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看開,看淡,放下(1)
- 佛養心,道養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懷點釋人生
- 清音編著
- 4955字
- 2014-12-11 17:27:14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神會禪師前去拜見六祖,六祖問他:“你從哪里來?”
神會答道:“沒從哪里來。”
六祖問:“為什么不回去?”
神會答:“沒有來,談什么回去?”
“你把生命帶來了嗎?”
神會答:“帶來了。”
“既有生命,應該知道自己生命中的真相了吧?”
神會答:“只有肉身來來去去,沒有靈魂往往返返!”
慧能拾起禪杖,打了他一下。
神會毫不躲避,只是高聲問:“和尚坐禪時,是見還是不見?”
慧能又杖打了三下,才說:“我打你,是痛還是不痛?”
神會答:“感覺痛,又不痛。”
“痛或不痛,有什么意義?”
神會答:“只有俗人才會因為痛而有怨恨之心,木頭和石頭是不會感覺到痛的。”
“這就是了!生命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的。見與不見,又有什么關系?痛與不痛,又能怎樣?無法擺脫軀殼的束縛,還談什么生命的本源?”
慧能又說:“問路的人是因為不知道去路,如果知道,還用問嗎?你生命的本源只有自己能夠看到,因為你迷失了,所以你才來問我有沒有看見你的生命。生命需要自己把握,何必問我見或不見?”
神會默默禮拜合十。
原來,生命就是要超越一切世俗觀念,舍棄一切塵想與貪欲,因為,對于人來說,身外的一切都是多余的。
只有超然物外,才能更清醒地認識人生本相,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看名利直如看清風白云
有個富翁在急流中翻了船,爬到溪間的石頭上大喊救命。一個年輕人奮不顧身地蕩舟去救,但是由于山洪下瀉而漸漲的湍流,船行進得艱難而緩慢。“快呀!”富翁高喊,“如果你救了我,我給你一千塊!”船仍然移動緩慢。“用力劃啊!如果你劃到,我給兩千塊!”青年人奮力地劃著,但是既要向前,又要抗拒水流的阻力,船速仍然難以加快!“水在漲,你用力呀!”富翁聲嘶力竭地狂喊,“我給你五千塊!”此時,洪流已經快淹到他站立的地方。青年人的船緩緩靠近,但仍有一段距離。“我給你一萬塊,快呀!”富翁的腳已經淹在水中了,但是船速反而越來越慢了。“我給你五萬……”話音未落,富翁已經被一個大浪打下巖石,轉眼卷入洪流,失去了蹤影。青年人頹喪地回到岸上,蒙頭痛哭:“我當初只想到救他一命,但是他卻說要給我錢,而且一次又一次地增加。我心想,只要劃得慢一點點,就可能多幾萬塊的收入,哪里知道,就因為慢了這么一點,使他被水沖走,是我害了他啊!”青年人后悔不已,“但是,當我心里只有義,而沒有想到利的時候,他為什么要說給我錢呢?”
說到底,是富翁自己害了自己。
在沒有涉及名利時,本性總是義字當頭的,一旦勾起了內心隱藏的私欲,世間的人或事就會變得十分復雜。人是一個很矛盾的生物,內心永遠有著雙重標準,要求別人能做到無欲無私,以符合圣人的標準,而自身又總在私欲的纏縛中打轉。
《老子》中提出了避免名利爭斗的方案,那就是“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一語道破天機,即是一切順其自然,如同匆匆過客,看名利直如看清風白云,不過心,自然就不會被名利所累。
人生一世,勞苦一生,為兒女,為家庭,為事業,最后直到生命之火燃盡,仍找不到生命的答案。明知道到頭來終是一場空,也跳不出世俗的羈絆。那些人們拼命想要得到的東西,最終還是不能真正屬于自己。人在旅途,同為劫灰過往客,又何必在一時的名利得失中斤斤計較?
抹平“名心”,任人牛馬
一只蘆花雞總是丟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尋找。后來,鄰居告訴她一個方法:這雞丟蛋丟野了,放個“引蛋”,它就不會亂跑了。于是主人把蘆花雞放進草筐的時候,在雞的肚子下放了一個雞蛋,果然,蘆花雞不到處亂跑了。后來,主人再放進去的,只是兩半對接的蛋殼,蘆花雞下蛋的時候徑自就奔著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雞提前占了它的窩,蘆花雞安靜地在旁邊等了一會兒,直到那只雞把蛋下出來,它才探頭探腦地跳了上去。再后來,主人干脆放進去一個半圓的土豆,那雞也照樣上去。那個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個夏天。秋天的時候,土豆已經干癟得又黑又蔫,但蘆花雞因為這個土豆,沒有再丟過一個蛋。
其實,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許多人都習慣性地奔赴著一個既定的目標,在生活中重復著蘆花雞和土豆的故事,而這個土豆便是讓人無法輕易描繪出的“名心”。
《莊子?內篇?人間世》中,莊子借孔子之口說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人為了求名,不擇手段,人類自己的知識技巧,成了斗爭的工具,最終為名所困。
人最高的道德,就是把這個“名心”抹平。就像莊子所講的,“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馬,也好,人把虛榮心去掉了,一任時人牛馬,也就不會有那么多計較和不快了。
欲望如海水,越喝越渴
有個人問禪師:“世上最可怕的是什么?”
禪師說:“欲望!”
那個人滿臉疑惑。
禪師說:“聽我講一個故事吧!”
有一個農民想要買一塊地,他聽說有個地方的人想賣地,便決定到那里打聽一下。到了那個地方,他向人詢問:“這里的地怎么賣呢?”
當地人說:“只要交一千塊錢,然后就給你一天時間,從太陽升起的時間算起,直到太陽落下地平線,你能用步子圈多大的地,那些地就是你的了,但是如果不能回到起點,你將不能得到一寸土地。”
這個人心想:“那我這一天辛苦一下,多走一些路,豈不是可以圈很大的一塊地,這樣的生意實在太劃算了!”于是他就和當地人簽訂了合約。
太陽剛一露出地平線,他就邁著大步向前疾走,到了中午的時候,他回頭已看不見出發的地方了才拐彎。他的步子一分鐘也沒有停下,一直向前走著,心里想:“忍受這一天,以后就可以享受這一天的辛苦帶來的歡悅了。”
他又向前走了很遠的路,眼看著太陽快要下山了,他心里非常著急,因為如果他趕不回去就一寸地也得不到了,于是他走斜路向起點趕去。可是太陽也馬上就要落到地平線下面了。于是他加快了腳步,只差兩步就到達起點了,但是他的力氣已經耗盡,倒在了那里,倒下的時候兩只手剛好觸到了起點的那條線。那片地歸他了,可是又有什么用呢?他的生命已經失去了,還有什么意義呢?
禪師講完,閉目不語,弟子從這個故事中知道了答案。
曾經有人說:“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欲望過多,不加節制,便成了貪婪。結果陷入了“越喝越渴,越渴越喝”的惡性循環。
對于一個不知足的人來說,天下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欲望就如同一團熊熊烈火,柴放得越多,燒得越旺。于是為了欲望,人們不惜放低姿態,匍匐前進,拉著名利錢財的尾巴不放。然而,欲望只是魔鬼免費贈送的一劑穿腸毒藥。飲鴆絕不能止渴,及時從這烏煙瘴氣的泥潭脫身才是明智的選擇。
何必執著于“我”
佛陀在羅閱祇國的竹林精舍時,有一天接受居士的祈請,偕同弟子至城中開示說法。結束后,在出城返回精舍的途中,正好遇見一人趕著牛群回城。牛個個肥壯,一路上跳躍奔逐,彼此還不時以牛角互相抵觸。佛陀見到此景,有感而發,說了一首偈子:
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性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壽之消盡
如熒穿水
回到竹林精舍,待佛陀洗足畢,就座后,阿難即稽首請示:“世尊,您在回途中所說的偈語,弟子未能完全了解其中的義理,祈請世尊慈悲開示!”佛陀告訴阿難:“回來的路上,你是否見到那位牧牛人趕著牛回城?”阿難回答:“是的。”佛陀接著說:“這群牛的主人是屠戶之家,原本養了上千頭牛,為了讓牛健壯肥美,屠戶雇人天天牧放這群牛到牧草豐美的地方吃草,逐日挑選最肥壯的牛,宰殺賺錢。就這樣一天過一天,這群牛已經被宰殺超過了半數,然而,這群糊涂的牛兒卻渾然不知,依舊每天開心地吃草玩樂,或與同伴爭斗。我因為感傷它們如此的無知,所以才會說此偈語。”
接著,佛陀又對大眾開示:“不僅僅這群牛如此,世人也是一樣,不曉得無常的道理,執著地認為有一個實有不變的‘我’存在,每天只知貪圖五欲之樂,更為了永不滿足的欲求彼此傷害。當無常來臨之際,又無能力超越,徒然掉入輪回的深淵,生生世世無法出離。所以,世人又與這群牛有何差別呢!”
佛家有一個概念叫做“我執”,這個“我執”是凈心的最大障礙之一。
所謂“我執”,簡而言之,就是人性對“自我”的盲目執著,更簡單地說就是人的私心和私欲。
無法破除“我執”的人,總是感到凡是“我”想的理所當然是對的,凡是“我”要的理所當然要得到,“我”理所當然高于一切、優于一切。這樣,不可避免地產生偏執、征服欲、痛苦、貪婪、怨恨。人心成了煉獄,人間成了地獄。
實際上,“我”怎么可能優于一切、高于一切?眾生平等,不能以平等之心對待別人,別人也不能以平等之心對待自己。以惡對惡,以自私對自私,開始了自私與惡的惡性循環,人因此而難逃苦海。只有破除“我執”,建立正確的自我觀和世界觀,才有可能擺脫此種狀況。
斬斷三千煩惱絲
有個后生從家里到一座禪院去,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他想以此去考考禪院里的老禪者。
來到禪院后,后生與老禪者一邊品茶,一邊閑談,冷不防他問了一句:“什么是團團轉?”
“皆因繩未斷。”老禪者隨口答道。
后生聽到老禪者這樣回答,頓時目瞪口呆。老禪者見狀,問:“什么使你這樣驚訝啊?”
“不,老師父,我驚訝的是,你怎么知道的呢?”后生說:“我今天在來的路上,看到一頭牛被繩子穿了鼻子,拴在樹上,這頭牛想離開這棵樹,到草地上去吃草,誰知它轉過來轉過去都不得脫身。我以為師父沒看見,肯定答不出來,哪知師父一下就答對了。”
老禪者微笑著說:“你問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問的是牛被繩縛而不得解脫,我答的是心被俗務糾纏而不得超脫,一理通百事啊!”
想想我們自己,其實也是被一根無形的繩子牽著,像老牛一樣圍著樹干團團轉,總解脫不了。我們的處境又比老牛好到哪兒去呢?
為了錢,我們東西南北團團轉;為了權,我們上下左右轉團團;為了欲,我們上上下下奔竄;為了名,我們日日夜夜竄奔。名是繩,利是繩,欲是繩,塵世的誘惑與牽掛都是繩。人生三千煩惱絲,斬斷才能自在。
對活在忙碌緊張、名利纏繞的現代社會的我們而言,在肩上的重擔,在心上的壓力,豈止手上的花瓶?這些重擔與壓力,可以說使人活得非常艱難。必要的時候放下,不失為一雙跨越懸崖,朝晴朗的幸福天宇飛翔的翅膀!
只有去除各種各樣的妄想,擺脫名、利、欲等的束縛,才能消除心中的萬慮。這才不顛倒!這樣才能在這顛倒的紅塵中獲得獨在一方的清凈快樂。
背負太重,只因不會放棄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學業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次見到年輕人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里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么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了,不放下,背著石頭怎能登山呢?”大師笑了。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謝后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學問,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
其實,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
要想采一束清新的山花,就得放棄城市的舒適;要想做一名登山健兒,就得放棄嬌嫩白凈的肌膚;要想穿越沙漠,就得放棄咖啡和可樂;要想獲得掌聲,就得放棄眼前的虛榮。梅、菊放棄安逸和舒適,才能得到笑傲霜雪的艷麗;大地放棄絢麗斑斕的黃昏,才會迎來旭日東升的曙光;春天放棄芳香四溢的花朵,才能走進碩果累累的金秋;船舶放棄安全的港灣,才能在深海中收獲滿船魚蝦。
你之所以舉步維艱,是你背負太重,你之所以背負太重,是你還沒學會放棄,功名利祿常常微笑著置人于死地。你放棄了煩惱,你便與快樂結緣,你放棄了利益,你便步入超然的境地,如果你連放棄都放棄了,那你便更偉大了,你已與圣人無異。
無法舍棄,就會被困住
有一個人潦倒得連床也買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張長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長凳上睡覺。
他向佛祖祈禱:“如果我發財了,我絕對不會像現在這樣吝嗇。”
佛祖看他可憐,就給了他一個裝錢的口袋,說:“這個袋子里有一個金幣,當你把它拿出來以后,里面又會有一個金幣,但是當你想花錢的時候,只有把這個錢袋扔掉才能花。”
那個窮人就不斷地往外拿金幣,整整一晚上沒有合眼,他家地上到處都是金幣。這一輩子就是什么也不做,這些錢也足夠他花的了。每次當他決心扔掉那個錢袋的時候,他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著金幣,屋子里裝滿了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