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歷史名著的誕生

北宋文治的時代需求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思想、文化較為發(fā)達的時代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個能在和平時期培育出大量思想家、現(xiàn)象級文化大師的時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周敦頤,乃至于宋徽宗,這些我們耳熟能詳?shù)娜宋铮际钦巍⑽膶W、史學、藝術(shù)、哲學等各領(lǐng)域的宗師巨匠,我們在中學語文課上也背過不少他們的文章。在這個群星璀璨的時代,司馬光無疑也是其中非常明亮的一顆,他的巨著《資治通鑒》,是公認的傳統(tǒng)中國史學中最經(jīng)典的著作之一。司馬光不僅是一位歷史學家,還是一位深度介入實踐的政治家、洞察深刻的思想家。司馬光最大的特點,就是擅長把對現(xiàn)實政治的看法以及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隱藏在對歷史的解釋、評價中。所以,閱讀、分析《資治通鑒》,是我們了解司馬光思想最好的途徑。這本小書,就打算以《資治通鑒》為切入點,來探討、總結(jié)司馬光的思想特征,以及這些思想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資治通鑒》這部書給多數(shù)人的感覺可能是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我們從小就聽過書名,知道它的作者;說陌生,我隨便問一個關(guān)于它的問題,很多人可能就答不上來,比如,《資治通鑒》為什么誕生在宋朝?它為什么出自司馬光的筆下?這其實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任何一部作品,之所以會誕生于某個時代,一定有支撐它誕生的時代背景。時代背景也會在經(jīng)典著作上留下深刻、鮮明的印記。本書開篇,我們就來交流探討這個問題,《資治通鑒》是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下誕生的,這個時代又賦予了它哪些特點。

先從《資治通鑒》這個書名說起。后世學者用“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這句話解釋這個書名,翻譯成今天的白話文,其實就是:以史為鑒,有助于提高治國理政能力。這的確是《資治通鑒》最核心的功能。因此,梁啟超曾用“皇帝教科書”五個字來概括《資治通鑒》的主旨。要理解《資治通鑒》,理解司馬光編纂這部著作的意圖,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切入點。我們必須明白,這部書有明確的政治功能指向,也就是說,司馬光想通過學習歷史在政治上發(fā)揮作用。但這么做得有一個前提,那就是當時的人們普遍相信學習歷史對指導現(xiàn)狀有意義、有幫助,如果沒人相信“以史為鑒”是有用的,那么那個時代就不會誕生像《資治通鑒》這種類型的著作。

巧了,宋朝恰好是最相信知識、文化力量的時代,是一個全民相信“讀書有用”的時代。這樣的時代環(huán)境又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

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在唐朝安史之亂以后,出現(xiàn)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政治局面:藩鎮(zhèn)割據(jù)。中央政府失去了原來的權(quán)威性,雖然名義上還是唐王朝,但地方的很多事務(wù)都由節(jié)度使負責,中央政府根本管不了,唐朝也因此逐步走向了分裂的局面。等到唐朝滅亡以后,各大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用當時人的話來說,什么是天子?“天子者,兵強馬壯者為之,寧有種耶!”只要兵強馬壯,就有實力去問鼎天子的寶座,誰能把其他人都打趴下,誰就能做皇帝。于是形成了一個非常混亂的歷史時期——五代十國。唐朝在公元907年滅亡,宋朝到公元960年才建立,中間這段時間就是五代十國,共延續(xù)了54年。在這短短的五十幾年里,中原王朝更迭了5個,每個王朝平均11年還不到;換了14位皇帝,每位皇帝平均在位3年多,給人的感覺非常混亂。王朝更替頻繁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每個政權(quán)都以暴力作為基礎(chǔ),只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實力,就可以稱王稱霸,毫無秩序可言。

等到趙匡胤建立宋朝以后,他必須思考一個問題:如何避免讓宋朝成為第6個短命王朝。趙匡胤問宰相趙普,過去幾十年如此動蕩,想讓社會長治久安他該怎么做?

趙普回答說,前幾十年之所以混亂,就是因為軍閥權(quán)力太大,現(xiàn)在要解決這個問題,“無他奇巧”,不需要太多花里胡哨的招數(shù),針對這些武將軍閥:第一,奪其兵權(quán);第二,控制財政。將所有最優(yōu)秀的軍事力量,全都調(diào)集到中央周圍成為禁軍,地方上不允許保留強大的軍隊。這樣就能避免地方軍閥割據(jù)的局面。

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很多皇帝就已經(jīng)想到了加強中央禁軍的方法。但是,地方軍閥是軍閥,中央軍閥就不是軍閥了嗎?管理中央禁軍的這些人難道就不能篡奪皇位了嗎?趙匡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采用了“杯酒釋兵權(quán)”的辦法,這也成了后世有名的典故。此后,無論是地方上的軍閥,還是中央的軍閥,軍事管理權(quán)全都收回到皇帝手里,還塑造了復雜的兵將分離系統(tǒng)和文官管理系統(tǒng)。

但是,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把整個武將集團趕出權(quán)力中心以后,他們留下的權(quán)力真空由誰來填補?在趙匡胤結(jié)束武人統(tǒng)治之前,原來的各種權(quán)力,尤其是地方上的權(quán)力,不僅僅是軍事權(quán),還有財政、司法、人事權(quán)等也都握在武將手里。結(jié)束了武將專權(quán),這個國家應(yīng)該建立怎樣的新型管理模式?宋朝統(tǒng)治者的選擇是:確立文治導向,也就是建立以文官為主體的國家管理模式。

我們知道,科舉制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科舉制度在隋煬帝時代被發(fā)明出來,經(jīng)歷唐朝,已經(jīng)實踐了很長時間。但在唐朝,科舉制并不是選拔官員最重要的途徑,例如宰相這一級的高官職位,掌握在世襲貴族手里,不是科舉出身的貧寒子弟能夠問津的。科舉制度真正成為選拔官員最重要的途徑,是在宋朝才確立的,這跟宋朝的國策為文治導向有關(guān)。

唐朝的那些讀書人,別看他們考中以后“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當時心情很好,過幾天他們就開心不起來了。為什么呢?因為考是考完了,但沒有崗位可分配。唐朝還處在非常典型的貴族政治時代。很多高級官員,是因為其父親是尚書,爺爺是宰相,所以也能當大官。但是宋朝的情況起變化了。經(jīng)歷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唐朝晚期的黃巢起義,再加上五代十國的軍閥混戰(zhàn),貴族社會逐漸崩潰,貴族階層也就一步步瓦解了。因此宋朝的文官集團不可能像唐朝那樣,由貴族成員來填充。于是,宋朝的第二任皇帝宋太宗,決定充分發(fā)揮科舉制的作用,向全民開放,只要你愿意讀書,達到一定水平后就能來應(yīng)試,考試合格就能直接當官。所以出現(xiàn)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樣的詩句。宋朝就靠這套制度,選拔出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重新建立了文官政治。

宋太宗對科舉制的重視,可以通過一組數(shù)據(jù)來說明。北宋第一位皇帝宋太祖在位17年左右,一共開設(shè)過15次科舉考試,錄取進士188人。而宋太宗在位21年期間,只開過8次科舉,別看次數(shù)少,選拔出來的人才數(shù)量是宋太祖時期的近8倍,多達1487人。甚至在雍熙三年(公元986年)這一年內(nèi)選拔的人才就有200多個,超過宋太祖在位期間選拔人才的總和。為什么錄取這么多人?因為地方官員的缺口很大。把地方軍閥鏟除以后,所有的基層官員都由中央來委派,要向下分派到縣這一級,因此宋太宗總覺得人才不夠用。

科舉制的盛況推動了教育發(fā)展,改變了很多老百姓的教育理念。從百姓的角度看,一年到頭辛苦種田,就只有這么點收入,社會地位也不高,要是能夠順應(yīng)潮流讓孩子去念書,改變家族的地位,這不是很好嗎?讀書,參加科舉,就成為當時社會中上階層的不二選擇。在這樣的社會潮流下,教育、文化逐漸有了更深厚的基礎(chǔ),變得更加普及。那么接下來,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一下子多了這么多讀書人,大家讀點什么呢?社會希望讀書人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呢?針對這個問題,宋太宗有一個重要舉措,那就是集合當時最優(yōu)秀的文人士大夫編輯了好幾部高質(zhì)量、大部頭的書籍,用于總結(jié)、傳播古代的知識文化。

宋太宗在位的時候編過四部大書:《太平廣記》《太平總類》《文苑英華》和《神醫(yī)普救方》。我們重點說第二部《太平總類》,這是部類書,有1000卷,不僅總結(jié)了很多與經(jīng)邦治國相關(guān)的知識,也包含了花鳥魚蟲等博物學知識,這部書后來改名叫《太平御覽》。“御覽”二字意味著這是皇帝親自看的書。因為這本書編完后,宋太宗覺得非常好,決定每天讀三卷,一年讀完。宋太宗不是嘴上說說,他不到一年就提前把《太平御覽》讀完了。《宋太宗實錄》里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宋太宗讀書,從上午巳時(約9時至11時)開始,一直讀到下午申時(約15時至17時)。當他剛翻開第一頁的時候,就飛來一只蒼鶴,停留在大殿的殿角。直到宋太宗讀書活動結(jié)束,那只蒼鶴才飛走。宋太宗感到很奇怪,說難道蒼鶴通人性嗎?大臣們說,一定是陛下向道向?qū)W之心精誠所至,感動天地,蒼鶴是天意的代表,說明陛下搞文治一定能夠成功。

實事求是地講,這個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們學歷史要有一種意識,每一個虛假故事的背后,一定有一個真實的意圖。編造這個故事,恰恰說明當時的君臣非常重視文化教育,希望用這種類似于神話的故事號召大家都來讀書。皇帝讀書感動天地,所以推動文化建設(shè)、推動教育,應(yīng)該變成全社會都要響應(yīng)的事情。

到宋太宗的兒子宋真宗在位的時候,又編了一部書,叫《冊府元龜》,也是一部多達千卷的類書。這部書和《資治通鑒》的誕生有非常緊密的聯(lián)系。宋真宗在編這部書的時候,曾和大臣們說:“所編《君臣事跡》,蓋欲垂為典法。”第一個重點,他提到這部書的時候,不是說《冊府元龜》,而稱之為《君臣事跡》。因為《冊府元龜》是整部書編成以后再取的名字,書稿完成之前有一個初名,叫《歷代君臣事跡》,說明編書的目標是搜羅各朝各代的君臣事跡。

為什么要編這部書是這段話的第二個重點。搜集這些內(nèi)容是為了“垂為典法”,以后皇帝們要想學習如何治國,就應(yīng)該參考這部書。正因為有這樣嚴肅的編纂目的,這部書規(guī)定了非常嚴格的取材標準——“異端小說,咸所不取”,所有的野史小說都不要,這些內(nèi)容對治理國家沒有幫助。《冊府元龜》中,幾乎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是從非常正規(guī)的史學典籍,或者是原始檔案里抄錄出來的,沒有一則野史。

把《冊府元龜》和《太平御覽》作個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有很大不同。《太平御覽》里有很多花鳥魚蟲博物類知識,但在《冊府元龜》里面,只有經(jīng)邦治國的正史。相對正史而言,博物學知識對治國的幫助不大,因此《冊府元龜》將之摒棄了。為什么產(chǎn)生這種變化?這需要認真分析主持編纂《太平御覽》的宋太宗和主持編纂《冊府元龜》的宋真宗,他們兩人有什么差別,這是千萬不能忽略的。

宋太宗曾幫助哥哥趙匡胤謀取天下,算是開國型君主,而他的兒子宋真宗只能算是繼承型君主。這兩類君主最大的差別就是權(quán)威性不一樣,一般來說,開國君主的權(quán)威性更強。宋太宗要倡導讀書,讓所有的人來跟他學習,他做這件事情的主要目的是樹立榜樣,講得不好聽一點,就是要做出倡導讀書的姿態(tài),至于讀什么書,并不重要。因為他的權(quán)威性已經(jīng)足夠強了。

他的兒子宋真宗就不一樣了,相對父親而言,他的權(quán)威有所下降。作為皇帝,他要繼承父親的政策路線,倡導文治。但他的皇位不是靠自己打拼獲得的,如何能讓所有臣民相信他是一個合格的,乃至優(yōu)秀的皇帝?這就需要在知識層面樹立自己的優(yōu)勢。所以,他比父親宋太宗更期待知識給予他力量。因此,編《冊府元龜》的時候,宋真宗就把如何通過讀書來提高管理國家的能力作為指標了,所以這部書從頭到尾都是關(guān)于經(jīng)邦治國的歷史事件和道理,別的一概沒有。宋朝的歷史發(fā)展到這一步,不僅文人士大夫相信讀書對治理國家有用,皇帝本人也對此深信不疑。這就回到一開始拋出的問題:宋朝人之所以熱衷于編纂“以史為鑒”類的書,一定是建立在相信“以史為鑒有用”的觀念基礎(chǔ)上。這個觀念在宋真宗時代已經(jīng)深入人心了。

《冊府元龜》受體裁限制,存在一個缺陷。它是一部類書,即把各種和治理國家有關(guān)的歷史知識分門別類進行歸納。比如,國家財政歸為一類,人才選拔為一類,外交是一類,軍隊是一類,邊疆問題是一類。這樣編輯,導致歷史知識都是孤立地出現(xiàn)在相應(yīng)的板塊里,沒有與之相關(guān)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更無法從中看到歷史興衰變化的整體過程。這就需要有一部專門交代歷史脈絡(luò),講清楚歷代王朝興衰變化及其背后原因的史書來彌補這個缺口。于是,《資治通鑒》應(yīng)運而生。司馬光編的這部書和《冊府元龜》一樣,初始都叫作《歷代君臣事跡》。一種名稱在某個時期出現(xiàn)頻率很高,往往就能代表那個時代的特征。比如漢代的人均壽命不長,父母希望子女長壽,于是延年、延壽這類名字就特別多。今天“70后”“80后”父母給孩子取的名字許多都來自那個年代流行的電視劇,是一個道理。《歷代君臣事跡》這個名字說明,考察歷史上君臣將相如何治國,以此來幫助當前的政治精英選擇治國策略,的確是宋朝政治文化的重要氛圍。

總結(jié)一下,從宋朝初期消除武將專政的負面影響開始,宋朝統(tǒng)治者重新建立了文官治理模式。為了配合文官政治,配合選拔文官的科舉制,必須重視教育、提倡文教。因此,總結(jié)知識,編輯大部頭的書籍就成了必然的選擇。在這樣一種相信讀書有用,相信知識就是力量的氛圍中,北宋中期的統(tǒng)治精英們堅定不移地相信,歷史經(jīng)驗、歷史知識能幫助他們領(lǐng)悟更有效的治國理政途徑。《資治通鑒》就是這個時代應(yīng)運而生的產(chǎn)物。這一歷史過程,猶如抽絲剝繭,最終讓今人有幸讀到《資治通鑒》這部偉大的作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刚察县| 景洪市| 密云县| 宜昌市| 香格里拉县| 柞水县| 徐州市| 四平市| 沙雅县| 奉化市| 武威市| 辽中县| 青龙| 枣强县| 孟连| 沅江市| 池州市| 建德市| 平武县| 广东省| 新安县| 搜索| 彭州市| 安新县| 牡丹江市| 进贤县| 光泽县| 砀山县| 赞皇县| 庆元县| 察雅县| 安西县| 依安县| 巫山县| 仙游县| 仁寿县| 呼和浩特市| 洪江市| 蓝山县| 巧家县| 若羌县|