利,針砭時弊,不畏權貴,乃至得罪了最高統治者,最后以“偽信罪”慘遭殺害。
他對上自宮廷下至整個官僚體制表現出來的暴虐和腐敗深惡痛絕,面對同為書記官的摯友阿卜杜·哈米德從其住處被抓走然后處死,更是痛心疾首。
從他編譯自波斯文的寓言故事集《卡里來和笛木乃》,到此后的《大禮集與小禮集》以及《近臣書》,均涉及朝政體制、治國理政以及帝王應具備的道德品行等相關內容,無異于戳到了最高統治者的痛處,而其最后一部著作《論誠信》則將其最終送上了斷頭臺。因為在宮廷和哈里發看來,他的這些作品具有含沙射影地妄議朝政之嫌。對于這種“大不敬”的狂妄之徒,宮廷必欲除之而后快,至于以何名目除之,則“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伊本·穆加發為人豪爽,頗具俠義之風。他倡導“當為朋友獻出你的鮮血和財富”,并且自己率先垂范。
伊本·穆加發的摯友阿卜杜·哈米德得罪權貴,受到官府通緝,遂躲藏到伊本·穆加發家中避難。當官府派兵來其家中捉拿,詢問誰是阿卜杜·哈米德時,兩人同時回答自己便是。阿卜杜·哈米德趕忙向差人說明自己的長相特征,隨之被抓走處死。
由此可見伊本·穆加發一如他自己所倡導的那樣,隨時準備為朋友獻出自己的鮮血與生命。
伊本·穆加發樂善好施,仗義疏財。史料記載,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他用自己的潤筆費每月資助庫法和巴士拉的學者500到2000第納爾不等。至于他對窮苦人的施舍與幫助,則更是習以為常。
他一生倡導改良社會,改良道德,并認為社會改良需從每個人做起。
他的著述足以證明他一生堅持不懈追求的目標:社會改良、道德改良和政治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