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立言,立行,立身(2)
- 佛養(yǎng)心,道養(yǎng)性:用佛的境界道的胸懷點釋人生
- 清音編著
- 5039字
- 2014-12-11 17:27:14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重要方法,是治愈錯誤的良藥。然而,自省又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過程。它就像一個人拿起刀親手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氣。認(rèn)識到自己的錯誤或許不難,但要用一顆坦誠的心靈去面對它,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則是大勇。割毒瘤可能會有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疤痕,但它卻是根除病毒的唯一方法。只要“坦蕩胸懷對日月”,心地光明磊落,自省的勇氣就會倍增。古人云:“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這句話的意思是,日食過后,太陽更加燦爛輝煌;月食復(fù)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后,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居高聲自遠(yuǎn),非是藉秋風(fēng)
《新唐書》中有一個武則天與狄仁杰的故事。
武則天稱帝后,任命狄仁杰為宰相。有一天,武則天向狄仁杰說:“你以前任職于汝南,有極佳的表現(xiàn),也深受百姓歡迎。但卻有一些人總是誹謗誣陷你,你想知道詳情嗎?”狄仁杰立即告罪道:“陛下如認(rèn)為那些誹謗誣陷是我的過失,我當(dāng)恭聽改之;若陛下認(rèn)為并非我的過失,那是臣之大幸。至于到底是誰在誹謗誣陷,如何誹謗,我都不想知道。”武則天聞之大喜,說狄仁杰是仁師長者。
《莊子?內(nèi)篇?齊物論》中有:“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周,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至高無上的真理是不必稱頌的,最了不起的辯說是不必言說的,最具仁愛的人是不必向人表示仁愛的,最廉潔方正的人是不必表示謙讓的,最勇敢的人是從不傷害他人的。真理完全表露于外那就不算是真理,逞言肆辯總有表達(dá)不到的地方,仁愛之心經(jīng)常流露反而成就不了仁愛,廉潔到清白的極點反而不太真實,勇敢到隨處傷人也就不能成為真正勇敢的人。
這其中的道理便是,真正有德行的人,不必四處宣揚(yáng),以身作則,就能夠?qū)⒆约旱拿赖聜鬟_(dá)給別人。所以說,有時候高聲標(biāo)榜自己,未必能顯出自己的好處;反而是沉默寡言,即便遭受了誹謗也不反駁,更能顯現(xiàn)自己的信心。這正是“濁者自濁、清者自清”的道理。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無愧于心的人就是佛。很多事,不需要太多的解釋,甚至都不需要解釋!只要你做得問心無愧就行了。
月船禪師是一位善于繪畫的高手,可是他每次作畫前,必堅持購買者先行付款,否則絕不動筆。這種作風(fēng),使社會人士頗有微詞。
有一天,一位女士請月船禪師幫她作一幅畫,月船禪師問:“你能付多少酬勞?”
“你要多少就付多少!”那女士回答道,“但我要你到我家去當(dāng)眾揮毫。”
月船禪師允諾跟著前去,原來那女士家中正在宴客,月船禪師以上好的毛筆為她作畫,畫成之后,拿了酬勞正想離開。那女士就對宴會上的客人說道:“這位畫家只知要錢,他的畫雖畫得很好,但心地骯臟;金錢污染了他的善美。出于這種污穢心靈的作品是不宜掛在客廳的,它只能裝飾我的一條裙子。”
說著,那女士便將自己的一條裙子拿出來,要月船禪師在上面作畫。月船禪師問道:“你出多少錢?”
女士答道:“哦,隨便你要多少。”
月船開了一個特別昂貴的價格,然后依照那位女士的要求畫了一幅畫,畫畢立即離開。
很多人懷疑,為什么只要有錢就好?受到任何侮辱都無所謂的月船禪師,心里是何想法?
原來,在月船禪師居住的地方常發(fā)生災(zāi)荒,富人不肯出錢救助窮人,因此他建了一座倉庫,貯存稻谷以供賑濟(jì)之需。又因他的師父生前發(fā)愿建寺一座,但不幸其志未成而身亡,月船禪師還要完成師父的心愿。當(dāng)月船禪師完成其愿望后,立即拋棄畫筆,退隱山林,從此不復(fù)再畫。
一個不食人間煙火的禪師,走街串巷,賣畫賺錢,確實有點兒不可思議。
在我的印象里,出家人出入塵世間通常都是行腳化緣,沒有見過專門做買賣的,所以月船禪師被人當(dāng)眾羞辱也就不足為奇了。因為他是禪師,是得道高僧,是受人尊敬的人。如果他是一個花和尚,那就不一樣了。
面對誤解,月船禪師沒有任何辯駁,甚至沒有說任何話。他的心里只有慈悲,只有蒼生,沒有榮辱,沒有喜憂。因為他是禪師,所以世俗的塵埃又怎么能污染得了他?不顧世俗見地,不忌人間毀譽(yù),這就是月船禪師的可貴之處。
人心都是善的,每個人心里都有很多慈悲的愿念,只是顧忌太多,因而猶猶豫豫、畏畏縮縮,很多時候不敢想,更多的時候不敢做。其實只要你用的是善心,行的是善事,又何必害怕厄運(yùn)會降到你頭上!人活在世上,只要無愧于心,就沒有什么事情是不可以做的。
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皇甫績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一個人難以維持家里的生活,就把他帶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見皇甫績聰明伶俐,又沒了父親,挺可憐的,因此就格外疼愛他。
皇甫績的外公叫韋孝寬,韋家在當(dāng)?shù)厥怯忻拇髴羧思遥依锖芨辉!S捎诩依锷蠈W(xué)的孩子多,外公就請了個教書先生在家里給孩子們授課,也就是辦了個私塾。這樣一來,皇甫績和表兄弟們都在家里的學(xué)堂里上學(xué)。
外公雖然心地善良,但也是個很嚴(yán)厲的老人,尤其是對他的孫輩們,更是嚴(yán)加管教。私塾開學(xué)的時候,外公就立下規(guī)矩,誰要是無故不完成作業(yè),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課后,皇甫績和他的幾個表兄弟躲在一個已經(jīng)廢棄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貪玩,不知不覺就到了下午上課的時間。大家都忘記做老師上午留下的作業(yè)。
第二天,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幾個孫子叫到書房里,狠狠地訓(xùn)斥了一頓,然后按照規(guī)矩,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績年齡最小,平時又很乖巧,再加上沒有了父親,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邊,慈祥地對他說:“你還小,這次我就不罰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這樣的錯誤,不做功課,不學(xué)好本領(lǐng),將來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績平時和表兄們相處得很好,小哥哥們都很愛護(hù)他。看到小皇甫績沒有被罰,心里都很高興。可是,小皇甫績心里很難過,他想:我和哥哥們犯了一樣的錯誤,耽誤了功課。外公沒有責(zé)罰我,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縱自己,應(yīng)該按照先前所定的規(guī)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績就找到表兄們,求他們代外公責(zé)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們一聽,都“撲哧”一聲笑了出來。皇甫績一本正經(jīng)地說:“這是私塾里的規(guī)矩,我們都向外公保證過觸犯規(guī)矩甘愿受罰,不然就不遵守諾言。你們都按規(guī)矩受罰了,我也不能例外。”
表兄們都被皇甫績這種信守學(xué)堂規(guī)矩、誠心改過的精神感動了。于是,就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績二十大板。
后來皇甫績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這種從小養(yǎng)成的信守諾言、勇于承認(rèn)錯誤的品德一直沒有丟,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佛教中有“不打誑語”一說,即在強(qiáng)調(diào)做人要誠實守信,不要輕易對人許諾言,一諾千金,自己說過的話一定要算數(shù),自己許下的諾言一定要兌現(xiàn)。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根本就不能在社會上很好地生存。對于人來說也是一樣,不管做人、處世、為政,“信”都是關(guān)鍵所在。
才高八斗不如德重千斤
有一位老鎖匠一生修鎖無數(shù),技藝高超,收費(fèi)合理,深受人們敬重。老鎖匠的年紀(jì)漸漸大了,為了不讓自己的技藝失傳,他決定為自己物色一個接班人。最后老鎖匠挑中了兩個年輕人,準(zhǔn)備將一身技藝傳給他們其中一個人。一段時間以后,兩個年輕人都學(xué)會了不少東西。但兩個人中只有一個能得到真?zhèn)鳎湘i匠決定對他們進(jìn)行一次考試。
老鎖匠準(zhǔn)備了兩個保險柜,分別放在兩個房間里,讓兩個徒弟去打開,誰花的時間最短誰就是勝者。結(jié)果大徒弟只用了不到十分鐘就打開了保險柜,而二徒弟卻用了半個小時,眾人都以為大徒弟必勝無疑。
老鎖匠問大徒弟:“保險柜里有什么?”大徒弟眼中放出了光亮:“師傅,里面有很多錢,全是百元大鈔。”老鎖匠又問二徒弟同樣的問題,二徒弟支吾了半天說:“師傅,我沒看見里面有什么,您只讓我打開鎖,我就打開了鎖。”
老鎖匠十分高興,鄭重宣布二徒弟為他的正式接班人。大徒弟不服,眾人也不解,都來詢問老鎖匠,他微微一笑說:“不管干什么行業(yè)都要講一個‘信’字,尤其是我們這一行,要有更高的職業(yè)道德。我收徒弟是要把他培養(yǎng)成一個高超的鎖匠,他必須做到心中只有鎖而無其他,對錢財視而不見。否則,心有私念,稍有貪心,登門入室或打開保險柜取錢易如反掌,最終只能害人害己。我們修鎖的人,每個人心上都要有一把不能打開的鎖。”
老鎖匠的話確實耐人尋味,他把道德作為權(quán)衡徒弟的最終標(biāo)準(zhǔn),所以二徒弟雖比大徒弟才能差,但最終因為品德而被師傅選為接班人。可見德才兼?zhèn)涞娜俗顬檎滟F,而兩者失衡時,品德就要重于才能。
中國自古素有重視德行的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周禮》中有“敏德以為行本”之說。《詩經(jīng)》里也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詩句,比喻對道德高尚、光明正大者的敬仰、仿效。《論語》中孔子也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余不足觀也。”即使有周公那樣的才能和美好的資質(zhì),只要驕傲吝嗇,他其余的一切也都不值一提了。
這其中,才能資質(zhì)屬于才的方面,驕傲吝嗇屬于德的方面。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才高八斗而德行不好,那么也是不值得一提的,只有德才兼?zhèn)洳攀峭昝赖娜恕S纱丝梢姡瑹o論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為基礎(chǔ),決定一個人的價值和前途不是聰敏的頭腦和過人的才華,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識就是力量”更為正確。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有位女施主家境很富裕,無論是財富、地位、能力、權(quán)力,還是漂亮的外表,都沒有人能夠比得上她,但她卻郁郁寡歡,連個可以談心的人也沒有。于是她就去請教無德禪師,詢問如何才能具有魅力以及贏得別人的喜愛。
無德禪師告訴她:“你能隨時隨地和各種人合作,并具有和佛一樣的慈悲心懷,講些禪話,聽些禪音,做些禪事,用些禪心,那你就能成為有魅力的人了。”
女施主聽后,發(fā)問:“禪話怎么講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話,就是說歡喜的話,說真實的話,說謙虛的話,說利人的話。”
女施主又問:“請問禪音怎么聽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音就是化一切聲音為微妙的聲音,把辱罵的聲音轉(zhuǎn)為慈悲的聲音,把誹謗的聲音轉(zhuǎn)為幫助的聲音,哭聲鬧聲,粗聲細(xì)聲,你都能不介意,那就是禪音了。”
女施主再問:“那請問禪事怎么做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事就是布施的事、慈悲的事、服務(wù)的事,合乎佛法的事。”
女施主更進(jìn)一步問:“禪心怎么用呢?”
無德禪師回答:“禪心就是包容一切的心,普度一切的心。”
女施主從此以后,一改從前的驕奢之氣,在人前不再夸耀自己的財富,不再自恃美麗,對人總是謙恭有禮,對眷屬尤能體恤關(guān)懷,不久就被夸為“最具魅力的施主”了!
人的美麗可愛,不僅僅是由于他的容貌,更取決于他的精神面貌。
自古以來,世人對何為美就爭論不休,而佛教主張美在內(nèi)心。一個品質(zhì)高尚的人,永遠(yuǎn)是年輕美麗的。心靈是美的,自然而然會由內(nèi)而外地散發(fā)出來。德行之美比容顏之美更美。
要評判美,就要有一個有修養(yǎng)的心靈。應(yīng)該學(xué)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珍貴。形貌之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不易保存的。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心靈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樣,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智德禪師在院子里種了一株菊花。轉(zhuǎn)眼三年過去了,這年秋天,院子里長滿了菊花,香味隨風(fēng)飄到了山下的鄉(xiāng)村。到禪院來的信徒們都對菊花贊不絕口:“好美的花兒呀!”有一天,有人開口,想向智德禪師要幾株菊花種到自家的院子里,智德禪師答應(yīng)了,他親自動手挑了幾株開得最盛、枝葉最粗的,挖出根須送給那人。消息傳開了,前來要花的人絡(luò)繹不絕。智德禪師也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不久,禪院中的菊花就都被送出去了。
弟子們看到滿院的凄涼,忍不住說:“真可惜,這里本來應(yīng)該是滿院飄香的呀。”智德禪師微笑著說:“可是,你們想想,這樣不是更好嗎?因為三年之后,就會是滿村菊香了!”“滿村菊香。”弟子們聽師父這么一說,臉上的笑容立刻就像菊花一樣燦爛起來。
智德禪師的行為雖然招致弟子們的不解,但是他卻滿心喜悅,這正是一個真正的修佛者、真正的出家人所要擁有的胸懷。一個人只有擁有這樣的胸懷,才能在修行的道路上有所成就。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句古語深刻地道破了做人的道理: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只要是“惡”,即使是小惡也不能做。生活中,很多的“善小”能使他人受益匪淺,但相反許多的“惡小”卻使人失去了太多。或許有些人最后成為無惡不作的強(qiáng)盜,只是因為一時的一絲貪念,小偷小摸圖的是那一時的快感,而正是這樣的“惡小”的累積導(dǎo)致了一個個的悲劇發(fā)生。所以,“勿以惡小而為之”。
所以,想要修佛的人,一定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一件善事、一件善意的小事,也許對你而言只是微不足道,也許對他人而言就可能起到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一個人能夠真正做到這一點,他就必定能夠成佛。這一點,對于我們的現(xiàn)實人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