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前言
做有覺察的媽媽,給孩子自由生長的空間

覺察頭腦中的想法,看見自己的恐懼和脆弱

成為媽媽之后,我們和孩子每天的互動場景都是什么樣的呢?今天,如果我們帶著攝像頭,以第三方的視角來到你的家中,看看都會發(fā)生什么。

孩子五歲了,動不動就哭,發(fā)起脾氣來怎么也哄不好!

孩子上一年級了,寫字速度慢,全班只有他一個人完不成作業(yè)!

孩子沉迷于電子游戲,媽媽提醒了無數(shù)次,還是停不下來!

遇到這些養(yǎng)育難題時,你的頭腦中會冒出哪些想法和念頭呢?下面這些想法相信你一定不陌生。

孩子脾氣這么大,將來適應不了社會怎么辦呀?

全班只有他沒寫完作業(yè),老師不喜歡他怎么辦呀?

孩子玩手機上癮,自控力這么差,考不上大學可怎么辦呀?

停!

我們把鏡頭停在這一刻,看看這些想法背后,隱藏著你怎樣的感受?相信你已經發(fā)現(xiàn)了:那就是深深的恐懼!你恐懼孩子不能適應社會,恐懼老師不喜歡孩子,恐懼孩子不能控制自己……

跟隨著鏡頭,我們再來看一下,帶著這些恐懼,你會對孩子做出哪些反應。然后來聽聽你對孩子說了些什么。

哭哭哭!就知道哭!沒完沒了的,再哭下去沒人喜歡你了!

全班就你一個人沒寫完作業(yè),你丟不丟人啊!快點寫!

都玩了兩個小時了,你作業(yè)寫完了沒?再玩我把手機給你扔出去!

感受一下,孩子聽了這些話,是會對自己感覺更好了,還是更糟糕了?他會因為你的指責、說教和吼叫就主動想變好嗎?答案是:并不會。

等一下!

如果仔細辨別,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些聲音背后,還有一些不易覺察的聲音。

孩子一哭我就受不了,老公每天早出晚歸,我一個人帶孩子太累了……

全班只有他一個人沒寫完作業(yè),我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我知道孩子玩手機不好,但是孩子不聽我的,我也不知道怎么辦……

我很無力,很挫敗,我需要幫助……

是的,這些不易覺察的聲音,就是經常會向媽媽襲來的疲憊感和無力感。

有了孩子之后,媽媽就像披上了鎧甲一般“無所不能”。在問題和挑戰(zhàn)面前,這些“鎧甲”壓抑了媽媽的脆弱和無力,將它們變成了對孩子的吼叫和控制。

這些下意識的自動化反應讓孩子成了媽媽的情緒出口,承載著媽媽的無力、孤獨、不安、焦慮、煩躁……

久而久之,孩子不再信任媽媽,并逐漸形成負向的自我認知,甚至發(fā)展出更嚴重的行為問題,比如排斥學習、拒絕上學,甚至和父母對抗等。

只有打破這些自動化反應,媽媽才能直面自己的恐懼和脆弱,看見真實的孩子,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而非壓力來源之一。

穿越恐懼和脆弱,成為內心有力量的媽媽

以第三方視角時刻對自己頭腦中的念頭和想法保持覺察,就是本書希望媽媽們可以不斷練習的、有意識的覺察狀態(tài)。

保持覺察,就像給生活按下暫停鍵,讓我們可以更加清醒地看待當下的狀況,有意識地選擇更有利的解決方式,而不是自動化地做出反應。

當你開始自我覺察,你就開啟了自我成長之路。但這條路并不輕松,舊的模式被打破了,而新的模式還未形成,在面對問題時,你可能會有些進退兩難、不知所措,甚至會陷入更深的無力感。

如果你在凌晨一點注意到孩子的房間透出亮光,你會怎么做?

你的自動化反應可能是,被自己內心的恐懼所挾持,沖進孩子的房間,一把奪走孩子的手機,然后沖著孩子大喊大叫,質問孩子這樣半夜偷玩手機的行為持續(xù)多久了。你可能會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并做出承諾……一場“親子大戰(zhàn)”一觸即發(fā)。

如果你處于覺察狀態(tài),你可能會覺察到自己的憤怒和擔憂,但你會努力克制住自己吼孩子的沖動,會敲敲門告訴孩子,這個時間應該是他睡覺的時間。之后你會找個彼此都平靜的時間再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談談這件事。

但更多的情況可能是,你一邊覺察到自己沖上頭腦的憤怒,知道自己應該更平靜地處理此事,一邊失控地沖進孩子的房間。沖突過后,你又陷入自責和內疚,覺得自己應該和孩子好好說話而不是發(fā)脾氣,對自己的行為懊惱不已,之后再次陷入深深的無力感,苛責自己。

其實,這樣艱難的時刻,是一個有覺察的媽媽自我成長的必經之路。你要允許自己犯錯,允許自己經歷從“做不到”到“做得到”的過程。只有穿越無數(shù)個這樣的時刻,你才能逐漸成長為一個內心有力量的媽媽。

那么,“穿越”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呢?

你可以想象自己身處暴風雨中,恐懼的自動化反應會讓你全力奔跑,希望自己可以盡快沖出去;脆弱的自動化反應會讓你任由暴風雨擊打,躲在一個角落瑟瑟發(fā)抖,默默祈禱著暴風雨盡快結束……

而你也可以選擇直面暴風雨,就像一棵大樹一樣穩(wěn)穩(wěn)地站立在暴風雨中,既不對抗,也不妥協(xié),只是去體驗暴風雨吹打在自己臉上和身上的感覺,和暴風雨同在,直到它慢慢散去。這個過程,就是你穿越自己的恐懼和脆弱的過程。

當你穩(wěn)穩(wěn)地站在暴風雨中時,你就給自己按下了暫停鍵,在自己和當下的問題之間拉開一段距離,為自己爭取了一些空間去和自己對話,這時你可以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發(fā)生了什么事?為什么這件事我會這么在意?

孩子怎么了?他的行為是在向我表達什么呢?

他此刻有什么情緒和感受?他有什么需求?

我所采取的處理方式有助于鞏固我們之間的親子關系嗎?

這個問題在五年之后我還會這么在意嗎?

……

當你敢于直面自我、真實地面對自己的脆弱時,你會感受到自己的內在力量在不斷生發(fā)出來。面對挑戰(zhàn)你會更松弛,也更加能夠擁抱各種不確定性。

慢慢地,你會注意到自己吼叫的頻率減少了,強度也降低了。你覺察的速度也會變快,逐步從后知后覺,調整為當知當覺。

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就是借助孩子重新認識自己、療愈自己的過程。每一次吼叫、每一次親子沖突、每一個想法和念頭,都可以成為你覺察自己、穿越恐懼和脆弱的入口。

做有覺察力的媽媽,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

讓我們以終為始地看,你希望培養(yǎng)一個什么樣的孩子呢?

你希望孩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沖突?

當孩子遇到問題和挑戰(zhàn)時,你希望孩子如何應對?

當孩子遭遇困境、挫折和壓力時,你希望孩子如何化解?

你希望孩子如何看待自己的學習成績?

你希望孩子如何與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處?

……

現(xiàn)實情況是,作為媽媽的你如何看待和回應這些問題,將對你的孩子如何看待和回應這些問題產生巨大影響。

孩子最初就是通過父母的眼睛看見自己的。我們如今看待和回應這些問題的方式,也正源自我們自己小時候被養(yǎng)大的方式。“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提出了“安全基地”的概念,他認為,安全基地是個體發(fā)揮最佳功能和維持心理健康的必備條件。稱職的父母能夠為孩子提供一個安全基地,讓孩子安心探索外面的世界。

讓我們來看一下,這樣的代際循環(huán)是如何形成的——

小時候我們犯了錯,如果父母的反應是批評和指責,我們就會產生這樣的信念:犯錯是不好的,是不能被原諒的。于是成年后,我們仍然會用批評和指責的方式來回應自己的錯誤,對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不允許自己犯錯,始終活在充滿壓力的緊繃狀態(tài)中,自我消耗。

后來,我們成為媽媽,孩子犯了錯,會激活我們自己在童年犯錯時沒有出口的情緒。我們會啟動自動化反應,采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的錯誤,即批評和指責。于是,孩子對錯誤形成了同樣的信念:孩子也學會了苛責自己,不允許自己犯錯。

如此循環(huán)往復。

而覺醒的媽媽,可以打破這樣的代際循環(huán)。

覺醒的媽媽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不再讓自己在親子關系中糾纏和消耗,可以把松弛感帶給孩子,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與這樣的養(yǎng)育者生活在一起并建立深度關系的孩子,就會有足夠的心理能量向外探索。

他們更愿意接受挑戰(zhàn),探索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遇到困難時,他們能靈活地解決問題并尋求支持;

犯錯時,他們更容易自我反思,并愿意嘗試更多。

他們不害怕失敗,因為他們知道,無論自己經歷了什么,總有那么一個地方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為自己敞開。有了安全基地的孩子,就有了“進可攻,退可守”的勇氣和底氣,更容易發(fā)展為一個能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人。

本書分為上下篇兩個部分來幫助媽媽自我覺醒。

上篇是向內覺察:停止自動化反應,做內核穩(wěn)定的媽媽。

如果我們經常忍不住對孩子控制、說教,甚至惡語相向,這說明,我們在帶著自己的情緒課題和限制性思維養(yǎng)育孩子,并且因為缺乏支持而疲憊不堪;孩子的挑戰(zhàn)行為觸發(fā)了我們內在的恐懼和童年創(chuàng)傷,引發(fā)了我們的自動化反應。在這種情況下,媽媽對孩子抓得越緊,孩子越不能自我管理。

這時,媽媽最需要的是自我成長,覺察自己下意識的自動化反應,擺脫潛意識的影響,并主動尋求幫助,逐步成長為內核穩(wěn)定的媽媽。只有這樣,媽媽才能成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也才有自由生長的空間。

下篇是放下控制:進入覺察狀態(tài),培養(yǎng)善于自我反思、自我管理的孩子。

當我們開始對自動化反應保持覺察,我們就可以在具體的養(yǎng)育場景中學會暫停,一個一個地拆開自己隱藏的“情緒炸藥包”,療愈自己的隱形傷痛。這時,孩子也有了自我反思、向上生長的空間。當我們進入覺察狀態(tài)后,我們才能給予孩子適當?shù)闹С郑龑Ш⒆幼晕夜芾怼?/p>

其實,叛逆的孩子,只是想長大;有情緒的孩子,只是需要幫助了。每一個挑戰(zhàn)行為背后,都有一個正向意圖;而良好的習慣,才是自控力的根本來源。只有感受到父母發(fā)自內心的接納,孩子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突破和成長。

媽媽要學會課題分離,承認孩子的人生是他自己的,在養(yǎng)育中做到有步驟地放手,孩子才能自我管理。

把責任交還給孩子;允許孩子犯錯并在錯誤中成長;支持孩子的社交和學習;教給孩子成長所需要的技能并陪孩子一起練習……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長為一個有覺察力、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的人。

經過持續(xù)不斷的覺察練習,我們就可以進入這樣一種親子狀態(tài)——

媽媽可以看見自己,不吝于向孩子展示自己的真實想法,和孩子保持雙向溝通;同時,媽媽也可以看見孩子,從孩子的視角看待問題,能夠和自己的失控感好好相處,逐步放下控制,與孩子一起成長。

孩子可以從媽媽身上習得自我覺察和反思的能力。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看見,孩子會更有安全感,敢于探索也敢于犯錯,對自己和他人的情緒有所感知,也更敢于表達自己。擁有更多自由的孩子反而更加自律、更會自我管理。

所以,每一個“挑戰(zhàn)時刻”,都可以成為發(fā)展孩子的自我覺察和反思能力的“成長時刻”,這取決于父母如何回應。

我們無法陪伴孩子一生,更無法替代孩子經歷成長中的各種問題和挑戰(zhàn),但我們可以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通過持續(xù)不斷的自我覺察和反思,成為孩子的榜樣,幫助孩子發(fā)展出適應未來生活的能力。

這樣,無論孩子在生命中經歷了什么樣的困境,他們都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迎接挑戰(zhàn)、穿越困境,活成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支持孩子成為他自己。

正如紀伯倫在《先知》[1]一書中所言:“你們的孩子,其實不是你們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于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他們借助你們來到這世界,卻并非因你們而來。你們能給予孩子你們的愛,而不是輸入你們的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心理學家曾奇峰老師說過,一個媽媽越能夠面對和接納她逐步被拋棄的、失敗的命運,就越能做一個好媽媽。孩子是與父母不同的個體,是來喚醒你,讓你看見自己、覺察自己、重新“養(yǎng)育”自己的。

只有當媽媽逐漸放下控制、把空間留給孩子時,孩子才會自由生長,并學會自我管理。媽媽學會愛自己,才能更好地愛孩子。而孩子在有了媽媽這個安全基地后,也會更自主、更自律。

本書每一節(jié)的最后,都設置了對應的覺察問題,你可以針對這些問題,通過自由書寫的方式幫助自己進行深度覺察和自我梳理,啟動內在的覺醒。

我收到了很多媽媽的積極反饋,通過這些覺察問題,她們開始看到自己行為背后的需求,直面自己內心的恐懼。她們不再過分關注孩子當下的行為表現(xiàn),而是更加放松地看見孩子,讓親子溝通更加順暢,并逐步放手。

她們說,當自己真的愿意放下控制和說教,真心和孩子站在一起時,孩子反而越來越自覺,給她們帶來了驚喜。

這些反饋給了我非常多的鼓舞。如果你也希望成為一名覺醒的媽媽,希望在孩子的成長路上給他更多的支持,相信這本書一定會給你很多的啟發(fā)。也歡迎你關注我的公眾號“媽媽力”,和更多的媽媽一起交流,共同成長。


[1]紀伯倫.先知[M].蔡偉良,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2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郓城县| 平塘县| 东明县| 清镇市| 贡山| 北安市| 栖霞市| 犍为县| 乌兰县| 温泉县| 奇台县| 大荔县| 沁水县| 宁武县| 华容县| 什邡市| 永顺县| 开化县| 牙克石市| 克东县| 封丘县| 金平| 苍梧县| 开平市| 平度市| 南和县| 江安县| 衡阳县| 汶上县| 四子王旗| 印江| 黄石市| 甘德县| 沅江市| 高阳县| 鄂州市| 乐平市| 怀来县| 南通市| 南靖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