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斷舍離(經典版)
- (日)山下英子
- 1409字
- 2024-07-23 15:06:14
篩選物品能讓我們有所“領悟”
我之前說過,一旦踐行了斷舍離,物品也好,環境也好,都會變成自己的伙伴,讓我們得以保持清爽舒暢的心情。不僅如此,來參加講座的學員們雖然只是進行了物品的篩選而已,但在他們的身上,卻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這說明,立足自我軸,讓時間軸回歸當下,進行物品的取舍和選擇,通過“看得見的世界”中的行動,能讓“看不見的世界”也開始漸漸發生變化。雖然我原本就認為“看得見的世界”與“看不見的世界”是相通相連的,但“看不見的世界”發生變化的速度也著實快得驚人。其中的機制是這樣的:要了解自己,才能做出“這件物品現在對我來說合適且必要”的判斷。借助物品不斷進行這方面的訓練,不知不覺間,“當下的自己”會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在自己眼前,我們能夠準確地對“自我印象”做判斷。
舉例來說,你去參加婚禮,收到的回禮是一只高級的名牌杯子,于是你便將它連著盒子原封不動地收進了櫥柜深處。大家有沒有做過類似的事情?比如你收到的是一只梅森[1]的杯子,可反觀你自己正在用的杯子,卻是買甜甜圈時的贈品……當被問到“怎么不用呢?”的時候,你便會回答“這么好的東西,給我用多可惜啊”。也就是說,借助物品你會明白,在潛意識里,你認為“自己與梅森的杯子并不相稱,自己還沒達到那個水準”。一個人使用什么物品,能夠反映出那個人的自我印象。而且一旦認識到這一點,就會產生“只要把物品換掉就行了”的想法。你會改變想法,覺得“對啊,原來這東西給我自己用也未嘗不可”,換句話說,就是自己給自己許可。當你開始使用那只杯子,你與它便會漸漸合拍,你的視角也會發生變化。
允許自己使用高級物品的機制開始運轉后,看待自己的方式就能從減分法逐漸變成加分法。就會了解自己,放下過去的自己,向著更能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的方向前進。而且無須刻意為之,改變自然而然就會發生。由于這種改變會直抵內心,當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這種改變后,便會覺得“斷舍離真好”了。人們還會漸漸意識到,實際上,在“看不見的世界”背后,還有一個“更加深邃的看不見的世界”,也就是所謂的“神之領域”或“宇宙意志”。雖然叫法多種多樣,但總的來說,就是指涉及運氣、運勢等問題的靈性世界的維度。于是就會有偶然的,或者體現共時性[2]的現象發生。把物品整理清爽了,便能清除障礙,開闊視野,打開通往更深層次的維度的道路。關于這一階段,我會在第五章進行詳細介紹。
簡言之,有所領悟后,人就會漸漸了解自己,喜歡上自己,我將這種狀態稱為“愉悅”。德國詩人、哲學家歌德曾經說過:
人最大的罪過竟然不是殺人、勒索、斗毆,而是不快樂。殺人、勒索、斗毆自然是罪惡,但它們原本也是高度的不快樂所導致的結果。既然如此,變得快樂才是先決條件。而且這份快樂不是屬于他人的,而是屬于自己的。丈夫心情不好,上司心情不好,他們心情好了我自然也會心情好——如果你這樣想,往往容易把主動權交與他人,讓自己陷入他人的引力圈里。要反其道而行之,讓自己快樂起來,把不快樂的人拉入自己的引力圈里來!如果能擁有這樣的心態,就再好不過了。我們該從何處開始斷舍離呢?可以從打造居住環境、工作環境這些身邊的環境開始做起,逐漸讓自己變得快樂。換言之,就是用“快樂”取代“不快”。先讓自己置身于令人愉悅的空間里吧!
注釋:
[1]德國瓷器品牌。德國“Meissen”(梅森)是全歐洲最早成立的陶瓷廠。
[2]共時性,是指兩個或多個毫無因果關系的事件同時發生,其間似隱含某種聯系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