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上篇
向內覺察:停止自動化反應,做內核穩定的媽媽

第一章
媽媽的自我成長:做自己的情緒功課

第一節
停止吼叫:怎樣打破“吼孩子”的惡性循環

打開這本書的每一位媽媽,如果你曾經因為吼孩子而后悔甚至自責,相信這本書會為你“松綁”。因為幾乎所有媽媽都對孩子發過脾氣,我也一樣。

成為新手媽媽那幾年,因為孩子不吃飯、不睡覺而吼叫;

孩子上了幼兒園,因為他不好好收拾玩具、上幼兒園哭鬧、愛發脾氣而吼叫;

孩子上了小學,因為他寫作業和學習的問題而吼叫;

孩子到了青春期,則因為孩子作息不規律、沉迷于電子產品而吼叫……

這些場景每天都會在很多家庭中上演,這些行為是媽媽吼叫的導火索。但如果仔細觀察,你就能看到這些挑戰背后相似的運作模式。

某件事情激發了媽媽的情緒,媽媽被一時的情緒控制,下意識地對孩子大吼大叫。等平靜下來之后,媽媽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的處境,但下次往往還是忍不住吼叫,于是陷入惡性循環。

吼叫源自媽媽未被滿足的需要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自己通常是在什么情況下吼孩子的?

可能是因為孩子不聽話,或者同樣的事情說了好多次,但孩子還是聽不進去。

如果只是從孩子的角度找原因,我們只會想到怎樣解決問題,或者如何糾正孩子的行為,使其符合我們的期待,但這樣往往是行不通的。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們來換個角度,從媽媽自己的角度向內看一下:在吼孩子的那個當下,我的內在發生了什么?我有著什么樣的情緒感受?

我們的每一種情緒背后都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要,當這個需要被忽視和壓抑時,就會以更激烈的表達方式釋放出來。

這也是為什么,媽媽總是忍不住吼叫,經常被稱為“家里脾氣最大的人”——媽媽也是最容易忽略自己需要的那個人。

《非暴力溝通親子篇》[1]一書中提到,感受是需要的信使。當你的需要被滿足時,你會感受到快樂、興奮、滿足、自信;而當你的某些需要沒有被滿足時,你會感受到憤怒、擔憂、沮喪、無力。

我們可以從“自我傾聽”開始,來讀懂感受背后所傳遞的信息。

自我傾聽意味著,我們要養成一種經常自我覺察和自我審視的習慣,就像通過攝像頭看著自己身上正在發生的一切,關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就滿足了自我看見和自我聯結的內在需要,從而能夠更放松地看待當下的問題、更松弛地理解孩子。

那么,該如何自我傾聽呢?可以按照以下格式,通過填寫自我覺察記錄卡[2]的方式來進行。

具體步驟如下。

用記錄卡的格式來梳理一個場景,可以針對某個你暫時沒有做好的挑戰,比如你忍不住對孩子發了脾氣,也可以針對某個成功事件進行自我探索。

第一步:寫下事情發生時的場景,以及你的觀察。這個觀察一定是不帶評判的觀察,通常指的是可觀察到的事實或行為,就好像是通過攝像頭看到的一樣,比如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不帶評判的觀察通常也被稱為“白描”。可以使用這樣的句

式:我聽到/我看到/我記得/我注意到__________。

例如:

我覺得他不負責任。(評判)

我回家的時候看到他正躺在沙發上看手機。(不帶評判的觀察)

第二步:體會一下自己當時的感受。正是這個感受驅動著我們做出一系列行為,這一步意味著思維的變化——我們從關注事情開始轉向關注心情,從關注行為轉向關注感受。

媽媽太容易忽略自己的感受。我在父母課堂上問大家:對于這件事情,你的感受是什么?大家的回答通常是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感受。

想法是存在于頭腦中的,它可能是一個觀點、念頭或評價,而感受是身體的感知。

例如:

我覺得他應該主動承擔一些家務。(想法)

我感覺很生氣很受傷。(感受)

感受通常是一個詞語。如果你無法辨別自己的感受,可以對照感受清單進行刻意練習,培養自己識別感受的能力。感受自己的感受,是自我傾聽和自我聯結的開始。

第三步:對照感受/需要清單(見表1-1),探索自己沒有被滿足的需要。這一步是在讓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建立聯系。可以使用這個句式:我感到____,因為我需要_____。

例如:

我感到生氣,因為我需要你和我一起承擔家庭責任。

我感到非常滿足,因為我寫的書幫到了很多媽媽。

表1-1 感受/需要清單

(續表)

注意,這個清單只涉及我們的一部分感受和需要,你可以結合自己的經歷不斷豐富這個清單。

第四步:提出一個“可執行”的請求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個請求可以是面向自己的,也可以是面向他人的。

但我們要為自己的需要負責,而不是只期待他人來滿足自己。所以,當這個請求面向他人時,我們也要做好被拒絕的準備,否則請求就變成了要求。

例如:

今天和老公吵了一架,我記得自己對他說了很難聽的話。

我感覺很疲憊,也有些后悔,因為我已經連續幾周沒有睡個囫圇覺了,此刻和老公的聯結也斷裂了。

我希望每周能有半天的休息時間,希望這半天老公可以來照看孩子。

今天我對兒子發了很大的脾氣。

我感覺很沮喪,也很挫敗,因為我沒有和孩子建立聯結,也沒有被理解和尊重。

我希望自己可以暫停下來,緩解一下情緒再去和兒子修復關系。

當你持續不斷地做自我傾聽的練習時,你會對自己吼叫的運作模式更加清晰,看到吼叫背后的需求,找到吼叫的“觸發器”。

有意識地滿足自己的需要,你會越來越能夠活在當下,做出更加有利于和孩子聯結的選擇,從而代替下意識的回應方式,打破吼孩子的惡性循環。

吼叫會對孩子造成傷害嗎

吼叫的直接后果就是影響孩子的心情。如果你在孩子寫作業時吼叫了,孩子帶著負面情緒就無法專注地學習;如果你在早上孩子上學前吼叫了,孩子上學的狀態就會受到影響……久而久之,孩子始終帶著負面情緒,也會對學習和上學產生負面感受。

持續吼叫還會破壞親子關系,影響孩子對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以及對父母的信任感。心理學家默娜·B.舒爾(Myrna B.Shure)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就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這些孩子將很難學會積極的社交方式,比如輪流參與和同理心。

同時,你還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經常吼孩子,你可能會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面臨更大的挑戰,經常吼叫的養育方式甚至會影響孩子的情商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總是吼孩子的父母,很容易培養出一個遇事情緒化的孩子。時間久了,還會發展為兩個極端。

一個極端是孩子變得畏首畏尾,不再敢于表達自己,遇事逆來順受,父母說什么就是什么,逐步失去自己的主見,形成自我封閉的心理。另一個極端就是孩子開始產生逆反心理,會習慣性地反抗父母,對吼叫“免疫”,聽不進去父母說的任何話,甚至會“為了反抗而反抗”。

另外,吼叫還會影響孩子的大腦。

《父母平和 孩子快樂》[3]一書的作者勞拉·馬卡姆博士(Dr.Laura Markham)認為,家長長期對子女吼叫,會對子女的大腦和精神產生一種消極影響,帶來雙重壓力。她說,雖然大吼大叫的父母并沒有毀掉孩子的大腦,但他們正在改變孩子的大腦。

當然,并不是說你對孩子吼叫一次就會帶來這樣的嚴重影響。如果你因為曾經吼叫孩子而產生了內疚感,正在進行自我苛責,以下兩點提示或許會對你有幫助。

第一,你要看到,自己雖然會對孩子吼叫,但大部分時間里你仍然可以平和地對待孩子。把這些平和對話的時刻記錄下來,有助于你在偶爾吼叫之后,減少自我苛責。

第二,你要對自己的狀態保持覺察,在吼叫的當下能夠及時地給自己按下暫停鍵,事后通過自我覺察記錄卡進行梳理,并逐步減少吼叫的頻率和強度。

重要的是,吼完之后要做什么

在我帶領的親子游戲治療課程中有一個“大拇指原則”:重要的不是你做了什么,而是你在做了什么之后又做了什么。

吼叫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在事后及時修復關系。所以,我們怎樣處理自己的吼叫,才是關鍵所在。

首先,要誠懇地向孩子道歉,承認自己的錯誤。

對不起寶貝,媽媽剛才沒忍住,對你大吼大叫了,這并不是你的錯。

其次,要和孩子一起回顧剛才發生了什么,并表達自己的感受。這一步可以參考自我覺察記錄卡。

媽媽下班回到家,看到你八點還沒開始寫作業。

我感覺有些著急,也很生氣,因為我工作了一天有點累,希望能夠早點休息,而且我們也沒有時間一起玩游戲了。

我希望你每天都可以在八點前完成學校作業。

最后,要和孩子一起討論:下次遇到類似的問題,可以怎么做?

你覺得怎樣做才能保證在八點前完成作業呢?

你需要媽媽怎么提醒你呢?

當我們這樣做時,也是在給孩子示范:犯錯不可怕,我們可以承擔責任,并從中有所收獲。

讀到這里,你可能會因為自己過去的吼叫而自責,但請相信我,這樣的自責并不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相反,你需要放下自責,按照前文提到的方法,花時間進行自我傾聽,并及時和孩子修復關系。

如果你過去的吼叫已經對孩子產生了影響,也可以從現在開始調整自己。《游戲力:隨時隨地激活孩子天性中的合作與勇氣》[4]的作者,心理學家勞倫斯·J.科恩(Lawrence J.Cohen)說過,所有的創傷都可以被療愈。

覺察日記

1.你經常會因為什么事情吼孩子?梳理一下自己容易情緒失控的場景。

2.用“自我覺察記錄卡”進行一次自我傾聽練習,找到自己吼叫背后的需要,并想想看,可以做些什么來滿足自己的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秀山| 疏附县| 德阳市| 博湖县| 濮阳县| 曲水县| 甘泉县| 迁安市| 榆社县| 顺昌县| 九江市| 永修县| 突泉县| 新竹县| 堆龙德庆县| 土默特右旗| 安福县| 凌海市| 绥化市| 浦东新区| 昌乐县| 渭南市| 社旗县| 额尔古纳市| 孙吴县| 汉中市| 句容市| 古浪县| 南靖县| 凤凰县| 乃东县| 蒙阴县| 呼图壁县| 唐山市| 衡阳县| 高碑店市| 通州市| 江门市| 泾川县| 南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