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看開,看淡,放下(2)
- 佛養心,道養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懷點釋人生
- 清音編著
- 5052字
- 2014-12-11 17:27:14
可是他還是對自己說:“我不能把袋子扔掉,錢還在源源不斷地出來,還是讓錢更多一些的時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最后,他虛弱得沒有把錢從口袋里拿出來的力氣了,但是他還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終于死在了錢袋的旁邊,屋子里裝的都是金幣。
在物欲方面,凡是過分地追求和占有,都是貪欲,不僅造成心理的負擔,也為自己帶來痛苦。所以物質方面的少欲知足,能為你營造安定的心境和安全的處境。
做人一定要知道滿足,不可貪得無厭。美好的生活應該靠勤勞的雙手去創造,不勞而獲的東西得之容易,用之卻難——它往往不會帶來幸福,只會帶來禍害。
執著處撒手,覺醒在剎那
過去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經過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雙手在空中攀抓,剛好抓住崖壁上枯樹的老枝,總算保住了性命,但是人懸蕩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進退維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時候,他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懸崖上慈祥地看著自己。此人如見救星般,趕快求佛陀說:“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聽我的話,我才有辦法救你上來。”佛陀慈祥地說。
“佛陀!到了這種地步,我怎敢不聽你的話呢?隨你說什么,我全都聽你的。”
“好吧!那么請你把攀住樹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聽,心想,把手一放,勢必掉到萬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哪里還保得住性命?因此更加抓緊樹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執迷不悟,只好離去。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有了功名,就對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錢,就對金錢放不下;有了愛情,就對愛情放不下;有了事業,就對事業放不下……這些重擔和壓力,讓很多人感到生活很艱難。如果我們都像佛陀指示的那樣能夠放下,便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道。
直心是道場,心純證佛性
《維摩經?菩薩品》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場”,出自下面這篇故事。
一天,光嚴童子為尋求適于修行的清凈場所,決心離開喧鬧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時,遇到維摩居士。
維摩也稱為維摩詰,是與佛祖同時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眾多,資財無數,一方面瀟灑人生,游戲風塵,享盡世間富貴;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薩,在佛教界被喻為“火中生蓮花”。
光嚴童子問維摩居士:“你從哪里來?”“我從道場來。”“道場在哪里?”“直心是道場。”聽到維摩居士講“直心是道場”,光嚴童子恍然大悟。
“直心”即純潔清凈之心,即拋棄一切煩惱,滅絕了一切妄念,純一無雜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無“直心”,就是在最清凈的深山古剎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純真無私、正直光明,隨著年齡與閱歷的增長,漸漸發現周圍的許多人都是心有城府、爾虞我詐、鉤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隨波逐流,放棄了自己的直心道場。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社會上風氣不正,人們有失淳樸善良而流于詭詐虛偽,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樸,讓許多老人不由感嘆“今不如昔”。
世風如此,多說無益,一聲嘆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只要越來越多的人遠離機詐欺騙,世界便會日漸和諧完滿。
不為虛妄動,煩惱不重生
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但到了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書生為此備受打擊,一病不起。
這時,一位過路的僧人得知這個情況,就決定點化一下他。僧人來到他的床前,從懷中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
路過一人,看了一眼,搖搖頭走了。
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尸蓋上,走了。
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地把尸體埋了。
書生正疑惑間,畫面切換。書生看到自己的未婚妻,洞房花燭夜,被她的丈夫掀起了蓋頭。書生不明就里,就問僧人。
僧人解釋說:“那具海灘上的女尸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她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但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后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個人就是她現在的丈夫。”
書生聽后,豁然開朗,病也漸漸地好了。
書生為什么會病倒?就因為他太在乎、太執著,對自己的未婚妻始終放不下。當僧人幫他解釋了未婚妻的情況后,他就能從心底將這件事放下了,放下了,病自然也就好了。
禪宗認為,一個人只有把一切受物理、環境影響的東西都放掉,萬緣放下,才能夠逍遙自在,萬里行游而心中不留一念。
一個人只要能夠放下世間的一切假象,不為虛妄所動,不為功名利祿所誘惑,不因無常變化的萬有而絕望,就能體會到自己的真正本性,看清本來的自己。
不如意是因為擁有太多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禪師哭訴:“禪師,我生活得并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么辦?”
禪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里來飼養吧。”
一個星期后,窮人又來找禪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禪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它放到屋子里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禪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并且有很多只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它們都帶進屋子里吧。”
從此以后,窮人的屋子里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一頭牛、兩只羊、十多只雞。三天后,窮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來找禪師,請他幫忙。
“把牛、羊、雞全都趕到外面去吧!”禪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禪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窮人的煩惱,不是源自房子太小,也不是因為孩子太多,更不是因為太太的性格暴躁,而是因為他擁有太多,且又不舍得放手。
有時候壓力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就像這個窮人,要得太多,想掌控得太多,而又無力承擔,擁有就會成為負擔。當他看開了一切,將心放寬,將壓力釋放出去,撒手一切,心內外就自然寬敞了。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不爭
禪宗二祖慧可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誠心,揮刀斷臂,拜達摩為師。
有一次,他對達摩祖師說道:“請老師為我安心。”
達摩當即說:“把心拿來。”
慧可不得不說:“弟子無法找到。”
達摩開導他說:“如能找到了,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經幫你安好心了,你看到了嗎?”
慧可恍然大悟。
幾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謁二祖慧可,他對二祖說:“請求師父為弟子懺悔罪過。”
二祖想起了當初達摩啟發自己的情景,微笑著對僧璨說:“把罪過拿來。”
僧璨說道:“我找不到罪過。”
慧可便點化他說:“現在我已經為你懺悔了!你看到了嗎?”
僧璨恍然大悟。
又過了許多年,一個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能解除束縛?”
僧璨當即反問:“誰在束縛你呢?”
小和尚脫口而出:“沒有誰來束縛我呀!”
僧璨微微一笑,說道:“那你何必再求解脫呢?”
小和尚豁然領悟。他就是后來中國禪宗第四祖道信。
禪宗祖師們告訴我們,只有解脫所有束縛,掃除所有名利的浮云,才能自由安心地徜徉在禪的晴朗天空下。
醉心于功利,便被“名韁利鎖”縛住;斤斤計較于褒貶毀譽,必會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貪欲無厭、爭權奪利、鉤心斗角,哪一個不是伴隨煩惱焦慮、憂愁驚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脫,而不是求人解脫。
把生命都耗費在名利上,到頭來只能是一場空;世俗無價值的清閑自在是生命的至寶,使我們不會感到空虛,不受世俗傷害,看到生命的本源,找到人生的快樂。
生命的最高境界,應該是無爭、無價、安寧、幸福。財色與名利只不過是人生的泡沫與灰塵,何必抵死相爭?
心是自縛的繭,欲望越重縛繭越厚
宋代蘇軾到金山寺和佛印禪師打坐參禪,蘇軾覺得身心通暢,于是問禪師道:“禪師!你看我坐的樣子怎么樣?”
“好莊嚴,像一尊佛!”
蘇軾聽了非常高興。
佛印禪師接著問蘇軾道:“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么樣?”
蘇軾從來不放過嘲弄禪師的機會,馬上回答說:“像一堆牛糞!”
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
禪師被人喻為牛糞,竟無以為答,蘇軾心中以為贏了佛印禪師,于是逢人便說:“我今天贏了!”
消息傳到他妹妹蘇小妹的耳中,妹妹就問道:“哥哥!你究竟是怎么贏了禪師的?”蘇軾眉飛色舞、神采飛揚地如實敘述了一遍他與佛印的對話。
蘇小妹天資聰穎,才華出眾,她聽了蘇軾得意的敘述之后,說道:“哥哥,你輸了!禪師的心中如佛,所以他看你如佛;而你心中像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像牛糞!”
蘇軾啞然,方知自己禪功不及佛印禪師。
蘇軾為什么會輸給佛印?原因就在于他心中還有一個“執著于我”的羞恥心,被佛印禪師說自己是佛就嬉笑顏開;然而被蘇小妹一點撥,就知道自己對表面功夫太執著了,道行還是太淺,自覺心中果然是堆牛糞。
人總是趨向于保護自我,相信自我,信賴自己的感覺,憑自己舊有的經驗行事,將自己抓得緊緊的。一旦才高八斗,就自覺不錯,這就是佛門所說的“我執”。殊不知,恰是這種我執,讓自己不能覺醒,令自己自覺不錯,反落了他人的笑柄。因而,只有放棄我執,在人生的道路上才能輕裝上陣,找到自己的道之所在。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
洞山禪師感覺自己即將離開人世了。這個消息傳出去以后,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連朝廷也急忙派人趕來。
洞山禪師走了出來,臉上洋溢著凈蓮般的微笑。他看著滿院的僧眾,大聲說:“我在世間沾了一點閑名,如今軀殼即將散壞,閑名也該去除。你們之中有誰能夠替我除去閑名?”
殿前一片寂靜,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院子里一片寧靜。
忽然,一個前幾日才上山的小和尚走到禪師面前,恭敬地行禮之后,高聲說道:“請問和尚法號是什么?”
話剛一出口,所有的人都投來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聲斥責小沙彌目無尊長,對禪師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彌無知,院子里鬧哄哄的。
洞山禪師聽了小和尚的問話,大聲笑著說:“好啊!現在我沒有閑名了,還是小和尚聰明呀!”于是坐下來閉目合十,就此涅槃了。
小和尚眼中的淚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來,他看著師父的身體,慶幸在師父圓寂之前,自己還能替師父除去閑名。
過了一會兒,小和尚立刻就被周圍的人圍了起來,他們責問道:“真是豈有此理!連洞山禪師的法號都不知道,你到這里來干什么?”
小和尚看著周圍的人,無可奈何地說:“他是我的師父,他的法號我豈能不知?”
“那你為什么要那樣問呢?”
小和尚答道:“我那樣做就是為了除去師父的閑名!”
名是韁,利是鎖,塵世的誘惑如繩索一般牽絆著眾人。一切煩惱、憂愁、痛苦皆由此來。要想擺脫,首先要舍棄虛名浮利。
有真才實學的人是用不著用所謂的“虛名”來證明自己的學問或者是優秀之處的。故而那些有真正實學的名人、偉人,他們都對虛名抱一種不屑一顧的態度。
不入名利牢籠,不被世俗蒙蔽心境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面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后面懸崖的下面攀爬上來,誰將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不一會兒,他就從上面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盡管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還是從山坡上面滾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之后,又開始攀爬,盡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讓人感到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后一次他拼盡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是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然后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么輕易地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只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流順水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谷……最后,沒費什么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門。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面面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同修們解釋:“寺后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處低頭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進退的啊。”
高僧將衣缽錫杖傳給了塵元,并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考驗你們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只有面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看透功名利祿,看破世間百態,該進則進,當退則退,不要偏執一心,不要被世俗蒙蔽了心境。須知,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