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11章 附錄:從平庸到卓越的天才訓練手冊
- 第10章 后記
- 第9章 走出舒適區,愛上孤獨攀登的生活
- 第8章 總有人比你更孤獨地努力,只是你沒看見
- 第7章 要成為天才,就必須忍受不被理解的寂寞
- 第6章 把自己逼到絕境,挖掘更深的潛能
第1章 前言
13歲能寫程序代碼,18歲考入哈佛,19歲退學,20歲創立微軟,39歲成為世界首富,并占據榜首12年。他,是比爾·蓋茨(Bill Gates)。
高中時開發音樂軟件,大二時用一個星期就創建了臉書(Facebook),23歲成為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豪。他,是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
5歲舉行第一次個人演唱會,19歲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巡演,23歲在白宮舉行個人專場獨奏會。他,是鋼琴家郎朗。
……
在人們眼中,這樣的人物都是“天才”。他們的成就對于凡人而言,是遙不可及的。
最近幾十年來,近乎所有人都以為——天才成功者的“杰出成就”一定源于他們過人的天賦。這是社會的共識。可天才們卻不認同。就像丹麥作家丹尼斯·金格拉(Dennis Gingra)說的:“人們四處閑逛的時候,不可能突然發現自己最后逛到了珠峰的峰頂。”
人們以為天才因其天分成功,事實卻是:天才因其超出常人百倍的勤奮努力、刻苦的學習和針對性的重復訓練才成了公眾眼中的杰出人物。
天才因其過人的勤奮而成為頂尖人物,普通人照樣可以通過勤奮而使自己變得卓越,最終蛻變成為天才。但是,普通人對此問題的認識卻是充滿矛盾的。大多數人認為天賦是與生俱來的,且不可復制。因此他們對天才心懷敬畏之心,從不企圖超越。于是,無法成為天才的凡人甘于平庸,即使“一般努力”地追趕也不愿意嘗試。
這些年來,我因為工作原因接觸到了數百位不同行業的卓越人物、世界級企業的創始人、CEO或他們的精英代表,所有的調查結果都無一例外地支持本書的觀點——成就天才的唯一途徑是有針對性的刻苦學習與高強度的訓練,而不是他所具有的天賦。
即:一個人所能取得的成就有多大,總是取決于他是否進行了正確和足夠的練習以及是否高效運用了練習的成果。
所以,我需要首先強調的是,本書的主題是普通人成為天才的“方法論”,而不僅是督促你更加努力的“加油泵”。對成為天才而言,后天的努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你在清晨6點去地鐵站就會發現,有近3個小時的時間,那里都是人來人往擁堵不堪的。每一座城市中都有無數的人趕最早的班車去幾十里外的辦公室,深夜又坐最晚的班車趕回來。他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在工作上,非常辛苦。但是,為何能夠成為杰出人物的仍然是極少的一部分人呢?大家同樣在早起晚歸,一天都有24小時,為何登上塔尖的不到百萬分之一呢?
《勝者即是正義》(LEGAL HIGH)是日本的一部電視劇。劇中有一位動漫大師被助手告上法庭,理由是:“這個老板苛刻無比,不近人情,總把我們當作笨蛋來訓練。”助手哭得一塌糊涂,憤怒和委屈溢于言表。作為被告的動漫大師卻冷靜地宣告:
“我可以賠你很多錢,也可以向你道歉。這些都無所謂,但我要說的是,你根本沒有才華。不但是你,我也一樣,我們都是笨蛋。才華這種東西是要自己親手挖掘創造的。我也不是什么天才,只是一步一個腳印,比任何人都更加拼命地工作。最后,我回頭看時,他們在背后蹤影全無。懶惰的人在山下嘮叨:‘哎,誰叫那家伙是天才呢。’這簡直是開玩笑!比我有時間、有精力、感情豐富的人到處都是,為何他們那么懶惰?既然不珍惜就請把時間統統給我一個人吧。把這些浪費掉的寶貴時間送給我,我還有很多想創造的東西!”
這段話震撼人心。的確,人們一邊羨慕天才的成就,一邊又無法理解天才為何能夠成功。這是因為他們看不到這些優秀人物在不被人發現的地方所付出的艱苦努力。所有的偉大成就背后,都有一個人默默承受的孤獨和悄悄流淌的汗水。
現實中這樣的故事更多。現任阿里巴巴首席人力官(CPO)、菜鳥網絡董事長、阿里巴巴合伙人之一的童文紅,她進入阿里后的第一個職位是前臺接待——這是一份毫無前途可言的工作。她不懂專業,沒有背景,但她愣是用自己細致到極點的工作作風打動了同僚和上司。比如,每個人都厭惡客服工作,但她不厭其煩地接打電話,解決每一位客戶的疑問。她仔細研究鐵路車次,總結出詳細的車次時間表發給每一位經常出差的同事。這很枯燥,需要耐心和大量的時間,但她做到了。
一年后她就升任阿里行政部主管,創造了一個眾人眼中的奇跡。在行政主管的崗位上,她繼續展示了自己高強度的學習和工作能力。她不懂裝修,卻要負責創業大廈的裝修項目。童文紅利用一切時間邊干邊學。別人吃飯用半小時,她只用10分鐘。她隨身攜帶資料和設計圖,最后學會了進度控制和質量把關,保證了大廈裝修準時、高質量的完工。非典期間,她身兼數職,溝通、安保、疏散和心理撫慰樣樣都做,忙得沒有時間睡覺。她不聲不響地堅持了下來,并交出了讓人們十分滿意的答卷,完成了向優秀管理者的蛻變。
“又傻又天真,又猛又持久。”這是童文紅對自己的評價,其實也正是杰出人物能夠成功的原因。就像我們都知道,史玉柱、陳天橋、馬云、俞敏洪、劉強東他們是超級富豪,是公認的頂尖人物,但沒有多少人清楚他們是如何從普通的創業者成長為行業大佬的,也沒有多少人知道他們付出了怎樣的代價和努力,承受了多少別人無法承受的孤獨、屈辱、痛苦和做出了多少犧牲。
和這些艱辛的付出相比,最初由造物主賜予的天賦反而是微不足道的。那些在各自的行業和領域中會當凌絕頂的人,無不忍受著孤獨和寂寞,一次又一次地將自己逼至絕境,孤身一人翻山越嶺,從平凡走向卓越,創造令人贊嘆的偉業。
·別人看不到時你在做什么?
西雅圖一家長期關注人的職場成長的研究機構曾經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別人看不到你,你會做些什么?”(What will you do if others don't see you?)這個問題引起了人們熱情地響應和廣泛地公開討論。很多人發表看法,給出了自己的選擇:
“噢,那太好了,扔掉書本,戴上耳機享受音樂,順便吃點零食。”
“當然是睡覺,直到下班。”
“發呆或者是……打游戲。”
“出去約會,購物,看電影。”
總之,啟動無所事事的慵懶狀態是最受歡迎的“項目”。然而,你知道比爾·蓋茨的選擇是什么嗎?他在18歲時就給出了答案:用36小時或更長的時間學習編程,睡10個小時再爬起來直接投入到學習狀態。沒有人觀察或希望他這么干,純粹是出于熱愛。事實上,從12歲時起他就進入了這種癲狂的模式。
從“不會”到“會”,從“平庸之輩”到“眾星捧月”,秘訣不是天分,是有目的的高強度訓練,是重復和從不間斷的技能練習。我在書中會從不同的方面——目標、專項技能、潛能挖掘、時間開發等講到如何開啟自己最高效能的訓練和努力模式。一旦你決定了自己要做什么,就必須全身心地投入,利用一切時間,付出遠遠超過常人的代價,窮盡一生地訓練和磨礪。在別人看不到時,依舊重復地訓練、提升,并最終突破瓶頸。這正是杰出人物的拿手好戲。
·天才的三要素
“勤奮+天賦+運氣=天才。”
這不是我的論斷,這是天才們的總結。在1929年的一次發布會中,愛迪生說:“天才就是1%的天賦+99%的汗水。”在愛迪生看來,勤奮是對于成功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天賦可能只占到了1%的比例。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一點點運氣。愛迪生在發明電燈的過程中始終是孤獨的,無人理解,也乏人支持。但他憑借強大的毅力和執著的專業精神扛過了這個痛苦煎熬的階段。
即將開始閱讀本書的朋友,你呢?
要素1:勤奮
我們不用解釋勤奮到底是什么,但“勤奮”就是常識中的埋頭苦干和不計成本的付出嗎?就像比爾·蓋茨在一次講座中闡述的:“勤奮的基礎是正確的專業精神。”
你是否確認了自己最擅長的領域?
你是否再一次確定了自己的人生志向?
你是否找到了最有效率的勤奮方式?
如果還沒有100%的做到,我相信這本書對你就是有價值的。
要素2:天賦
普通人和天才之間,除了努力的程度不同,天賦的多少是重要的因素。但人們對于天賦的理解并不一定符合事實。我在新加坡有一位朋友,特別熱衷于成功學。他研究名人的成功經歷,崇拜喬布斯。我對他提了一個問題:
“看了那么多成功案例,你有何經驗之談?”
他篤定地說:“厚積薄發。任何一個領域的頂級人物,都是做了很久才有頂級的成就。”
朋友認為天才是靠積累形成的,同時他也不相信天賦。事實上,人們接受的傳統教育一直在強調時間和積累的重要性。尤其對深浸儒家文化影響的東方人來說,勤奮比天賦更為重要。道理是對的,但忽略了一個問題:
假如你對一個領域并不擅長,缺乏相應的興趣和潛質,勤奮的力量會不會大打折扣呢?
天賦不是可以用時間和積累來簡單解釋的——一位漂亮的女孩每天都在走路,她有99%的概率成不了T臺模特。一位文筆出色的作家每天都去講課,他不一定就能練出好口才。即使你在一個行業工作了一輩子,付出無數心血,你也沒有成為專家。不是嗎?
我在書中提到的天賦,與其說是天分,不如說是人的基因和思考模式中“容易過敏”的部分。你會對一些事情、工作感興趣,并且明顯地比做其他事情和工作得心應手,這就是天賦。時間和積累是重要的要素,天賦也是。它們都是成就一個天才的變量。對于天才而言,時間和積累是必要的條件,絕非充分條件。同理,天賦也是,它是三個環節之一。
要素3:運氣
當你用過人的勤奮將天賦充分地開發,剩下的工作就交給了上帝。上帝每時每刻都在擲骰子,幸運女神未必如約光顧最勤奮的那個人,也可能對最有天賦的人冷眼相看。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看待運氣。
在本書中,我們會從一個特別的角度一起“理解運氣”和“解構運氣”。你一定要相信,運氣在某些時刻不是無形的,她存在于我們的孤獨、勤奮和專業練習的付出之中。你在大部分時間可能錯過了她,但你能掌握一些觀察、判斷和捕捉運氣的技巧。這是我在書中可以告訴你的,并希望與你共同擁有未來的好運。
·獻給孤獨奮斗和喧囂中迷失的人
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莫泊桑說:“生活不可能如你想象般那么好,但也不會如你想象得那么糟糕。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象。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但有時,我也發現自己咬著牙已經走了很長的路。”
本書即將完稿時,我收到一位國內讀者寄來的他自己的故事。他是一名年輕的工程師,大學畢業后的第二個月,就被公司派到了一個鳥不拉屎的地方,為了一個項目一待就是6年。他每天只睡5個小時,有時甚至不到3個小時。唯一愿意陪伴他的是枯燥的數據和發出微弱噪聲的電腦。“這是我的生活:為了一個無人關注的目標孤獨地和自己戰斗。”他以這樣的一句話作為故事的開頭。
當6年的發配生涯結束時,項目的成功讓他一舉成為業內非常著名的專家。這時,所有的人都圍過來贊美他,他開始活在閃光燈下。有人稱贊他是奇才,可只有他知道自己是因為什么而成功。
有時候,人們會覺得如此孤獨的生活根本不可能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漫長的日夜中只有一個人吃著盒飯,對著電腦或圖紙寫來畫去。人們連一個人旅行的枯燥都忍受不了,因此很難想象那些天才人物是怎么度過無人問津又拼命奮斗的生活。
這個世界的運轉速度是如此之快,沒有人在意你是不是“一個人”。哪怕你是一個天才,人們也只關注你成功之后的影像以及一言一行。所以,當我們開始本書時,“品味孤獨”是一個必須接受的要求。假如不愿意一個人默默地做些事情,就浪費了上帝賜予你的天賦。
西雅圖的那家調查機構曾經公布了一位優秀廣告設計師的來信:
我有許多獲獎作品。人們都覺得我很牛,可我不這么覺得。好像在聚光燈下待得越久,就越容易忘記開始時遇到的困難和遭遇的困境,以及那些承受的煎熬。但我始終保持清醒。我漸漸變成自己生活的旁觀者,注視著歲月平靜地流淌。我不再浮躁,不再迷茫,因為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一路走來的。那就是,為了攀登一米的距離,我也要付出巨大的犧牲。
我們身邊都有很多牛人,他們在某一領域就像“神”一樣的存在。過去,你可能只是羨慕他們,心里卻想著反正自己也不會變成那樣的人。直到有一天你看到、聽到和經歷了一些事情——原來即使優秀的前輩也有邁不過的坎,也有看不進書的時候,也有為了一個簡單的問題三天三夜不睡覺的經歷。如果不是親眼見到,你也許忘了天才們是用怎樣的代價才換來了輝煌的人生。
我用這本書獻給所有的尚有一些夢想、有一些天賦并想把它們開發出來的朋友。如果你想要去實現夢想,孤獨是你的必修課。如果你不能沉下心來,不能忍受一個人的痛苦,用雙腳丈量面前的高山,你就沒有辦法實現夢想,沒有辦法開發自己的潛能。因為任何一種成功都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本書的四個希望
A.你要聽從內心的聲音并勇往直前
你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你要有堅韌的意志力,為了實現目標而不惜代價,但是,也不要讓別人為你的理想白白買單。
B.不要只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而努力
假如你要的只是自由的生活,或者追求自我生命的意義和無限的可能,那么你可以忽略本書。本書是寫給一個不僅打算追求自己的生命意義,而且還希望開發自身的極限潛質來溫暖世界的人。
C.如果你是天才,就請付出200%的努力
你必須看到這個世界的冷漠真相。在你成功之前,很可能無人同情你。你唯一可依靠的是自己的勤奮,和必須付出的代價。孤獨就是一個你躲不過去的代價。尤其對天才而言,更要付出200%的努力。
D.用深度和刻苦的練習開發你的天賦
當你僅以天賦為傲時,意味著你距離失敗為時不遠了。最美好的實現理想的方式當然是順應天性,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但在此之前呢?你有沒有經歷一個嚴肅、深度和刻苦練習的過程呢?
你要知道,那些優秀而且強大的人——他們是天才,但從來都勤奮得令人發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