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玉米,對脾胃好,利尿瀉腎
有的地方管玉米叫苞米,有的地方叫苞谷,有的地方叫玉蜀黍,都是同一個東西。有一種說法是,玉米大概在明朝從中美洲傳入中國,中美洲其實就是印第安人或以前瑪雅人居住的地方。玉米確實是當地的一個主糧,在當地考古遺跡發現當地人選種、育種、種植玉米的歷史大概有七八千年,所以瑪雅文明和印第安文明基本是建立在玉米的基礎上的。
根據中國歷史的記載,我們考證一下。金元四大家之一李東垣寫了《脾胃論》,在戰亂的時候,他通過補益脾胃的方法治療很多疾病,補中益氣湯等很多方子都出自他手。
李東垣還寫了一本書叫《食物本草》,其中就記載了玉米。他記載,當時人們把玉米叫“玉蜀黍”,蜀是四川的意思,黍就是黃黏米,我們還是習慣用中國人的概念來命名這些外來的食物。他說有的地方叫玉高粱,認為其出自西土,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或陸上絲綢之路,從西域或歐洲傳過來的。李東垣描述了它的樣子,特別說了一句“苗腋別出一苞”,就是說它長得直直的,但在葉子和稈交接的地方長出一個苞;“如棕魚形”,意思是像棕魚;然后說它“苞上出白須垂垂”,等熟了以后“苞拆子出”,顆顆晶瑩剔透,可以炒著吃。所以,這個記載就否定了我們明朝才從西方引種玉米的說法。
按張至順老道長的分析,玉米的種子是長在腋下或腰上的,不是長在腦袋上,所以我們把它叫土谷。土谷對脾胃有益,但對腎有損瀉的作用,所以吃玉米或熬玉米須會利尿,能治療腎結石。
玉米之所以在中國得到了大面積的播種,是因為玉米的產量太高了,在新疆那種光照時間比較長、土地肥沃的地方,玉米的畝產量能達到 900千克。小麥和莜麥的產量只是它的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
我小時候食品都定量供應,玉米是我們的主食。現在我們把吃玉米當點綴,但那會兒有的人吃玉米都吃傷了。
玉米怎么做呢?第一,做爆米花,我們到電影院買的爆米花都撒著糖精,只能滿足一下口腔的欲望,真是沒什么營養。
第二,脫玉米粒磨玉米面,有去皮的和不去皮的,把它搗碎做成棒粥。棒
粥熬出來是金黃色的,跟小米粥的顏色非常像,但棒
粥比小米粥更容易熟。玉米磨成面以后,主要做玉米餅,就是貼餅子。還有蒸窩頭,為什么叫窩窩頭?就是把它捏成形。饅頭因為發酵以后會脹氣,所以容易熟;玉米面沒發酵不容易脹氣,所以不容易熟。做窩窩頭的時候,如果做成實心的,中間就不容易熟,所以要捏個窩。
還有一個最著名的吃法就是鋼絲面,在玉米面里摻點兒面粉,因為玉米面的黏合性特別差,蛋白質含量低的食物黏合性都差。通過高溫用機器把它壓成面條,其實經過壓制面條已經熟了,熟了以后就放著,放一段時間以后,面條就變得特別硬。為什么叫鋼絲面?就是因為它特別硬。我們再把它重新上籠蒸一下,拌點兒菜湯就可以吃了。我們這代人真是沒少吃苦,現在想起來,吃的苦真是都有益于我們的身心健康。
玉米面因為淀粉含量高,蛋白質含量低,所以吃多了以后特別容易促進胃酸分泌。比吃玉米面更易促進胃酸分泌的是吃紅薯。很多人看見紅薯就反胃,因為小時候沒有主糧,就用這種塊莖、瓜、菜代替主糧。反胃其實是身體告訴你這個東西吃多了,其他東西吃得不夠,營養成分不足,這是身體發出的一個信號。
現在到了富裕的社會,我們接觸玉米就比較少了,但我還是建議大家時不時地在飲食中增加點兒玉米,比如說棒粥、貼餅子、窩窩頭,好處在哪兒?它能比較平和地補脾胃,讓脾胃吸收功能增強一些;另外,吃玉米有非常好的利尿、瀉腎的作用,能將我們身體里的很多廢物排出去。
玉米是密植高產的植物,我在我們診所的園子里種的玉米,吃起來味道確實不一樣。
我給大家推薦一種特別解暑的飲料,就是你摘下來的玉米棒,洗干凈,剝去臟的外皮,帶著須子放到鍋里煮,煮熟以后你拿出玉米啃玉米棒,剩下的水其實就是一種非常甜的飲料,除了能清熱止渴、生津以外,還能利尿,排出腎里的結石或其他濕氣。
如果更講究點兒,可以專門到藥店買玉米的須子,平時就當茶泡著喝,沒什么甜味,也沒什么怪味,但確實有效。
我一般推薦有腎結石的患者喝玉米須煮的水,每天就當飲料喝,渴了就喝,然后吞雞內金磨成的粉,雙管齊下。這是治療腎結石非常好的方法。
現在玉米大多被用作飼料,因為產量高。另一個廣泛的用途就是從玉米里提取糖,做各種飲料的添加劑,所以玉米是“無處不在”的。
另外,玉米稈和高粱稈也挺有意思,我小時候沒吃過甘蔗,而是把玉米稈折了以后剝皮,嚼里面的肉,也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